-
烟雾病患者血运重建术麻醉的优化策略: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全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烟雾病患者血运重建术麻醉的优化效果。方法:选择择期烟雾病血运重建术患者154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77):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GN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舒芬太尼0.5~1.0 μg/kg、罗库溴铵0.6 mg/kg和依托咪酯0.2~0.3 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GN组以0.5%罗哌卡因行术侧头皮神经阻滞(眶上神经阻滞、滑车上神经阻滞各2 ml,耳颞神经阻滞、枕大神经阻滞、枕小神经阻滞各3 ml),G组局部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吸入七氟烷,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05~0.10 μg·kg -1·min -1和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 -1·h -1维持麻醉。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补救镇痛情况、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早期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出院时和术后6个月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结果:与G组比较,GN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 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和各时点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用于烟雾病患者血运重建术可提高围术期镇痛效果,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开颅手术中头皮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由于对开颅手术术后疼痛认识不足及对术后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的顾虑,开颅手术的患者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和疼痛程度常被忽视。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区域麻醉尤其是外周神经阻滞进入可视化时代,显著提高了麻醉质量。而头皮神经阻滞作为清醒开颅手术或术中唤醒麻醉的主要方式也得以实现。文章综述开颅手术患者的镇痛现状、头皮神经的解剖及超声定位、头皮神经阻滞的禁忌证和并发症,在开颅手术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具有重要意义。头皮神经阻滞选择哪种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的浓度、最佳用药剂量、局部麻醉药的添加剂、联合用药、镇痛作用的持续时间均有待于进一步的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唤醒麻醉技术降低开颅患者术后急性疼痛:一项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唤醒麻醉技术对开颅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术中唤醒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唤醒组),根据年龄、性别、手术入路及手术时间按照1∶1比例匹配全身麻醉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对照组)。通过住院病历系统采集两组患者资料,电话随访患者术后3个月的疼痛(慢性疼痛)情况。主要指标为患者术后在PACU、住院期间急性疼痛情况以及术后慢性疼痛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80例患者,其中唤醒组40例,对照组40例。唤醒组患者PACU期间及住院期间急性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0%比75.0%, P=0.021;50.0%比72.5%, P=0.039),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唤醒组在PACU期间中重度疼痛[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s, NRS)评分≥4分]比例小于对照组(7.5%比27.5%, P=0.019),住院期间中重度急性疼痛的比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中度以上慢性疼痛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唤醒麻醉技术中以充分头皮神经阻滞为主的多模式镇痛能够显著缓解开颅术后急性疼痛,但是对于慢性疼痛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头皮神经阻滞在颅脑外科术后镇痛中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头皮神经阻滞(SNB)在颅脑外科术后镇痛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开颅手术的7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SNB术后镇痛者31例(SNB组),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者40例(PCIA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术后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SNB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与PCIA组相当,但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术后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PCIA组(P<0.05).结论 颅脑外科术后SNB镇痛可以提供与传统镇痛方法相当的镇痛效果,同时,也具备传统镇痛方法不具备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引导下头皮神经阻滞用于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中唤醒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病人,女,21岁,体重58 kg.因突发一过性右上肢抽搐并晕厥2周,再发一过性右上肢抽搐3天入院.头颅CT及MRI检查提示左顶叶肿瘤性病变,少突胶质细胞瘤可能性大.拟在术中唤醒联合神经电生理和颅脑超声定位下行功能区脑肿瘤切除术.由于肿瘤邻近皮质运动区,术中唤醒后只需要患者配合运动手脚,决定行睡眠-清醒-睡眠技术(asleep-a-wake-asleep,AAA),喉罩保护气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头皮神经阻滞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血浆皮质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术前头皮神经阻滞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血浆皮质醇的改变,评估颅脑外科手术行头皮神经阻滞镇痛,减轻术后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5月在该院神经外科成功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和非神经阻滞组,每组23例.神经阻滞组患者用0.5% 罗派卡因分别阻滞头部两侧对称的枕大神经、枕小神经、眶上神经和耳颞神经,非神经阻滞组患者只实施全身麻醉.在快速诱导全身麻醉前,以及术后2、6、12和24 h时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皮质醇水平,同期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不良反应.结果 神经阻滞组术后2、6和12 h的VAS评分较非神经阻滞组低(P<0.05).两组血浆皮质醇水平术后2~24 h较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前升高(P<0.05).与非神经阻滞组比较,神经阻滞组术后2~12 h血浆皮质醇水平降低(P<0.05).结论 0.5% 罗派卡因头皮神经阻滞是开颅术后镇痛的有效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应激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地佐辛联合头皮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对开颅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头皮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对开颅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开颅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n=60),头皮神经阻滞组(N组),地佐辛联合头皮神经阻滞组(S组).N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15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于切皮前10 min采用0.5%罗哌卡因行眶上神经(2 mL)、耳颞神经(5 mL)、枕大神经(5 mL)、枕小神经(5 mL)神经阻滞;S组患者诱导前15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10 mg,切皮前10 min采用0.5%罗哌卡因行眶上神经(2 mL)、耳颞神经(5mL)、枕大神经(5 mL)、枕小神经(5 mL)神经阻滞,分别记录2组患者清醒拔管后即刻(T1)、1 h(T2)、6 h(T3)、12 h(T4)、24 h(T5)及48 h(T6)视觉模拟评分(VAS)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并于T1、T5、T6时点抽取动脉血测定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及皮质醇(Cor)浓度.结果:S组在T3、T4、T5及T6时点VAS评分低于N组(P<0.05),S组在T1、T5及T6时点E、NE及Cor浓度均低于N组(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头皮神经阻滞超前镇痛较单一头皮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更佳,能更好抑制应激反应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头皮神经阻滞与切口浸润麻醉用于全麻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头皮神经阻滞与切口浸润麻醉用于全麻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效果.方法 全麻下行择期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57例,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9):对照组(C组)、头皮神经阻滞组(B组)和切口浸润麻醉组(I组).静脉注射丙泊酚、舒芬太尼及顺式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术后,B组采用0.75%罗哌卡因行双侧眶上神经(2 ml)、滑车上神经(2 ml)、颧颞神经(2 ml)、耳颞神经(2 ml)、枕大神经(3 ml)、枕小神经(3 ml)及第三枕神经(1 ml)阻滞;I组采用0.75%罗哌卡因15 ml行切口浸润麻醉.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维持BIS值40~60,MAP和HR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20%,必要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羟考酮0.1 mg∕kg行超前镇痛.术后48 h内若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2 mg行补救镇痛,必要时可重复给予(给药间隔时间>15 min).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于麻醉诱导前和术后3、12、24、48、72 h时,抽取动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0和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记录术后羟考酮首次使用时间和术后48 h内羟考酮用量;记录术后发热、恶心呕吐、眩晕、呼吸抑制、皮肤瘙痒、局麻药中毒、皮下血肿、头皮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尼卡地平使用率降低,术后3 h时血清IL-6浓度降低,术后12 h时血清CRP浓度降低,术后12和24 h时血清IL-10浓度升高,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延长,羟考酮用量减少,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I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与I组比较,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尼卡地平使用率降低,术后3 h时血清IL-6浓度降低,术后12 h时血清CRP浓度降低,术后12和24时血清IL-10浓度升高,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延长,羟考酮用量减少,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相对于切口浸润麻醉而言,头皮神经阻滞用于全麻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更有利于围术期炎症反应及术后痛敏反应的抑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针对颅脑损伤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由海马神经元病理改变和细胞凋亡变化揭示电针对颅脑损伤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各20只.假手术组大鼠切开头皮,左侧颅骨钻孔后缝合头皮,不作外力打击;模型组使用改良的Feeny自由落体损伤装置制备颅脑损伤模型;电针组从造模第2天开始对大鼠进行连续14天的电针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断头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HE染色镜下观察海马CA1区细胞形态,Western-blot检测海马组织CA1区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电针组的学习记忆能力评分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的评分显著升高.HE染色显示,模型组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损伤严重,出现细胞肿胀、核固缩及空泡现象,电针组相对于模型组,细胞水肿、核固缩和空泡现象得到明显改善.Western-blot检测显示,模型组海马区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电针组.结论:颅脑损伤后对海马区域的损伤及其神经元凋亡的发生与caspase-3的激活有关,电针能阻滞caspase-3蛋白及其相关通路,有效防止细胞继续凋亡,并改善认知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途径复合头皮神经阻滞对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DEX)神经周围注射与静脉应用复合头皮神经阻滞对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颅内动脉瘤手术病人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A组采用DEX 1μg/kg静脉注射,B组采用DEX 1μg/kg混合罗哌卡因头皮神经阻滞.两组病人入室后超声引导下行双侧头皮神经阻滞,之后常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记录病人诱导前(T0)、插管后5分钟(T1)、切皮时(T2)、锯颅骨时(T3)、手术结束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T0、T2和术后6小时(T5)的血皮质醇水平,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的用量,记录病人的镇痛持续时间和需补救镇痛例数.结果 两组病人T1~T4各时间点的MAP均低于T0时水平,A组病人T1~T4各时间点的HR均较T0时下降,B组病人的HR只在T1、T4这两个时点低于T0时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T1、T2两时点的MAP和T1、T2和T3等时点的HR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T2、T5两时点的血皮质醇均较T0时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病人T5时点皮质醇水平分别为429.4 nmol/L、378.6 nmol/L,B组较之A组病人的血皮质醇显著降低(P<0.05).A组和B组病人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652.8 min、736.4 min,B组较之A组病人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更长(P<0.05);B组仅有1位病人需补救镇痛,较A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与静脉应用相比,DEX神经周围注射复合头皮神经阻滞能使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延长术后镇痛时长,可减轻围术期应激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