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3年无锡市梁溪区高危妊娠孕产妇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2019-2023年无锡市梁溪区高危妊娠孕产妇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规范高危孕产妇管理提供参考的依据.方法:依托江苏省妇幼健康信息系统,收集2019-2023年无锡市梁溪区高危妊娠孕产妇人群特征和妊娠风险信息,分析高危妊娠发生率、妊娠风险等级、人群特征、妊娠风险因素特征的变化趋势.结果:2019-2023年梁溪区高危孕产妇发生率逐年上升,平均为75.428%;妊娠风险以黄色为主,橙色和红色风险比例逐年上升.2021年起高龄、剖宫产的高危孕产妇增多趋势发生逆转,2023年才明显回升;低龄高危孕产妇比例自2020年起一直保持在低位.5年来13周内初次产检、产检次数超过10次以上的高危孕产妇占比逐年提升;妊娠风险因素前10种类变化不大,2023年前三顺位为体质量指数异常、贫血、糖尿病.结论:2019-2023年梁溪区高危妊娠孕产妇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妊娠风险等级倾向于复杂化,人群年龄和分娩方式特征、主要妊娠风险因素特征均发生变化,高危孕产妇的健康管理逐渐规范.梁溪区应依据现状调整高危妊娠管理方向,针对难点、弱点采取对应的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间隔对经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间隔(IPI)对经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基于全国14个省区市共21家医院开展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通过查阅病历收集2011—2018年间两次妊娠均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经产妇的年龄、身高、孕前体重、IPI、既往史、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妊娠结局等资料。根据不同IPI分为4组:<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根据WHO的推荐,以24~59个月组作为参照,比较各组经产妇的妊娠结局。进一步根据年龄、妊娠期糖尿病(GDM)史、巨大儿分娩史和早产史进行分层分析,探讨不同特征经产妇中IPI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经产妇8 026例,其中<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分别为423、623、5 512和1 468例。(1)<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的妊娠年龄、本次妊娠前体质指数(BMI)、剖宫产史比例、GDM发生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以及剖宫产术分娩比例均逐渐增加,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经产妇相比,≥60个月组经产妇的早产、胎膜早破和羊水过少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42%( OR=1.42, 95% CI为1.07~1.88, P=0.015)、46%( OR=1.46, 95% CI为1.13~1.88, P=0.004)和64%( OR=1.64, 95% CI为1.13~2.38, P=0.009),其他组均未见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 P均>0.05)。(3)根据妊娠年龄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高龄经产妇≥60个月组羊水过少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OR=2.87, 95% CI为1.41~5.83, P=0.004);非高龄经产妇<18个月组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OR=1.59, 95% CI为1.04~2.43, P=0.032),≥60个月组胎膜早破( OR=1.58, 95% CI为1.18~2.13, P=0.002)和早产( OR=1.52, 95% CI为1.07~2.17, P=0.020)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根据有无GDM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有GDM史经产妇产后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 OR=5.34, 95% CI为1.45~19.70, P=0.012),无GDM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OR=1.44, 95% CI为1.10~1.90, P=0.009)。根据有无巨大儿分娩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有巨大儿分娩史经产妇剖宫产术分娩的比例显著增加( OR=4.11, 95% CI为1.18~14.27, P=0.026),无巨大儿分娩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OR=1.46, 95% CI为1.12~1.89, P=0.005)。根据有无早产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无早产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OR=1.47, 95% CI为1.13~1.92, P=0.004)。 结论:IPI≥60个月或<18个月均会造成经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应通过对育龄期妇女孕前咨询和产后保健的健康教育,指导育龄期妇女再次妊娠时保持适宜的IPI,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二胎高龄妇女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增重与新生儿结局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二胎高龄妇女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及孕期增重(gestational weight gain, GWG)情况,探讨两者与新生儿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分娩的1 965例二胎高龄孕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信息系统收集产妇及新生儿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前BMI,将研究对象分为体重过低组(BMI<18.5 kg/m 2, n=139)、体重正常组(BMI:18.5~23.9 kg/m 2, n=1 342)、超重组(BMI:24.0~27.9 kg/m 2, n=404)、肥胖组(BMI≥28.0 kg/m 2, n=80);按照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推荐的GWG标准分为GWG不足(478例)、GWG正常(884例)和GWG过多(603例)。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以及采用二分类、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及GWG对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的影响。 结果:1 965例二胎高龄孕产妇,中位孕前BMI为22.1(20.3~23.9) kg/m 2,异常者占31.7%(623/1 965);中位GWG为13.0(10.0~16.0) kg,异常者占55.0%(1 081/1 965)。与孕前正常体重的妇女相比,孕前超重及肥胖会增加早产( OR=2.100,95% CI:1.398~ 3.156)、低出生体重儿( OR=3.187,95% CI:1.892~5.367)和巨大儿( OR=1.758,95% CI:1.182~2.614)的风险;孕前体重过低能够降低大于胎龄儿的风险( OR=0.476,95% CI:0.238~0.960)。与GWG正常的孕妇相比,GWG不足会增加早产( OR=2.316,95% CI:1.530~3.505)、低出生体重( OR=1.850,95% CI:1.103~3.104)的风险;GWG过多会增加巨大儿( OR=1.828,95% CI:1.225~2.726)和大于胎龄儿( OR=1.955,95% CI:1.448~2.640)的风险,降低低出生体重儿( OR=0.359,95% CI:0.193~0.667)和小于胎龄儿( OR=0.452,95% CI:0.240~0.852)的风险。 结论:二胎高龄妇女孕前BMI过低、超重及肥胖,GWG不足或过多均会对新生儿结局造成不良影响。说明第2次妊娠时应秉持全程体重管理的理念,既要在孕前将BMI调整至正常范围内,亦要保持孕期体重合理增长,从而减少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疼痛服务结合体温保护对剖宫产产妇疼痛及体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性疼痛服务(Acute Pain Service,APS)结合体温保护对剖宫产产妇疼痛及体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就诊且选择进行剖宫产产妇1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4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剖宫产护理干预,观察组产妇在此基础上给予APS结合体温保护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干预前后的疼痛程度、体温变化及心理状态。结果:实施APS结合体温保护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产妇的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的体温保持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的心理状态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APS结合体温保护护理干预可显著减轻剖宫产产妇的产后疼痛,有效地保护产妇体温,维持产妇术后体温正常,缓解产妇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产妇获取优质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维生素D状况对妊娠女性子代胎儿期长骨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血清维生素D状况对妊娠女性子代胎儿期长骨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第1胎妊娠女性1 193例,均行产前胎儿超声检查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检测,根据第1次检测维生素D后的给药剂量分为基础剂量组(维生素D 3,1 600 IU/d,口服)、足量补充组(维生素D 2注射液60万U/2周,肌肉注射),比较两组妊娠女性在治疗12周和24周时血清25-(OH)D水平及妊娠女性其胎儿长骨生长情况,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胎儿长骨长度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足量补充组相比基础剂量组在治疗8周、治疗12周、治疗24周均能明显提升妊娠女性血清25-(OH)D水平。两组妊娠女性在给予治疗12周[(4.93±0.75) cm对(4.61±0.73) cm, P<0.05]和治疗24周[(7.92±0.84) cm对(7.25±0.92) cm, P<0.05],足量补充组相比基础剂量组更能增加胎儿的长骨长度,尤以治疗24周时两组长骨的差异更为明显。母亲身高、基础维生素D水平、孕24周维生素D水平与胎儿长骨长度呈正相关。 结论:孕妇应保持相对较高的基础维生素D水平,并在孕期重视维生素D水平对胎儿的影响,足量补充维生素D对胎儿长骨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可疑临床感染孕产妇微生物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可疑临床感染孕产妇微生物菌群结构、感染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为孕产妇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针对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产科就诊和住院的可疑临床感染孕产妇微生物菌群分布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回顾性研究。以产科门急诊患者及住院患者检出的病原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进行菌株鉴定,法国梅里埃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期间从3 225例孕产妇的3 781个送检标本中分离培养出4 086株阳性菌株,其主要来源于分泌物标本1 670个(44.17%),包括宫颈分泌物767个、外阴阴道分泌物423个、会阴伤口分泌物318个和宫腔分泌物117个。所有菌株中,大肠埃希菌最常见[1 728株(42.29%)],其次为酵母菌属[901株(22.05%)]、链球菌属[429株(10.50%)]、肠球菌属[377株(9.23%)]和葡萄球菌属[300株(7.34%)]。肠球菌属在阳性菌中的占比由2016年的第5位升高至2019年的第3位,而葡萄球菌属由2016年的第4位降至2019年的第5位。药敏分析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头孢他啶的敏感性均大于90%,但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的敏感率均低于35%。所有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敏感率均>98%,但对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均<56%。2016年至2019年期间,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钠及头孢曲松敏感性无明显变化,约为65%。白假丝酵母菌对伏立康唑及氟康唑的敏感率由90%左右逐渐下降至56%左右。肠球菌属中以粪肠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及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均>90%。结论:大肠埃希菌是临床可疑感染孕产妇最常见菌,对头孢呋辛钠及头孢曲松保持较稳定敏感性。白假丝酵母菌对伏立康唑及氟康唑的敏感性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相对较高的耐药率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随时间变迁,肠球菌属在所有阳性菌中占的比例明显上升,与此同时葡萄球菌属反而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HPMEC)的表型和生物学功能特性。方法:取足月妊娠的胎盘,分离HPMEC并在ECM培养基中培养。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用Dil-Ac-LDL摄取、小管形成、细胞增殖检测HPMEC的功能,Western Blot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PROKR1和PROKR2的表达。结果:从胎盘分离的HPMEC可表达eNOS、PROKR1和PROKR2蛋白,具有Dil-Ac-LDL的摄取、小管形成、细胞增殖等功能。结论:从胎盘可以分离HPMEC,其在体外进行有效增殖且保持内皮细胞的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期运动专家共识(草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运动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具有维持和提高机体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妊娠期女性在围产期也建议保持适当的运动。目前,我国仍缺乏妊娠期运动方面的专家共识。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妊娠合并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联合组织全国专家进行多次讨论和修改,同时查阅大量高级别证据的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国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撰写本专家共识,以期为指导临床实践和妊娠期合理运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皮间充质化在2,3,7,8-四氯二苯二噁英致胎鼠腭突融合障碍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皮间充质化在2,3,7,8-四氯二苯二噁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致胎鼠腭突融合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将12只C57BL/6 J孕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妊娠第10.5天(GD10.5),实验组以28 μg/kg的TCDD(玉米油溶解)灌胃,对照组则按照等量玉米油灌胃。在GD15.5分别处死2组孕鼠,在显微镜下行胎鼠腭突的形态学观察。购买原代腭突中嵴上皮细胞进行培养,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细胞分为3个亚组,分别添加浓度为5、10、20 nmol/L的TCDD于培养基,对照组则使用不加TCDD的培养基。72 h后,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检测荧光强度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腭突中嵴上皮细胞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K-19)和腭突间充质细胞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各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中共获得36只胎鼠,死胎和吸收胎3只,腭裂发生率为100%(33/33),其中完全腭裂为84.8%(28/33),部分腭裂发生率为15.2%(5/33);对照组中获得40只胎鼠,死胎和吸收胎共2只,腭裂发生率为0(0/38)。实验组和对照组腭突中嵴上皮细胞培养72 h后形态均发生变化,由均一的鹅卵石样变为有伪足的星形或不规则形;对照组和实验组中5、10、20 nmol/L 3个亚组的腭突中嵴上皮细胞标志物CK-19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39±0.120、0.483±0.023、1.007±0.109、1.086±0.145,荧光强度分别为53.384±5.785、36.818±8.250、64.575±8.323、76.898±3.711;腭突间质细胞标志物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27±0.112、0.781±0.095、0.284±0.046、0.216±0.040,荧光强度分别为63.672±6.135、82.632±4.474、52.608±7.525、42.664±7.659。低剂量实验组(5 nmol/L)与对照组相比,CK-19降低而vimentin升高;高剂量实验组(10、20 nmol/L)与对照组相比,CK-19升高而vimentin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腭突中嵴上皮细胞间充质化(EMT)可能是一自发程序,TCDD致腭突融合障碍可能与腭突中嵴上皮细胞EMT过程受抑制有关,且随着TCDD剂量增加,这种抑制作用保持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育间隔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生育间隔时间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定期产前检查并分娩的445例GDM患者。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推荐的生育间隔划分标准,以18和60个月作为界值,将445例GDM患者分为较短组(<18个月,69例)、适宜组(18~59个月,213例)和较长组(≥60个月,163例)。采用方差分析、 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育间隔对GDM经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结果:较短组、适宜组、较长组GDM患者的本次妊娠年龄[(30.6±4.1)、(30.8±3.8)与(32.7±3.7)岁]、前次妊娠年龄[(22.7±2.4)、(26.3±2.9)与(29.9±4.1)岁]、羊水过少[10.1%(7/69)、1.9%(4/213)与3.1%(5/163)]、早产[14.5%(10/69)、5.2%(11/213)与1.8%(3/163)]的发生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校正本次妊娠的混杂因素后,较短组的羊水过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风险增加[ OR值(95% CI)分别为4.73(1.75~12.85)、5.54(1.37~22.42)、9.54(3.05~29.82), P值均<0.05],较长组的产后出血发生风险增加[ OR值(95% CI)为4.45(1.72~11.49), P<0.05]。 结论:生育间隔过长及过短均与GDM患者母婴结局相关。加强对有再生育意愿的GDM患者产后保健指导,保持适宜的生育间隔,有助于促进母婴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