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部小切口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腹部小切口阴道骶骨固定术(AMISC)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采用AMISC治疗、随访资料完整的重度POP患者共30例,包括穹隆脱垂10例、盆底重建手术后脱垂复发9例。AMISC特别适用于:(1)内科合并症多,不能耐受全身麻醉或腹腔镜手术,但能耐受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和经腹手术者;(2)需同时进行腹部其他手术的POP患者,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次全切除术等,利于手术标本的取出,避免碎解标本;(3)偏爱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不够熟练的医师;(4)多次盆腹腔手术史,估计盆腔粘连较重的患者。通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评估客观效果,通过盆底不适调查表简表(PFDI-20)、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患者整体印象改善评分(PGI-I)评估主观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合并1~3种内科合并症,均顺利实施了AMISC,无中途停止、延长切口或改用其他术式者,手术时间为(110±19) min。术后随访时间为(33.5±12.4)个月(范围:8~49个月),术后POP-Q指示点Aa、Ba、C、Ap、Bp测量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1),其中C点由术前的(2.33±2.50) cm明显降为(-7.54±1.18) cm。阴道顶端和后壁手术成功率均为100%(30/30),前壁为97%(29/30)。术后PFDI-20、PFIQ-7评分均显著下降( P<0.01),术后PGI-I问卷中29例患者为“明显改善”,总体主观满意率为97%(29/30)。术中骶前静脉丛出血2例(7%,2/30),无膀胱、肠管、输尿管等副损伤。术后无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阴道顶端网片暴露2例(7%,2/30)。 结论:AMISC既相对微创又规避了腹腔镜的不足,学习曲线短,是治疗重度POP有效、经济、便捷的手术路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的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影响手术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资料: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患者的年龄为(50.2±10.4)岁,体质指数(BMI)为(24.4±3.6)kg/m 2。其中,恶性肿瘤811例,包括子宫颈癌405例、子宫内膜癌279例、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112例、外阴癌15例;良性疾病189例,包括子宫脱垂43例、子宫≥孕12周的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57例、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84例、要求复通的输卵管结扎患者5例。手术方式:恶性肿瘤患者中,子宫颈癌Ⅰa1期患者行筋膜外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术,Ⅰa2~Ⅱb期患者行子宫广泛性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手术;卵巢癌早期患者行全面分期手术,晚期患者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外阴癌行外阴广泛性切除+腹股沟淋巴清扫术。良性疾病患者中,子宫脱垂患者行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阴道骶骨固定术;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子宫≥孕12周患者行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术;子宫肌瘤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输卵管结扎要求复通的患者行输卵管复通术。(2)手术并发症: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患者中,25例(2.5%,25/1 000)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其中血管损伤11例、输尿管损伤11例、膀胱损伤2例、肠管损伤1例;130例(13.0%,130/1 000)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下肢静脉血栓66例、淋巴潴留囊肿20例、感染16例、肠梗阻9例、肾积水8例、生殖道瘘6例、腹壁切口疝4例、皮下气肿1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恶性肿瘤患者为3.1%(25/811),显著高于良性疾病患者(0/189; χ2 =4.778; P=0.029);子宫颈癌(4.2%,17/405)、卵巢癌(3.6%,4/112)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癌(1.4%,4/279)、外阴癌(0/15; P均<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恶性肿瘤患者为15.2%(123/811),显著高于良性疾病患者[3.7%(7/189); χ2 =17.807, P<0.01],但各恶性肿瘤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χ2 =4.318, P=0.229)。(3)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BMI、既往盆腹腔手术史、疾病性质(良、恶性)、手术时间、有无合并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40岁、BMI≥25 kg/m 2、既往有盆腹腔手术史、恶性肿瘤、合并慢性疾病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因素( P<0.05)。 结论: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因不同疾病的不同术式而异,患者的年龄、BMI、既往盆腹腔手术史、恶性肿瘤及合并慢性疾病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膜外无张力吊带子宫悬吊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膜外无张力吊带子宫悬吊术(laparoscopic extraperitoneal tension-free uterine suspension, LETUS)与阴道骶骨固定术(LVSC)治疗盆腔脏器脱垂(PO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1日92例POP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6)及对照组(n=46)。对照组行LVSC,观察组行LETUS。对比2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指标、盆底功能[盆底功能障碍问卷-7(PFIQ-7)、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生活问卷-12(PISQ-12)]、盆底肌力、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50.23±8.74)ml比(82.06±13.52)ml;(206.81±30.96)min比(272.49±42.07)min;(5.72±0.84)d比(7.06±1.09)d](P<0.001);术后6个月,2组C、Aa、Ap、Ba、Bp均优于术前(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PFIQ-7评分低于对照组[(16.26±3.93)分比(25.60±4.45)分],PISQ-12评分高于对照组[(38.94±4.42)分比(34.51±4.03)分](P均<0.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肌电位、静态张力、动态张力均高于对照组[(15.01±2.26)μV比(12.43±1.87)μV;(159.30±22.08)g/cm2比(137.84±24.31)g/cm2;(234.26±29.62)g/cm2比(202.31±26.98)g/cm2](P均<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4)。结论:LETUS与LVSC治疗POP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但LETUS能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改善盆底功能,提高盆底肌力,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73例腹腔镜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对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2年11月至2017年8月我院经POP定量分度法(POP-Q)证实为阴道穹窿脱垂Ⅱ期以上、中盆腔缺陷为主的POP初治患者(≥Ⅲ期)以及部分POP手术后复发患者73例,分别行腹腔镜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手术前后分别依据POP-Q、国际尿失禁调查问卷(ICIQ-SF)、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相关问卷-简要版(PFDI-20)、盆底疾病生活影响问卷-简易版7(PFIQ-7)、盆底器官脱垂/尿失禁对性功能影响的调查问卷(PISQ-12)、尿失禁生活质量影响问卷(I-QOL)、泌尿生殖道疾病相关问卷-6(UDI-6)、尿失禁影响程度相关问卷-7(IIQ-7)分别评价解剖和功能疗效.结果:7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4例行腹腔镜下子宫骶骨固定术,5例行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骶骨固定术,64例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骶骨固定术.POP-Q分期Aa、Ba、C、Ap、Bp各指示点解剖位置均数由术前(2.12±1.27)cm、(3.66±2.92)cm、(2.65±2.68)cm、(0.79±1.91)cm、(1.56±3.04)cm分别恢复为术后(-2.72±0.21)cm、(-2.74±0.19)cm、(-6.60±2.88)cm、(-2.50±0.69)cm、(-2.37±1.08)cm.PFIQ-7、PFDI-20评分由术前(33.71±11.12)、(49.69±10.02)分恢复为(2.01±6.11)、(3.03±10.02)分,I-QOL评分由术前(79.40±27.64)分提高到(106.96±13.02)分(P<0.001).结论:腹腔镜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可恢复盆腔脱垂患者POP-Q正常解剖结构,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性生活质量,客观满意度高,治疗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盆腔器官脱垂手术ICD-9-CM-3编码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盆腔器官脱垂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手术治疗方式发展很快,术式多样,有的术式尚需临床实践,本文通过盆腔器官脱垂最新的中国和美国妇产科学会诊疗指南,分析手术ICD-9-CM-3编码,手术方法主要有重建术(全盆底重建:阴道骶骨固定术70.78*/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70.77/骶棘韧带固定术70.77/阴道前后壁修补术70.50或使用补片的阴道前后壁修补术70.53*/曼氏手术69.22;前盆底重建:阴道前壁修补术70.51或使用补片的阴道前壁修补术70.54*;后盆底重建:阴道后壁修补术70.52或使用补片的阴道后壁修补术70.55*);阴道封闭术70.4/70.8;子宫悬吊或韧带缩短术69.22;尿道悬吊术或Burch操作59.5等,其中带*的编码需另编码生物补片70.94或人工补片70.95.所以此类手术,需要临床医师参考最新治疗指南,选择合适术式并准确书写,表达是否使用补片及补片性质,编码员要学习临床知识,运用主导词检索查询编码,掌握编码原则,才能得到正确手术编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下子宫骶骨固定术保留子宫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盆腔脏器脱垂(POP)是妇科的常见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盆底支持结构损伤而引发的一种复杂的疾病,发病人群以中老年女性为主,严重影响广大女性的生活质量.腹腔镜下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作为治疗POP的一种重要的微创手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各种相关症状和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满意,该术式特别适合相对年轻、性生活活跃的患者.目前该术式中是否保留子宫的问题尚存在争议,本文就腹腔镜下骶骨固定术保留子宫的临床价值进行简要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中心经自然腔道腹膜外骶骨子宫固定术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阴道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endoscopic surgery,NOTES)腹膜外骶骨子宫固定术治疗子宫脱垂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短期临床结局.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前瞻性纳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妇产科诊断为子宫脱垂的患者,行经阴道NOTES腹膜外骶骨子宫固定术.统计患者人口学特征、围手术期参数和临床疗效.结果 14例患者尝试手术,其中13例(93%)成功完成;1例因术中腹膜破裂,无法维持腹膜外腔压力转为多孔腹腔镜手术.患者中位年龄49岁,体质量指数23.6 kg/m2,中位手术时间156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100 ml.1例骶前出血,于术中双极电凝成功止血.术前POP-Q评分为Aa:0分;Ba:1分;C:2分;Ap:-3分;Bp:-3分.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POP-Q评分为Aa:-2分;Ba:-2分;C:-7分;Ap:-3分;Bp:-3分.相关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无性生活不适及性交痛,无网片侵蚀、暴露、感染等并发症.客观治愈率100%.结论 NOTES可安全、有效地完成经阴道NOTES腹膜外骶骨子宫固定术,但需要进一步的进行临床研究,评估其完整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腹腔镜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与改良式全盆底功能重建术对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与改良式全盆底功能重建术对盆腔脏器脱垂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盆腔脏器脱垂患者108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行改良式全盆底功能重建术共54例,观察组行经腹腔镜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共54例.对比两组患者尿动力学参数、客观治愈率、主观满意率、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及最大膀胱容量均明显升高(t对照=-2.142,-5.217,-1.679,P对照<0.05;t观察=-5.704,-7.748,-3.074,P观察<0.001),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两组残余尿量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更明显.术后两组盆底肌肌电均明显下降(t对照=1.697,P对照=0.046;t观察=2.571,P观察=0.006),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小.术后两组患者盆底生活质量及性生活质量水平均明显上升(t对照=-6.895,-7.765,P对照<0.001;t观察=-11.443,-10.421,P观察<0.001),但观察组上升幅度更大.两组患者MDA及GSSG水平均明显下降(t对照=4.140,5.305,P对照<0.001;t观察=9.154,14.861,P观察<0.001),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SOD及GSH水平均明显上升(t对照=-5.150,-3.163,P对照<0.001;t观察=-7.897,-6.466,P观察<0.001),但观察组上升幅度更大.结论:经腹腔镜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与改良式全盆底功能重建术相比可明显改善盆腔脏器脱垂患者下尿路功能,降低盆底肌肌电,改善盆底生活质量及性生活质量,缓解氧化应激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子宫锥辅助下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在自主研发子宫锥辅助下行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8年8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对52例重度子宫脱垂伴有不同程度阴道前后壁膨出的患者,用自主研发子宫锥辅助行腹腔镜下自制“Y”型聚丙烯网片阴道骶骨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估各点位置,通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简表(PFDI-20)、盆底疾病生活质量影响问卷(I-QOL)及术后尿失禁相关症状改善情况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价客观治愈率及主观治愈率.结果 52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无盆腔器官损伤及大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时间为(148.3±32.0) min,出血量为(61.3±46.2)mL.52例获得15~40个月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2.5个月,术后POP-Q各指示点(Aa,Ba,C,Ap,Bp)可达解剖复位(P<0.001),无手术失败,术后复发2例.主观治愈率为94.2%,客观治愈率96.2%,3例患者术后出现新发尿失禁,2例患者(3.8%)发生阴道顶端网片暴露,术前、术后PFDI-20及PISQ-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主、客观治愈率高,子宫锥辅助能够使手术视野暴露更清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使解剖学复位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盆腔器官脱垂手术前常规肠道准备与无肠道准备的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盆腔器官脱垂手术前常规进行肠道准备与无肠道准备对手术视野及患者的影响,优化肠道准备.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盆腔器官脱垂手术的患者,除外既往结直肠手术史及慢性便秘者.手术医师对患者是否行肠道准备为盲.无肠道准备组术前无肠道准备,肠道准备组术前口服聚乙二醇.主要观察指标是术者在手术中评估是否有粪便泄露以及对手术视野的影响,粪便泄露的性状和体积;术中粪便污染的标准为:轻度,<15 ml,中度,15~30 ml,重度,>30 ml.次要观察指标是患者的满意度及常规肠道准备的不良症状.结果 共计纳入120例患者(无肠道准备组60例、肠道准备组60例),其手术方式包括经阴道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骶棘韧带悬吊术、阴道全封闭术、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抗尿失禁手术等.无肠道准备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2岁,肠道准备组为60岁;两组患者的中位年龄、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感染情况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无肠道准备组术中粪便污染的发生率为10%(6/60),肠道准备组为32%(19/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肠道准备组中重度粪便污染的发生率为10%(6/60),而无肠道准备组仅为2%(1/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肠道准备组中,患者出现了恶心(8%,5/60)、呕吐(5%,3/60)、腹胀(22%,13/60)、乏力(5%,3/60)、心慌(2%,1/60)等不良反应,而无肠道准备组均未出现相应症状.结论 盆腔器官脱垂手术前口服泻药的常规肠道准备对手术视野的清洁与无肠道准备相比并无益处,并增加患者肠道准备的不适.多数盆腔器官脱垂的患者不行肠道准备实施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