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糖负荷的改良食物交换份法对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血糖水平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血糖负荷的改良食物交换份法对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血糖水平、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我院2021年8月至2023年5月8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实施基于血糖负荷的改良食物交换份法将孕产妇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饮食干预,研究组采用基于血糖负荷的改良食物交换份法,比较2组孕产妇干预效果.结果 研究组孕产妇干预后血糖指标[空腹血糖(4.58±0.37)mmol/L、餐后2 h血糖(7.25±1.35)mmol/L、糖化血红蛋白(5.44±0.25)%]、血脂指标[总胆固醇(4.42±0.32)mmol/L、甘油三酯(2.12±0.16)mmol/L]较于干预前均改善且改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母婴体质量增长[孕期体质量增加量(17.4±2.4)kg、平均每周体质量增加量(656±125)g、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 051±239)g]、孕产妇剖宫产率(5%)、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反应发生率(5%)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基于血糖负荷的改良食物交换份法较于常规饮食干预在保证营养物质摄入的同时可有效提升糖脂代谢,减少母婴体重增长,降低剖宫产率以及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孕12~28周血压潜分类增长模型构建及预测子痫前期效能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潜分类增长模型(latent class growth model,LCGM)纵向分析孕期血压数据,探索妊娠期间血压潜分类轨迹与未来发生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风险之间的联系。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6年11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在天津市19家社区医院招募的孕早期女性受试者,采集孕28周前5个阶段(即12、16、20、24和28周)的孕检血压数据纳入分析,同时采集孕妇基本信息问卷、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数据。应用LCGM建立收缩压、舒张压的潜分类轨迹模型;分别以收缩压轨迹、舒张压轨迹作为预测变量,以妊娠28周后至分娩时是否发生PE作为结局变量,进行PE的预测研究。结果:共纳入5 560例已生产的单胎妊娠孕妇,其中随访期间诊断PE 128例,妊娠期高血压106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越高,PE发生的风险越高。采用LCGM拟合血压动态变化,确定了4条收缩压潜分类轨迹和4条舒张压潜分类轨迹。收缩压潜分类轨迹对应的血压水平越高,PE发生的风险越高;在校正了初检体重指数、是否初产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和谷丙转氨酶水平等混杂因素后,收缩压潜分类轨迹_4(SBP_traj_4)的 OR值为4.023(95% CI:2.368~6.835, P<0.001),收缩压潜分类轨迹_3(SBP_traj_3)的 OR值为1.854(95% CI:1.223~2.811, P=0.004);舒张压潜分类轨迹_4(DBP_traj_4)的 OR值为2.527(95% CI:1.534~4.162, P<0.001),舒张压潜分类轨迹_2(DBP_traj_2)的 OR值为2.238(95% CI:1.328~3.772, P=0.00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基线血压水平联合血压轨迹对PE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结论:应用LCGM潜分类增长模型构建孕12 ~28周的血压潜分类轨迹可对孕28周后PE进行早期预测分析,提示孕期血压潜分类轨迹是一种可用于孕妇PE危险分层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2、3 级肥胖孕妇低体重增长或体重下降的安全性: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建议肥胖孕妇足月分娩的孕期增重范围为5~9 kg。但有研究指出此标准可能会增加肥胖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和产后体重滞留过多的风险,且缺少对不同肥胖程度孕妇的推荐。2024年,《柳叶刀》发表了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该研究分析评估了肥胖孕妇孕期增重低于IOM建议或体重下降的安全性,以及是否需要针对不同程度肥胖孕妇制定相应标准 [ 1]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二胎高龄妇女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增重与新生儿结局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二胎高龄妇女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及孕期增重(gestational weight gain, GWG)情况,探讨两者与新生儿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分娩的1 965例二胎高龄孕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信息系统收集产妇及新生儿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前BMI,将研究对象分为体重过低组(BMI<18.5 kg/m 2, n=139)、体重正常组(BMI:18.5~23.9 kg/m 2, n=1 342)、超重组(BMI:24.0~27.9 kg/m 2, n=404)、肥胖组(BMI≥28.0 kg/m 2, n=80);按照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推荐的GWG标准分为GWG不足(478例)、GWG正常(884例)和GWG过多(603例)。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以及采用二分类、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及GWG对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的影响。 结果:1 965例二胎高龄孕产妇,中位孕前BMI为22.1(20.3~23.9) kg/m 2,异常者占31.7%(623/1 965);中位GWG为13.0(10.0~16.0) kg,异常者占55.0%(1 081/1 965)。与孕前正常体重的妇女相比,孕前超重及肥胖会增加早产( OR=2.100,95% CI:1.398~ 3.156)、低出生体重儿( OR=3.187,95% CI:1.892~5.367)和巨大儿( OR=1.758,95% CI:1.182~2.614)的风险;孕前体重过低能够降低大于胎龄儿的风险( OR=0.476,95% CI:0.238~0.960)。与GWG正常的孕妇相比,GWG不足会增加早产( OR=2.316,95% CI:1.530~3.505)、低出生体重( OR=1.850,95% CI:1.103~3.104)的风险;GWG过多会增加巨大儿( OR=1.828,95% CI:1.225~2.726)和大于胎龄儿( OR=1.955,95% CI:1.448~2.640)的风险,降低低出生体重儿( OR=0.359,95% CI:0.193~0.667)和小于胎龄儿( OR=0.452,95% CI:0.240~0.852)的风险。 结论:二胎高龄妇女孕前BMI过低、超重及肥胖,GWG不足或过多均会对新生儿结局造成不良影响。说明第2次妊娠时应秉持全程体重管理的理念,既要在孕前将BMI调整至正常范围内,亦要保持孕期体重合理增长,从而减少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于胎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营养摄入与骨代谢特点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infant,SGA)与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 infant,AGA)营养摄入及骨代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 g、生后即入院且存活4周以上的早产儿病例资料,选取SGA组,按1∶1的比例配对同时间住院的AGA组。收集患儿母亲孕期基本情况,早产儿生后第1、2、4周血生化中血清总钙、血磷、血镁、碱性磷酸酶情况,以及营养摄入指标。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营养摄入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SGA组和AGA组各纳入80例。两组生后2周内低磷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生后第4周SGA组低磷血症发生率低于AGA组[36.3%(29/80)比56.3%(4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生后第2周、第4周SGA组碱性磷酸酶>500 U/L比例均高于AGA组[16.3%(13/80)比1.3%(1/80),21.3%(17/80)比2.5%(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血清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GA组延迟开奶发生率高于AGA组[67.5%(54/80)比26.2%(21/80)],肠外营养时间长于AGA组[(49.4±14.4)d比(40.5±18.2)d],热卡摄入和肠内营养增长均较AGA组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SGA较AGA营养摄入更差,更易发生骨代谢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于胎龄晚期早产儿院内营养支持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不同级别医疗单位收治晚期早产儿(LPIs)中小于胎龄儿院内营养支持情况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北京地区共25家医疗单位收治的LPIs的临床资料,按照出生体重与胎龄的关系分为小于胎龄儿组(SGA组)及非小于胎龄儿组(非SGA组),比较两组患儿院内营养支持现状,分析影响小于胎龄LPIs出院时达到足量喂养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LPIs 1 347例,其中男性730例,女性617例;SGA组151例,非SGA组1 196例。SGA组院内纯母乳喂养率较高(5.3%比4.5%, P<0.01),加奶速度较慢[11.0 ml/(kg·d)比12.1 ml/(kg·d), P=0.003],达足量喂养平均所需时间较长(10.0 d比8.0 d, P=0.013),肠外营养应用率较高(77.5%比53.1%, P<0.01),肠外营养应用时间较长(5.0 d比2.0 d, P<0.01)。SGA组出生体重(1 940 g比2 490 g, P<0.01)、最低体重(1 890 g比2 400 g, P<0.01)及出院体重(2 135 g比2 530 g, P<0.01)均较低;生理性体重下降程度较低(3.1%比8.0%, P=0.015),体重增长速度较慢(13.3 g/d比33.0 g/d, P<0.01),平均住院日较长(11.0 d比8.0 d, P<0.01)。SGA组出院奶量[145.6比122.2 ml/(kg·d), P<0.01]及出院热卡[443.9 kJ/(kg·d)比384.1 kJ/(kg·d), P<0.01]均较高,住院期间达足量喂养率(31.8%比16.6%, P<0.01)及恢复出生体重率(78.8%比57.9%, P<0.01)均较高。以SGA组出院时达足量喂养为观察结局的 Cox回归分析显示,加奶速度、肠外营养应用时间、住院时间是否≥7天、是否纯母乳喂养、母亲孕期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或胎盘早剥均为SGA组出院时达足量喂养的影响因素。 结论:小于胎龄LPIs院内加奶速度慢,肠内营养热卡低,肠内营养程度不足;肠外营养应用率高,持续时间较长、提供热卡较高,因其住院时间相对较长,故其出院奶量和出院热卡也较高,出院时恢复出生体重率及达足量喂养率均较高。但小于胎龄LPIs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度较慢,出院体重仍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足月小于胎龄儿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足月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出生的足月SGA为SGA组,按1∶1比例随机抽取同期、同胎龄的足月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为AGA组,比较两组患儿出生及母亲妊娠期情况,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足月SG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SGA组和AGA组各纳入733例,两组性别、胎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妊娠期高血压( OR=4.930,95% CI 2.616~9.288)、子痫前期( OR=7.648,95% CI 4.060~14.404)、妊娠期贫血( OR=1.868,95% CI 1.440~2.423)、首次分娩( OR=2.070,95% CI 1.658~2.586)、孕前体质指数偏低( OR=1.480,95% CI 1.111~1.973)是足月SG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孕期体重增长超过正常范围( OR=0.483,95% CI 0.235~0.990)是足月SGA发生的保护因素( P<0.05)。 结论: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妊娠期合并贫血、首次分娩、孕前体质指数偏低是足月SG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期体重增长超过正常范围是其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中晚期糖化血红蛋白与子代出生时及6周体重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中晚期平均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与子代出生时及6周体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556例GDM孕妇资料及子代6周的体重,GDM孕妇每4~6周化验HbA1c至分娩前,以孕中晚期平均HbA1c反映全孕期的血糖水平。采用 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HbA1c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的关系;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bA1c预测GDM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价值;依据不同指南HbA1c控制目标将孕中晚期平均HbA1c分为3个亚组,A组:HbA1c<5.5%、B组:5.5%≤HbA1c<6%、C组:6%≤HbA1c<6.5%。比较3个亚组子代出生时体重、6周体重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差异。 结果:(1)孕中晚期平均HbA1c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线性相关( P<0.05)。(2)HbA1c预测巨大儿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1,95% CI:0.608~0.753, P<0.001。当HbA1c为5.89%时,预测巨大儿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51.5%及80.5%。两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 OR=2.307,95% CI:1.215~4.38, P=0.011。(3)C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高于A组、B组( P<0.05),6周内每日体重增长量慢于A组和B组( P<0.05)。 结论:孕中晚期平均HbA1c与GDM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不良妊娠结局及6周内日均体重增长量密切相关,HbA1c水平对巨大儿的发生有预测价值,且应控制在6%以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营养科参与妊娠期糖尿病一日门诊管理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一项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营养科医师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一日门诊中的特殊作用,为加强GDM一日门诊的规范化建设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研究,选取2017年11-12月笔者医院无营养科参与GDM一日门诊孕妇为对照组(177例),2018年1-2月笔者医院有营养科参与GDM一日门诊孕妇为观察组(307例),分析对比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差异。结果:通过1:1 对比倾向性评分成功匹配176对患者。观察组GDM孕妇巨大儿发生率(2.8%)显著低于对照组(8.5%), P=0.036;观察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分娩孕周和使用胰岛素、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剖宫产、早产儿、胎膜早破、脐带绕颈、胎儿窘迫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营养科医师在GDM一日门诊多学科合作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对显著降低GDM孕妇分娩巨大儿发生率有较大辅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绒毛膜双胎妊娠孕期体重增长特征的探索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双绒毛膜双胎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趋势和适宜体重增长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分娩且无严重母儿合并症的755例双绒毛膜双胎孕妇的临床资料,依据中国卫生行业标准将所有孕妇按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3组:低体重组(BMI<18.5 kg/m 2,40例)、正常体重组(BMI为18.5~24 kg/m 2,509例)和超重肥胖组(BMI≥24 kg/m 2,206例)。采用方差分析、 χ 2检验及Kruskal-Wallis检验对3组孕妇的孕期BMI、辅助生殖及孕期增重速度等资料进行比较。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联合限制性立方样条,建立孕期体重随孕周增长的回归模型,估计孕4~39周孕妇增重的百分位数。 结果: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孕期总增重的中位数分别为17.0 kg(15.0~20.5 kg)、17.0 kg(14.0~21.0 kg)、15.0 kg(12.0~20.0 kg),随着孕前BMI的增加,总孕期增重减少( χ 2=11.974, P=0.002)。回归模型对各孕周的体重增长观测值拟合较好,结果显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孕妇在孕13周前增重缓慢,孕13周后体重接近匀速增长;孕37周时体重增长[ M( P25~ P75)]分别为17.6 kg(15.2~20.3 kg)、17.3 kg(14.7~20.2 kg)、15.7 kg(12.9~18.8 kg)。 结论:不同孕前BMI的双胎妊娠孕妇早孕期体重增长速度均缓慢,中孕期开始呈匀速增长,超重肥胖孕妇孕期增重低于正常孕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