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I粒子抑制肝癌移植瘤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放射性 125I粒子对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微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构建人肝癌Huh7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12只裸鼠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观察组移植瘤植入一枚活度为2.96×10 7Bq粒子,对照组植入一枚活度为0的空粒子。每4天测量1次移植瘤体积,记录肿瘤生长曲线。28 d后取下移植瘤,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1评估移植瘤微血管密度(MV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并做半定量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A、HIF-1α mRNA的表达。 结果:观察组移植瘤的生长速度较对照组缓慢,粒子植入后12 d两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67, P<0.05),随着观察时间延长,两组肿瘤体积差距加大,在28 d时两组肿瘤体积分别为(963.61±89.56)mm 3和(602.10±75.98)mm 3( t=7.122, P<0.05)。两组移植瘤组织中CD31均有表达,观察组的MVD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360, P<0.05)。观察组VEGF-A、HIF-1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480、6.414、10.890、12.250, P<0.05)。 结论:放射性 125I粒子通过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抑制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VEGF-A、HIF-1α的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脂肪干细胞与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hASCs)与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对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6例患者抽脂减肥的脂肪组织作为hASCs的来源,以酶消化法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hASCs,将其培养至第3代。利用倒置显微镜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使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及分化能力检测。随机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并将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设立实验组(hASCs+hEGF组),细胞治疗对照组(hASCs组)和空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实验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以10 μg/L加入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细胞治疗对照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空白对照组取PBS,各组均注射600 μl局部移植至创面边缘及基底部。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创面组织进行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检测等方法观察和比较各组创面愈合水平。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 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 结果:相差显微镜观察hASCs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可见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呈梭形,接种后2 h后开始圆形,大部分细胞变形在48 h后,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为主,短梭形、狭长形及多角形较少,胞质丰富,胞核清楚,并分泌大量基质,基质内呈特异性深蓝色,第3代时可见细胞以长梭形为主,漩涡状生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90、CD105、CD73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在95%以上,CD34、CD11b、CD19、CD45及HLADR呈阴性表达;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ADSCs)在加入成脂诱导液培养后,hADSCs可向脂肪细胞分化,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后,hADSCs可向软骨细胞分化。表明提取培养的细胞为hADSCs。实验组创面完全愈合,被覆盖新生的上皮组织,接近正常皮肤;细胞治疗对照组创面有68%愈合,新生上皮组织较薄,易破裂出血,与实验组比较,愈合质量欠佳;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质量差,愈合面积约41%。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3组比较,治疗后第7、11、14、18、21天时间点,实验组愈合速度最快,与细胞治疗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1.095、115.094、199.695、204.917、600.699, P<0.05),而细胞治疗对照组的愈合速度次之,且在7、11、14、18、21 d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064、13.187、14.315、16.177、14.238, P<0.05)。HE染色法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表皮修复情况良好,呈复层上皮排列,同时可见部分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以及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愈合,存在较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且在尚未愈合的创口周围可见有瘢痕组织增生。CD31染色法观察新生微血管: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创面浅面可见新生血管,深部血管则呈垂直创面的方向生长,且血管密度较大;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新生血管密度较为丰富,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能愈合,炎性细胞浸润较明显,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较前两组有明显减少。 结论:hEGF可提高脂肪干细胞的存活率,并延长细胞的存活时间,从而增强hASCs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血清VEGF、Ang-2、NSE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2(Ang-2)、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辽阳市中心医院治疗的ACI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n=66)和对照组( n=64),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疗效,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能力,检测治疗前后血清VEGF、Ang-2、NSE、sICAM-1、MCP-1水平以及脑血流速度(CBF)、脑血流量(CBV)。 结果:观察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为(8.72±1.1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而ADL评分为(68.20±10.0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CBF和CBV分别为(23.30±1.89)ml/(100 g·min)和(2.30±0.54)ml/100 g,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VEGF、Ang-2水平分别为(378.29±54.49)ng/L和(40.04±4.43)ng/L,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而NSE、sICAM-1和MCP-1水平分别为(9.77±1.62)g/L、(98.82±21.19)ng/ml和(272.22±56.38)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高压氧治疗ACI有较好的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脑血管灌注量、生活质量及血清VEGF、Ang-2等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第560例 矮小—睾丸增大—生长加速—颅内囊性占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1例患儿为6岁6个月男童,既往有生长迟缓病史,入院前近6个月出现生长加速、睾丸体积增大,内分泌激素测定符合中枢性性早熟,头颅磁共振发现鞍上囊实性占位。患儿行经颅入路肿瘤完全切除,病理符合成釉上皮型颅咽管瘤。术后出现垂体功能减退和中枢性尿崩症,性激素处于被抑制状态。以中枢性性早熟为首发表现的颅咽管瘤极其罕见,在国内罕见报告。患者多有生长速度减慢的病史,但较为隐匿,后期出现生长追赶,但预测身高仍明显受损。男性、起病年龄小的中枢性性早熟患者需进行MRI筛查,警惕器质性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春期发育时相和速度对儿童抑郁症状影响的6年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青春期发育时相与发育速度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前瞻性预测效应。方法:采用方便抽样,于2013年招募了2 084名安徽省蚌埠市2所小学1~3年级学生,建立儿童青春期发育队列。随访6年,每2年开展体格、第二性征发育评价(男生睾丸容积和女生乳房发育)和抑郁症状评估。使用非线性生长模型分别拟合男女生青春期发育时相与发育速度。1~2年级学生基线时与随访时分别采用《简明心境与情绪问卷》(SMFQ)与《心境与情绪问卷》(MFQ)评价抑郁症状;3年级学生基线时和随访时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评价抑郁症状。使用Z分法将抑郁症状得分进行标准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价男女生青春期发育时相与发育速度对抑郁症状发生的预测效应。结果:随访6年后收集完整问卷及体格信息1 909名,年龄为(13.94±0.87)岁,其中男生1 052名(59.19%),女生857名(43.81%),随访率为91.60%。女生平均青春期发育时相(11.25岁)早于男生(12.70岁),且女生平均发育速度1.47(Tanner阶段/年)比男生更快1.28(Tanner阶段/年)。女生青春期发育时相与发育速度对抑郁症状的预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与发育适时组女生相比,发育时相延迟的女生抑郁症状水平更低(β =-0.19,95% CI:-0.34,-0.01);与发育速度正常组女生相比,发育快速组女生抑郁症状风险增加(β =0.23,95% CI:0.05,0.40),而发育缓慢组女生抑郁症状风险降低(β =-0.21,95% CI:-0.39,-0.03)。青春期发育时相与发育速度对男生抑郁症状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女生青春期发育速度过快可能是抑郁症状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而青春期发育时相与速度对男生青春期抑郁症状均无预测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泪液病原和免疫组分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眼表疾病是眼科临床常见疾病,临床医生仅根据症状、体征、血清学检查很难准确早期诊断,甚至可造成误诊。泪液检测相对于血液检测更能反映眼表局部病情,且具有无创性、诊断准确性高、诊断速度快的特点。泪液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基因芯片等现代检验技术,检测泪液中的病原和免疫组分,包括微生物核酸、泪液抗体(IgM、IgG、IgE、IgA、抗核抗体等)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泪液检测提供了眼表局部病原体感染和免疫反应信息。目前国内外大量泪液检测研究显示,不仅眼表疾病,葡萄膜炎、眼底疾病、甲状腺相关眼病,甚至糖尿病、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全身疾病,泪液成分都有一定规律性变化。此外,通过对泪液病原和免疫组分成分的研究对研究疾病成因、生化及免疫过程、疾病治疗等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泪液采集、泪液病原和免疫组分临床意义、各个疾病泪液特点方面,阐述眼表泪液检测的进展,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广泛视网膜光凝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广泛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诊治的NVG 98例(98眼),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9例(49眼)。其中对照组接受PRP治疗,研究组接受PRP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眼压、视力、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新生血管情况。治疗后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后7d,1、3及6个月,研究组眼压分别为(26.91±5.62)mmHg、(21.86±4.23)mmHg、(16.87±3.12)mmHg及(15.75±2.58)mmHg(1 mmHg=0.133 kPa),均低于对照组的(29.52±6.43)mmHg、(23.79±5.22)mmHg、(19.41±2.64)mmHg及(17.49±2.20)mmHg( F组间=10.41, P=0.126; F交互=1.58, P=0.024; F时间=258.23, P<0.001),两组眼压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均 P<0.05)。研究组视力(logMAR)术后不同随访时间分别为0.81±0.20,0.76±0.18,0.74±0.17,0.72±0.21,均优于对照组的1.02±0.22,1.00±0.19,0.95±0.19,0.93±0.18( F组间=2.94, P=0.142; F交互=5.23, P=0.013; F时间=618.83, P<0.001),两组视力与治疗前比较均提高(均 P<0.05);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水平为(3.34±0.31)cm/s和(14.01±2.14)cm/s,均高于对照组的(3.08±0.29)cm/s和(12.17±2.07)cm/s( t=4.28、4.32,均 P<0.05),两组EDV、PSV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均 P<0.05);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为(76.45±7.83)PF/ml,低于对照组的(85.42±8.19)PF/ml,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水平为(18.65±2.39)PF/ml,高于对照组的(15.32±1.96)PF/ml( t=5.54、7.54,均 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VEGF水平均降低,PEDF水平均升高(均 P<0.05)。 结论:PRP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NVG患者,可降低眼压,改善视力受损,抑制VEGF表达及新血管形成,改善眼部血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嘧达莫联合丹参多酚酸盐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双嘧达莫联合丹参多酚酸盐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丽水市中医院收治的98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予以双嘧达莫治疗,观察组4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均连续治疗2周。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Vmax)、舒张期峰值速度(Vmin)、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生成素-1(Ang-1)]、认知功能、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两组Vmax、PI均较治疗前升高,Vmin、RI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Vmax、PI高于对照组,Vmin、RI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两组VEGF、bFGF、Ang-1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各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两组的简易智力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的MMSE、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嘧达莫联合丹参多酚酸盐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调节生长因子水平,促进患者神经及认知功能的恢复,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中晚期糖化血红蛋白与子代出生时及6周体重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中晚期平均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与子代出生时及6周体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556例GDM孕妇资料及子代6周的体重,GDM孕妇每4~6周化验HbA1c至分娩前,以孕中晚期平均HbA1c反映全孕期的血糖水平。采用 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HbA1c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的关系;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bA1c预测GDM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价值;依据不同指南HbA1c控制目标将孕中晚期平均HbA1c分为3个亚组,A组:HbA1c<5.5%、B组:5.5%≤HbA1c<6%、C组:6%≤HbA1c<6.5%。比较3个亚组子代出生时体重、6周体重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差异。 结果:(1)孕中晚期平均HbA1c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线性相关( P<0.05)。(2)HbA1c预测巨大儿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1,95% CI:0.608~0.753, P<0.001。当HbA1c为5.89%时,预测巨大儿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51.5%及80.5%。两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 OR=2.307,95% CI:1.215~4.38, P=0.011。(3)C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高于A组、B组( P<0.05),6周内每日体重增长量慢于A组和B组( P<0.05)。 结论:孕中晚期平均HbA1c与GDM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不良妊娠结局及6周内日均体重增长量密切相关,HbA1c水平对巨大儿的发生有预测价值,且应控制在6%以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谷氨酸与谷氨酰胺类似物PET显像剂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谷氨酰胺是血浆中浓度最高的氨基酸,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增殖依赖于谷氨酰胺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如谷氨酸、乳酸、脯氨酸、氨等),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与细胞内谷氨酰胺和谷氨酸的浓度密切相关,谷氨酰胺与谷氨酸在肿瘤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肿瘤细胞摄取谷氨酸与谷氨酰胺类似物PET显像剂的机制主要涉及氨基酸转运与蛋白质合成。谷氨酸与谷氨酰胺类似物PET显像剂在肝细胞癌、脑肿瘤、胶质瘤以及其他多种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优势,可以弥补 18F-氟脱氧葡萄糖PET显像的一些不足。笔者主要对谷氨酸与谷氨酰胺类似物PET显像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