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灶内注射5-氟尿嘧啶治疗跖疣的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追踪病灶内注射 5-氟尿嘧啶治疗跖疣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9 年 12 月至 2022 年 12月某三甲医院皮肤科收治的 140 名跖疣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病灶内注射 5-氟尿嘧啶组(简称注射组)70 例和病灶外敷 5-氟尿嘧啶组(简称外敷组)70 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期(6 周)内跖疣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期结束后 12 周皮损状况,追踪跖疣复发率、瘢痕存留等差异.结果:在治疗周期内,注射组疼痛效果评分显著低于外敷组(P<0.05)且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期结束后注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8.6%,显著高于外敷组的 75.7%(P<0.05);两组皮损面积在治疗 3 周后出现显著差异,注射组皮损存留少于外敷组,且皮损面积改善早于外敷组;治疗期结束后12 周总复发率比较,注射组为1.4%,低于外敷组的22.9%(P<0.05);在瘢痕存留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中,两组数据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内注射 5-氟尿嘧啶治疗跖疣在患者疼痛程度、治疗有效率、单位时间治疗皮损面积、复发率的评价指标中表现出优于外敷治疗的效果,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两种用药方式在跖疣瘢痕存留和治疗期药物不良反应的结果评价中,未体现明显差异且安全性尚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数字化导板辅助下中老年患者全口种植固定修复的长期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中老年患者在数字化导板辅助下行种植全口固定义齿修复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烟台市口腔医院种植科行数字化导板辅助下种植全口固定义齿修复的15例患者,年龄(58.6±5.3)岁(50~67岁),男性11例,女性4例。其中上颌牙列缺失15例,下颌牙列缺失8例,共植入145枚种植体。对比术后与术前设计的种植体三维位置,评估数字化导板精度。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评估种植体的存留率,并分别通过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检查对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对数字化导板精确度评估结果显示,种植体肩部偏差为(0.78±0.59) mm,根部偏差为(1.38±0.63) mm,深度偏差为(0.65±0.35) mm,角度偏差为4.12°±2.77°。种植体5年累计存留率为98.6%(143/145),145枚种植体中,种植相关生物并发症发生率为4.1%(6/145);修复相关机械并发症发生率为57%(13/23)。负荷5年后,边缘性骨吸收为(0.69±0.35) mm;患者对种植修复的效果满意。结论:中老年患者在数字化导板辅助下行种植全口固定义齿修复的长期临床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家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采用OLIF治疗的31例ASDis的患者资料,男17例、女14例,年龄(65.7±3.4)岁(范围59~75岁)。既往行单节段固定融合19例,双节段固定融合11例,三节段固定融合1例;原固定融合部位:L 1,2 1例、L 3,4 3例、L 4,5 11例、L 5S 1 4例、L 3~L 5 6例、L 4~S 1 5例、L 3~S 1 1例;初次固定融合术至入院时间为(82.5±45.5)个月(范围24~180个月)。ASDis发生于固定融合节段近端28例,发生于远端3例。ASDis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1例,腰椎管狭窄症1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例,退行性侧后凸畸形3例。ASDis发生部位:L 2,3 6例、L 3,4 12例、L 4,5 6例、L 1~L 3 3例、L 2~L 4 1例、L 1~L 4 3例。入院时腰椎内固定已取出3例,存留28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19例、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8例、OLIF联合皮质骨螺钉固定4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腰痛和腰椎功能,观察影像结果和并发症。 结果:31例随访时间(23.6±9.6)个月(范围12~60个月);手术时间(73.8±25.3)min(范围40~180 min);术中出血量(86.2±67.4)ml(范围20~310 ml),每个节段平均出血量24.8 ml。术中出现节段静脉损伤1例、终板损伤7例,术后出现一过性髂腰肌无力2例、大腿疼痛麻木1例、不全性肠梗阻1例,无一例出现切口皮肤坏死和感染等并发症。腰痛VAS评分由术前(5.9±1.9)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4±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47, P<0.001);ODI指数由术前的45.2%±5.7%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3.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92, P<0.001)。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8.7±1.6)mm增加至术后的(11.4±1.9)mm及末次随访时的(9.9±1.8)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15, P=0.007),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随访过程中出现融合器沉降13例、融合器移位1例,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率为94%(29/31),并发症发生率为42%(13/31)。 结论:ASDis是腰椎固定融合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需采用手术治疗。OLIF创伤小、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邻近节段疾病的可靠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阳极氧化及大颗粒喷砂酸蚀种植体近十年临床效果评价研究的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阳极氧化种植体和大颗粒喷砂酸蚀(sandblasted,large-grit,acid-etched,SLA)种植体的近10年临床应用效果研究进行荟萃分析,为种植体的临床选择及评估提供参考。方法:设置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至2020年4月,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找阳极氧化及SLA种植体相关临床研究。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严格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后,对纳入的研究依照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评价指标(methodological index for non-randomized studies,MINORS)质量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并用Stata 14.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有:累积存留率(cumulative survive rate,CSR)、边缘骨丧失(marginal bone loss,MBL),并对文献间的异质性和发表偏倚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阳极氧化种植体分析共汇总22篇文献,包含6 276枚阳极氧化种植体。单组率荟萃分析显示,总CSR为98%(6 094/6 276)(95% CI:97%~98%, P<0.05),其中5年内CSR为98%(3 177/3 249)(95% CI:98%~99%, P<0.05),10年内CSR为97%(2 917/3 023)(95% CI:96%~98%, P<0.05);总MBL为1.02 mm(95% CI:0.69~1.34)。SLA种植体分析共汇总17篇文献,包含4 567枚SLA种植体。单组率荟萃分析显示,总CSR为99%(4 484/4 567)(95% CI:98%~100%, P<0.05),其中5年内CSR为99%(2 844/2 905)(95% CI:98%~100%, P<0.05),10年内CSR为99%(1 640/1 662)(95% CI:97%~100%, P<0.05);总MBL为0.69 mm(95% CI:0.44~0.95, P<0.05)。上述结果的偏倚检验 P值分别为0.822和0.284,提示无明显发表偏倚。 结论:荟萃分析提示,SLA种植体较阳极氧化种植体具有更高的CSR和更小的MB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就诊的上颌后牙区单牙或多牙缺失患者25例,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32~49岁,牙槽嵴垂直骨高度1.5~3.0 mm,可用骨宽度≥6.0 mm,无急慢性上颌窦病变,提升区域无上颌窦纵隔。采用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共植入种植体33枚,种植体植入术后6个月行永久修复。根据上颌窦颊腭径宽度(sinus width,SW)将33个植入位点分为宽上颌窦组(16个,SW>15 mm)、中上颌窦组(12个,SW≥12 mm且≤15 mm)、窄上颌窦组(5个,SW<12 mm)。记录3组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植入时稳定性系数、两次术后即刻垂直骨高度,术后半年、修复后1年窦底骨高度变化,修复后1年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结果:最终纳入23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41.2±7.6)岁。33枚种植体愈合期及修复后1年存留率为100%(33/33)。宽上颌窦组植入时初期稳定性系数(50.81±2.69)显著小于中上颌窦组(60.58±2.54)和窄上颌窦组(63.12±3.58)( P<0.05);宽上颌窦组第1次术后即刻垂直骨高度[(7.99±1.13) mm]显著低于中上颌窦组[(8.95±0.81) mm]和窄上颌窦组[(9.18±0.90) mm]( P<0.05);宽上颌窦组第2次术后即刻垂直骨高度[(11.46±0.88) mm]显著低于中上颌窦组[(12.77±0.49) mm]和窄上颌窦组[(12.57±0.55) mm]( P<0.05)。宽上颌窦组修复后1年边缘骨吸收量[(0.91±0.05) mm]显著大于中上颌窦组[(0.79±0.10) mm]及窄上颌窦组[(0.74±0.07) mm]( P<0.05);修复后1年3组窦底骨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中和窄颊腭径上颌窦应用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问题,其近远期临床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长病程1型糖尿病患者残余胰岛功能与自身免疫状态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长病程1型糖尿病(T1DM)患者残余胰岛功能与自身免疫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配体法测定的血清C肽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T1DM综合管理门诊中长病程(病程≥10年)自身免疫T1DM患者的胰岛功能进行评价。将空腹或餐后2 h C肽高于仪器检测敏感度下限(16.7 pmol/L)定义为胰岛功能存留,否则为胰岛功能丧失。筛查并入组所有胰岛功能存留患者(19例),同时入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匹配的胰岛功能丧失患者(19例)及健康对照(19例)。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Th1辅助细胞(Th1)、Th2辅助细胞(Th2)、Th17辅助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及B淋巴细胞亚群:边缘区B细胞(MZB)、滤泡状B细胞(FoB)、分泌白细胞介素10的调节性B细胞(B10)频率及CD4+T、CD8+T、CD19+B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的表达水平;测定研究对象空腹血清中炎症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受体抗体(IL-1RA)、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p40亚基(IL-12p40)、白细胞介素-12p70亚基(IL-12p70)、白细胞介素-23(IL-23)及干扰素诱生蛋白-10(IP-10)的水平。比较上述指标在胰岛功能存留组、胰岛功能丧失组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的差异。结果:19例胰岛功能存留组患者中男性占42.1%(8例),年龄[ M( Q1, Q3)]为29.0(23.0,40.0)岁,病程[ M( Q1, Q3)]为11.0(10.0,14.0)年;19例胰岛功能丧失组患者中男性占42.1%(8例),年龄[ M( Q1, Q3)]为30.0(23.0,40.0)岁,病程[ M( Q1, Q3)]为12.0(10.0,15.0)年;19例健康对照中男性占42.1%(8例),年龄[ M( Q1, Q3)]为29.0(24.0,40.0)岁。健康对照、胰岛功能丧失组、胰岛功能存留组患者Th1细胞频率[ M( Q1, Q3)]分别为9.93%(7.45%,15.20%)、14.90%(11.70%,18.00%)、10.20%(6.93%,15.80%)( P=0.015);Treg细胞频率[ M( Q1, Q3)]分别为3.52%(2.92%,5.68%)、2.88%(1.64%,3.22%)、3.12%(2.81%,4.81%)( P=0.005);B淋巴细胞表面PD-1分子表达比例[ M( Q1, Q3)]分别为4.69%(2.64%,6.37%)、2.11%(1.45%,3.63%)、4.20%(2.53%,6.01%)( P=0.003);血清IL-6水平[ M( Q1, Q3)]分别为26.43(18.06,33.35)ng/L、42.97(25.52,66.30)ng/L、22.07(14.85,34.45)ng/L( P=0.006);血清IP-10水平[ M( Q1, Q3)]分别为107.39(76.19,126.07)ng/L、188.82(131.27,348.18)ng/L、128.26(114.31,136.50)ng/L( P<0.001)。两两比较发现,胰岛功能丧失组Th1细胞频率、血清 IL-6、IP-10水平均分别高于胰岛功能存留组及健康对照,Treg细胞频率、B 淋巴细胞表面 PD-1 分子表达比例均分别低于胰岛功能存留组及健康对照(均 P<0.05)。 结论:胰岛功能存留的长病程T1DM患者外周血Th1细胞频率、IL-6、IP-10因子水平更低,Treg细胞频率、B细胞表面PD-1分子水平更高,提示存在更强的自身免疫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眼内异物伤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眼内异物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眼外伤,不仅造成眼球机械性损伤,也可因眼内异物存留引起眼部一系列病理改变,严重威胁视功能。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进步,眼内异物伤诊断水平明显提高;眼科显微手术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尤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使眼内异物取出的成功率明显上升。为进一步规范眼内异物伤救治的原则和方法,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外伤学组经过认真讨论,达成共识性意见,以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819-82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两种修复流程制作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修复效果的3年临床随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全数字化修复流程与常规修复流程制作的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的3年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拟行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修复的患者35例,女性17例,男性18例,年龄(49.0±15.4)岁(24~86岁)。分为全数字化组(采用全数字化修复流程制作全氧化锆种植单冠,即种植体植入术后即刻口内扫描,用数字化模型直接制作全氧化锆单冠,共14件)和常规组(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取常规印模,灌制实体模型,模型扫描为数字化模型后制作全氧化锆种植单冠,共21件)。修复后3年对修复体颜色、表面质地、外形、边缘适合性进行评价;检查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健康状况,记录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边缘骨丧失量以及机械并发症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两组比较。 结果:修复后3年修复体及种植体的总存留率均为100%(35/35)。两组修复体颜色、外形、表面质地和边缘适合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5件修复体中16件修复体出现邻接触丧失。35件修复体中10件螺丝孔封闭树脂下沉或脱落,全数字化组修复体螺丝孔封闭树脂下沉或脱落的发生率(4/14)与常规组[29%(6/2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和种植体近远中颈部边缘骨丧失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142.50, t=-0.53, U=119.50和133.00, P>0.05)。 结论:全数字化修复流程制作的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的3年临床效果稳定,其临床修复效果与常规修复流程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超亲水种植体早期负重修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应用一种超亲水种植体早期负重修复1年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杭州口腔医院(平海院区)VIP诊室的41例牙列缺损患者,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龄(52.3±13.1)岁,共植入74枚超亲水种植体,其中上颌27枚,下颌47枚。所有患者均无需行骨增量或软组织移植术,采用Thommen系统配套种植工具行常规种植,上颌于种植体植入后4周取模,6周负重,下颌于植入后2周取模,4周负重。种植体植入、取模和负重前均利用共振频率分析仪测量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取模即刻、负重即刻及负重1年后分别拍摄根尖X线片,测量并记录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水平的变化。结果:所有种植体在负重修复前均未出现生物学并发症,种植体存留率为100%(74/74)。2例下颌位点的种植体在术后2周时ISQ值低于65,延期取模修复。其余72枚种植体在植入时的ISQ值(75.22±4.32)与取模时(75.13±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负重即刻ISQ值(76.46±3.73)显著大于取模时ISQ值( P<0.05)。72枚早期负重修复的种植体在负重后1年复查,均未发生松动脱落,种植体存留率为100%(72/72)。X线片测量评估显示,早期负重修复1年后72枚种植体近中边缘骨吸收为(0.18±0.06) mm,其中下颌[(0.17±0.06) mm]与上颌[(0.19±0.0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早期负重修复1年后72枚种植体远中边缘骨吸收为(0.17±0.05)mm,其中下颌[(0.17±0.06)mm]与上颌[(0.16±0.0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本临床研究有限的范围内,证实超亲水种植体早期负重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长期负重后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 SNP-array)进行羊水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的结果进行重分析,对具有临床意义的CNVs以及非整倍体低比例嵌合的样本进行CNV-seq检测。结果:对16 488例羊水CMA结果进行分析,选取343例存留羊水的DNA样本进行CNV-seq检测,检测成功率为100%。与CMA检测结果相比,完全符合314例(91.5%),部分符合4例(1.2%),漏检25例(7.3%)。对部分符合和漏检的病例的分析提示,CNV-seq的检测盲区为 SHOX基因及 AZFc区域。 结论:CNV-seq在产前诊断中具有准确度高、基因组覆盖度好的特点,可稳定检测低比例嵌合,适宜在临床推广,但应充分了解其局限性,针对不同人群选择最适合的产前诊断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