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教学在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儿科见习实习阶段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见习实习阶段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对儿科学在线教学的看法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轮转的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38名见习学生和12名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在线翻转课堂、案例教学(case based discussion,CBD)、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等方式完成2周在线带教。教学结束后,通过对2组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在线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其的反馈。运用SPSS 26.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学生都认同此次在线教学的总体安排;认为实际收获超过预期的学生占42% (21/50);认为实际收获跟预期相似的学生占58%(29/50)。此次在线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网络拥堵[82%(41/50)];其次是无法实现有效互动[20%(10/50)]。实习及见习学生均认为此次在线教学安排对于理论知识掌握[总体(4.58±0.50)分]、自主学习能力[总体(4.42±0.58)分]和临床思维[总体(4.42±0.58)分]的培养最有帮助;相对认可度最差的是技能操作[总体(2.68±0.87)分]和科研能力[总体(2.98±0.98)分];对于医患沟通能力,见习学生的评分[(3.79±0.99)分]高于实习学生[(3.08±0.67)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习学生认为翻转课堂帮助最大,实习学生认为在线CBD帮助最大。绝大多数学生(94%)认为未来有必要保留在线教学。 结论:儿科学在线教学受到临床医学八年制见习实习阶段医学生的认可,对医学生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能完全替代线下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肿瘤放射治疗新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和总结《肿瘤放射治疗新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了解不同阶段医学生对课程的需求程度,从而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针对北京协和医学院新开设专业选修课《肿瘤放射治疗新技术》,经过两轮授课后,以无记名问卷的方式分别对课程学员和非课程学员进行调查评估。调查项目包括对课程内容、设置、授课教师的满意度及改进意见等方面。结果:调查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率100%,其中52份(71%)来自于课程学员。83%的课程学员"非常同意"本课程讲授内容是本学科最新发展、最新成果或亟待解决的问题,94%者对学习效果评价"满意"或"非常满意",对授课教师和教学计划安排的满意度分别为92%和83%。学习课程后学员认为最大的收获为"开阔思路"(96%),其次为"有利于跨学科协作"(79%)。86%的非课程学员认为需要在现有课程安排中增加本课程,希望通过学习本课程达到"开阔思路"(76%)、"提高临床应用能力"(81%)和"有利于跨学科协作"(71%)的效果。结论:调查结果显示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对各类学员的不同需求都有覆盖,值得继续开展并进一步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核病领域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实践及优化路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医院主办结核病领域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实践,为提升服务水平和提高培训质量提出改进建议和参考。方法:梳理医院结核病领域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举办的30个项目的3 451名学员从学习态度、学习环境与条件、学习成绩、发展状态4个方面进行满意度调查评价。采用SPSS 22.0进行卡方检验和 t检验。采用python 3.8.1软件进行词频分析。 结果:75.54%的学员(2 607人)对项目总体很满意,23.41%(808人)表示满意。不同职称、地区、学历的医师在满意度涉及的不同题项上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主任医师(或正高职称人员)对培训项目的了解情况高于其他医师( P<0.001);京内医师的学习收获高于京外医师( P=0.002);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医师对编写教材满意度显著低于本科及以下学历医师( P=0.001)。 结论:参加结核病领域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学员满意度整体处于中上等水平。应从多维度入手,充分发挥医院学科优势,打造品牌培训项目;建立项目全周期管理机制,规范开展高质量项目;大力发展网络远程教育,探索可验证自学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对八年制医学生核心胜任力认知和早期职业规划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早期接触临床是医学生的重要启蒙课程。2022年12月,本研究以74篇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总结文本作为研究资料,借助MAXQDA软件进行质性文本分析,通过三段式编码形成框架,根据代码频率与覆盖率进行教学成效分析,最终对照教学目标形成解释分析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早期接触临床课程通过言传身教、观察交流、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升了学生对于病人照护、沟通合作、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终生学习的核心胜任力认知,明晰了职业认知与职业规划。通过质性文本分析,本研究形成了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成效评估框架、可视化教学目标与学生收获的关联逻辑,进而提出早期接触临床课程设计的完善建议:优化课程安排,注重教学方法的均衡性;重视师资培训,加强胜任力与临床场景的融合;加强小组学习,提升临床体验的充分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础+应用的教学方法在肌骨超声继续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超声诊断科主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肌骨超声及超声新技术精品学习班"的研究结果为依据,探讨分析依托肌骨超声的基础+应用教学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14日至4月18日和2019年9月9日至9月13日参加该项目的109名学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操作考试、理论考试的方式评价肌骨超声精品小班培训效果。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 t检验。 结果:调查结果表明,80.0%以上的学员对学习班讲授内容、教学计划和教材很满意或满意。通过学习班培训,学员们的最大收获是操作能力[67(30.7%)]和理论水平[53(24.3%)]得到明显提高;所有109名学员操作考试均达标;不同职称、学历及是否来自基层医院的学员理论考试平均成绩均为75~80分,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肌骨超声精品小班可以提高学员在肌骨系统的操作能力和理论水平。该学习班模式能保证教学质量,也为继续医学教育开拓了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母乳喂养课程设计与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认为个体是否会执行健康行为主要取决于信念强度。本研究基于HBM设计母乳喂养课程,并了解其教学效果。本研究选取杭州医学院2022年选修该课程的12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施母乳喂养课程并采用学习反馈调查问卷、母乳喂养知识测试、母乳喂养支持小组行动评分、母乳喂养促进意向量表(breastfeeding promotion intention scale, BPIS)评估教学效果。结果显示,128名学生中,90名(73.2%)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非常满意,106名(86.2%)学生认为课程学习非常有收获;学生的母乳喂养知识评分为(78.22±10.13)分,母乳喂养支持小组行动评分为(80.83±11.49)分,BPIS评分为(63.55±8.51)分(满分为70分)。可见,基于HBM的母乳喂养课程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且在母乳喂养知识掌握、促进母乳喂养意向改善方面教学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专题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基础医学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并评估专题体验式教学方法在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试验对照方法。2022年4月至6月,选取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18级和2019级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3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级26名学生为试验组,采用专题体验式教学方法;2018级13名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运用Fisher精确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对两组学生的课程教学满意度评价问卷反馈和学习成绩进行评估,其中问卷反馈为匿名填写,共有34人参加。结果:2019级21名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出色"的比例为76.2%(16/21),显著高于2018级13名学生的7.7%(1/13);2019级学生认为课程学习"非常有收获"的比例为61.9%(13/21),显著高于2018级学生的15.4%(2/13);2019级学生"非常同意"推荐这门课程的比例为61.9%(13/21),显著高于2018级学生的7.7%(1/13);2019级学生期末考核中位数成绩为87分,高于2018级学生的81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生物信息学课程中采用专题体验式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成效和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探究式学习与过程管理的《病理生理学》CPBL教学实践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与临床思维培养为目标,确立“全员参与、过程把控、深入讨论、拓展思维”的指导思想,采取“线下小组探究式学习、课内答辩点评为主,线上师生互动、督学促学为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本校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开展《病理生理学》以病例-问题为基础的教学(case-problem based learning,CPBL)教学,并强化过程管理,对资料查阅和小组讨论这两个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通过对学期结束时收回的176份教学评价的分析,结果表明,在CPBL教学总体评价方面,92.05%(162人)以上学生对教学目标、组织、案例及个人收获评价较高,持非常赞同、比较赞同的态度;对“时间分配恰当”负面反馈较多,有11.93%(21人)的学生持比较不赞同、非常不赞同的态度;另外84.66%(149人)以上学生“觉得很累”。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超过85.23%(150人)的学生非常赞同或比较赞同CPBL教学能够帮助专业知识理解、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处理问题能力、联系临床培养临床思维、督学促学、增强团队合作与师生交流等。对教师的评价方面,超过94.89%(167人)学生认为教师教学严谨负责又有热忱,重视过程管理,有效引导与思维启发都做得比较好(非常赞同、比较赞同)。上述结果提示,本次《病理生理学》CPBL教学改革立足于过程管理,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度自主探究式学习,促进临床思维培养,提高教学有效性,但在教学安排、时间分配方面有待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培养类型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线上教学的差异分析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不同培养类型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线上教学的差异性。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首都医科大学2020—2021学年240名研究生就线上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对单选题结果进行分析,采用logit联接函数的广义估计方程对每个多选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多选题的每个选项进行分析。结果:从学习状况看,相比于统招研究生,在职研究生按时听课难度大( OR=2.931,95% CI:1.435~5.986),课后复习时间长( OR=2.077,95% CI:1.249~3.454)。从学习过程看,博士研究生比硕士研究生对课后作业的整体要求更高( OR=1.792,95% CI:1.345~2.388),在职研究生比统招研究生希望有更多的教学环节( OR=1.501,95% CI:1.126~2.001)。从学习收获看,博士研究生各方面收获更大( OR=3.936,95% CI:2.150~7.205)。对于线上教学所占比例,在职研究生更倾向于线上部分占有更大的比例( OR=2.994,95% CI:1.727~5.021)。上述各种比较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不同培养类型的研究生在学习时间分配、对课后作业的要求、线上线下组合比例的需求以及学习后的收获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进行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线上教学以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时,应该针对不同培养类型研究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环节设计,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产出导向法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诊能力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产出导向法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全科住培)学员接诊能力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为混合性研究。从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全科住培基地2019级全体18名住培学员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基础、以情景模拟为教学模式的全科医生接诊能力专项培训课程,并在培训前后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和莱斯特评估套件(LAP)对学员进行考核,比较学员培训前后的接诊成绩;同时对培训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了解学员对课程的满意度及评价。结果:18名全科住培学员中,女性11名,男性7名,年龄25~34(27.3±2.4)岁,均顺利完成培训。培训后学员OSCE成绩高于培训前[(66.25±5.84)分比(44.44±12.80)分, t=8.46, P<0.001];LAP成绩高于培训前[(65.78±7.05)分比(38.33±14.2)分, t=1.47, P<0.001],学员的病史采集能力、体格检查能力、患者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医患关系、预防保健能力、病历书写能力均较培训前提高( t=2.464、4.278、8.997、2.385、10.35、5.212、7.578,均 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课程实施维度,18名学员均对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课时安排、教学进度安排以及对指导教师的教学满意;在课程培训效果维度,18名学员均认为该门课程对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及接诊自信心方面有帮助;在自我促进维度,18名学员均认为该门课程可以促进自身的反思能力并提升学习动力。通过对学员半结构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分析,构建了课程不足、课程特点、课程优势、课程建议、学员自身不足、学员收获、学员目标、既往教学不足、教师作用9个主范畴概念,并分别对各个主范畴进行总结归纳,发现学员对该课程满意度较高,认为这门课程生动、形象、趣味性强,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学员反思,并提出建议适当增加课时数、丰富教学案例。 结论: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符合全科住培能力教学的需要,基于该教学理论构建的全科接诊能力培训课程能有效提升学员的接诊能力,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获得师生认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