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构思-设计-实施-运作"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科研项目管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早期接触临床科研项目对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兴趣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早期接触科研项目的管理方案及效果评价尚比较缺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自2021年起进行临床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临床科研项目管理的探索,通过3年的探索,建立了基于"构思-设计-实施-运作"(conceiving-designing-implementing-operating,CDIO)的管理方案。对参与项目的127名临床医学本科生和111名临床医学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8名(85.0%)学生和92名(82.9%)教师对项目感到满意,102名(80.3%)学生通过参加项目获得了成就感,其中99名(97.1%)学生认为提高了临床科研能力,89名(87.3%)学生认为提高了学术写作能力,70名(68.6%)学生认为提高了学术表达能力。91名(71.6%)学生在项目结束时能够撰写并投稿一篇综述或论著。基于CDIO对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科研项目进行管理,有助于促进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职业性急性三甲基氯化锡中毒3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三甲基氯化锡是一种高毒物质,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吸收,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可伴有多器官不同程度受损。本文对3例急性三甲基氯化锡中毒患者的救治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治经过。3人就医早期在不同医院被误诊为精神异常、脑炎、肝性脑病等,提示临床医生应重视中毒患者的职业接触史,及时进行毒物检测,避免误诊误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肾梗死15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5例急性肾梗死(ARI)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为心源性肾梗死14例,抗磷脂综合征1例;合并心房颤动12例,房性早搏2例,D-二聚体水平升高12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15例,尿潜血阳性和尿蛋白阳性11例。治疗方式为导管接触性溶栓4例,静脉溶栓2例,抗凝治疗9例。随访发现6例再发栓塞,其中2例死亡。对于存在血栓高风险因素的急性发作、持续性腹痛患者,若合并高水平LDH、尿潜血(+)和/或尿蛋白(+)提示可能为ARI,增强CT或CT血管造影可辅助早期确诊。即使存在长时间的肾动脉栓塞也应尽可能尝试重建血流,后期规范化抗凝治疗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和CT影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在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采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诊断为15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15例患者均有禽类接触史,均以发热就诊,病情进展快,实验室检查中C反应蛋白(CRP)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者15例(15/15),其中CRP最大值超过200 mg/L者8例(8/15),白细胞计数正常10例(10/15)、升高5例(5/15)。早期CT表现主要为肺部局限性结节或斑片状实变影,可出现“晕征”,2~5 d快速进展为大叶性实变影,以胸膜下分布为主,病灶实变影周边常见“细网格征”,常伴有胸腔积液。该研究提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及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但仅依靠CT表现诊断困难,对于高热患者,临床提示CRP、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而白细胞计数不升高时,且具有鸟类或禽类接触史,需考虑该病的可能,尽早行mNGS检测病原体,使患者及时得到精准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4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4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治特点,为下一步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4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肺部CT变化特点、治疗方案(是否激素干预)、核酸阴转时间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3例患者均有明确接触史,其中通过会议经麦克风传播人数最多(13例);危重症2例,重症4例,普通型37例;以发热(30例,69.8%)、咳嗽(40例,72.1%)为主要症状;肺部CT以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40例),经治疗病灶均吸收,其中28例在治疗过程中病灶曾有一过性加重;43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例危重型病例应用无创呼吸机,19例应用小剂量激素;核酸阴转时间平均13.28 d,是否应用激素对核酸阴转时间无明显影响( P>0.05)。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普通型多见,危重型病例早期给予呼吸支持治疗可获效;是否应用激素对核酸阴转时间无明显影响;密闭环境下密切接触会增加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角膜交联术后上皮修复及泪膜稳定性促进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滴眼液对圆锥角膜患者接受强化的跨上皮角膜交联术后早期上皮修复及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连续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进展期圆锥角膜并拟进行强化的离子电渗法跨上皮角膜交联术的患者66例66眼,其中男37例,女29例,平均年龄(21.27±3.8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例33眼,分别使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和rh-EGF滴眼液点眼。在术前和术后第1、3、5、7、14、28天时对2个组患者分别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估、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检查、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非接触式眼压测量、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球结膜充血程度评估、泪液分泌试验、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测定、泪河高度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第7天,2个组患眼OSDI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加,试验组患眼OSDI值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角膜胶原交联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患眼角膜上皮染色评分值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组别=16.701, P<0.01; F时间=454.418, P<0.01),其中术后第3天和第5天,试验组患眼角膜上皮染色评分分别为1.79±0.65和0.91±0.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0±0.68和1.55±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术后第3天和第5天,试验组患眼球结膜充血程度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患眼NIBU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组别=13.084, P<0.01; F时间=34.383, P<0.01)。2个组术后第7、14和28天时NIBUT值均较术前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但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回升;术后第7天和第14天,试验组患眼的NIBUT值分别为(8.18±2.26)s和(9.49±1.95)s,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3±2.33)s和(7.52±2.2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2个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患眼的眼压、视力变化以及泪液分泌量、泪河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rh-EGF对圆锥角膜患者接受强化的跨上皮角膜交联术后上皮修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眼角膜交联术后早期不适,促进泪膜稳定性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结缔组织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CTD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2例CTD并发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1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85岁,平均(51±23)岁;均无明确鸟类接触史。其中3例RA,7例SLE,1例pSS,1例未分化CTD;4例隐球菌脑膜炎,8例肺隐球菌病;12例均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起病前均曾单用或联合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治疗;血隐球菌抗原检测均阳性;6例行脑脊液检查,2例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2例脑脊液培养阳性,3例颅内压明显增高[最高>600 mmH 2O)(1 mmH 2O=0.009 8 kPa)];7例行肺穿刺活检,7例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阳性;6例发病时淋巴细胞<1.0×10 9/L,共2例检测了外周血CD4 + T细胞且水平明显降低。治疗方面,12例均静脉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4~6周),12例应用氟康唑,2例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1例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1例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氟胞嘧啶,均改为口服氟康唑序贯治疗,总疗程4~21个月,11例均痊愈,1例隐球菌脑膜炎症状缓解。 结论:CTD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病可能与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有关,外周血淋巴细胞尤其是CD4 + T细胞降低更易感染,早期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此病治愈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烧伤类型中维生素D 的水平与烧伤因素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同类型的烧伤患者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临床观察到维生素D 水平较低的烧伤患者预后往往较差且并发症较多,但不同类型烧伤是否会影响维生素D 水平尚不明确。韩国翰林大学圣心医院Ohn Suk Hoon 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发文《The association between vitamin D levels and burn factors in different burn types》。该研究团队通过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13 年5月至2017年4月期间接受康复治疗的1 716例住院患者中的757例,并将烧伤类型分为火焰烧伤、电烧伤和其他烧伤(烫伤、接触和化学烧伤)。对维生素D 缺乏和非缺乏患者组的烧伤因素:年龄、烧伤体表面积(BSA)、创面愈合时间(WHT)、住院时间和体质量指数比较,采用t 检验或Mann-Whitney U 检验;对3种烧伤类型的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分析;分别使用Pearson 和Spearman 相关系数检验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不同烧伤类型中维生素D水平与烧伤因素之间的关系。该研究结果显示,共有88.9% 的患者缺乏维生素D,相较于不缺乏维生素D 的患者,缺乏维生素D 的患者BSA 更大(P=0.015),WHT 和住院时长均更长(P<0.001)。3种烧伤类型患者的BSA、WHT和维生素D 水平的平均值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且其WHT均与维生素D水平明显相关(P<0.05)。火焰烧伤维生素D缺乏患者的WHT临界值预计是55 d(P<0.001),而电烧伤患者为62.5 d(P=0.001)。总之,对于接受康复治疗的烧伤住院患者来说,不论是何种烧伤类型,都应考虑与烧伤创面愈合相关的维生素D营养干预,以指导早期开始强化康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状腺微小髓样癌早期诊断及其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和临床特征对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的早期诊断及预测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手术的233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根据是否存在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结果:与甲状腺非微小髓样癌相比,甲状腺微小髓样癌主要首诊方式是超声检查(χ 2=32.290, P=0.000),具有更早的TNM分期(χ 2=50.300, P=0.000)及更多的超声恶性特征。与细针抽吸活检相比,血清降钙素对甲状腺微小髓样癌(χ 2=47.933, P=0.000)有较高的诊断阳性率。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接触被膜长度/周长≥1/4( OR=25.475, 95%CI:2.320~279.771)和术前血清降钙素>65 ng/L( OR=32.663, 95%CI:2.433~438.409)是发生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超声检查联合血清降钙素检测有利于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的早期诊断。当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病灶接触被膜长度/周长≥1/4和术前血清降钙素>65 ng/L时,容易发生侧颈部淋巴结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草酸二甲酯中毒致急性肾损伤四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草酸二甲酯(DMO)中毒致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表现及非透析治疗的方法、疗效及预后。方法:于2020年7月,对4例急性DMO中毒患者的职业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病情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事故后现场调查可见工作场所内有大量白色DMO晶体。4例患者同时、短期内接触DMO后急性起病,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腹胀、腰腹部绞痛及夜尿增多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均显示急性肾损伤,起病时患者血肌酐119~835 μmol/L。早期予以休息、保护肾功能、水化碱化尿液等治疗,同时均给予百令胶囊治疗。4例患者症状缓解,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临床预后良好。结论:急性DMO中毒导致急性肾损伤主要以低比重尿、无菌性白细胞尿等肾小管间质病变为主,早期积极治疗,临床短期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