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系统常态化融入传统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适应学习系统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数据和资源的赋能,利用智适应学习系统进行"蛋白质工程是基因工程的延伸"课堂教学,可以把握学情实现精准教学,互动资源模拟探究,智适应推送个性化作业,在经历体验中建构概念,发展素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深度学习的候选结节检测算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提高候选结节检测性能,应用深度学习技术提出基于3DSCANet的候选结节检测算法.该算法提出增强坐标注意力机制模块(SCA),在坐标注意力机制的基础上做出改进,使之能提取三维(3D)特征,并引入自适应卷积提取跨通道特征,增加SCA注意力机制的特征提取能力;提出一种将3D长方体锚框转换为3D球体的方法,并进一步引入新的球体交并比损失函数SIoUX,以充分利用肺结节的球体形态特征.在实验阶段,该方法在LUNA16数据集上采用十折交叉验证的方法进行测试,平均召回率CPM达到0.9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种新型脉冲神经元模型及其网络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提出一种新型脉冲神经元模型及其网络,描述其建模方法,并用计算机模拟验证其性能。方法:在充分考虑生物学适应性(激活电位阈值和不应期开关),及其对尖峰放电脉冲产生及其传导的动态调节机制基础上,在新型脉冲神经元模型中引入了突出后电位多通道滤波器,实现了输出电流及神经元突触强度的动态调节。提出基于自适应最小均方(LMS)的误差反向传播(BP)学习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尖峰放电神经网络的调节。结果:在自发噪声下,新型脉冲神经元模型的尖峰放电间期信号直方图满足泊松分布。通过2个新型脉冲神经元的简单连接,可以形成多种复杂的尖峰放电模式。新型脉冲神经元模型具有自发本征噪声的特征,能够形成复杂的周期尖峰放电模式。对于输入噪声控制,该模型的不应期与门限电位适应性参数的稳定性较好。刺激电流-尖峰放电脉冲频率间的线性关系较好。结论:所提出的新型脉冲神经元模型在自发噪声条件下能产生多种模式的振荡和相干振荡,这与生物神经元极其相似,能实现复杂的噪声信号处理。所采用的具有不同频带的多通道突触后电位滤波器,能使一些突触后电位信号变得平稳。所提出的基于于自适应LMS的BP学习算法克服了尖峰放电信号的瞬态变化特性导致的误差驱动学习算法无法应用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童年创伤对大学新生抑郁症状的影响: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和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述情障碍、生活事件在童年创伤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之间所起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设计,使用童年创伤问卷、述情障碍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对2 592名南方医科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19.0的PROCESS 2.13宏程序检验述情障碍的中介效应和生活事件的调节效应。结果:(1)大学生抑郁症状和童年创伤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1.34%和14.80%。(2)童年创伤总分[(34.25±8.01)分]与述情障碍总分[(48.82±10.72)分]呈正相关( r=0.38, P<0.01),生活事件总分[(36.91±9.74)分]与抑郁症状评分[3.00(6.00)分]呈正相关( r=0.53, P<0.01)、述情障碍总分与抑郁症状评分呈正相关( r=0.49, P<0.01)。(3)述情障碍在童年创伤与抑郁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直接效应(效应值=0.25)和中介效应(效应值=0.12)分别占总效应(效应值=0.37)的67.57%、32.43%。(4)健康适应、受惩罚和学习压力事件在述情障碍与抑郁症状的影响路径中存在调节作用。 结论:大学新生童年创伤通过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和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来影响抑郁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手机等电子产品暴露与儿童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手机等电子产品暴露与儿童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对前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接受发育检查的0.5~6.0岁218名儿童(排除神经系统、精神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及早产儿童)进行发展测评,并收集儿童手机等电子产品暴露相关信息。采用 χ2检验和 Fisher′ s精确概率法分析儿童各领域发展与手机等电子产品暴露之间关系,采用二分类 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各领域发育的影响因素。 结果:0.5~0.9岁儿童精细动作异常与接触最晚时间有关( P<0.05)。1.0~2.9岁儿童的适应性、语言、社交自理异常及3.0~5.9岁儿童语言异常均与接触时长有关(均 P<0.05);1.0~2.9岁儿童的语言、社交自理异常及3.0~5.9岁儿童适应性、语言、社交自理异常均与接触用途有关(均 P<0.05)。二分类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运动受到接触时长的影响( OR=1.868, P<0.05);精细动作受到母亲文化程度、接触最晚时间的影响( OR=1.722、2.355,均 P<0.05);适应性受到母亲文化程度、儿童看护者、接触时长、接触最晚时间的影响( OR=1.711、2.866、1.895、1.650,均 P<0.05);语言受到接触时长、接触最晚时间、接触用途(电话或视频电话、早教或学习)的影响( OR=2.348、1.806、0.328/0.350,均 P<0.05);社交自理受到母亲文化程度、接触时长、接触用途(电话或视频电话、早教或学习)的影响( OR=1.647、2.678、0.307/0.363,均 P<0.05)。 结论:手机等电子产品暴露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应引起社会关注,应严格控制低龄儿童电子产品暴露时长、预防手机等电子产品对儿童神经系统和发育的不良影响;对于已经受到影响的儿童,应及时纠正相关习惯和行为,以免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循环生成对抗网络的低质量眼底图像增强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循环生成对抗网络(CycleGAN)对模糊、曝光不足、曝光过度等低质量眼底图像进行质量提升,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方法:从EyePACS数据集中分别选取700张高质量和700张低质量眼底图像作为本研究的数据集。对数据集图像进行裁剪并统一缩放至512×512分辨率。采用2个生成模型和2个判别模型构建CycleGAN,生成模型根据输入的低/高质量眼底图像生成匹配的高/低质量图像,判别模型判别原始图像和生成图像。将本研究提出的算法与限制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CLAHE)、动态直方图均衡化(DHE)、带色彩恢复的多尺度Retinex(MSRCR)3种图像增强算法的结果进行视觉定性评估,并采用清晰度、BRISQUE、色度、饱和度作为定量指标进行评估。应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诊断网络对原图及不同算法增强图像进行诊断;并比较其准确度和特异度。结果:CycleGAN算法对模糊、曝光不足、曝光过度3类低质量眼底图像的增强均取得最优效果,增强后的眼底图像对比度高、色彩丰富,视盘、血管结构清晰。CycleGAN算法增强的图像清晰度仅次于CLAHE算法;BRISQUE质量分数为0.571,比CLAHE、DHE和MSRCR算法分别高出10.2%、7.3%和10.0%;色度和饱和度分别为103.03、123.24,均高于其他算法;该算法增强100张图像仅需35 s,仅次于CLAHE算法,在速度上具有明显优势。CycleGAN算法增强的图像在DR诊断中的准确率和特异度分别为96.75%和99.60%,均较原图有所提高。结论:CycleGAN可有效提升模糊、曝光不足、曝光过度眼底图像的质量,并有效提高计算机辅助DR诊断系统的准确率,可能在眼科临床诊断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沉浸体验式教学在临床麻醉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沉浸体验式教学在临床麻醉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2年5月在空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学习的本科生纳入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沉浸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每组35人。沉浸教学组接受沉浸体验式教学,传统教学组接受讲授式教学。完成授课后两组学员接受相同理论、操作考核,并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和综合能力评估。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沉浸教学组学员对教学的满意度更高[(88.32±7.28)vs.(70.15±7.11)]( P=0.001),且理论[(86.34±7.42)vs.(77.31±5.32)]( P=0.020)、操作考试[(92.23±5.33)vs.(81.21±4.98)]( P=0.022)得分高于传统教学组。此外,沉浸教学组学员沟通能力( P=0.026)、反应能力( P<0.001)、适应能力( P=0.007)、评判性思维( P<0.001)各项得分均高于传统教学组。 结论:沉浸体验式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本科生完成临床麻醉学授课后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能有效激发学员积极性,值得在后续教学活动中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产后返岗护士工作适应障碍及支持性需求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产后返岗护士工作适应障碍及支持性需求现状,为临床开展护理管理工作提供证据支持。方法:研究以目的抽样法为基础方法,选择烟台业达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产后返岗护士20例为访谈对象,经现象学研究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开展研究,并通过Colaizzi7步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提取相应主题。结果:研究整理、归纳得到产后返岗护士工作适应障碍、支持性需求主题各3个,工作适应障碍相关主题3个,婴儿养育、工作压力、主观感受,支持性需求相关主题3个,学习提升需求、情感支持需求、返岗适应需求。结论:产后返岗护士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工作适应障碍,且存在多样化支持需求,管理人员应密切关注产后返岗护士,明确其工作适应障碍与支持性需求,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促进其实现角色转换,提升工作投入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麻醉学专业本科生麻醉伦理认知和评价的调查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麻醉学专业本科生麻醉伦理认知、决策力自评及教学情况,为提升麻醉伦理教育提供借鉴。方法:2023年6至7月对福建医科大学2017~2020级五年制麻醉学专业242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麻醉伦理认知倾向。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χ2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学生对患者福祉始终放在首位[(4.50±0.95)分]、保护患者隐私信息[(5.02±0.78)分]等15个麻醉伦理条目的认知均为正性(4~<5分)或强正性(5~6分);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对在术前和术中维护患者尊严等条目的认知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础、基础-临床和临床阶段学生评分分别为(4.96±0.75)分、(5.07±0.86)分、(5.14±0.74)分, P<0.05]。学生麻醉伦理困境的决策力[(3.85±1.01)分]及法律知识[(3.57±1.24)分]自评为中性(>3分~<4分);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对麻醉伦理道德困境的恐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础、基础-临床和临床阶段学生评分分别为(4.29±0.82)分、(4.49±0.85)分、(4.75±0.69)分, P<0.05]。有130名(53.7%)学生希望学校更加重视麻醉伦理教育,仅57名(23.6%)学生认为伦理学决策技能已得到充分传授。 结论:麻醉学专业本科生总体麻醉伦理认知水平较高,临床实践有利于麻醉伦理素养的提升。麻醉伦理教育应正视伦理适应不良和认知落差,以伦理决策力为导向,深化医文结合,加强专业课程伦理实践和引导,强化临床见实习相关伦理内容和技能传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竹荪多糖对亚砷酸钠致大鼠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竹荪多糖对亚砷酸钠诱导大鼠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6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1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按体质量(80 ~ 100 g)分为对照组( n = 20,普通饲料)和建模组[ n = 40,含砷饲料(50 mg/kg亚砷酸钠)]喂养12周后,检测大鼠脑砷与血砷含量( n = 10),进行砷中毒模型鉴定;成功建模后,将建模组大鼠分为竹荪多糖组(含砷饲料+ 20 ml·kg -1·bw竹荪多糖溶液灌胃)、模型组(含砷饲料+等体积蒸馏水灌胃),同时保留对照组(普通饲料+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每组10只,干预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尼氏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并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中氧化应激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及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 结果:建模组大鼠的脑砷[(92.02 ± 13.37)μg/g]和血砷含量[(51.37 ± 19.33)μg/L]均高于对照组[(7.42 ± 3.21)μg/g、(2.74 ± 1.29)μg/L, t = - 6.91、- 6.06,均 P < 0.001],砷中毒大鼠模型建立成功。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第1、3、4天逃逸潜伏期和第1次到达时间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占比降低(均 P < 0.05);与模型组比较,竹荪多糖组大鼠第4天逃逸潜伏期和第1次到达时间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占比升高(均 P < 0.05)。尼氏染色可见,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尼氏小体数量减少,细胞间隙增大、排列杂乱无章;与模型组比较,竹荪多糖组大鼠脑组织尼氏小体数量增多,大部分神经元结构完整。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SOD、GSH-Px水平均较低,MDA、TNF-α、IL-1β水平均较高(均 P < 0.05);与模型组比较,竹荪多糖组大鼠脑组织SOD、GSH-Px水平均较高,MDA、TNF-α、IL-1β水平均较低(均 P < 0.05);且竹荪多糖组大鼠脑组织SOD、GSH-Px、MDA、IL-1β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竹荪多糖可能通过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改善亚砷酸钠对大鼠的神经毒性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