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正畸患者需求行为分析的矫治器选择服务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调查安徽省某口腔医院正畸患者对矫治器选择的现状,了解口腔正畸患者的实际需求,从而为正畸科医生在诊治过程中有效沟通与精准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5月在安徽省某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正畸矫治的3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Angle安氏错(牙合)畸形分类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类,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错(牙合)畸形类别对矫治器倾向选择和实际选择的影响.结果:330例患者中牙齿畸形类型以安氏Ⅱ类为主(59.09%);就诊最期待能够解决的问题是牙齿不齐,其次是嘴巴外突和牙齿间隙过大;出于经济、舒适、美观等方面考虑,进口金属自锁托槽在实际应用中占比最高(57.27%);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选择的矫治器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医生在为患者提供正畸矫治方案时,应询问患者对矫治器的选择倾向,并考虑患者年龄、性别、错(牙合)畸形类型等情况,给患者提出专业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两种快速扩弓方式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骨支抗方式和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差异。 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的处于替牙列中晚期或恒牙列早期的骨性Ⅲ类错 伴上颌发育不足的患者26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13例):骨支抗方式组使用骨支抗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10.2±1.7)岁;牙支持方式组使用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10.1±1.0)岁。于矫治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上测量矢状向线性指标[Y-Is距和Y-Ms距(分别为上切牙切缘点、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至垂直参考轴的距离)、上下颌磨牙相对距离、前牙覆盖等]10项、垂直向线性指标[PP-Ms距(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至腭平面的距离)等]6项和角度指标[SN-MP角(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相交的上外角)、U1-SN角(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相交的下内角)等]8项,于矫治前后锥形束CT上测量冠状向指标(上颌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倾斜度等)6项;计算矫治前后前牙覆盖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和牙性效应占比。比较各指标矫治前后变化量的组间差异。 结果:矫治后两组前牙反 均解除,磨牙建立中性或远中关系。骨支抗方式组Y-Is距、Y-Ms距、上下颌磨牙相对距离的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3.23±0.70)、(1.25±0.34)和(2.54±0.59)mm]均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分别为(4.96±0.97)、(3.12±0.83)和(4.92±1.35)mm]( t=-5.92, P<0.001; t=-7.53, P<0.001; t=-5.85, P<0.05)。骨支抗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4.45±1.25)mm]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6.14±1.29)mm]( t=-3.38, P<0.05);骨支抗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占80%,牙性效应占20%;牙支持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占62%,牙性效应占38%。骨支抗方式组PP-Ms距矫治前后变化量[(-1.62±0.25)mm]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2.13±0.86)mm]( t=-15.15, P<0.001)。骨支抗方式组SN-MP角、U1-SN角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0.95°±0.55°、1.28°±1.30°)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1.92°±0.95°、7.78°±1.94°)( t=-9.43, P<0.001; t=-10.04, P<0.001)。骨支抗方式组上颌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倾斜度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1.50°±0.17°、1.54°±0.19°)均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分别为2.26°±0.37°、2.25°±0.35°)( t=6.47, P<0.001; t=6.81, P<0.001)。 结论:骨支抗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能减少传统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时发生的上前牙唇倾、前牙覆盖增加、磨牙前移伸长颊倾以及下颌平面角增大等不利的牙齿代偿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字片段弓辅助矫治青少年上牙弓狭窄安氏Ⅱ 1类错 病例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一"字片段弓治疗上牙弓狭窄的青少年安氏Ⅱ 1类错 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样本包括11.3~16.8岁上牙弓狭窄的安氏Ⅱ 1类错 病例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3.1±1.5岁。使用"一"字片段弓联合Damon Q自锁托槽进行上颌扩弓,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取藻酸盐印模,灌制石膏模型进行测量和数据分析。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 t检验。 结果:扩弓后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加(4.20±1.45) mm,第一前磨牙间宽度增加(4.07±1.66) mm,第二前磨牙间宽度增加(3.38±1.64) mm,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加(2.02±1.90) mm,牙弓长度减少(2.46±1.01) 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矫治完成后,前牙均获得正常覆 覆盖,尖牙、磨牙达中性关系。 结论:应用"一"字片段弓矫治上牙弓狭窄的青少年安氏Ⅱ 1类错 ,扩弓同时排齐牙列、内收切牙、释放下颌生长潜力,矫治早期即可明显改善侧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颌第三磨牙牙胚拔除对正畸治疗患者下颌骨发育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下颌第三磨牙(M3)牙胚拔除术对正畸患者下颌骨发育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开展M3牙胚拔除术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0日就诊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一科,符合纳排标准的10~16岁安氏Ⅰ类错 畸形患者129例,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未拔除M3者纳入对照组(共63例);拔除M3者纳入研究组(66例)。对正畸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片进行描点测量下颌支高度(Ar-Go′)、下颌体长度(Go′-Me)及下颌骨整体长度(Co-Gn)并计算3项指标的年均生长量。分别对总体样本患者、同一性别(男/女)患者、同一年龄段(>10岁且≤12岁、>12岁且≤14岁、>14岁且≤16岁)患者、同一颈椎成熟度分期(Ⅱ、Ⅲ、Ⅳ期)患者,比较各组间Ar-Go′、Go′-Me、Co-Gn年均生长量的差异。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Ar-Go′、Go′-Me、Co-Gn年均生长量[分别为0.88(0.40,1.80)、0.67(0.15,1.18)和0.86(0.40,1.90)mm]与对照组[分别为1.08(0.45,1.60)、0.53(0.25,1.13)、1.20(0.46,2.28)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间同一性别患者、同一年龄段患者、同一颈椎成熟度分期患者,Ar-Go′、Go′-Me、Co-Gn年均生长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拔除M3牙胚对10~16岁安氏Ⅰ类错 畸形正畸患者的下颌骨发育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深覆 美学缺陷全数字化修复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深覆 患者前牙的拉伸和剪切应力较大,前牙修复体破损或折断的风险较高。本文完整展示1例伴前牙牙折及过小牙的安氏Ⅱ类错 及深覆 病例的全数字化修复过程,采用口内扫描、面部扫描、下颌运动轨迹描记采集患者相应数据,从而进行数字化美学分析及咬合设计,通过三维打印数字化诊断蜡型,计算机辅助制作树脂贴面,最后完成计算机辅助制作瓷贴面修复,并改善患者前牙美学缺陷。该病例的全数字化修复流程提示,数字化技术在提高修复体制作精确度、缩短临床调 时间、减小修复风险的同时,可获得预期的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ICE-下颌前移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CICE-下颌前移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6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佩戴活动式斜面导板,研究组佩戴CICE-下颌前移器.比较2组牙性及骨性参数、切牙牙根吸收分级、矢状方向角度、矢状方向尺寸指标.结果 研究组矫治后骨性参数大于对照组,牙性参数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切牙牙根吸收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矫治后 SNA、ANB 及 Is-OLP、Ms-OLP 低于对照组,SNB 及 OLP-A、OLP-Pg、Ii-OLP、Mi-OLP 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在矫治过程中使用CICE-下颌前移器的效果更加显著,还可显著降低矫治过程中牙根吸收及下前牙唇倾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FR-Ⅲ型矫治器对不同生长发育期Ⅲ类错(牙合)颅面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对不同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根据颈椎骨龄分期分组,通过对正畸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的测量分析,比较不同生长发育期开展FR-Ⅲ型矫治器治疗的颅面部效果差异.方法:选取34例使用FR-Ⅲ型矫治器治疗,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Ⅲ类患者,根据颈椎骨龄分期分组:生长发育高峰前期组(CVM Ⅰ~Ⅱ期)、生长发育高峰期组(CVM Ⅲ~Ⅳ期).使用Dolphin 11.8软件对患者颅面结构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后SNA 角、ANB 角、U1-SN 角、U1-APog 距和覆盖、NA-PA 角均显著增大(P<0.01);Z 角亦增大(P<0.05);FH-N'Pog'角、N'-Sn-Pog'角和IMPA角显著减小(P<0.01).比较生长发育高峰前期组和高峰期组FR-Ⅲ型矫治器矫治前后的差值,高峰期组SNB角、MP-SN差值绝对值显著大于高峰前期组(P<0.05).结论:FR-Ⅲ型矫治器可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改善软组织侧貌,但没有显著抑制下颌骨生长.在生长发育高峰前期矫治,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的可能性更大,在高峰期矫治会引起下颌骨顺时针旋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两组不同中医体质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运用PASS技术矫正前后牙颌相关指标及体质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比较平和质与阴虚质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运用PASS矫正技术治疗后牙颌及体质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3年2月来笔者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体质分型选择平和质(10例)与阴虚质(10例)错(牙合)患者运用PASS矫正技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矫正时托槽的脱落情况,矫正前后面型、牙颌及体质的改变.结果:平和质组患者托槽的脱落率明显小于阴虚质组(P<0.05);两种体质患者运用PASS矫正技术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结束半年后,阴虚质较平和质患者的体质发生了明显改善(P<0.05).结论:相较于阴虚体质错(牙合)患者,平和质体质错(牙合)患者在托槽脱落情况及矫正结束后体质的转归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不同体质对于错(牙合)畸形的矫正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微种植支抗钉在推磨牙向后矫治技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评估微种植支抗钉(micro-implant anchorage)结合直丝弓矫治系统推磨牙向后矫治技术中,磨牙远移量及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收集60例经沟通后同意直丝弓配合微种植支抗钉进行磨牙远移的正畸患者,使用数字化口扫仪器对术前、术后牙列进行扫描建模,配合计算机软件辅助进行牙列远移量分析及评价.结果:各类安氏错(牙合)分组之间性别、年龄及支抗钉植入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上颌第二磨牙远移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下颌第二磨牙远移量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磨牙远移病例中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微种植支抗钉可为轻、中度拥挤的各类错殆畸形病例提供稳定的支抗及远移所需的间隙量.本研究使用的植入方法、位置和数据,可为临床医生在磨牙远移植入微种植支抗钉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安氏Ⅱ2错患者力及与髁突形态位置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安氏Ⅱ2错患者力及与髁突形态位置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初次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的安氏Ⅱ2错患者50例.采用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进行咬合接触记录,拍摄锥形术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并测量髁突位置及形态,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安氏Ⅱ2错患者总力(Total ocdusal force,TOF)、力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AOF)、前牙力、后牙力、力中心点最大位移(Maximalmovement of COF,MMCOF)在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牙区力与关节窝深度、髁突近远中径呈正相关(r>0.00,P<0.05);后牙区力与关节窝深度和髁突近远中径呈负相关(r<0.00,P<0.05).后牙区力与Ⅱ类侧TOF呈正相关(r>0.00,P<0.05).结论 安氏Ⅱ2错患者当前牙力增加时,关节窝深度增加,髁突近远中径增宽;而当后牙力增加时,髁突近远中径减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