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对有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IS)家族史或先证者孕产史的女性,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的策略。方法:对3例完全型AIS(CAIS)的先证者及其家系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先证者的母亲再次妊娠的过程及产前诊断情况。结果:在3个CAIS家系中,有1个家系有雄激素受体(AR)基因突变的诊断;另2个家系为先证者临床诊断,未行AR基因诊断。3例先证者的母亲就诊咨询时均已经再次妊娠,孕周介于孕7~13周。3例咨询者在中孕期(孕12、16、17周)接受绒毛穿刺取样术或羊膜腔穿刺术操作。全部3例胎儿的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与超声下的外生殖器表型(均为女性表型)不符,咨询者选择中期妊娠引产术终止妊娠。引产的胎儿外生殖器均为女型,支持CAIS胎儿诊断。结论:对于有AIS家族史或先证者孕产史的女性,应进行孕前遗传咨询和孕期产前诊断,以达到优生优育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克氏综合征并部分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回顾性分析1例克氏综合征(KS)合并部分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PAIS)患儿临床资料。患儿,2个月22 d,因外生殖器异常于2021年10月至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患儿出生后即发现外生殖器异常,表现为阴蒂肥大,完善性激素检查符合同龄儿,染色体结果提示47,XXY,因患儿严重男性化不足,进一步完善全外显子检测,结果提示 AR基因杂合变异(c.1847G>A,p.Arg616His),诊断为PAIS,同时其姐姐诊断为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目前患儿临床随访中,需多学科综合评估确定治疗方案。本案例为1例罕见的KS合并PAIS病例,提示对于KS患儿,出现严重男性化不足时需注意合并 AR基因变异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4)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IS)是46,XY性发育异常疾病常见病因之一,根据雄激素受体功能的缺陷程度可分为完全型、部分型及轻微型。儿童AIS的内分泌学特征为持续性雄激素抵抗,其临床管理的核心在于性别认同,改善青春期性发育特征。现以国内外研究为基础,结合国内专家的临床诊疗经验,在AIS的遗传学分子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抚养性别评估、肿瘤风险、内分泌激素及外科手术治疗时机、长期预后等方面形成系统、全面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为儿科医师提供规范的临床诊治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46,XY性别逆转的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女,年龄为27岁,未婚,因"先天性无子宫"于2021年6月28日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就诊。病史采集:2014年患者因原发闭经就诊于当地医院,超声检查提示先天性无子宫。患者外观为女性,平素身体健康,无高血压等特殊疾病史。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无喉结,乳房发育饱满,腋毛稀疏;外阴呈已婚式,无阴毛;阴道通畅,分泌物量中等,呈乳白色,无味,顶端为盲端;内诊未触及明显子宫,左侧可触及4 cm × 2 cm包块。盆腔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阴道上端未探及明显的子宫图像,盆腔左侧见34 mm × 27 mm × 28 mm的不均质回声,内见条索状血流信号,其内侧见28 mm × 48 mm × 25 mm的无回声,边界清,形态不规则;盆腔右侧见22 mm × 24 mm × 29 mm的不均质回声,内见条索状血流信号,其内侧见32 mm × 2 mm × 12 mm的无回声,边界清,形态不规则;提示先天性无子宫,盆腔双侧隐睾,双侧囊性包块(图1)。性激素六项及抗缪勒管激素检测结果提示,患者的雌激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男性,黄体生成素、睾酮和抗缪勒管激素水平较高(表1)。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患者 AZFa、AZFb及 AZFc的6个区域均扩增成功(表2)。染色体G显带分析患者核型为46,XY(图2)。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患者 AR基因第1外显子存在c.1305G>A(p.Trp435*)半合子变异(图3)。本研究通过了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2020yb008),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同卵双生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两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 AIS)是X性染色体隐性遗传单基因疾病,临床罕见,在新出生男婴中发病率极低。主要是因为雄激素发挥作用的通路出现异常,导致患者出现性分化障碍所致。本院收治一对同卵双胞胎患者,发现了雄激素受体基因出现新的致病性突变位点,导致雄激素不敏感表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十一酸睾酮对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患儿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IS)患儿口服十一酸睾酮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09至2021年在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门诊基因确诊的51例AIS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口服十一酸睾酮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阴茎长度达到最低手术标准(≥2.5 cm)或停药标准(≥-2.5 s)。次要观察指标为阴茎长度标准差积分(PL-SDS)、阴茎长度增长(ΔPL)、用药剂量、疗程、安全性指标等。共4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评估患儿是否可以停药,阴茎长度增长欠佳患儿继续服药。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疗效和安全性。疗程结束后对患儿继续随访至2023年。 结果:51例AIS患儿中男33例、女18例(户口性别),其中10例诊断完全型AIS(CAIS),41例诊断部分型AIS(PAIS)。CAIS患儿阴茎长度治疗前后均“无法测量”(阴茎长度<0.5 cm)。PAIS基线阴茎长度和PL-SDS分别为(2.3±0.6)cm和-3.7±1.3。4个疗程结束后阴茎长度和PL-SDS分别达到(2.7±0.8)、(2.8±0.6)、(2.6±0.4)、(2.6±0.4)cm和-2.8±1.6、-2.5±1.6、-2.9±1.2、-3.2±0.9,与基线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05、3.56、2.55、2.23和3.88、3.50、2.50、2.19,均 P<0.05)。PAIS患儿治疗前13例(32%)符合最低手术标准;7例(17%)符合停药标准。4个疗程后累计18例(44%)、24例(59%)、25例(61%)、26例(63%)达最低手术标准;累计12例(29%)、15例(37%)、20例(49%)、21例(51%)达到停药标准。患儿随访最大年龄至13.7岁。患儿治疗前后体重、身高、体质指数、骨龄/年龄、胆固醇和血红蛋白等均在正常范围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例CAIS患儿医生确诊并处方十一酸睾酮后,患儿并未真正服药。49例患儿口服十一酸睾酮患儿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和甲状腺功能等均未见异常,且无性早熟、阴毛增长、攻击行为、外阴皮肤发黑、腹泻等改变。 结论:CAIS患儿口服十一酸睾酮治疗无效。PAIS患儿阴茎长度、PL-SDS的改善效果在第一疗程就可体现;阴茎长度增长欠佳患儿继续治疗,在第二、三、四疗程也可逐渐提高。十一酸睾酮软胶丸口服对大部分PAIS患儿阴茎增长明显获益,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临床处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AIS)是目前最常见的性发育异常疾病之一,根据雄激素受体功能受损程度分为完全型、部分型及轻度。完全性AIS(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CAIS)呈正常女性化的外生殖器表型,部分性AIS(partial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PAIS)则通常因出生时外生殖器模糊而就诊。青春期男性出现女性化乳房和不育时应考虑轻度AIS(mild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MAIS)。AIS的内分泌学特征为持续性雄激素抵抗,其临床管理的核心在于性别分配。经多学科小组评估后,CAIS分配为女性,大部分PAIS分配为男性,同时需要警惕成年后因性别焦虑而进行性别再分配。与此同时,性别分配后的外生殖器整形、远期激素替代、性腺切除的理想时机及生育潜能和遗传学建议都需要个性化的处理。本文就AIS的临床处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3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不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PAI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未来的性别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亚运村美中宜和妇儿医院2013-2015年收治的PAIS患者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体征、专科检查、手术探查及治疗;同时检索国内数据库,收集12例不完全型PAIS的报道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共15例PAIS患者,临床表现为原发性闭经(15/15)。特殊的临床表现:社会性别男性或男性外观(5/15),阴茎发育不良或阴蒂肥大(14/15),尿道发育异常(5/15),乳腺发育(4/15)。11例按社会性别女性处理(包括手术及激素替代治疗)。特殊的PAIS患者3例,其在病因学、遗传学、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诊治等方面均具有特殊性,最终均按女性性别处理。结论:PAIS是性发育异常疾病(DSD)的少见类型,其染色体核型为46,XY,是一种先天X-连锁隐性疾病。因此,更进一步了解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IS)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其准确诊断、个体化治疗和有组织地随访,避免性别焦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例 AR基因变异导致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表型及细胞分子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明确1例原发性闭经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外周血样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后,使用目标区域捕获及二代测序技术对与性发育及分化异常相关的致病基因进行检测,用Sanger测序对患者及其母亲 AR基因进行验证。 结果: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二代测序发现患者具有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基因c.1832dup(p.N611Kfs*12)半合子变异,为移码变异。Sanger测序验证患者 AR基因突变源于其表型正常的杂合变异携带者母亲。 结论:患者 AR基因变异与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 AIS)相关,结合其临床体征、性激素及影像学检查,考虑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omplete AIS)是该患者青春期原发性闭经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合并无性细胞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AIS)临床较为罕见,早期诊断困难.报告1例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CAIS)合并无性细胞瘤患者的诊治经过,患者因腹胀2d,门诊行彩色超声提示盆腔肿物收入院,入院后先行盆腔肿物切除术治疗,因术前高雄激素血症原因不明,经染色体分析及基因检测最终明确诊断为CAIS合并无性细胞瘤,并最终行性腺恶性肿瘤根治术.目前该患者仍在密切随访中,病情稳定.通过回顾性分析该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以期提高临床对于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