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滋病合并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所致病毒性脑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艾滋病患者合并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较为少见,而因其导致脑膜炎则更为罕见。本例患者以贫血起病,考虑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因粪便常规发现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而就诊于感染科,检查发现艾滋病和隐性梅毒。诊治过程中患者出现发热,伴头痛、头晕,血液人类细小病毒B19抗体阴性,腰椎穿刺检查显示脑膜炎改变,血液及脑脊液的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显示人类细小病毒B19,诊断明确。给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感染H3N8型甲型流感重症肺炎死亡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56岁,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气促,因社区获得性肺炎于2023年3月3日收入中山市人民医院,3月11日通过肺泡灌洗液进行宏转录组测序确认甲型流感病毒感染,通过流感分型确认为A-H3N8,于3月16日经抢救无效死亡。本病例为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自体干细胞移植、持续化疗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有慢性上呼吸道感染史,影像学显示两肺广泛分布斑片、实变影等肺炎表现,并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严重减少,实验室炎症指标明显升高,临床考虑为慢性呼吸道感染急性加重,抗细菌治疗效果不佳后,考虑合并真菌感染,多次根据病情更改抗菌药物治疗,但疗效不佳,病情进展迅速;在肺泡灌洗液病原学确认为A-H3N8流感后,马上进行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但由于出现全身性复杂多样症状,包括炎症风暴、脓毒症、急性呼吸衰竭、心动过速、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其他肺外脏器损伤等,在出现症状19 d后由于严重呼吸衰竭及多器官衰竭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β-磷酸三钙的骨诱导性和组织工程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前,在临床中仅应用自体骨已不能满足骨缺损治疗的需求。β-磷酸三钙(beta-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类骨移植替代物因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和一定的骨诱导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可降解β-TCP植入人体后可有效调控炎症,促进血管再生,并以膜内成骨的方式形成新骨,实现骨缺损的愈合。对β-TCP诱导间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机制的探索也从未停止,最初将骨诱导性归功于被释放钙磷离子和被吸附蛋白的功能,最近的研究热点是材料表面结构对细胞的影响(即整合素与细胞骨架被改变),以及调节信号通路的传导,包括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通路、WNT家族分泌蛋白通路、Hippo-Yes相关蛋白/转录共激活因子(Yes-associated protein,YAP/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with PDZ-binding motif,TAZ)通路等。目前,β-TCP产品的基础结构日趋成熟,宏观与微观设计也被不断创新,相关骨移植替代物广泛用于临床,经临床研究证实具有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二代测序在Omicron株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毒种遗传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并监测Omicron株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毒种遗传稳定性。方法:毒种通过不同的方式,即未经过空斑纯化的毒种和空斑纯化的毒种,在细胞上进行连续传代后,收获细胞培养上清提取病毒核酸,利用二代测序进行病毒宏转录组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Omicron株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毒种的全基因组突变位点及突变频率和插入/缺失的差异。结果:空斑纯化毒种连续传代后,ORF1ab和S基因序列上的高于5%的突变位点明显少于未经空斑纯化的毒种,且在纯化毒种全基因组中未检测到插入/缺失突变。结论: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分析不同路径的毒种连续传代样本的全基因组序列,结果表明毒种经过空斑纯化后的遗传稳定性优于未纯化毒种,为灭活疫苗研发毒种的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肠道微生物对甲状腺碘代谢的潜在调控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胃肠道摄入是人体获取碘的主要途径。肠道包含的万亿数量级的微生物对于人体物质能量代谢及基因信息调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肠道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可通过循环系统作用于甲状腺(即"肠-甲状腺轴"),对甲状腺的碘代谢进行潜在调控。该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对肠内碘摄取的影响及其对甲状腺细胞表面钠/碘同向转运体(NIS)表达及活性的调控,探讨了肠道微生物参与甲状腺碘代谢的潜在调控机制。肠道微生物影响甲状腺碘代谢的直接因素包括脂多糖、短链脂肪酸、微生物肽段或蛋白质等,通过影响核因子kappa B通路、参与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或抗原抗体反应等方式影响甲状腺NIS的表达或活性;间接因素包括肠道微生物改变细胞内环境,从而通过调控甲状腺特异转录因子的水平及调节促甲状腺激素及其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等方式影响甲状腺细胞内外碘离子的转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多组学研究进展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最常见的慢性睡眠呼吸障碍疾病之一,表现为多病因、多过程、多后果。其发病率高,危害重,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学负担。传统研究通过一个分子到一条信号途径进行分步骤、分层次的解析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随着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宏基因组等多组学技术的发展,以复杂分子网络为基础的系统生物学研究逐步成熟,OSA发生发展机制的揭示也更加令人期待。本文将回顾OSA多组学研究现状,并展望其在OSA预防和个体化精准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病毒和病毒病转录组学方法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性感冒、埃博拉出血热等病毒性疾病呈现愈演愈烈、愈发愈快的趋势。为保障人民健康和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研究病毒的致病机理与宿主免疫调控机制,解析病毒与宿主的基因表达调控规律,监测病原病毒与防治病毒病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转录组测序是一类在RNA水平上关注基因在特定时空状态下表达特征的技术,是分析差异基因表达和研究mRNA差异剪接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进步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的成熟,转录组学研究向着低成本、低技术门槛的方向发展,逐渐从理论研究领域向临床实验室过渡,改变着临床工作人员对病毒与病毒病的传统认知,被越来越多的用于病毒转录机制、病毒与宿主的免疫互作、追踪疾病进展以及抗病毒药物研发等方面研究。本文主要对宏转录组的技术流程、常用软件以及病毒与病毒病方向的应用场景进行综述,并对细胞群转录组、单细胞转录组、单细胞核转录组以及空间转录组的方法与应用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病毒转录机制研究与病毒病的防控提供方法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胃肠微生态40年研究回顾和展望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胃肠微生态学是研究消化道微生物群落与宿主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科学。胃肠微生态的发展与方法学的进展密切相关。胃肠微生态的研究方法从分离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检测发展为宏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胃肠微生态的结构和功能逐渐被揭示,多组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胃肠微生态与消化系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相关的临床转化研究的进展。饮食调整、微生态调节剂的补充、肠道微生态环境的重建等微生态干预措施为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途径。回顾40年来《中华消化杂志》发表的胃肠微生态相关研究和国际发表的重要临床研究,对了解胃肠微生态的发展历程、把握未来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呼吸道及肠道微生物群对小儿呼吸道健康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人类呼吸道定植着微生物群落,近年高通量DNA测序技术颠覆了肺部无菌的传统认识,实际上肺部是有细菌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肠道与呼吸道微生物群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称为"肠-肺轴"。肠道微生物群可以影响肺部免疫,肺部炎症可以影响肠道微生物群并引起疾病。对"肠-肺轴"的深入了解,使我们对黏膜免疫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呼吸道微生物群可能在宿主呼吸道结构成熟、局部免疫形成和系统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近年围绕呼吸道疾病方面,微生物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人们试图应用微生物导向疗法(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抗生素甚至疫苗)恢复疾病状态下呼吸道微生物群的健康动态平衡,这可能是未来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靶点。进一步设想应用"组学"如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宏转录组学和宏蛋白质组学实验研究,更深入认识呼吸道微生物群对呼吸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更好地了解呼吸道微生物群的功能和因果关系。积极寻找具有抗炎特性的新型益生菌或微生物群将是未来改善呼吸道炎症的潜在候选方法;进一步发现具有免疫调节潜力的新型代谢物,纯化微生物的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个有希望的目标,本文就近年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寄生于蝙蝠的节肢动物的病毒组:不同的媒介中高度分化的病毒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蝙蝠是尼帕病毒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等人畜共患病毒的重要宿主。然而,蝙蝠体表的吸血节肢动物是否也携带这些病毒,以及吸血节肢动物携带的病毒与蝙蝠携带的病毒之间的关系尚未报道。本研究于2012—2015年在中国云南省收集了蝙蝠体表686只吸血节肢动物,其中包括蝠蝇、蛛蝇、蜱、螨和跳蚤。采用宏转录组学方法对这些节肢动物携带的病毒进行分析,发现了144种高度多样性的单股正链RNA、单股负链RNA和双链RNA病毒,其中138种是潜在的新病毒。这些病毒分属14个不同的病毒科或目,包括布尼亚病毒目、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呼肠孤病毒科和小核糖核酸病毒目。进一步分析发现,布尼亚病毒目是蜱中最丰富的病毒群(占总病毒RNA的84%),而裸露核糖核酸病毒在蛛蝇和蝠蝇的文库中最丰富(52%~92%),其次是solemoviruses(南方菜豆花叶病毒)(1%~29%)和呼肠孤病毒(0%~43%)。这些病毒基于节肢动物类型高度聚类。值得注意的是,在蝙蝠携带的节肢动物的病毒组中没有发现蝙蝠传播的人畜共患病毒,这似乎并不支持蝙蝠体表的节肢动物是蝙蝠携带的人畜共患病毒的传播媒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