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前不同阶段性虐待经历与成人依恋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学前不同阶段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关联。方法:于2018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合肥市4所高校抽取4 03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问卷收集人口学特征、大学前不同阶段性虐待经历、成人依恋等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大学前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性虐待经历与成人依恋的关联性。结果:研究对象大学前性虐待的总报告率为14.1%(569例),非接触性、接触性性虐待报告率分别为12.7%(512例)、5.4%(219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大学前总体性虐待经历与安全型依恋得分[β(95% CI)=-0.205(-0.292,-0.117)]呈负相关,与焦虑型[β(95% CI)=0.211(0.110,0.310)]和回避型依恋[β(95% CI)=0.117(0.020,0.216)]得分呈正相关。大学前非接触性性虐待的发生阶段数与安全型依恋[β(95% CI)=-0.106(-0.171,-0.041)]得分呈负相关,与焦虑型依恋得分[β(95% CI)=0.158(0.084,0.231)]和回避型依恋[β(95% CI)=0.080(0.008,0.152)]得分呈正相关。高中阶段的非接触[β(95% CI)=0.427(0.018,0.775)]和接触性虐待[β(95% CI)=0.468(0.251,0.687)]经历均与焦虑型依恋得分呈正相关( P<0.05)。 结论:大学前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性虐待经历均与大学生成人依恋有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客体依恋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修订客体依恋问卷并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检验其信效度。方法:对1 350名大学生施测客体依恋问卷中文版、囤积行为量表、依恋焦虑量表及情感依恋量表,28 d后对其中的100人实施客体依恋问卷中文版重测。项目分析、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等采用SPSS 24.0,验证性因素分析、聚敛效度分析等采用AMOS 21.0。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修订后的客体依恋问卷中文版包含2个维度12个条目。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两因素模型拟合良好( χ2/ df=3.76,GFI=0.93,CFI=0.90,TLI=0.87,IFI=0.90,RMSEA=0.08)。外部效度及聚敛效度检验表明,客体依恋问卷中文版与依恋焦虑量表、囤积行为量表及情感依恋量表均呈显著正相关( r=0.22,0.34,0.63,均 P<0.01,CR=0.74~0.85, P<0.01,AVE=0.29~0.39, P<0.01)。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客体依恋问卷中文版的分半信度为0.60~0.76( P<0.01);Cronbach’s α系数为0.78~0.83( P<0.01);重测信度为0.87~0.97( P<0.01)。 结论:修订后的客体依恋问卷中文版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信效度指标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学生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对手机成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关系,为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对整群抽取的1 109名湖南省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手机成瘾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8,P<0.05),女生的手机成瘾程度高于男生.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量表中的沟通、信任因子均呈负相关,与疏离因子呈正相关(P值均<0.01).同伴依恋在父子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2,占总效应的26.7%;同伴依恋在母子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2,占总效应的24.9%.结论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关系密切,亲子依恋可以通过同伴依恋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动力性人际治疗及其在治疗焦虑抑郁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动力性人际治疗秉承了精神分析/动力学、荣格分析学等学派的理念,整合了依恋理论、客体关系理论、人际精神分析理论和心智化理论的优势,在16次的短程治疗过程中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但目前国内精神科或基层医疗机构尚未引进此种疗法对焦虑抑郁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文章系统介绍了动力性人际治疗的背景、概念和结构,并对国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引起国内学者和临床实践者的兴趣,也为动力性人际治疗的本土化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父母同伴依恋对湖南贫困儿童心理韧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贫困儿童心理韧性的特点以及父母、同伴依恋对其影响作用,为贫困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s,RSCA)和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revised,IPPA-R),对湖南农村地区435名贫困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贫困儿童心理韧性可以分为“高心理韧性组”“低心理韧性组”2种潜在类别;高心理韧性贫困儿童父母、同伴依恋的信任、沟通维度得分高于低心理韧性儿童,疏远维度得分低于低心理韧性组儿童(t =-9.70~ 6.78,P值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信任(OR=1.08,95%CI=1.01 ~ 1.16)、父亲沟通(OR=1.07,95%CI=1.02~1.14)和同伴沟通(OR=1.08,95%CI=1.03~ 1.12)对贫困儿童心理韧性存在正向预测作用,同伴疏远(OR=0.92,95%CI=0.86~0.98)对贫困儿童心理韧性存在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提高母亲信任、增强父亲和同伴沟通,减少同伴疏远可以促进贫困儿童的心理韧性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梅州市青少年心理资本亲子依恋与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检验亲子依恋对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心理资本的作用,为青少年的教育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建议.方法 随机选择梅州市2所中学1 052名青少年,采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的亲子依恋分问卷简本、心理资本量表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自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青少年亲子依恋、人际型心理资本和外化问题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1,-3.58,6.45,P值均<0.05).亲子依恋负向预测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正向预测人际型心理资本和事务型心理资本(r值分别为-0.16,0.43,0.42,P值均<0.01),人际型心理资本、事务型心理资本均负向预测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r值分别为-0.42,-0.13,P值均<0.01).路径分析结果表明,人际型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3.41%;事务型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亲子依恋能直接影响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人际型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中生亲子依恋欺凌与羞耻倾向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羞耻倾向在高中生亲子依恋和欺凌间的作用,为开展高中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9-11月,采用青少年亲子与同伴依恋量表、中学生欺凌行为问卷和中学生羞耻感量表.对方便抽取的辽宁省沈阳市和河南省新乡市4所高中1 149名学生的欺凌实施行为进行调查.结果 31.07%高中生涉及欺凌,男生、高二学生、独生子女、农村学生总体实施欺凌报告率均较高(P值均<0.01).母子依恋与羞耻倾向、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4,-0.21,-0.20,P值均<0.01);父子依恋与羞耻倾向、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9,-0.21,-0.19,P值均<0.01);羞耻倾向分别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0.19,P值均<0.01).羞耻倾向在母子依恋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中均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1.78%和15.70%.羞耻倾向在父子依恋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中均起中介作用,分别占总效应的15.17%,17.43%.结论 母子依恋、父子依恋既可以对高中生欺凌实施行为产生直接作用,又可以通过羞耻倾向间接作用于高中生欺凌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童年期虐待成人依恋与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大学生童年期虐待、成人依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4所高校4 034名大学生,采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状态性成人依恋量表和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对象中.有4.2%具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其中男生为4.5%,女生为3.7%.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非单亲家庭低于单亲家庭,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者低于家庭经济状况差和好者,父亲受教育程度中等者低于父亲受教育程度低和高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30,29.25,9.63,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虐待、回避型依恋及焦虑型依恋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100.10,0.23,P值均<0.01),安全型依恋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5,P<0.01).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成人依恋在童年期虐待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7%.结论 成人依恋在童年期虐待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农村儿童同伴依恋和孤独感对自尊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同伴依恋和孤独感对农村儿童自尊的影响,为促进农村儿童自尊的发展提供资料.方法 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河南省7所和四川省3所农村小学共1 009名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线调查采用自尊量表、同伴依恋量表和孤独量表,9个月随访完成自尊量表.结果 在控制性别、年龄、父母是否在外地打工和基线自尊水平后,基线同伴依恋(β=0.14)和基线孤独感(β=-0.13)预测9个月随访的自尊水平,基线孤独感和基线同伴依恋对9个月随访自尊水平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08)(P值均<0.01);基线孤独感低时,基线同伴依恋对9个月随访自尊水平有更大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低孤独感提高了同伴依恋对自尊的积极作用.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在提升农村儿童自尊水平的工作中不仅要改善儿童的同伴依恋,而且要降低其孤独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庆市青春期儿童同伴依恋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测定重庆市某区青春期儿童同伴依恋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为开展青春期儿童生活质量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2月在重庆市綦江区抽取5所中学和6所小学共6 073名调查对象,运用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R)中文版同伴依恋分量表、青春期儿童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安全依恋型学生的生活质量总分为(144.97±17.39)分,高于不安全依恋型学生的(136.45±17.75)分(t=18.90,P<0.01).安全依恋型学生生活质量中的生理、心理、社会、青春期4个维度得分[(30.40±5.11)(39.42±6.42)(53.45±7.99)(21.73±3.69)分]高于不安全依恋型的学生[(29.54±5.15)(37.87±6.66)(49.02±8.69)(20.02±3.60)分](t 值分别为6.51,9.12,20.66,18.26,P 值均<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伴依恋与青春期儿童生理、心理、社会、青春期4个维度及生活质量总分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B值分别为0.28,0.03,0.05,0.14,0.05,P值均<0.05).结论 青春期儿童同伴依恋与生活质量总分及部分维度存在正相关,提高青春期儿童同伴依恋的安全性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