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移动医疗的患者居家管饲营养管理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对移动医疗在患者居家管饲营养管理中的研究进行范围综述,为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2月18日.按照范围综述框架,由2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汇总分析.结果 共纳入24篇文献,9项研究基于出院计划模式、医院到家庭营养管理模式、指导护理模式等理论模式进行管理.主要形式为应用程序、通信软件和网站平台.管理内容包括健康指导、定期评估、会诊转诊、自我管理、健康档案、服务预约、同伴支持.评价指标涉及患者身心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照护者能力、家庭负担、患者评价.结论 移动医疗在居家肠内管饲营养管理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未来应成立多学科团队,开展高质量研究,不断完善移动医疗管理的形式及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科患者家庭肠内营养实施的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描述儿科患者家庭肠内营养(HEN)实施现状,为儿童患者HEN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5月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出院并实施HEN的16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表,收集临床资料。结果:161例进行HEN的患儿疾病诊断中先天性畸形占38.5%(62/161)、消化系统疾病占21.7%(35/161)、神经系统疾病占19.3%(31/161)、恶性肿瘤占11.2%(18/161)、呼吸系统疾病占9.3%(15/161)。随访到120例患儿记录了营养制剂,49例患儿使用整蛋白型营养制剂、19例使用氨基酸型营养制剂、16例使用整蛋白型营养制剂加自制匀浆、15例使用短肽型营养制剂、7例使用母乳加整蛋白型营养制剂、5例使用自制匀浆、5例使用动物奶、2例使用母乳、2例使用氨基酸型营养制剂加自制匀浆。共118例患儿随访到管饲喂养方式,其中采用间歇喂养107例、持续喂养9例、间歇联合持续喂养2例。导管滑脱患儿46例,呕吐9例、导管堵塞6例、腹痛腹胀3例、腹泻2例、鼻部压红1例、吸入性肺炎1例、造口周围渗出1例。短期HEN后74例患儿继续管饲,49例患儿顺利拔管转为经口喂养,3例患儿转为管饲与口服结合喂养,5例患儿因病情严重死亡。结论:行HEN的患儿疾病种类覆盖广,管饲导管滑脱发生率高,要对家庭照顾者进行教育培训,增加其对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能力,以及对喂养制剂和喂养方式的正确选择;健全随访制度,密切关注患儿的营养状况、积极协助预防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残疾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我国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残疾现况,探究炎症性肠病残疾指数(IBD-D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中国7个IBD中心与微信公众平台共1 170例IBD患者。采用IBD-DI问卷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收入状况等)、疾病活动度与用药和治疗情况、手术史等。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IBD-DI的影响因素。结果:1 170例IBD患者中,男746例(63.76%),女424例(36.24%);克罗恩病871例(74.44%),溃疡性结肠炎(UC)277例(23.68%),未定型结肠炎(IBDU)22例(1.88%);年龄为36.00岁(29.00岁,45.00岁);IBD-DI为9.00分(5.00分,15.00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度( β=0.65, t=22.33, P<0.001)、目前接受肠内营养治疗( β=0.09, t=3.06, P<0.001)、肛周手术史( β=0.06, t=2.12, P=0.034)是克罗恩病患者IBD-DI的影响因素;UC疾病活动度( β=0.65, t=14.37, P<0.001)、家庭人均年收入( β=-0.16, t=-3.59, P<0.001)、目前使用免疫抑制剂( β=0.12, t=2.66, P=0.008)、目前接受肠内营养治疗( β=0.12, t=2.57, P=0.011)、每次运动时长( β=-0.12, t=-2.67, P=0.008)是UC患者IBD-DI的影响因素。 结论:中国IBD患者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残疾且IBD-DI有差异。疾病活动度是影响IBD-DI的最重要因素。IBD患者中正在接受肠内营养治疗者IBD-DI更高;克罗恩病患者中有肛周手术史者IBD-DI更高;UC患者中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者IBD-DI更高,而家庭人均年收入和每次运动时长与UC患者的IBD-DI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刺激—机体—响应"模型的家庭肠内营养干预方案在头颈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刺激—机体—响应"模型的家庭肠内营养干预方案在头颈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耳鼻咽喉科接受治疗的84例头颈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肠内营养护理,试验组实施基于"刺激—机体—响应"模型的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家庭肠内营养认知调查问卷得分、营养指标、营养状况、肿瘤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得分。结果:试验组患者干预后家庭肠内营养认知调查问卷得分,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球蛋白、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6.04±3.12)vs.(23.76±3.61)分、(60.24±5.35)vs.(57.25±5.54)kg、(37.34±3.24)vs.(35.22±3.45)g/L、(0.26±0.04)vs.(0.20±0.05)g/L、(2.62±0.08)vs.(2.37±0.10)g/L、(36.74±7.12)vs.(33.45±6.92)mg/L、(28.87±3.68)vs.(26.67±4.23)g/L、(1.72±0.30)vs.(1.49±0.33)×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后肿瘤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的健康教育、护理技能、病情监测、沟通交流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4.25±0.65)vs.(3.21±0.78)、(4.15±0.77)vs.(3.76±0.64)、(4.17±0.70)vs.(3.82±0.68)、(4.27±0.54)vs.(3.65±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刺激—机体—响应"模型的家庭肠内营养干预方案应用于头颈部肿瘤患者中,可提高患者的营养认知水平,改善营养指标和营养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胃/空肠造瘘术后肠内营养患者及照顾者真实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胃/空肠造瘘术后肠内营养患者及照顾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深入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真实感受与身心体验。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INAHL、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sycINFO、中国知网、万方、维普(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关于胃/空肠造瘘术后肠内营养患者及照顾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9年9月30日。制定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文献,根据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评价,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共纳入11项研究,提炼出37个研究结果,基于生命质量理论提取主题为:胃/空肠造瘘术后肠内营养患者及照顾者在健康与功能、心理/精神、社会经济及家庭4个领域经历了改变与挑战、应对与适应、需求与支持的动态循环。结论:胃/空肠造瘘术后肠内营养对患者及照顾者生命质量的4个领域均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尤其在心理/精神及社会经济领域中患者及照顾者表现出强烈的信息与心理需求,建议医护人员在治疗与护理过程中提供信息与情感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短期内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家庭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短期内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该研究是一项单中心的观察性研究。对因胃癌行远端胃/全胃切除的患者,观察记录其出院后12周肠内营养补充剂摄入量并据此分为未达标组和达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体重丢失率等临床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120例患者在出院时进行了登记,其中59例完成了观察分析,未达标组38例,达标组21例。所有纳入患者出院12周时体重与出院时体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7.9±9.8)kg vs(59.2±11.2)kg, P=0.037];出院12周时血红蛋白含量、淋巴细胞数、血浆总蛋白含量、血浆白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出院时。生活质量方面,患者出院12周时除便秘、腹泻及恶心和呕吐3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出院时。出院12周时,未达标组的体重丢失率高于达标组[(2.1±10.4)% vs(0.7±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9)。两组在血液学参数及生活质量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行全胃切除者体重丢失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4±6.5)% vs(-0.3±5.0)%, P=0.031]。 结论:胃癌术后患者短期内能在营养状况方面从更多的家庭肠内营养中获益,行全胃切除者相比远端胃切除者获益更加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家庭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前景与模式探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医学技术和健康科学的进步,家庭肠外与肠内营养(HPEN)治疗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认为是重要的医疗手段,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时间并改善整体健康。在中国,尽管HPEN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卫生政策优化,其重要性逐渐受到关注。中国的HPEN治疗发展迅速,但面临资源不均、培训不足、操作标准化不足等挑战。HPEN治疗的复杂性要求跨学科合作,形成HPEN营养评估与干预中心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在高位肠瘘患者诊疗中的应用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家庭肠内营养支持(home enteral nutrition,HEN)对高位肠瘘患者治疗策略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诊治的高位肠瘘且需要HEN的36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36例患者中,2例留置鼻胃管,12例留置鼻空肠营养管,22例行经皮空肠造瘘术。患者HEN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9%,无严重导管并发症。HEN期间,肠瘘愈合19例(52.8%),返院行肠瘘下一阶段治疗11例(30.6%),需返院营养支持1例(2.8%),肠瘘加重终止HEN 2例(5.6%)。结论:在专业团队管理下,高位肠瘘患者通过鼻胃/空肠营养管或空肠造瘘管进行HEN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课与工作坊教育模式在炎症性肠病患者实施管饲家庭肠内营养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微课与工作坊教育模式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实施家庭管饲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消化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接收治疗且出院后需留置营养管实施家庭肠内营养支持的IBD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口头宣教及示范教育,研究组进行微课与工作坊的教育模式,比较出院前1天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操作合格率和出院后1个月内患者肠内营养导管堵管率、意外拔管率、误吸率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操作的合格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较高,实施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微课与工作坊教育模式的教育能显著提高IBD患者实施家庭肠内营养支持的掌握率,降低并发症发生,并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儿肠衰竭实施家庭营养支持探索十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家庭营养支持在肠衰竭患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消化营养科和小儿外科自2009年1月起收治肠衰竭患儿实施家庭营养情况、目前营养状况及家庭肠外营养(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HPN)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实施HPN患儿10例,其中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患儿7例,慢性假性肠梗阻患儿3例,其中7例SBS患儿剩余小肠长度(36.7±32.4)cm。开始HPN年龄(5.4±4.7)岁,随访时间(3.1±2.1)年。HPN开始前,在我院进行肠外营养(391.8±340.1)d,出院后HPN(619.5±669.1)d。家庭肠内营养(home enteral nutrition,HEN)途径均采用管饲喂养,其中3例治疗中转为经口喂养,HEN(536.1±429.6)d。每天家庭营养摄入总热量与指南推荐患儿需要量的占比为104.0%±39.0%,其中HPN摄入总热量与每天患儿需要量的占比为46.5%±21.3%,HEN摄入总热量与每天患儿需要量的占比为57.5%±29.2%。随访发现,3例患儿为重度营养不良,5例为中度营养不良,2例为轻度营养不良。4例患儿HPN发生导管相关的机械性并发症,5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0例患儿均未发生肠衰竭相关性肝病。结论:开展HPN是可行的,但有待国家医疗保险政策支持。目前HPN仍存在较多营养供给不足及营养相关并发症。建议营养支持团队指导更科学的营养筛查及营养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