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歇根神经筛查量表、痛觉触觉温觉检测联合震动感觉阈值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密歇根神经筛查量表(MNSI)、痛觉触觉温觉检测联合震动感觉阈值(VPT)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500例,其中64例DPN患者纳入DPN组,其余436例纳入非DPN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MNSI、痛觉触觉温觉检测阈值及VPT检测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检查指标单一及联合诊断DPN的临床价值。结果:DPN组MNSI症状问卷评分及MNSI体格检查评分均高于非DPN组[(3.00 ± 1.35)分比(1.69 ± 0.52)分、(1.57 ± 0.50)分比(1.01 ± 0.24)分],触觉、痛觉、温觉减退或消失比例高于非DPN组,且DPN组VPT高于非DPN组[(26.34 ± 5.03)V比(17.97 ± 6.82)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单一指标诊断时VPT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最高为0.825,并显著高于触觉、痛觉、温觉( P<0.01);联合诊断时VPT + MNSI的AUC值最高为0.738,诊断DPN的灵敏度、特异度为51.56%、96.10%。 结论:VPT诊断DPN效能最佳,联合MNSI可进一步提升特异度,但灵敏度下降,值得临床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依帕司他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及其对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依帕司他联合羟苯磺酸钙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92例DPN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男32例,女14例,年龄(62.57±5.12)岁;对照组男34例,女12例,年龄(63.15±5.29)岁。对照组依帕司他加糖丸治疗,观察组依帕司他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比较两组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量表(Michigan diabetic neuropathy score,MDNS)、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量表(Michigan neuropathy screening instrument,MNSI)评分、氧化应激反应[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erum 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 GSH)],临床疗效、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采用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治疗后,两组的MDNS和MNSI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23.49±3.73)、(8.49±1.97)分低于对照组(28.49±3.85)、(11.53±2.28)分( t=8.337、6.843, P均<0.05);治疗后,两组SOD及GSH水平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38.96±4.89)、(89.79±6.92)高于对照组(36.42±4.61)、(86.74±6.20)( t=2.563、2.226, P=0.012、0.028);观察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 Z=1.592, P=0.042);观察组一年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4.389, P=0.03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 χ2=0.155, P=0.694)。 结论:依帕司他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DPN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并发症,且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糖调节受损对周围神经大小纤维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糖调节受损(IGR)患者应用神经传导检测(NCS)评价大纤维功能,应用皮肤交感反应(SSR)、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评价小纤维功能,分析其周围神经病的发生情况及神经损害特点.方法 按照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IGR患者120例,根据空腹及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h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FG)组(37例)和糖耐量异常(IGT)组(83例),同期选择来我院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对照.应用Keypoint.net (Medoc Ltd)肌电图仪进行一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后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NCS、四肢SSR检测;应用CHEP刺激器,进行一侧手背、小腿皮肤CHEP检测;同时应用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表(MNSI)对IGR患者进行评价.结果 (1)IGR组MNSI评分(MNSI评分>2分)异常率为18.3% (22/120),NCS异常率为22.5% (27/120),SSR异常率为39.2% (47/120);IFG组3项异常率分别为8.1%(3/37)、13.5% (5/37)、29.7% (11/37),IGT组为22.9%(19/83)、26.5%(22/83)、43.4% (36/83).(2)与对照组相比,IGT组胫后神经、腓肠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减低[1.3(0.1,1.9) μV与1.4(1.1,3.2)μV,Z=-3.05,P=0.002;(10.5±2.0)μV与(7.6±1.9)μV,=0.60,P=0.001],IFG组神经传导各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与对照组相比,IFG组下肢SSR波幅减低[0.7(0.4,0.8)mV与0.8(0.6,1.0) mV,Z=-2.95,P=0.003],手背、小腿刺激CHEP波幅减低[(63.0±10.0)μV与(52.4±15.3) μV,t=0.61,P=0.003;(44.7±12.5)μV与(28.2±10.6)μV,t=0.31,P=0.000],IGT组上、下肢SSR波幅减低[1.1(0.5,2.2) mV与1.3(0.7,2.6)mV,Z=-2.12,P=0.030;0.4(0.2,0.8) mV与0.8(0.6,1.0)mV,Z=-5.96,P=0.000],手背、小腿刺激CHEP波幅减低[(63.0±10.0) μV与(38.7±13.5) μV,t=0.37,P=0.000;(44.7±12.5) μV与(21.9±13.6) μV,t=0.35,P=0.000].结论 IGR患者存在周围神经损害,且IGT患者神经损害的发生率大于IFG患者;神经电生理方法较临床评分能够更早发现周围神经损害.IFG患者只存在小纤维损害,而IGT患者表现为大、小纤维损害,以小纤维和下肢感觉神经纤维为主,表现为神经轴索损害,且具有长度依赖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子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电子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肝肾亏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肝肾亏虚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电子灸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熏洗足部治疗.两组均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及密歇根神经筛查量表(MNSI)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1、2、3个疗程后中医症状总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改善率为(60.9±16.7)%,对照组为(56.6±1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为9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NSI评分差值为(2.98±3.66)分,对照组为(0.78±2.92)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电子灸是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其疗效略优于中药熏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子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电子灸治疗肝肾亏虚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肝肾亏虚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温热电针艾绒隔热穴位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熏洗足部治疗.两组均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脂、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密歇根神经筛查量表(MNSI)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各项指标、血脂各项指标、空腹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NSI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MNSI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电子灸是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评估Ⅱ型糖尿病患者胫神经改变与密歇根筛查量表评分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胫神经的超声改变特征与密歇根筛查量表评分的关系.方法 对139例糖尿病患者和25例正常人为对照组进行胫神经超声检查,依据密歇根筛查量表评分对入选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如下分组:<1分组,1~2分组,2~3分组,3~4分组,>4分组,测量胫神经左右径、前后径和横截面积,比较不同密歇根筛查量表评分间年龄、性别、胫神经左右径、前后径和横截面积差异,分析胫神经左右径、前后径和横截面积与密歇根筛查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2分组胫神经左右径与<1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任意两组间的胫神经左右径、胫神经前后径和横截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糖尿病患者的胫神经左右径、胫神经前后径和横截面积均大于对照组,评分高者组的胫神经左右径、胫神经前后径和横截面积均大于评分低者组,胫神经左右径、前后径和横截面积与密歇根筛查量表评分均相关,胫神经横截面积与密歇根筛查量表评分的相关性最好.结论 糖尿病患者胫神经超声改变特征与密歇根筛查量表评分关系密切,可作为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的工具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消渴丸对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糖和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消渴丸对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其对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德州市中医院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2组患者均接受降糖、营养神经等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基础治疗方案上加用消渴丸,5丸/次,3次/d. 2组患者均以1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中间间隔2 d.治疗结束后比较糖化血红蛋白(HbAlc)、餐后2 h血糖(2 hBG)、空腹血糖(FBG)、纤维蛋白原(FIB)、密歇根筛查量表(MNSI)、后正中神经(MN)和腓总神经(CPN)的肌电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HbAlc、2 hBG、FBG、FIB水平均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的幅度明显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MNS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的趋势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受试者MN和CPN的MNCV、SNCV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升,其中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HAMA、HAMD评分数值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NSI评分与FIB存在正相关关系(r=0.189,P<0.05).结论:消渴丸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神经传导速度,可明显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超声形态参数与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评分系统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超声形态参数,并分析其与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评分系统(MNS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71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有无下肢周围神经病变分为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DPN)组(n=37)和无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NDPN)组(n=34),同时选择同期非糖尿病健康者为对照组(n=38),分析3组之间超声形态参数的差异,并比较2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超声形态参数与MN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DPN组与NDPN组患者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超声形态参数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PN组均明显大于ND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NSI评分越高,糖尿病患者腓总神经、胫神经超声形态参数越大,二者显著相关(P<0.05).结论 2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超声与MNSI评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MNSI评分越高,2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超声形态参数越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羟苯磺酸钙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对老年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羟苯磺酸钙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对老年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5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老年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羟苯磺酸钙分散片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2周.对照组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2周.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IL-6和MCP-1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2周后,观察组MDNS评分及MNSI评分分别为(13.09±5.38)分和(2.53±1.19)分,较对照组[(18.31±6.13)分、(4.19±1.05)分]明显降低(t=2.036、2.365,均P<0.05);同时观察组MDNS评分及MNSI评分较治疗前[(21.26±4.28)分、(5.40±0.89)分]也明显降低(t=3.251、3.698,均P<0.05).治疗1周后及2周后观察组的VAS-PI评分[(6.24±1.25)分、(4.13±1.69)分]均较对照组[(7.26±1.28)分、(6.34±2.65)分]明显降低(t=3.265、5.395,均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血清IL-6、MCP-1含量[(15.16 ±0.88) ng/L、(157.19±11.22) ng/L]较对照组[(17.87±1.19) ng/L、(198.21±12.07)ng/L]均明显降低(t=2.152、1.365,均P<0.05);且观察组血清IL-6、MCP-1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20.26±1.05) ng/L、(260.44±13.63) ng/L](t=1.235、0.965,均P<0.05).结论 羟苯磺酸钙和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联合用药可缓解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感觉异常及疼痛,这一机制可能通过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DPN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糖尿病基础治疗.治疗组选取十二井穴行刺络放血疗法,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弥可保).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密歇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筛查表(MNSI)总积分,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MNSI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MNSI积分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SNCV和MNCV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十二井刺络放血疗法治疗DPN能缓解肢体感觉异常、麻木及灼热感等神经症状,还能够有效改善病人神经传导速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