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控射频微针联合米诺环素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相控射频微针联合米诺环素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门诊就诊的6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相控射频微针联合米诺环素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强脉冲光联合米诺环素治疗),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相控射频微针联合米诺环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强脉冲光联合米诺环素治疗,两组均为单次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面部痤疮综合分级系统量表(global acne grading system,GAGS)评分及红斑、毛孔、紫质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有效率为93.33%,与对照组的8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AG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GAG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红斑、紫质、毛孔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红斑、毛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紫质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相控射频微针或强脉冲光联合米诺环素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均安全、有效,但相控射频微针联合米诺环素对毛孔粗大、皮肤细腻度改善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黄消痤丸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寻常型痤疮(acne valgaris)是一种好发于颜面、胸部以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的常见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征表现为炎性丘疹、粉刺、脓疱、囊肿、结节及瘢痕,常伴有皮脂溢出和毛孔粗大,具有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主要发生在青少年人群[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痤疮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痤疮药物治疗近年取得一定进展。多种新型药物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如四环素类抗生素萨瑞环素(sarecycline)、第四代外用维A酸类药物曲法罗汀(trifarotene)、首个局部雄激素受体拮抗剂clascoterone、一氧化氮释放凝胶4% SB204和外用米诺环素泡沫制剂4% FMX101等。本文综述痤疮药物治疗研究的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年女性痤疮患者患病情况调查与风险因素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成年女性痤疮(AFA)患者的患病情况,探讨风险因素。方法: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痤疮专病门诊调查年龄25~48(29.57±4.50)岁AFA患者290例。以问卷方式调查其风险因素并观察患者痤疮情况。结果:AFA好发于下颌部(95.17%)、面颊部(93.79%)、额部(89.66%),粉刺型痤疮(50.34%)较多见,复发型痤疮(38.62%)不少见,使用化妆品、内分泌、饮食、遗传等诱因加重AFA。年龄因素( H=7.286, P>0.05; F=0.122, P>0.05)、性激素水平( Z=-0.365, P>0.05;χ 2=0.276, P>0.05)、月经周期( Z=-0.274, P>0.05;χ 2=0.217, P>0.05)、遗传( Z=-1.244, P>0.05;χ 2=1.771, P>0.05)对痤疮分级与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化妆品种类过多可导致粉刺增多(χ 2=7.097, P<0.05),但对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065, P>0.05),性激素水平对月经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397, P>0.05)。 结论:AFA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提示临床需要综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石榴皮多酚对大鼠耳廓痤疮模型mTOR/HIF-1α/RORγt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石榴皮多酚对大鼠耳廓痤疮模型的抗炎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石榴皮多酚低、中、高浓度组和阳性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于大鼠双耳内侧面耳导管开口处均匀涂抹100%油酸,0.5 ml/次,1次/d,并于涂抹油酸的第21天开始在大鼠耳廓同一部位皮下注射痤疮丙酸杆菌液50 μl,1次/d,连续3 d,构建大鼠耳廓痤疮模型。肉眼观察提示造模成功后外用药物,石榴皮多酚组给予不同浓度(质量分数分别为1.4%、2.8%、5.6%)石榴皮多酚软膏0.5 mg,阳性组给予盐酸克林霉素凝胶0.5 mg,空白组及模型组予等量蒸馏水,2次/d,连续用药2周。末次用药24 h后,取腹主动脉血,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剪取大鼠耳廓模型处组织,HE染色观察各组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局部组织中mTOR/HIF-1α/RORγt表达水平。对满足方差齐性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满足的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石榴皮多酚组及阳性组大鼠耳廓造模处囊肿脱屑及痂皮明显改善,表皮角化改善,真皮层炎症因子浸润减少。IL-17水平在石榴皮多酚低浓度组(61.03 ± 5.99)ng/L、中浓度组(55.35 ± 2.24)ng/L、高浓度组(54.35 ± 4.29)ng/L、阳性组(48.11 ± 4.07)ng/L及空白组(42.10 ± 5.62)ng/L均明显低于模型组(70.24 ± 3.30)ng/L, t = 3.12、5.34、5.70、8.29、10.54,均 P<0.05。免疫组化显示,HIF-1α表达水平在石榴皮多酚低浓度组(0.29 ± 0.05)、中浓度组(0.29 ± 0.03)、高浓度组(0.33 ± 0.02)及阳性组(0.30 ± 0.01)均明显低于模型组(0.41 ± 0.04), t值分别为4.89、5.50、3.62、5.21,均 P<0.05;RORγt表达水平在石榴皮多酚低浓度组(0.28 ± 0.02)、高浓度组(0.31 ± 0.04)均低于模型组(0.35 ± 0.02), t值分别为3.68、2.18,均 P<0.05;各组间mTO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119)。 结论:石榴皮多酚可以改善大鼠痤疮模型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HIF-1α/RORγt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痤疮丙酸杆菌的新命名及其与寻常痤疮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来,有研究者建议将痤疮丙酸杆菌命名为 Cutibacterium acnes( C. acnes),以更好研究其分型并与其他丙酸杆菌区分。 C. acnes是人类皮肤重要的定植菌,参与维持皮肤健康,但也可能转变成为寻常痤疮的机会性病原菌。最新的研究显示, C. acnes不同型别间的平衡和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在寻常痤疮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综述 C. acnes分型及其与寻常痤疮的相关性、药物敏感性和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黄金微针射频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Meta分析评估黄金微针射频与其他光电类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2015年1月至2022年8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已发表黄金微针射频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的随机对照试验,最终纳入12篇文献;中文文献6篇,英文文献6篇,样本量612例。结果:黄金微针射频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的效果更优( P<0.05),进行亚组分析后,治疗4次后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临床痤疮瘢痕评估量表、疼痛评分、休工期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黄金微针射频单独或协同其他光电类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休工期短,疼痛感轻微,改善瘢痕效果明显;但对冰锥型凹陷性瘢痕改善效果有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皮肤疾病光动力治疗的光源和照光参数选择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光动力治疗(PDT)是日光性角化病、尖锐湿疣和中重度寻常痤疮等难治性皮肤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临床应用中照光参数和光源对PDT疗效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着重从光源波长、光源类型、照光剂量几方面阐述PDT中如何设定照光参数和选择光源,并综述新型PDT光源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度寻常痤疮患者皮损毛囊内表皮葡萄球菌基因序列分型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比较寻常痤疮皮损和健康人毛囊内表皮葡萄球菌(SE)的基因分型,探索SE在痤疮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于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皮肤科就诊的中度寻常痤疮(简称痤疮)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分离培养痤疮患者脓疱内容物和健康志愿者毛囊中SE菌株,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进行管家基因扩增、测序和多位点序列分型,获得菌株的序列类型(ST),比较不同来源菌株的基因型、亲缘关系。结果:痤疮组患者28例,年龄(22.6 ± 2.6)岁,男女比例为10∶18;健康对照组志愿者19例,年龄(22.4 ± 0.96)岁,男女比例为7∶12。两组间年龄和性别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痤疮组和健康对照组皮肤标本SE检出率分别为60.71%(17/28)和73.68%(14/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53)。来自健康对照组的144株SE可以被分为10个ST型,其中检出率最高的5个ST型依次是ST35(8例)、ST73(4例)、ST193(2例)、ST59(2例)、ST540(2例);分离自痤疮组的190株SE可被分为16个ST型,其中检出率最高的5个ST型依次是ST59(6例)、ST73(6例)、ST802(3例)、ST130(3例)、ST35(2例)。痤疮组ST35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 = 0.018),其余ST型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分析SE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发现分别位于3个进化树分支上,健康对照组的SE菌株大部分属于分支A,痤疮组SE菌株中分支A菌株的比例[ M( Q):25%(85%)]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00%(33.33%), U = 66, P = 0.025],分支B的比例[14.29%(89.1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0), U = 62, P = 0.010],分支D的比例[0(57.14%)]与健康对照组[0(4.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420)。 结论:痤疮患者皮损内SE基因分型与健康人群之间存在差异,可能与痤疮发生或者疾病进程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痤疮瘢痕治疗专家共识(2021)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痤疮瘢痕是由于炎症反应、感染、处理不当等因素导致痤疮患者在痤疮皮损处遗留瘢痕,在临床上发病率高,治疗困难。目前治疗痤疮瘢痕的方法众多,包括药物、光电技术、外科、填充术、化学剥脱术、中医疗法、生物疗法、微针疗法等,且不断有新方法涌现,但仍然缺乏高质量的相关临床研究,存在治疗方法不统一、疗效不理想等问题。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痤疮瘢痕,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是临床工作中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本共识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旨在为临床治疗痤疮瘢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