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常痤疮再认识:从发病机制到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寻常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雄激素诱导的脂质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仍未完全揭示。近年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传统认知也不断更新并影响着临床治疗理念的转变。本文从激素水平、毛囊微生物、毛囊皮脂腺干细胞分化及重度痤疮发生机制等角度总结寻常痤疮发生机制中部分新观点、新理念及其在临床防治中的意义,为痤疮防治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细菌通过白细胞介素1β信号通路诱导皮肤再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促进皮肤再生的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免疫系统和微生物组被认为在皮肤修复和再生组织结构中起作用,但它们之间的确切相互作用尚不清楚。该研究评估了皮肤细菌在创面愈合和创面诱导的毛囊新生(WIHN)中的作用,WIHN模型是一种罕见的成人器官生成模型。WIHN水平和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与细菌计数相关,在无菌小鼠中的表达水平最低,在常规无特殊病原体小鼠中的表达水平次之,而在野生型小鼠中的表达水平最高,甚至WIHN在感染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小鼠中的表达水平同野生型。通过更换笼子或外用抗生素减少皮肤微生物群,可降低WIHN水平。其机制可能为,细菌通过炎症细胞因子IL-1β和KC依赖的IL-1R-髓样分化因子88信号通路促进皮肤再生。此外,外用广谱抗生素也可减缓成年志愿者的皮肤创面愈合进程。因而,临床上需要重新考虑常规应用局部抗生素治疗创面的必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生物群与头皮毛发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皮肤微生物群与多种皮肤病相关。头皮毛囊深入皮肤并携带不同于皮肤表面微生物群的复杂微生物群落。局部微生态失衡可能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导致各种头皮毛发疾病。本文探讨多种毛发疾病(包括头皮屑和秃发性毛囊炎等)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特定微生物的定植,为探索各种头皮毛发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于《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的几点说明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专家共同编写,遵循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文章对指南中细菌性毛囊炎、疖、痈的预防原则和措施,抗菌药物的选择以及局部治疗的重要性进一步说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度寻常痤疮患者皮损毛囊内表皮葡萄球菌基因序列分型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比较寻常痤疮皮损和健康人毛囊内表皮葡萄球菌(SE)的基因分型,探索SE在痤疮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于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皮肤科就诊的中度寻常痤疮(简称痤疮)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分离培养痤疮患者脓疱内容物和健康志愿者毛囊中SE菌株,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进行管家基因扩增、测序和多位点序列分型,获得菌株的序列类型(ST),比较不同来源菌株的基因型、亲缘关系。结果:痤疮组患者28例,年龄(22.6 ± 2.6)岁,男女比例为10∶18;健康对照组志愿者19例,年龄(22.4 ± 0.96)岁,男女比例为7∶12。两组间年龄和性别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痤疮组和健康对照组皮肤标本SE检出率分别为60.71%(17/28)和73.68%(14/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53)。来自健康对照组的144株SE可以被分为10个ST型,其中检出率最高的5个ST型依次是ST35(8例)、ST73(4例)、ST193(2例)、ST59(2例)、ST540(2例);分离自痤疮组的190株SE可被分为16个ST型,其中检出率最高的5个ST型依次是ST59(6例)、ST73(6例)、ST802(3例)、ST130(3例)、ST35(2例)。痤疮组ST35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 = 0.018),其余ST型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分析SE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发现分别位于3个进化树分支上,健康对照组的SE菌株大部分属于分支A,痤疮组SE菌株中分支A菌株的比例[ M( Q):25%(85%)]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00%(33.33%), U = 66, P = 0.025],分支B的比例[14.29%(89.1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0), U = 62, P = 0.010],分支D的比例[0(57.14%)]与健康对照组[0(4.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420)。 结论:痤疮患者皮损内SE基因分型与健康人群之间存在差异,可能与痤疮发生或者疾病进程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反常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反常性痤疮(AI)/化脓性汗腺炎(HS)是一种因毛囊闭锁导致毛囊皮脂腺单位受累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顶泌汗腺分布区域,主要表现为青春期开始出现的疼痛性、深在性、炎症性皮损。AI/HS发病与遗传、炎症与免疫、微生物、肥胖及吸烟等因素相关。AI/HS治疗困难,目前的治疗以控制皮损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主。医生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维A酸类、生物制剂、免疫抑制剂以及抗雄激素药物等,辅助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或光电治疗。该共识旨在进一步规范中国AI/HS诊断与治疗方法,提高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痤疮丙酸杆菌与皮肤健康的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是人体皮肤上的常驻菌,是毛囊皮脂腺内的主要微生物.痤疮丙酸杆菌因与痤疮发病有关,使其变得"臭名昭著".然而,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的发展,人们对痤疮丙酸杆菌有了新的认识,正常生理状态下它是人体共生菌,对宿主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痤疮丙酸杆菌的发现历程、生物学特征以及对皮肤健康的影响方面来归纳总结痤疮丙酸杆菌与皮肤健康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斑秃的氧化应激和潜在抗氧化疗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斑秃(alopecia areata,AA)是一种以非瘢痕性脱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尽管毛囊(HF)免疫豁免(IP)失效被认为是斑秃主要的驱动因素,但 AA 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其他因素,如遗传倾向、过敏、微生物群和心理压力等,在 AA 的发生和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是氧化和抗氧化防御系统之间的不平衡,在皮肤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综述的目的是阐明 OS在 AA 发病机制和诊断中的作用,并讨论相关生物标记物及潜在的抗氧化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光动力疗法治疗难治性重度玫瑰痤疮1例
编辑人员丨2024/4/6
患者女,49岁,面部红斑、丘疹伴灼热感3年,加重1个月.体检:双眼结膜充血.皮肤科情况:面部弥漫性片状红斑,其上可见密集分布炎性丘疹,额部、鼻部、颊部见散在脓疱.实验室检查:皮肤镜呈淡红色背景上大量线状毛细血管弥漫性分布,交织成多角形血管网,部分毛囊周围淡黄色晕呈油滴样外观,可见树枝状血管;鼻周蠕形螨镜检:毛囊虫(+++),左眼睫毛蠕形螨:阳性.诊断:重度玫瑰痤疮(丘疹脓疱型合并眼型).予以光动力疗法及抗炎、抗微生物、修复屏障、中医治疗等治疗后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基于"肠-皮肤轴"理论及肠道菌群的中药治疗痤疮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从"肠-皮肤轴"理论及肠道菌群角度综述中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痤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疾病,肠道与皮肤在结构、功能等方面存在很多共同点,肠道菌群失衡与肠道和皮肤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中药可以通过影响肠道菌群来调节机体血清痤疮相关生化指标[P物质(SP)、短链脂肪酸(SCFAs)、雄激素]水平,干预毛囊皮肤微生物定植及毛囊皮脂腺角化,改善局部免疫炎症,从而对痤疮起到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