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维生素D预防性治疗高危PE效果及对孕妇凝血指标、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LDA)联合维生素D预防治疗高危子痫前期(PE)效果及对孕妇凝血指标、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PE高危孕妇135例,根据不同治疗分为对照组(n=45)、维生素D组(n=45)和联合组(n=45).比较3组PE发生率、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血栓前状态[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妊娠结局.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PE发生率(11.1%)低于维生素D组(31.1%)和对照组(33.3%),APTT(30.34±2.00s)、PT(12.45±2.63s)均高于维生素 D 组(23.05±2.56s、9.46±2.07s)和对照组(22.98±3.18s、8.83±1.89s),FIB(3.24±1.03 g/L)、D-D(1.34±0.35 mg/L)低于维生素 D 组(4.57±1.47 g/L、2.53±0.42 mg/L)和对照组(5.25±1.36 g/L、3.38±0.60 mg/L),TAT(9.81±1.89 ng/ml)、PIC(1.35±0.46 μg/ml)均低于维生素 D组(13.42±2.16 ng/ml、1.66±0.58 μg/ml)和对照组(14.15±2.30 ng/ml、1.72±0.53 μg/ml),RI、PI 均低于维生素 D组和对照组,剖宫产率(33.3%)和低体重儿发生率(2.3%)低于维生素D组(55.6%、15.6%)和对照组(62.2%、17.8%)(P<0.05).结论:采用LDA联合维生素D治疗PE高危孕妇可显著改善凝血功能、血栓前状态以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而有效预防PE的发生并改善母婴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Nrf2靶点及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研究姜三七挥发油对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研究核因子E2 相关因子2(nuclear E2-related factor 2,Nrf2)靶点及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调控姜三七挥发油(essential oil from Stahlianthus involucratus rhizomes,EOSIR)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HUVECs建立细胞损伤模型,siRNA转染沉默Nrf2 因子的表达,将培养好的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EOSIR组、转染组、转染阴性对照组,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及定量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Nrf2 及其下游因子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含量;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析人内皮素(endothelin 1,ET-1)、人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的含量;线粒体质量检测实验中将细胞分为空白组、ox-LDL诱导组、低剂量EOSIR组、中剂量EOSIR组、高剂量EOSIR组、阿司匹林阳性对照组,透射电镜观察HUVECs线粒体形态;Western-blot检测线粒体融合蛋白1(mitofusin 1,Mfn1)、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n 1,Mfn2)、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线粒体内膜融合蛋白(optic atro-phy 1,Opa1)、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TFAM)、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α,PGC-1α)及轻链3A/B蛋白(LC3A/B)、泛素结合蛋白(p62)表达.结果 EOSIR组的Nrf2 及其下游因子的表达水平、NO、PGI2 的含量较模型组均显著升高,ET-1 水平较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转染沉默Nrf2 后,EOSIR对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被抑制;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EOSIR干预组自噬小体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线粒体形态恢复正常,同时,EOSIR组显著改善了ox-LDL引起的线粒体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P<0.05).结论 EOSIR可能通过激活Nrf2 靶点及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发挥对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二甲双胍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和前景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妊娠期使用二甲双胍对母儿都较为安全。除降糖作用外,流行病学研究和基础研究均表明,二甲双胍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抗炎和抗氧化应激作用、血管内皮保护作用、滋养细胞保护作用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多采用降压、解痉等对症治疗和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简要综述二甲双胍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妊娠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一种以获得性克隆性红细胞异常增多为主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临床表现主要为外周血血细胞比容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常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多,可出现血栓和出血等并发症。妊娠合并PV较少见,但会增加母儿并发症及不良结局,包括子痫前期、肺栓塞、胎儿生长受限、胎儿宫内死亡及孕产妇死亡。对PV孕妇应加强孕前、孕期及产褥期的多学科管理,根据患者是否有高危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小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伴有高危因素者加用低分子肝素抗凝预防血栓形成,采用静脉放血和(或)降细胞药物控制血细胞比容。同时,需严密监测母儿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母儿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有望获得较好的母儿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来曲唑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内脂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妊娠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来曲唑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内脂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接诊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来曲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脂素、MCP-1、性激素、子宫动脉血流及妊娠情况、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内脂素、MCP-1、睾酮(T)、促黄体生成素(LH)、促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LH/FSH)、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分别为(11.03±2.17)ng/mL、(99.31±14.50)ng/L、(1.57±0.29)mmol/L、(6.57±1.30)U/L、(1.16±0.22)、(1.07±0.24)、(0.41±0.0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57±2.56)ng/mL、(121.29±20.37)ng/L、(1.78±0.32)mmol/L、(8.40±1.88)U/L、(1.50±0.27)、(1.45±0.29)、(0.57±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068、6.593、3.608、6.012、7.278、7.521、8.815,均 P<0.05);观察组排卵率、妊娠率分别为81.67%(49/60)、35.00%(21/60),均高于对照组的64.00%(32/50)、18.00%(9/50)(χ 2=4.385、3.974,均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来曲唑促排卵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可明显降低血清内脂素、MCP-1表达,调节性激素水平,改善子宫动脉血流,提高妊娠率,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α-眼镜蛇神经毒素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及脊髓背根神经节蛋白激酶A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α-眼镜蛇神经毒素(α-cobratoxin,α-CbTX)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及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蛋白激酶A( protein kinase A,PKA)活性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ICR小鼠( n=10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α-CbTX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 mg/kg、3 mg/kg、9 mg/kg,灌胃,每组 n=21)、溶剂对照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 n=21)和吗啡阳性对照组(3 mg /kg,腹腔注射, n=6)或阿司匹林阳性对照组(300 mg/kg,灌胃, n=12)。采用热板实验、醋酸扭体实验及福尔马林舔足实验评价α-CbTX的镇痛效应。采用福尔马林足底注射诱发疼痛30 min后,取L4~L6背根神经节,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DRG内PKA C-α表达变化。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热板实验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他实验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在热板实验中,小鼠舔爪潜伏期的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F=8.902, P<0.05);小鼠给药后0.5 h,α-CbTX中剂量组[(11.83±1.47)s]、高剂量组[(14.33±12.1)s]舔爪潜伏期均长于溶剂对照组[(8.17±0.75)s] ( t= 4.461,7.053,均 P<0.05),α-CbTX中剂量组药效持续到给药后1.5 h(均 P<0.05),α-CbTX高剂量组药效持续到给药后2 h(均 P<0.05)。在醋酸扭体实验中,α-CbTX低、中、高各剂量组小鼠扭体次数[(34.50±3.62)次、(26.17±2.40)次、(13.83±3.76)次]均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42.50±4.59)次]( t=3.938,8.040,14.112,均 P<0.05)。在福尔马林实验Ⅱ相时间段,α-CbTX低、中、高各剂量组小鼠舔爪总时间[(71.17±6.46)s、(54.67±6.41)s、(40.50±3.89)s]均明显短于溶剂对照组[(98.67±11.50)s] ( t=6.950,11.120,14.700,均 P<0.05)。在Western blot检测实验中,与溶剂对照组[(0.22±0.01)]比较,α-CbTX低、中、高各剂量组小鼠DRG中PKA C-α[(0.31±0.02)、(0.41±0.03)、(0.44±0.02)]表达均上调( t=3.140, 6.471,7.492,均 P<0.05)。 结论:α-CbTX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激活蛋白激酶A的活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及对根除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人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以及对HP根除疗效和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0年3月至2019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体检中心首次行C 13-或C 14-尿素呼气试验检测(UBT)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2 834例,按UBT检测结果分为HP感染组1 510例、HP未感染组1 324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服用阿司匹林与感染HP之间的关系。同时行前瞻性病例对照分析,选取2015年3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HP感染的老年高血压患者544例,根据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分为服药组(402例)和观察组(142例),服药组根据服用阿司匹林疗程再次分为1~<2年组(134例)、≥2~<5年组(142例)和≥5年组(126例),比较给予含铋剂四联疗法根除HP的疗效、安全性及1年后复发情况。 结果:HP总体感染率为53.28%(1 510/2 83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的感染率较男性高[56.86%(584/1 027)比51.25%(926/1 807), χ2=8.307、 P=0.004]、服用阿司匹林感染率较未服用阿司匹林者高[57.29%(920/1 606)比48.05%(590/1 228), χ2=23.866、 P<0.001]、服用阿司匹林1~<2年、≥2~<5年和≥5年组的感染率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60.22%(162/269)比56.40%(273/484)比56.86%(485/853), χ2=1.166、 P=0.558];HP感染组的空腹血糖较HP未感染组高[(5.92±1.78)mmol/L比(5.77±1.40)mmol/L, t=2.317、 P=0.0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感染HP风险高于男性( OR=1.254、95% CI:1.075~1.464、 P=0.004),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增加HP感染风险( OR=1.450、95% CI:1.249~1.684、 P<0.001)。入选根除治疗的544例中最终完成治疗例数522例,成功根除例数479例,总体根除率按方案分析为91.76%(479/522),按意向治疗分析为88.05%(479/544)。1年后完成复查例数472例,总体复发率为3.6%(17/472)。不同时间服药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根除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增加老年人感染HP的风险,但并不影响铋剂四联疗法的根除率和1年复发率,应定期行HP检测并予以根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纯舞蹈表现的儿童继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告1例单纯表现为舞蹈样不自主运动的女性儿童患者,IgG型抗心磷脂、抗β 2糖蛋白Ⅰ抗体和狼疮抗凝物阳性,伴高滴度的ANA和抗dsDNA抗体,影像学未见血栓栓塞性改变。给予激素、硫酸羟氯喹、小剂量阿司匹林和对症治疗完全缓解。以舞蹈样不自主运动起病的儿童继发性APS不常见,单纯舞蹈样表现的患者应常规筛查抗磷脂抗体和ANAs。舞蹈为APS和SLE神经系统表现之一,但又不在其分类标准之内,APS和SLE的分类标准仍需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单胎、初产妇早产: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背景::早产仍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国家。多项关于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meta分析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应用也可能降低早产发生率,特别是孕16周前开始用药者。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 1] 。入组对象为经超声确认孕周且为宫内活胎的单胎初产妇,在孕6~13周 +6开始服用安慰剂或小剂量阿司匹林(81 mg/d)。研究对象来自6个中低收入国家的7个社区研究点。根据三角研究园(Research Triangle Park)数据协调中心集中生成的顺序,将参与者按1∶1随机分配(按研究点分层)至片剂阿司匹林组或安慰剂组(外观相同)。研究人员、医务人员和孕妇均不知晓分组情况,孕妇持续服用至孕36周 +7或分娩。主要结局为妊娠≥20周后有妊娠结局孕妇的早产(孕37周前分娩)发生率。采用按研究点分层的Cochran-Mantel-Haenszel检验和广义线性模型对二分类结局进行分析,计算 RR值和95% CI。对至少服用过1次阿司匹林或安慰剂的孕妇,均进行严重不良事件评估。 结果::2016年3月23日至2018年6月30日,在14 361例孕妇中共纳入11 976例,年龄14~40岁,其中阿司匹林组5 990例和安慰剂组5 986例。阿司匹林组的5 780例和安慰剂组的5 764例纳入主要结局分析。阿司匹林组中668例(11.6%)和安慰剂组中754例(13.1%)发生早产( RR=0.89,95% CI:0.81~0.98, P=0.012)。阿司匹林组的围产儿死亡率( RR=0.86,95% CI:0.73~1.00, P=0.048),孕16周后胎死宫内和生后7 d内的新生儿死亡( RR=0.86,95% CI:0.74~1.00, P=0.039),早期早产(分娩孕周<34周; RR=0.75,95% CI:0.61~0.93, P=0.039)以及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且34周前分娩的发生率( RR=0.38,95% CI:0.17~0.85, P=0.015)均降低。2组其他母婴不良结局发生情况相近。 结论::中低收入国家的单胎初产妇,在孕6~13周 +6开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降低<37周的早产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替罗非班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86例急性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双抗组(术前口服负荷剂量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167例)与替罗非班组(术中静脉注射替罗非班,119例)。应用倾向评分匹配对2组患者年龄、性别、Hunt-Hess分级、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动脉瘤位置、瘤径、瘤颈比及支架类型进行匹配后,统计分析2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性及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出院时神经功能恢复状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恢复良好]的差异。结果:1∶1倾向评分匹配后2组各纳入96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双抗组患者的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2.1%)与替罗非班组(0.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双抗组患者的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9.3%,包括术中血栓事件8例、术后梗死事件1例)与替罗非班组(7.2%,包括术中血栓事件6例、术后梗死事件1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双抗组患者的出院时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86.4%)与替罗非班组(90.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急性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中,与术前口服负荷剂量双抗药物相比,术中静脉注射替罗非班的术后近期安全性及有效性相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