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桡骨远端骨折夹板压力读取系统设计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设计桡骨远端骨折夹板压力读取系统,以实现对夹板固定压力的实时监测.方法:该系统硬件由主控单元、压力温度采集单元和电源管理单元组成.其中,主控单元采用STC15系列的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压力温度采集单元选用FSR400薄膜型压力传感器和DS18B20数字温度测量芯片.系统软件采用C语言编写.在固定带上分别以与柳木夹板和3D打印夹板呈90°、60°、30°的方向施加载荷,负载总质量从600 g增加至1 200 g.采用该系统测试夹板承受的压力大小及分布情况,每次测试重复6次.结果:该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夹板的压力数值,并能通过显示屏显示.固定带分别与柳木夹板、3D打印夹板呈90°、60°、30°时,不同载荷下各传感器的最大压力均出现在固定带与夹板边缘连接处,夹板中间部分受到的压力相对较小.固定带在与柳木夹板呈90°、载荷1 200g时柳木夹板承受的压力最大,为(239.17±4.49)g;固定带在与柳木夹板呈60°、载荷600g时柳木夹板承受的压力最小,为(89.83±17.38)g.固定带在与3D打印夹板呈90°、载荷1 100g时3D打印夹板承受的压力最大,为(177.67±21.77)g;固定带在与3D打印夹板呈30°、载荷600g时3D打印夹板承受的压力最小,为(66.50±3.02)g.结论:该系统可及时读取夹板不同载荷、不同角度下受到的压力,且与柳木夹板相比,3D打印夹板上的压力分布更均匀.该研究可为临床夹板固定定量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药熏洗对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并小夹板外固定后临床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对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并小夹板外固定后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8年11月宁波市中医院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法复位并小夹板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浆黏度、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黏度以及血液中相关炎性因子(TNF-α、IL-1、IL-6)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171、-0.126、0.483、0.459,均 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 t=38.970、14.684、72.258、53.612;对照组: t=20.098、19.045、33.962、34.822,均 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 t=-30.239、-7.043、-31.815、-10.359,均 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8%(80/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6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889, P<0.05)。 结论:对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复位并小夹板固定后结合中药熏洗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石膏在中西医骨科临床中的应用简史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人类加工和使用石膏并用于建筑和生活用具中至少有7 000年的历史。而将石膏用于骨折固定,首次文献记载是在公元970年,波斯医师穆瓦法克用石膏浆浇注的方法固定小腿骨折。虽然从希波克拉底时代开始,在欧洲大陆、埃及、中国等地区,先后有在绷带上添加蜡、沥青、油脂或树脂,以及粘土胶混合物、面粉和蛋清等物质使绷带变硬的方法,但均不能像石膏那样快速硬化。直到19世纪中期,分别由俄国的皮罗戈夫用帆布浸泡在石膏浆中的方法,以及荷兰的马西森用布条包夹石膏粉的方法,才形成了现代石膏绷带的雏形,并迅速在全世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趋化因子CXC受体6的间充质干细胞基因治疗可促进小鼠糖尿病创面的皮肤再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将间充质干细胞(MSC)用于创面治疗时,常因移植细胞的募集数量不足以及进行皮肤再生的细胞系分化受损而导致创面愈合延迟。该研究观察到,在小鼠创面中移植骨髓源性MSC,趋化因子CXC配体16(CXCL16)及趋化因子CXC受体6(CXCR6)的表达均增加,提示外源性MSC移植治疗具有潜在价值。CXCL16/CXCR6轴的激活调控了局部黏着斑激酶、Src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介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启动子的表达,以及MSC 中的迁移信号通路。CXCL16的激活也促进了MSC 向内皮样细胞和KC 的分化。在1型和2型糖尿病小鼠切开并用夹板固定的创面中,通过移植异体来源的MSC 及CXCR6增加了创面的血管新生和再上皮化,最终促进了皮肤组织再生。这项研究表明,在CXCR6 过度表达的生物工程MSC 中,激活CXCL16/CXCR6轴为糖尿病创面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技术辅助设计游离皮瓣修复虎口挛缩松解术后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设计游离皮瓣修复虎口挛缩松解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3月至2023年6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收治10例虎口挛缩患者,其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34.4(16~52)岁。损伤原因:重物碾压伤6例,机器绞伤3例,滚筒挤压伤1例。虎口角为(20.5±4.5)°,虎口宽度为(2.2±0.2) cm。术前通过手持3D扫描仪获得健侧虎口的三维立体图像,应用Mimics软件虚拟手术辅助设计系统的镜像技术和体表标志切口线,先于患侧画出实际切口线,根据体表标记于健侧画出对应的切口线,扫描健侧后再镜像出患侧虎口开大后的图像,再3D打印出模型。皮瓣宽度小于4.0 cm(6例)采用小腿穿支皮瓣修复,其中腓浅动脉穿支皮瓣5例,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1例;宽度大于4.0 cm(4例)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切取皮瓣的面积3.7 cm×2.5 cm~16.0 cm×9.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采用医用高分子夹板固定拇指于外展、对掌位2周,并定期来院门诊随访,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和拇指的感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10例皮瓣均按术前设计切取,切取顺利,切取的皮瓣符合虎口创面。术后10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外形满意,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1个月,患侧虎口外形明显改善,2例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其余8例皮瓣TPD为8~14 mm,虎口角为(85.2±3.5)°,虎口宽度为(5.8±0.6) cm,拇对掌、对指及内收、外展活动良好,皮瓣供区瘢痕轻微。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可准确设计皮瓣修复虎口挛缩松解术后软组织缺损创面,个性化选择合适的游离皮瓣,能恢复良好的虎口外形及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肋软骨跨穹窿盖板移植物联合鼻前庭V-Y推进皮瓣矫正鼻翼缘退缩畸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肋软骨跨穹窿盖板移植物联合鼻前庭V-Y推进皮瓣矫正鼻翼缘退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于重庆华美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鼻翼缘退缩患者的临床资料。取患者右侧第6或第7肋软骨制作鼻整形所需的移植物(其中包括应用肋软骨皮质部分制作的薄片状盖板移植物);切开鼻前庭时设计V形皮瓣,在施行肋软骨鼻综合整形手术处理鼻部其他美学亚单位后,于鼻翼皮肤及鼻前庭皮肤间沿皮下充分分离至鼻翼缘并形成囊袋样腔隙,将盖板移植物固定于鼻尖,两侧软骨片分别插入囊袋内,使其为鼻翼缘下移提供支撑力,通过V-Y推进缝合鼻前庭皮瓣为鼻翼缘下移提供软组织,并在鼻翼内外两侧用夹板固定。术后从以下3个方面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1)鼻翼缘退缩改善满意度。术后由患者本人及2位未参与手术的鼻整形医生分别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鼻翼缘退缩改善程度进行评分(总分为0~10分,9、10分为满意,7、8分为基本满意,0~6分为不满意),统计术后满意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2)鼻翼对称度,即鼻翼对称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3)正位标准照a/b值(a为两侧鼻翼缘退缩最高点连线-鼻尖表现点水平线间距,b为两侧鼻翼缘退缩最高点连线与鼻小柱-小叶转折点水平线间距)。采用Image J软件测量并计算正位标准照中的a/b值,a/b=1或a/b稍>1表示鼻翼缘位置正常,a/b<1为鼻翼缘退缩。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鼻翼对称度术前和术后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正位标准照a/b值以 ± s表示,术前和术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不同分型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43例鼻翼缘退缩患者,男5例,女38例,年龄18~45岁,平均27.3岁,其中内侧型17例、中央型22例、外侧型4例。术后随访时间为1~24个月,中位数为4个月,随访过程中无鼻翼皮肤缺血坏死、台阶样改变、鼻翼缘挛缩变形等并发症发生,鼻翼缘未发生再次退缩的情况。其中4例鼻前庭切口处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性瘢痕,经曲安奈德注射后改善;1例术后鼻翼缘仍不对称,经手术调整后改善。患者术后VAS评分为(8.93±1.12)分,满意度为81.4%(35/43);2位医生VAS平均评分为(8.93±1.04)分,满意度平均为81.4%(70/86)。术后鼻翼对称度为93.0%(40/43),较术前的58.1%(25/43)有明显改善( P<0.01)。正位标准照a/b值从术前的0.79±0.06改善为术后的1.00±0.04( P<0.01),不同分型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肋软骨跨穹窿盖板移植物联合鼻前庭V-Y推进皮瓣可有效矫正多种类型鼻翼缘退缩畸形,提高双侧鼻翼对称性,医患双方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桡神经麻痹保守治疗成功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1例新生儿桡神经麻痹经保守治疗成功的病例。患儿胎龄39周,阴道分娩娩出。患儿生后2 d发现右侧垂腕、右上肢肌力减弱、上臂片状红斑及皮下结节,肌电图提示桡神经急性去神经支配。结合临床诊断为新生儿桡神经麻痹。予以自制简易夹板固定等综合治疗,15日龄时家属自行解除简易夹板固定(共固定13 d),患儿20日龄时右手垂腕症状消失,双手握持反射和拥抱反射正常。出院半年复查肌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技术结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外伤术后重度虎口挛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运用3D打印镜像技术术前精确设计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外伤性重度虎口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我科收治外伤后重度虎口挛缩患者11例,虎口角平均(20.5±3.5)°,虎口宽度平均(2.5±0.3)cm,术前画出患侧手术切口线,根据体表标志在健侧相对位置画出切口线,根据健侧虎口设计图形,通过3D镜像技术直接打印出患侧开大至正常后的虎口创面的形状及大小,根据样布设计皮瓣,术前B超探查股前外侧区域穿支口径及位置,以直径在0.8 mm以上穿支为皮瓣供血动脉,术前即可设计画线,术中彻底松解挛缩虎口,采用对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切取游离皮瓣面积为9.0 cm×4.5 cm~11.0 cm×6.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采用医用高分子夹板固定拇指于外展对掌位4周,行系统康复理疗。结果:术后11例皮瓣全部存活,无血管危象,供区均Ⅰ期愈合,随访5~14个月,平均10个月,虎口外形明显改善,两点分辨觉10~15 mm,虎口角平均(89.5±3.5)°,虎口宽度平均(5.9±0.8) cm,拇对掌、对指及其内收、外展活动良好。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可明显缩短术中皮瓣设计时间,设计也更加精确,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虎口挛缩创面临床效果良好,能有效防止术后虎口再度挛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颌骨外板矢状劈开自体骨充填术矫正半侧颜面短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矢状劈开患侧下颌骨外板并植入健侧切取的下颌骨外板修复重建半侧颜面短小的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23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外科收治的半侧颜面短小患者临床资料。术前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手术设计。所有病例均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经口内入路将患侧下颌骨外板劈开,然后根据术前设计采取健侧适当形态和大小的下颌骨外板植入劈开的骨间隙并采用钛合金小夹板予以坚强内固定。术后随访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面部形态改善情况及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度,满意度评分为1~5分,分数越高表示越满意。在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远期(末次)随访时拍摄照片并分析畸形严重程度。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远期随访CT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Surgicase Proplan医学三维图像工作站后,利用Segmentation功能重建下颌骨,测量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远期随访的下颌骨厚度,对其测量值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检验;用多样本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畸形矫正外观满意度评分进行统计分析,以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39例患者,女13例,男26例,年龄(22.2±4.56)岁(15~27岁)。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5.56±39.41)个月(6~153个月),植入的下颌骨外板与邻近骨组织结合良好,并获得下颌角区以及下颌骨体部明显的增宽效果。39例中,1例术后1年感染,钛板外露,经过清创并取出固定的小夹板以后愈合;其余患者面部形态均得到明显改善。35例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3例非常满意,1例对术后1年感染不满意,但是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前与术后即刻、术后远期随访的患侧下颌骨厚度测量值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患者畸形矫正外观满意度术前评分[2.0(1.5,2.0)分]、术后即刻评分[4.0(4.0,4.0)分]及术后末次随访评分[4.0(4.0,4.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中,术前评分与术后即刻、术后末次随访的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后即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下颌骨外板矢状劈开符合下颌骨解剖学特点并为自体骨的植入和愈合提供了良好条件。健侧下颌骨外板的切取,在充填患侧增加厚度的同时,缩小健侧下颌角区厚度,从而有效矫正下颌骨不对称畸形。该方法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效果良好,是矫正半侧颜面短小的理想治疗手段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定点卡压双层硬纸夹板套叠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定点卡压双层硬纸夹板套叠固定与常规硬纸夹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1月-2019年5月收治的66例C1或C2型(AO分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外固定方法分为2组,每组33例。改良组采用定点卡压双层硬纸夹板套叠固定治疗,常规组采用常规硬纸夹板固定治疗。术后4~6周根据患者骨折复位后和骨折临床愈合时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评估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情况;随访3个月,测量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记录骨折愈合时间。采用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从残余畸形、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并发症4个方面评价腕关节功能,评价临床疗效。结果:随访3个月,X线片显示全部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改良组的掌倾角丢失[(2.9±2.4)°比(4.6±3.2)° , t=-2.524]、尺偏角丢失[(3.4±2.2)°比(5.0±3.0)° , t=-2.506]、桡骨长度短缩值[(2.4±1.9)mm比(3.6±2.1)mm, t=-2.302]均小于常规组( P<0.05);改良组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1.52±2.75)分比(5.76±8.68)分, t=-2.677]低于常规组( P <0.05 )。改良组优良率为97.0% (32/33 )、常规组为78.8%(26/33)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315, P=0.021)。 结论:定点卡压双层硬纸夹板套叠固定可更为有效地控制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骨折再移位,且有效维持复位,疗效优于常规硬纸夹板固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