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蔻明预处理对小鼠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及肺组织Nrf2、SOD2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豆蔻明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ion-associated lung injury, VALI)的影响。方法:选取8~12周健康C57BL/6小鼠3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Sham组)、机械通气组(M组)、机械通气+豆蔻明组(MC组,机械通气前30 min豆蔻明80 mg/kg灌胃)、机械通气+豆蔻明+ML385组(MCM组,机械通气前7 d腹腔注射ML385 30 mg·kg -1·d -1,机械通气前30 min豆蔻明80 mg/kg灌胃)。采用潮气量28 ml/kg机械通气4 h制备小鼠VALI模型。通气完毕后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BCA法测定BALF中蛋白浓度,ELISA法测定BALF中IL-6、TNF-α浓度。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肺损伤评分。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 (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 Nrf2)及超氧化物歧化酶2 (superoxide dismutase 2, SOD2)蛋白水平。 结果:与Sham组比较,M组、MC组、MCM组的肺损伤评分及BALF中蛋白、IL-6、TNF-α浓度升高( P<0.05),肺组织中Nrf2、SOD2蛋白水平升高( P<0.05)。与MC组比较,M组和MCM组的肺损伤评分及BALF中蛋白、IL-6、TNF-α浓度升高( P<0.05),肺组织Nrf2、SOD2蛋白水平降低( P<0.05)。M组和MCM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豆蔻明预处理可通过增加肺组织Nrf2及SOD2蛋白水平抑制VAL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1PR3特异性激动肽GPS-725.017对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设计新型S1PR3特异性激动剂GPS-725.017,并研究其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对细菌的清除能力,保护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的作用。方法:以来源于S1PR3受体胞内区段的短肽为母核结构,在其N末端修饰正亮氨酸(norleucine, Nle)和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myr),命名为GPS-725.017。实验小鼠分为假手术组、溶剂组和GPS-725.017治疗组,每组5或10只,各组气管内注射5×10 6 CFU(colony forming unit)大肠杆菌诱导急性肺损伤,GPS-725.017治疗组按10 mg/kg剂量给予GPS-725.017治疗。观察各组小鼠48 h生存率;造模5 h后,检测外周血及肺脏细菌负荷及炎性因子,Western blot法测定肺泡巨噬细胞内Vps34蛋白含量;造模12 h后,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并病理学评分。 结果:与溶剂组相比,GPS-725.017治疗组小鼠生存率显著提高( P<0.01),血液、肺泡灌洗液细菌CFU低于溶剂组( P<0.001),血液、肺泡灌洗液中的TNF-α、IL-1β水平显著低于溶剂组( P<0.001),肺泡巨噬细胞内Vps3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溶剂组( P<0.01),治疗组肺脏病理学损伤较溶剂组明显减轻( P<0.001)。 结论:S1PR3特异性激动剂GPS-725.017可以特异性激动肺泡巨噬细胞膜上S1PR3受体,上调胞内Vps34蛋白表达水平,从而促进肺泡巨噬细胞清除细菌,明显减轻ALI小鼠的肺部损伤程度,显著提高ALI小鼠的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足月小于胎龄新生儿血氨基酸谱和酰基肉碱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足月小于胎龄(SGA)新生儿和与之配对的足月适于胎龄儿(AGA)血氨基酸和酰基肉碱的差异,探讨足月SGA血代谢谱的变化,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出生的79例足月SGA为研究对象,同期在本院出生的按胎龄、性别匹配的79例健康足月AGA为对照,出生后第3天采集干血滤纸片样品进行串联质谱分析,应用正交偏最小乘判别分析(OPLS-DA)寻找2组间的差异和生物标志物。结果:足月SGA组出生体质量(2.5±0.2) kg,足月AGA组出生体质量(3.2±0.3) kg。通过OPLS-DA模型分析发现12种权重较大的血代谢物质及2组血代谢物比值分别为:丙酰基肉碱(0.34±0.13比0.42±0.15)、酪氨酸[0.24(0.18,0.27)比0.28(0.22,0.37)]、游离肉碱(0.43±0.14比0.37±0.12)、缬氨酸[0.39(0.35,0.45)比0.44(0.36,0.53)]、辛酰基肉碱(0.33±0.13比0.29±0.09)、肉豆蔻二烯酰基肉碱(0.35±0.12比0.31±0.10)、丁酰基肉碱(0.37±0.13比0.41±0.14)、3-羟基异戊酰基肉碱[0.35(0.25,0.43)比0.35(0.26,0.45)]、葵酰基肉碱(0.26±0.13比0.23±0.08)、异戊烯酰基肉碱[0.33(0.26,0.34)比0.33(0.30,0.35)]、亮氨酸[0.38(0.30,0.47)比0.40(0.33,0.48)]、甲硫氨酸(0.42±0.14比0.46±0.15),其中丙酰基肉碱( t=3.920)、酪氨酸( Z=3.536)和缬氨酸( Z=2.838)在足月SGA组明显降低,而游离肉碱( t=-2.863)、辛酰基肉碱( t=-2.266)和肉豆蔻二烯酰基肉碱( t=-2.194)明显升高,与足月AG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足月SGA新生儿出生后早期血液中氨基酸和酰基肉碱水平与足月AGA存在差异。足月SGA新生儿营养支持中需适量补充芳香族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其出生后早期通过动员中长链脂肪酸来满足机体能量代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初诊多发性骨髓瘤的代谢轮廓及其代谢通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的代谢物轮廓和代谢通路。方法:收集2016—2017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初次确诊MM患者(55例)的血清,收集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37例)的血清作为对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初治MM患者与健康人群血清进行高通量检测及鉴定,通过计算质量控制(QC)样本的相对标准偏差值(RSD)对样品制备的重现性进行考察。运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方法结合 t检验校正的方法筛选MM患者及健康人群的差异性代谢物,使用代谢通路分析工具构建代谢通路。 结果:55例MM患者中,男34例,女21例,中位年龄60岁(42~73岁)。根据M蛋白类型进行分型,IgG型30例,IgA型9例,IgM型1例,未分泌型2例,双克隆型1例,轻链型12例(kappa轻链型3例,lambda轻链型9例)。通过对GC-MS实验数据重现性考察,QC样本检测显示代谢物相对含量的RSD<15%的化合物比例为70.21%,提示实验数据可靠。MM患者区别于健康对照人群的17种差异性代谢物为肉豆蔻酸、羟脯氨酸、半胱氨酸、软脂酸、L-亮氨酸、硬脂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甘油、丝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缬氨酸、柠檬酸、肌醇、苏氨酸、草酸(VIP>1, P<0.05)。MM患者的代谢紊乱主要涉及苯丙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磷酸肌醇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甘油脂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 结论:与健康对照人群比较,初诊MM患者存在明显的代谢轮廓差异和代谢通路扰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外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条件的优选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2024/6/15
旨在优选体外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形成的条件,以建立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平台.通过比较不同条件,包括大鼠和小鼠等常用的实验动物,利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中性粒细胞、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等多种细胞来源,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佛波醇 12-肉豆蔻酸酯 13-乙酸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不同诱导剂体外诱导,通过MPO/CitH3/DAPI免疫荧光标记法以及细胞培养上清游离DNA(cell free DNA,cfDNA)含量检测综合评价,筛选体外诱导NETs形成的优选条件;在上述平台选择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给予中药有效单体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进行验证,综合评估优选的体外NETs诱导条件的稳定性.结果显示,包被多聚赖氨酸可一定程度促进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NETs形成.LPS和PMA均可显著促进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MPO、CitH3 蛋白表达,并提高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培养上清中cfDNA含量;且与LPS相比,PMA诱导cfDNA水平升高更显著(P<0.05).与PMA共孵育后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大鼠骨髓中性粒细胞和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MPO、CitH3 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以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最明显.TMP可以显著下调PMA诱导的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MPO、CitH3 和NE蛋白的表达.综上,PMA诱导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是体外诱导NETs形成的较优条件.该研究为基于NETs的体外研究提供优选平台,并为以调控NETs为靶标的中药作用研究提供前期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小豆蔻明通过调节Notch/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减轻蒽环类药物所致大鼠的心脏毒性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研究小豆蔻明(CAR)通过调节Notch/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大鼠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腹腔注射阿霉素(DOX)建立大鼠心脏毒性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DOX组、CAR低剂量组、CAR高剂量组、Jagged1组.另取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和DOX组给予等量0.9%NaCl,CAR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大鼠40、80 mg·kg-1 CAR 灌胃,Jagged1 组灌胃 80 mg·kg-1 CAR+和 25 ng·kg-1 Jagged1,每天1次,连续4周.用试剂盒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焦亡蛋白Nod样受体蛋白3(NLRP3)、消皮素D(GSDM-D)表达;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检测心肌组织Notch1、磷酸化NF-κB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 对照组、DOX组、CAR低剂量组、CAR高剂量组和Jagged1组的CK-MB水平分别为(48.51±5.39)、(175.93±13.27)、(106.83±9.73)、(83.71±8.39)和(126.08±9.74)U·L-1,cTn Ⅰ 水平分别为(1.95±0.18)、(12.46±1.83)、(7.15±0.64)、(4.13±0.38)和(8.01±0.78)ng·mL-1,NLRP3 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9±0.07、0.36±0.05、0.25±0.05、0.21±0.03 和0.31±0.06,GSDM-D 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 0.18±0.04、0.43±0.06、0.24±0.03、0.19±0.04和0.32±0.05.DOX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AR低、高剂量组上述指标与DOX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CAR低、高剂量组上述指标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Jagged1组上述指标与CAR高剂量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AR能改善DOX心脏毒性大鼠心肌损伤,降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焦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otch/NF-κB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党参防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差异基因分析、分子对接方法初步阐明党参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分子机制.方法:在传统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传统中药综合数据库(TCMID)和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中检索党参的主要成分和相应的蛋白质靶标.在GeneCards、OMIM、DisGeNET数据库收集ITP的靶点,构建韦恩图获得复合靶标和疾病的交集靶点,并将靶标导入STRING数据库,使用Cytoscape3.9.1构建PPI网络.接着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以探索ITP与党参的相关信号通路,最后对关键靶点和活性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研究.结果:共获得党参的84种潜在活性化合物、2 354个疾病靶点与257个药物靶点,并得到86个交集靶点.通过蛋白互相作用网络图(PPI)分析确定了15个关键靶点,Degree值排名前5位的靶点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Src原癌基因(SRC)、白细胞介素2(IL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G)、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GO和KEGG分析表明,党参治疗ITP主要涉及ERK1和ERK2级联的正向调控、信号转导、蛋白质磷酸化等生物学过程,信号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癌症通路、T细胞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SRC、PPARG与11-hydroxyrankinidine具有较高的结合活性.肉豆蔻酸、乙基α-d果糖呋喃糖苷、黄豆黄素是重要的活性化合物并通过分子对接模拟进行验证.结论:本研究从多个角度阐明党参可能通过调节多个靶点和多条途径对ITP产生治疗作用,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党参对ITP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小豆蔻明调节YAP/TAZ信号通路对脑梗死大鼠模型血脑屏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探讨小豆蔻明(Cardamonin,CAR)对脑梗死大鼠模型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及 Hippo-p-Yes 相关蛋白(Yes associated protein,YAP)/转录共激活因子(Tafazzin,TAZ)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建立脑梗死大鼠模型,所有大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CT)组]、[模型组(Model(M)组]、CAR低剂量组(CAR L 组,5 mg·kg-1·d-1 CAR)、CAR 高剂量组(CAR H 组,20 mg·kg-1·d-1 CAR)和 CAR 高剂量+PY60组(CAR H+PY60组,20 mg·kg-1·d-1 CAR+10 mg/mL PY60);给药期间各组大鼠做神经功能评分;给药结束后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C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闭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表达水平,计算脑含水量和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渗透量,Western blot技术验证脑组织磷酸化(Phosphorylation,p)-哺乳动物 STE20 样蛋白激酶 1(Mammalian sterile20-like kinase1,MST1)、MST1、p-大肿瘤抑制因子 1(Large tumor suppressor factor 1,LATS1)、LATS1,p-YAP,YAP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CT组比较,M组大鼠脑组织细胞间隙变大且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少量空泡变性,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EB渗透量及p-YAP/YAP蛋白表达水平升高,Occludin,Claudin-5,p-MST1/MST1,p-LATS1/LATS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M组比较,CAR L,H组大鼠炎症细胞浸润、细胞空泡变性、细胞间隙减少,脑组织结构更完整,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EB渗透量及p-YAP/YAP蛋白表达水平降低,Occludin,Claudin-5,p-MST1/MST1,p-LATS1/LATS1 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CAR H组比较,CAR H+PY60组大鼠炎症细胞浸润和细胞空泡变性增加,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EB 渗透量及 p-YAP/YAP 蛋白表达水平升高,Occludin,Claudin-5,p-MST1/MST1,p-LATS1/LATS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CAR可能通过抑制YAP/TAZ信号通路来改善脑梗死大鼠模型BBB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个体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寻找与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个体差异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从代谢调控角度解释甲氨蝶吟的个体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接受甲氨蝶吟规范化治疗的成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依据治疗前后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血沉(DAS28-ESR)评分划分成甲氨蝶呤治疗有效组(22例)和无效组(17例).借助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采集2组患者的血清代谢轮廓谱,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筛选出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个体差异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和代谢通路.结果: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接受甲氨蝶呤治疗前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DAS28-ESR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接受甲氨蝶吟治疗6个月后,有效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DAS28-ESR评分显著低于无效组.甲氨蝶呤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的血清代谢轮廓谱差异明显,与无效组相比,有效组9个差异代谢物水平下降,包括肉豆蔻酸、棕榈酸、色氨酸和尿苷等;27个代谢物水平上升,包括甘氨胆酸、鞘氨醇-1-磷酸、溶血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乙醇胺等.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聚焦于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和酪氨酸代谢等通路.结论:该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方法,挖掘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效组和无效组内源性代谢物的差异,从代谢调控角度探讨了甲氨蝶呤的个体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基于尿液外泌体的液体活检结合代谢组学在评估糖尿病肾脏病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探讨来源于肾小管的尿液外泌体中的代谢物在评估糖尿病肾脏病(DK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择健康人群(13例)、单纯2型糖尿病(T2D)患者(12例)及T2D合并DKD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学和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培养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超速离心提取尿液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外泌体,免疫磁珠富集表达分化簇13(CD13)的外泌体,透射电镜及纳米颗粒跟踪分析外泌体的形态,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蛋白质的表达和分布,ELISA检测肾损伤因子1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靶向定量检测外泌体中的代谢物.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进行多维建模.代谢物的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代谢物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尿液外泌体中检测到CD13的表达.肾组织中CD13分布在肾小管的顶端侧.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其外泌体中均检测到CD13.在表达CD13的尿液外泌体中定量检测到144种代谢物.在单纯T2D和T2D合并DKD两组间筛选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15种代谢物(P<0.05),包括赖氨酸、N-乙酰丙氨酸、N-乙酰丝氨酸、正亮氨酸、N-苯乙酰苯丙氨酸、缬氨酸、鹅去氧胆酸、葡萄糖、肉豆蔻脑酸、油酸、辛二酸、十一烷酸、延胡索酸、酮亮氨酸和异戊酸,其中,N-乙酰丙氨酸、十一烷酸、酮亮氨酸、赖氨酸和鹅去氧胆酸均与尿蛋白和血尿酸显著相关(P<0.05或P<0.01).肉豆蔻脑酸、N-乙酰丙氨酸、缬氨酸和正亮氨酸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95%CI:0.705~1.000)、0.840(95%CI:0.677~1.000)、0.812(95%CI:0.640~0.985)和0.806(95%CI:0.630~0.982).结论:单纯T2D与T2D合并DKD的肾小管外泌体中的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从中筛选出的15种代谢物可作为临床诊断DKD的新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