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生殖道具有中肾形态特征的腺癌七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不同部位具有中肾形态特征的腺癌在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方面的异同。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间确诊的子宫颈中肾腺癌(MA)2例及子宫体、卵巢中肾样腺癌(MLA)5例,病变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KRAS基因突变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子宫颈MA与子宫体、卵巢MLA有相同形态特征,表现为腺管、乳头、实性等多种结构的混合。然而2例子宫颈MA主体位于宫颈间质内,肿瘤周边存在中肾管残余,4例子宫体MLA主要累及子宫内膜及肌层,1例卵巢MLA可见局部子宫内膜异位,且MLA病例均未见中肾管残留。免疫组织化学GATA3在全部7例MA/MLA中表达,TTF1仅在4/5例MLA中表达。所有病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阴性,p53野生型。所检测的5例MA/MLA病变均存在KRAS基因突变。在6~32个月的随访中,1例患者出现复发,其余均无瘤生存。结论:女性生殖道子宫颈MA与子宫体、卵巢MLA有相似的形态特征、免疫表型,且均存在KRAS基因突变;但与子宫颈MA起源于中肾残余不同,后者与苗勒上皮关系密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癌患者血清miR-137、miR-140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miR-137、miR-140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应用阿霉素+环磷酰胺+多西他赛(ACT)方案化疗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桐城市人民医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乳腺癌保乳根治术后行ACT方案化疗的6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纳入同期本院的健康体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于术前及化疗结束后1周抽取所有患者的空腹外周静脉血2 ml,应用定量实时聚合酶联反应法测定血清中miR-137、miR-140的相对表达水平。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绝经状态、病理类型、TNM分期、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状态、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状态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状态。所有乳腺癌患者术后均进行随访3年,根据患者病历和随访结果记录术后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时间。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miR-137及miR-140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0.89±0.15)&(1.34±0.21)( t=4.99, P<0.001)及(0.83±0.14)(1.18±0.17)( t=4.25, P<0.001)。乳腺癌患者血清miR-137水平与TNM分期、ER状态和HER2状态有关( t=2.56、2.06、2.24, P=0.003,0.007、0.004),miR-140水平与TNM分期和HER2状态有关( t=1.95、2.11, P=0.008、0.006)。化疗结束后,乳腺癌患者的血清miR-137及miR-140相对表达量为(1.05±0.16)及(0.97±0.18),相较于术前均显著升高( t=2.69、3.05, P=0.004、0.002)。共17例患者3年内出现复发或远处转移,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1.67%(43/60)。复发转移患者的miR-137及miR-140水平均显著低于未发生复发转移患者(0.74±0.14)&(0.94±0.13)及(0.73±0.10)&(0.87±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5, P<0.001)及( t=3.63, 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137及miR-140表达水平预测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4%、79.1%和82.4%和69.8%。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低水平miR-137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显著低于高水平miR-137组( P=0.025);低水平miR-140组与高水平miR-140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82)。 结论:血清miR-137、miR-140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应用ACT方案化疗后疗效有关,血清miR-137高水平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盐酸氯丙嗪通过促进S1PR2的表达在弥漫大B淋巴瘤中的抑癌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盐酸氯丙嗪对人弥漫大B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阻滞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于2019年1月,不同浓度盐酸氯丙嗪分别处理OCI-LY3和TMD8细胞72 h,用阿尔玛蓝法检测盐酸氯丙嗪对增殖的影响;经流式细胞术分别应用碘化丙啶双染和PI检测盐酸氯丙嗪对其凋亡和周期阻滞的影响;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盐酸氯丙嗪对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蛋白P21、P27、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以及鞘氨醇-1-磷酸受体2(S1PR2)的mRNA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盐酸氯丙嗪对P21、P27以及S1PR2的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OCI-LY3和TMD8细胞随盐酸氯丙嗪的浓度增加,72 h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加,24 h细胞凋亡和G1期周期阻滞增加。与对照组比较,10 μmol/L盐酸氯丙嗪处理12 h后,OCI-LY3和TMD8细胞P21、P27和S1PR2 mRNA表达水平增加( P<0.05),CyclinD1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盐酸氯丙嗪处理24 h后,OCI-LY3和TMD8细胞的P21、P27和SIPR2蛋白表达水平增加( P<0.05)。 结论:盐酸氯丙嗪特定浓度下可能通过促进S1PR2的表达来抑制ABC型弥漫大B淋巴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和G1期的周期阻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癌组织STAT3和Fascin-1蛋白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Fascin-1(FSCN1)蛋白表达,探讨STAT3与FSCN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病理科保存的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标本411例和同时切除的正常乳腺组织标本4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和乳腺正常组织STAT3和FSCN1蛋白表达,分析STAT3和FSCN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237例乳腺癌患者获得了预后生存分析资料,将患者分为STAT3和FSCN1均强阳性组( n=14)、STAT3或FSCN1单一强阳性组( n=64)和STAT3和FSCN1均非强阳性组( n=159),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正常乳腺和乳腺癌组织中STAT3蛋白表达强阳性率分别为15.0%(6/40)和30.4%(125/4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0)。年龄更小、组织学高级别、雌激素受体(ER)阴性、孕激素受体(PR)阴性和三阴性分子亚型者中,乳腺癌组织STAT3强阳性表达率明显更高(均 P<0.05);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STAT3强阳性表达率低于HER2非阳性患者( P<0.05)。乳腺癌组织中FSCN1蛋白强阳性率为19.3%(76/394)。STAT3强阳性表达患者的FSCN1蛋白强阳性率(30.7%,35/114)较STAT3非强阳性表达者(14.6%,41/280)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乳腺癌组织中STAT3和FSCN1蛋白表达显著正相关( rs=0.185, P<0.001)。生存分析显示STAT3和FSCN1均强阳性的乳腺癌患者5年平均生存期及5年总生存率显著低于STAT3或FSCN1单一强阳性患者及STAT3和FSCN1均非强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5, P=0.011)。 结论:乳腺癌组织STAT3高表达并与FSCN1表达正相关,STAT3和FSCN1二者同时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性肺涎腺型导管癌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涎腺型导管癌(primary salivary gland-type duct carcinoma of lung,LSD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并分析2020—2021年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的2例LSDC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特点并文献复习。结果:本组2例LSDC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9岁(例1)和64岁(例2),均有吸烟史。CT表现及大体检查显示2例均为中央型肿块,最大直径分别为16 mm和35 mm;LSDC组织形态上与乳腺导管癌相似,肿瘤细胞具有在导管内生长的特征,形成实性巢状、乳头状、微乳头状或筛孔状,可见原位癌成分伴有粉刺样坏死;细胞显著异型,核大、不规则,圆形、卵圆形,核仁显著,胞质丰富,嗜酸性或胞质透亮,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和细胞角蛋白(CK)7阳性,部分表达雄激素受体,HER2呈中等强度表达(2+),甲状腺转录因子1、Napsin A、p40、GATA3、mammaglobin、GCDFP15、SOX10、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504S、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波形蛋白、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CK5/6、p63阴性,部分基底细胞/肌上皮细胞表达p40和CK5/6,显示出导管的双层细胞结构;二代测序检测本组LSDC发现例1未见基因异常,例2伴有TP53和KMT2A基因突变。结论:LSDC是一种十分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涎腺型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赖于术后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应注意鉴别诊断以防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乳腺科收治的94例浸润性乳腺癌女性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拟接受4~8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化疗结束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阳性患者接受内分泌或靶向治疗,其余患者根据情况接受2~4个周期的辅助化疗或放疗。分析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与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结果: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阳性率为74.47%(70/94);术前腋窝淋巴结阳性数目、ER状态、HER-2状态、细胞增殖抗原标记物(cell proliferation-associated human nuclear antigen,Ki67)表达、完成化疗周期情况、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病理缓解情况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T分期与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结转移有关(χ 2值分别为30.053、10.233、6.303、7.666、18.162、10.148、12.418, P均<0.05);术前腋窝淋巴结阳性数目>3( OR=2.788,95% CI1.253~5.318)、ER阳性( OR=3.298,95% CI1.744~7.837)、Ki67表达≤20%( OR=2.469,95% CI1.184~4.301)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pPR( OR=4.197,95% CI2.168~13.788)为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P均<0.05)。 结论: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阳性率较高,术前腋窝淋巴结阳性数目>3枚、ER阳性、Ki67阳性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pPR为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别小胶质细胞炎症激活过程中的关键通路和基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小胶质细胞炎症激活的关键通路和基因。方法:使用质量浓度为1 μg/ml的脂多糖对小胶质细胞进行刺激,建立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使用ELISA法和RT-qPCR检测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IL-6和TNF-α水平。对建立的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并使用Cytoscape软件进行蛋白互作网络的可视化。使用MCODE应用程序提取蛋白互作网络的模块,使用cytohubba应用程序提取枢纽基因。采用RT-qPCR验证枢纽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对枢纽基因进行富集分析,预测其靶向miRNA,预测可能与其作用的药物。结果:经ELISA和RT-qPCR检验,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建立成功。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434个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对细胞因子刺激的反应、炎症反应、对外界刺激反应的调节等条目。KEGG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通路。构建了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图,并进行了模块分析和枢纽基因的提取,枢纽基因大部分位于模块1内,模块1的种子基因为 S1pr1,枢纽基因包括 S1pr1、 Cxcr4、 Cx3cl1、 Cx3cr1、 Cxcl10、 Cxcl2、 Ccl4、 Ccl5、 Ccl9、 Fpr1。RT-qPCR结果显示,与培养液组相比,脂多糖组中 S1pr1、 Cxcr4、 Cx3cl1、 Cx3cr1的mRNA表达下调, Cxcl10、 Cxcl2、 Ccl4、 Ccl5、 Ccl9、 Fpr1的mRNA表达上调。枢纽基因的富集分析主要集中在趋化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视紫红质样受体、细胞趋化性等条目。预测了可能和枢纽基因作用的miRNA和药物。 结论:通过对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了差异表达基因,提取了枢纽基因和种子基因,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小胶质细胞炎症的分子机制,为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潜在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1PR3特异性激动肽GPS-725.017对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设计新型S1PR3特异性激动剂GPS-725.017,并研究其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对细菌的清除能力,保护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的作用。方法:以来源于S1PR3受体胞内区段的短肽为母核结构,在其N末端修饰正亮氨酸(norleucine, Nle)和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myr),命名为GPS-725.017。实验小鼠分为假手术组、溶剂组和GPS-725.017治疗组,每组5或10只,各组气管内注射5×10 6 CFU(colony forming unit)大肠杆菌诱导急性肺损伤,GPS-725.017治疗组按10 mg/kg剂量给予GPS-725.017治疗。观察各组小鼠48 h生存率;造模5 h后,检测外周血及肺脏细菌负荷及炎性因子,Western blot法测定肺泡巨噬细胞内Vps34蛋白含量;造模12 h后,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并病理学评分。 结果:与溶剂组相比,GPS-725.017治疗组小鼠生存率显著提高( P<0.01),血液、肺泡灌洗液细菌CFU低于溶剂组( P<0.001),血液、肺泡灌洗液中的TNF-α、IL-1β水平显著低于溶剂组( P<0.001),肺泡巨噬细胞内Vps3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溶剂组( P<0.01),治疗组肺脏病理学损伤较溶剂组明显减轻( P<0.001)。 结论:S1PR3特异性激动剂GPS-725.017可以特异性激动肺泡巨噬细胞膜上S1PR3受体,上调胞内Vps34蛋白表达水平,从而促进肺泡巨噬细胞清除细菌,明显减轻ALI小鼠的肺部损伤程度,显著提高ALI小鼠的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磷酸鞘氨醇受体2在大鼠心脏停搏复苏后脑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1-磷酸鞘氨醇受体2(S1PR2)在大鼠心脏停搏复苏后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体重280~320 g,8~10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5):假手术组(S组)、心脏停搏复苏组(CAR组)和S1PR2拮抗剂JTE013组(JTE组)。采用经食道心脏起搏法建立大鼠心脏停搏模型,并进行心肺复苏。复苏即刻,JTE013组腹腔注射10 mg/ml JTE-013 1 ml;S组和CAR组腹腔注射等容量DMSO。分别于复苏后24和48 h时采用条带移除实验评价神经功能;于复苏后48 h时处死大鼠,检测脑含水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皮层组织S1PR2和occludin的表达水平,明胶酶谱法检测皮层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活性,电镜下观察血脑屏障超微结构。 结果:与S组比较,CAR组和JTE组复苏后24和48 h时条带移除时间延长,脑含水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皮层组织S1PR2表达上调,MMP-9活性升高,occludin表达下调( P<0.05);与CAR组比较,JTE组复苏后48 h时条带移除时间缩短,脑含水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降低,皮层组织S1PR2表达下调,MMP-9活性降低,occludin表达上调( P<0.05)。 结论:S1PR2参与了大鼠心脏停搏复苏后脑损伤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癌靶向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随着对乳腺癌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乳腺癌的治疗进入了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并不断取得新进展。目前,针对乳腺癌的分子靶向药物不断出现,主要包括针对雌、孕激素受体的内分泌治疗药物,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药物,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针对BRCA1/2突变的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抑制剂,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抑制剂等。由于某些信号通路异常可发生于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因此同一类分子靶向药物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存在交叉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