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曲泊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罕见的危及生命的骨髓衰竭征,其特征为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艾曲泊帕是一种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最初用于刺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血小板生成。艾曲泊帕可与血小板生成素受体(c-MPL)的跨膜结构域结合,可诱导难治性AA患者的三系(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反应,可刺激AA患者的造血功能。本文针对艾曲泊帕治疗AA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海曲泊帕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海曲泊帕(海曲泊帕乙醇胺片)是一种新型的小分子、口服、非肽类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2021年6月海曲泊帕获得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既往对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反应不佳的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成年患者以及对免疫抑制治疗(IST)反应不佳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成年患者。为指导临床规范应用海曲泊帕,使患者最大限度获益,根据海曲泊帕的临床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外权威指南、共识及TPO-RA类药物的应用现状,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肿瘤药物治疗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认真讨论、反复修改,制定了该指导原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以孤立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常见出血性疾病,部分患者病程持续超过12个月,发展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CITP)。CITP病因复杂。传统的一线治疗对CITP患者疗效有限,研究中的二线治疗(血小板生成素及其受体激动剂、利妥昔单抗和脾切除术)、免疫抑制剂、全反式维甲酸、阿托伐他汀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CIT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文就近年来CITP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希望有助于制定CITP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低剂量西达本胺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低剂量(0.1 mg/kg)西达本胺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作用及机制。方法:①应用C57BL/6J小鼠建立ITP被动模型,灌胃给予0、0.01、0.1、0.5、5.0 mg/kg西达本胺,观察治疗前后ITP小鼠模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②应用C57BL/6J小鼠建立ITP主动模型,灌胃给予0.1 mg/kg西达本胺,观察治疗前后ITP小鼠模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4周后处死小鼠,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中CD4 +CD25 +Foxp3 +自然调节性T细胞(nTreg)比例并应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外周血IL-6水平。③分离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低剂量西达本胺共培养72 h后检测nTreg细胞比例;免疫磁珠法分离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以及CD4 +CD25 -效应T细胞,将二者以1∶4比例混合共培养,加入低剂量西达本胺干预,检测Treg细胞对效应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结果:①低剂量西达本胺可明显提高ITP被动模型鼠外周血血小板水平。②低剂量西达本胺可显著提高ITP动物模型外周血血小板水平,降低出血相关死亡率。③低剂量西达本胺可显著提高ITP动物模型脾细胞中nTreg比例、降低血清IL-6水平。④低剂量西达本胺可显著提高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体系中nTreg细胞比例、增强Treg细胞对效应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低剂量西达本胺可促进nTreg生成、增强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降低IL-6水平,促进免疫耐受,对ITP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髓造血衰竭伴躯体畸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17岁。因"间断皮肤瘀斑5年,外伤出血难止1个月"于2020年9月就诊于我院。5年前患者无明确诱因反复出现下肢皮肤瘀斑及皮下血肿,血常规:WBC 6.3×10 9/L,HGB 116 g/L,PLT 80×10 9/L。骨髓涂片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占0.380,红系占0.260,巨核细胞120个,以颗粒型巨核细胞为主,血小板少见。疑诊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未行特殊治疗。2020年8月前患者出现皮肤瘀斑及手指割伤后出血难止,血常规示WBC 5.66×10 9/L,HGB 106 g/L,PLT 37×10 9/L,凝血功能无明显异常,输注血浆后渐止血。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既往史:患者为早产儿,自幼生长发育较同龄人迟缓。有隐睾病史,4岁时行双侧隐睾下降固定术;8岁时诊断眼球震颤;频发呼吸道感染,9岁时行双侧扁桃体切除术,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出血。16岁诊断少精症。头孢类抗生素过敏。家族史:父母为非近亲结婚,父亲身材矮小,身高155 cm,存在眼睑下垂、耳位低、口齿欠清。母亲身高158 cm,外表无明显异常。否认血细胞减少及出血性疾病家族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及安全性的真实世界单中心数据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自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应用艾曲泊帕的198例IT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8例ITP患者,男70例、女128例,中位年龄45(7~88)岁,新诊断ITP 130例(65.7%),持续性ITP 25例(12.6%),慢性ITP 43例(21.7%)。基线出血评分:4分以下患者占84.3%,4分及以上患者占15.7%。艾曲泊帕6周内有效率(初始有效率)为78.8%,其中完全反应(CR)率为49.1%,CR1率为14.6%,CR2率为15.2%;中位起效时间7(7,14)d。艾曲泊帕25、50、75 mg剂量组初始反应率分别为74.1%、85.9%和60.0%( P=0.031),50 mg剂量组初始反应率高于25 mg和75 mg剂量组。在治疗过程中,有70.7%的患者维持初始剂量,8.6%的患者调整到50 mg剂量组,6.1%的患者调整到75 mg剂量组,2例患者调整到100 mg剂量组。且调整剂量后25、50、75 mg各个剂量组的持续有效率分别为83.6%、85.3%和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后,100 mg剂量组共4例,持续有效率为100.0%。艾曲泊帕治疗6周后,ITP患者出血评分总体降低,4分以上病例数降低为0,4分患者比例降低,1~2分患者比例变化不显著。艾曲泊帕治疗中,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7.7%,经药物治疗均能好转,未见有合并血栓病例发生。ITP类型与巨核细胞数量分别是艾曲泊帕疗效的影响因素。新诊断的、持续性、慢性ITP患者对艾曲泊帕的初始有效率分别为85.3%、56%和76.2%( P=0.003);巨核细胞数量减少、正常和增多的ITP患者对艾曲泊帕的初始有效率分别为61.8%、87.1%和84.3%( P=0.009)。 结论:艾曲泊帕作为二线及以上治疗对成人ITP起效时间较快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艾曲泊帕50 mg、25 mg剂量组相比较,50 mg剂量组初始有效率显著增高。新诊断类型的ITP、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的ITP患者对艾曲泊帕初始反应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细胞自噬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常见的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生机制主要基于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加。ITP的发生并非单独归因于免疫系统异常,随着细胞自噬在细胞生长、发育、分化等方面的作用逐渐被揭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细胞自噬在维持造血干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的正常数量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旨在对细胞自噬在儿童ITP发生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胎儿及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胎儿及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fetal and 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 FNAIT)是因孕妇同种免疫性血小板抗体进入胎儿体内致敏胎儿血小板后,使致敏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被巨噬细胞吞噬,从而导致患儿血小板减少,严重病例可发生颅内出血甚至胎死宫内。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在妊娠相关血小板同种免疫机制、FNAIT的血小板破坏机制、抗血管生成作用与颅内出血的相关性、抗-GPIbα与流产的相关性,以及FNAIT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初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初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经糖皮质激素(GC)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保定市第一医院血液科初诊ITP并接受规范GC治疗的82例患者作为训练集,并依据治疗结果分为成功组(46例)和失败组(36例);按相同标准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患者40例作验证集。比较成功组和失败组患者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初诊ITP患者经GC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结果:成功组与失败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小板(PLT)计数、白细胞介素-17(IL-17)、P-糖蛋白(P-gp)、CD4 +T淋巴细胞、骨髓巨核细胞计数、血清抗核抗体(ANA)、PLT相关抗体、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IL-17水平( OR=2.336,95% CI:1.452~4.165, P=0.005)、P-gp表达水平( OR=3.723,95% CI:1.224~5.118, P=0.013)、骨髓巨核细胞数( OR=4.778,95% CI:3.178~5.889, P=0.028)、PLT相关抗体表达( OR=0.347,95% CI:0.133~0.938, P=0.031)为GC治疗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训练集和验证集列线图模型的C-index计算结果分别为0.822(95% CI:0.735~0.891)、0.809(95% CI:0.711~0.856),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5(95% CI:0.745~0.902)、0.843(95% CI:0.733~0.887),列线图模型的临床决策曲线阈值概率在0.01~0.95范围内,净获益率>0。 结论:IL-17水平升高、P-gp高表达、骨髓巨核细胞数减少、PLT相关抗体阳性是GC治疗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31I治疗Graves病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并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性,22岁,因"反复全身瘀点、瘀斑半年余,加重1周"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散在瘀点、瘀斑,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小板:11×10 9/L,考虑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入院予以口服强的松1.5 mg·kg -1·d -1,间断血小板输注6 U治疗,血小板波动在(30~40)×10 9/L,20 d后患者放弃治疗出院。出院后间断服用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病情反复,但患者未予以重视。1周前患者再次出现全身散在皮疹、瘀斑,较大约5 cm×5 cm,伴牙龈少量出血、头晕,无胸闷、气促,无腹痛、腹泻等不适。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睡眠、食欲尚可,大便及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增减。既往体健,无烟酒嗜好,未婚,家族中无类似病症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