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鼠"次髎"穴的取穴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寻小鼠"次髎"穴的取穴方法,为小鼠次髎穴的取穴提供一种准确可行的方案.方法:①取健康成年C57BL小鼠,通过解剖确定次髎穴坐标点;②取成年C57BL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分别采用坐标定位法和"L6棘突"为骨性标志的穴位定位方法进行取穴,比较两种取穴方法的准确率;③取成年C57BL小鼠,复制间质性膀胱炎(IC)小鼠模型,使用坐标定位法的方法进行取穴治疗,并验证其功能作用.结果:健康成年小鼠的次髎穴坐标为(±1 mm,21 mm,-5 mm),坐标定位法取穴准确率高于骨性标志定位法,且使用坐标定位法取穴电针治疗可以改善IC小鼠相关症状.结论:坐标定位法取穴较骨性标志定位法准确率更高,且具有次髎穴的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P2X受体信号与间质性膀胱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外周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和P2X受体介导的嘌呤能信号传导的变化。方法:雄性C57小鼠50只,2月龄,体质量16~20 g。通过在膀胱壁上注射逆行示踪荧光染料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标记腰骶(LS:L 6~S 2)和胸腰(TL:T 13~L 2)背根神经节中的膀胱感觉神经元。两周后,在第1、3和5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P,80 mg/kg,1次/48 h)建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小鼠模型(CYP组, n=25),对照组( n=25)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6天取小鼠膀胱组织,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评估膀胱组织病理学改变,髓过氧化物酶(MPO)测试评估组织炎症水平,并使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LS和TL背根神经节中的DiI阳性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和三磷酸腺苷(ATP)诱导的P2X受体电流。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80 mg/kg CYP未诱发显著组织学改变或影响MPO水平,但提高了LS和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CYP组和对照组LS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19±9)、(144±8)pA,TL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23±10)、(162±17)pA;相比于对照组,CYP组LS和TL神经元基强度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25、2.047,均 P<0.05)。给予P2X受体激动剂ATP灌流后,CYP组的LS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CYP组LS神经元的P2X2受体介导持续性电流比例为3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比例为60.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5),提示CYP组小鼠LS神经元中的P2X2受体功能上调;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主要为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和P2X3受体介导的快脱敏电流)占比无明显变化。 结论: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并且LS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成分出现变化,提示膀胱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和P2X受体的功能上调早于器质性病理改变,感觉神经元嘌呤能信号传导变化可能是IC/BPS的重要病理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RPM8对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小鼠疼痛症状及神经元增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M8(TRPM8)对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小鼠疼痛症状及神经元增殖的影响。方法:将雌性野生型C57BL/6小鼠(8~10周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IC/BPS模型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各6只);TRPM8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TRPM8基因敲除组和TRPM8基因敲除模型组(各6只)。IC/BPS模型组、IC/BPS模型+薄荷醇组和TRPM8基因敲除模型组小鼠皮下注射尿路斑块蛋白65-84氨基酸残基(UPK3A65-84)多肽;IC/BPS模型+薄荷醇组继续注射薄荷醇。建模成功后,通过机械敏感性评估各组疼痛阈值的差异;膀胱壁注射细胞膜红色荧光探针(Dil),10 d后采集背根神经节(DRG)组织,利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和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分别检测各组TRPM8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蛋白质和mRNA含量的差异;免疫荧光技术检测DRG组织中TRPM8表达与GAP43或Dil的分布情况。分析TRPM8与IC/BPS小鼠疼痛症状的关系及在神经元增殖中的作用。结果:模型均构建成功。与对照组相比,IC/BPS模型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小鼠的疼痛阈值均降低[分别为(8.50±1.22)、(5.50±1.05)比(11.67±2.16),均 P<0.001]。与对照组相比,IC/BPS模型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TRPM8的表达量均升高,而在TRPM8基因敲除组小鼠中TRPM8未表达[分别为(3.16±0.05)、(6.46±0.21)、0比(1.00±0.06),均 P<0.001]。各组小鼠TRPM8蛋白表达量与mRNA表达趋势相同( P<0.001)。与对照组相比,IC/BPS模型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DRG中GAP43 mRNA的表达增加,而TRPM8基因敲除模型组的表达下降(均 P<0.001)。GAP43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趋势相同( P<0.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C/BPS模型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DRG中GAP43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增加,TRPM8基因敲除组下降(均 P<0.001)。与对照组相比,IC/BPS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DRG Dil阳性感觉神经元数量增加,而TRPM8基因敲除组下降(均 P<0.001)。 结论:TRPM8可加剧IC/BPS小鼠的疼痛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诱导DRG水平的感觉神经增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cpC在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发小鼠膀胱炎中的作用及致病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TcpC对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UPEC)引发小鼠膀胱炎的作用,并初步了解其致病机制。 方法:从尿道向C57BL/6小鼠膀胱滴注10 9 CFU分泌TcpC的UPEC CFT073 wt或敲除 tcpc基因的CFT073 Δ tcpc,构建膀胱炎模型小鼠。3 d后处死小鼠取膀胱观察大体病理变化。膀胱4%多聚甲醛固定24 h后,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膀胱组织病理改变情况,免疫组化法对组织中TcpC进行定位。采集上述UPEC菌株感染的小鼠尿液,十倍稀释法计数尿液中细菌载量,PCR检测CFT073 wt感染组膀胱组织和尿液细菌基因组DNA中是否存在 tcpc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FT073 wt菌株感染巨噬细胞后胞内TcpC mRNA和蛋白质水平。Western blot和ELISA分别检测上述UPEC菌株对巨噬细胞NF-κB活化和促炎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分别观察上述UPEC菌株感染巨噬细胞后细菌和细胞活力。 结果:与CFT073 Δ tcpc组相比,CFT073 wt组小鼠膀胱明显肿大,膀胱组织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和TcpC。CFT073 wt组小鼠尿液中的细菌数量显著多于CFT073 Δ tcpc组;PCR结果显示,膀胱组织和尿液中的细菌均为CFT073 wt。在CFT073 wt菌株感染巨噬细胞过程中,胞内TcpC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显著升高。CFT073 wt促进巨噬细胞NF-κB信号通路IκBα的蛋白质水平并抑制p65的磷酸化水平和促炎因子的产生。TcpC有利于CFT073 wt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和侵袭。 结论:TcpC在CFT073 wt感染及引发小鼠膀胱炎过程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通过抑制巨噬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和促炎因子的产生提高CFT073 wt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率,与UPEC致病及逃逸巨噬细胞固有免疫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丹参酮Ⅰ通过激活Nrf2-ARE通路阻抑放射性膀胱炎早期损伤的形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验证丹参酮Ⅰ(T-1)是否通过Nrf2-ARE通路的激活阻抑膀胱接受射线后早期放射性损伤的形成.方法 将人永生化尿路上皮细胞(SV-HUC-1)分为对照组(Control),T-1处理组(T-1),X-射线照射组(X-ray),T-1治疗组(X-ray+ T-1).使用cck-8试剂盒及DCFH-DA活性氧试剂盒比较各组细胞损伤情况.通过Western-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总蛋白中Nrf2-ARE信号通路的变化.雌性6周龄美国费城癌症研究所小鼠(ICR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T-1处理组(T-1),X-射线照射组(X-ray),T-1治疗组(X-ray+T-1).每组小鼠预处理10 d后实验组予以盆腔放射.照射3d及1周后比较各组膀胱组织Nrf2-ARE信号通路蛋白表达量.测量膀胱黏膜厚度及组织内SOD变化水平.结果 在体外实验中,T-I治疗组与X-射线照射组对比,细胞活力较高同时活性氧水平较低(P<0.05).T-1治疗组中Nrf2 ARE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高于X-射线处理组(P<0.05).在体内实验中T-1治疗组与x-射线照射组相比,膀胱黏膜厚度更小同时SOD水平较高(P<0.05).T-1治疗组总蛋白中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高于X-射线处理组.结论 T-1对于放射性膀胱损伤具有保护作用,Nrf2信号通路的激活在其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NLRP3炎性小体与小鼠间质性膀胱炎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建立小鼠间质性膀胱炎 (IC) 模型, 探讨Nod样受体蛋白3 (NLRP3) 炎性体在IC中的作用和机制, 进而为IC的治疗寻求新靶点.方法 C57BL/6J小鼠40只, 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 (生理盐水注射) 10只, IC模型组 (腹腔注射环磷酰胺, 150mg/kg, 24h后观察各项指标) 10只, BHB对照组 (每12h注射NLRP3炎性小体抑制剂BHB, 125mg/kg, 3次, 第3次注射BHB2h后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50mg/kg) 10只, IC治疗组 (IC+NLRP3抑制剂处理) 10只.HE染色观察病理学特征,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间质性膀胱炎小鼠膀胱中NLRP3, caspase-1和IL-1β表达及其激活情况.结果 环磷酰胺注射诱导NLRP3, caspase-1和IL-1β表达增加和活化.间质性膀胱炎小鼠膀胱体积增大、充血水肿, 膀胱湿重显著增加, 粘膜层细胞破坏, 粘膜下层明显增厚, 炎症细胞浸润增多, 而BHB预处理的小鼠上述情况明显好转.结论 NLRP3炎症小体与间质性膀胱炎密切相关, 可能为IC临床治疗的重要干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斑蝥素引起小鼠急性膀胱炎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索斑蝥素(cantharidin,CTD)在1/2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条件下灌胃引起的小鼠急性膀胱炎的病理表现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取Balb/c小鼠,分为空白组与CTD给药1~14 d组.给药组分别以CTD 1/2 LD50灌胃给药不同天数,空白组给予等量的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CMC-Na),最后1次给药3h后取小鼠膀胱组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分别检测CTD给药1~14d小鼠膀胱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CTD给药1d组小鼠的膀胱组织中与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斑蝥素给药1,3,8~12 d组膀胱组织病变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黏膜上皮剥脱、黏膜上皮增生、固有层水肿或伴出血以及黏膜炎细胞浸润等组织炎症性病变.WB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CTD给药1d组,小鼠膀胱组织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激酶B(Akt)蛋白,磷酸化的核转录因子-kappa B(p-NF-κB) p65蛋白,磷酸化的核转录因子kappa B的抑制蛋白alpha(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1).结论:CTD给药3h即可引起小鼠急性膀胱炎,且给药前7d机体对CTD导致的膀胱损伤尚有修复能力,给药8~14d膀胱表现出不可逆且逐渐加重的炎症性病变,Akt信号通路及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与CTD引起的急性膀胱炎存在一定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注射趋化因子受体2抑制剂RS102895、色甘酸钠对小鼠间质性膀胱炎的预防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腹腔注射趋化因子受体2(CCR2)抑制剂RS102895、肥大细胞稳定剂色甘酸钠对小鼠间质性膀胱炎(IC)的预防作用.方法 36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9只.A、B、C组麻醉后排空膀胱,膀胱灌注50 g/L硫酸鱼精蛋白,保留45 min,再次排空膀胱,生理盐水冲洗3次,灌注750 μg/mL的脂多糖溶液并保留30 min,再次排空膀胱,每隔7天1次,上述处理共3次.A组在上述首次处理后1.5h即5 mg/kg腹腔注射RS102895,1次/d,共注射21 d;B组在上述首次处理前2天腹腔内注射肥大细胞稳定剂色甘酸钠溶液50 mg/kg,1次/d,共注射23 d;C组每日注射等体积PBS溶液,共注射21 d.D组为空白对照.首次膀胱灌注记为第1d,第5d收集各组小鼠尿液,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尿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组胺含量;第22 d处死各组小鼠,HE染色后观察膀胱组织膀胱组织黏膜和固有层炎性变化,甲苯胺蓝染色后测算膀胱固有层及逼尿肌中肥大细胞、脱颗粒细胞.结果 与D组比较,A、B、C组MCP-1均升高,P均<0.05;与C组比较,A、B组MCP-1均降低,P均<0.05.与D组比较,A、B、C组组胺含量均升高,P均<0.05;与C组比较,A、B组组胺含量均降低,P均<0.05.C组膀胱上皮部分脱落,膀胱上皮黏膜下及逼尿肌肥大细胞浸润增多;A、B组膀胱组织尿路上皮细胞脱落轻于C组,肥大细胞浸润少于C组.与D组比较,A、B、C组固有层和逼尿肌中肥大细胞计数和脱颗粒细胞百分比均升高,P均<0.05;与C组比较,A、B组固有层和逼尿肌中肥大细胞计数和脱颗粒细胞百分比均降低,P均<0.05.结论 腹腔注射RS102895、色甘酸钠对小鼠IC起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为MCP-1与肥大细胞结合、促进组胺释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环磷酰胺所致小鼠肝损伤的动态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PA)是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在体内由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为4-羟基环磷酰胺发挥抗肿瘤作用.CPA除引起骨髓抑制、膀胱炎等毒性反应外,还会引起肝损伤.本研究旨在评估CPA在小鼠体内产生肝损伤的动态变化过程.雄性BALB/c小鼠单次腹腔注射CPA (200 mg·kg-1),分别于0、2、6、12和24 h后采集血清和肝脏样本进行生化和病理检测.动物实验方案经中山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 表明,小鼠给予CPA 2 h后开始出现肝损伤,在12h肝损伤最严重,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丙二醛(MDA)显著升高,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显著下降,广泛可见肝细胞水肿并伴有空泡变性,而24 h之后肝损伤显著改善.由于CPA产生氧化应激损伤,机体应激性激活核因子红细胞系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信号通路,上调NRF2下游醌氧化还原酶1(quinine oxidoreductase 1,NQO1)、血红素加氧酶-1 (heme oxygenase-1,HO-1)、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催化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catalytic subunit,GCLC)和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修饰亚基(glutamate cysteine modifier subunit,GCLM)的表达,从而抵抗氧化应激损伤.本研究阐明了CPA所致肝损伤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并探讨了NRF2介导的机体保护机制的动态变化,为抵抗CPA所致肝损伤提供了科学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藻蓝蛋白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间质性膀胱炎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验证藻蓝蛋白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的改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30只7~8周雌性小鼠分为3组,IC/BPS疾病模型组接受150 mg/kg的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藻蓝蛋白组首先预处理藻蓝蛋白(50 mg/kg),后环磷酰胺(150 mg/kg)注射.3组24 h后行排尿测试,结束后获取膀胱和L6节段背根神经节(DRG).行膀胱组织的HE、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体形态和计数肥大细胞.Western blot检测PTGS2和EP4蛋白表达情况.对DRG行免疫荧光分析PTGS2和EP4阳性细胞.结果 藻蓝蛋白显著减少了小鼠IC/BPS的排尿次数(从25.80±3.693到13.60±1.708,P<0.05);同时改善了膀胱炎症状态,水肿减轻,膀胱/体重比值(mg/g)也明显下降(由2.082±0.190 2降至1.588±0.088 10,P<0.05).Western blot结果提示藻蓝蛋白降低了膀胱PTGS2和EP4蛋白表达.对DRG的荧光分析提示感觉神经元的EP4蛋白表达增多可能参与介导了膀胱过度活动症状.结论 藻蓝蛋白可以通过抑制膀胱PTGS2和EP4蛋白改善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间质性膀胱炎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