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鼠"次髎"穴的取穴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寻小鼠"次髎"穴的取穴方法,为小鼠次髎穴的取穴提供一种准确可行的方案.方法:①取健康成年C57BL小鼠,通过解剖确定次髎穴坐标点;②取成年C57BL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分别采用坐标定位法和"L6棘突"为骨性标志的穴位定位方法进行取穴,比较两种取穴方法的准确率;③取成年C57BL小鼠,复制间质性膀胱炎(IC)小鼠模型,使用坐标定位法的方法进行取穴治疗,并验证其功能作用.结果:健康成年小鼠的次髎穴坐标为(±1 mm,21 mm,-5 mm),坐标定位法取穴准确率高于骨性标志定位法,且使用坐标定位法取穴电针治疗可以改善IC小鼠相关症状.结论:坐标定位法取穴较骨性标志定位法准确率更高,且具有次髎穴的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雷火灸配合中西医疗法及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雷火灸配合中西医疗法及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017 年1 月至 2018 年 10 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针灸医院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的 50 例住院和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25 例.对照组给予面瘫的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采用雷火灸配合并辅助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连续 5d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2 个疗程:①雷火灸:点燃雷火灸,灸条距离患侧皮肤 2~3 cm,横向和纵向灸法,灸条每晃动 10 次,即用手指按压被灸处皮肤 1 次,再用回旋法,取地仓、颊车、颧髎、阳白穴,距穴位 1.5 cm施灸,每穴灸 8~10 min;②针刺:取患侧阳白、颧髎、太阳、地仓、颊车、睛明、迎香、丝竹空、鱼腰、头维穴,对侧取合谷、双侧足三里穴行针,得气后留针 30 min,每日 1 次;③中药熏蒸:采用本院自拟方(由桂枝、茯苓、红花、木瓜、当归、赤芍、鸡血藤、防风各 15g组成),煎煮取汁倒入加药处,熏洗温度 40~45℃,熏蒸喷口与患侧面部距离 25~30 cm,熏蒸 20 min,每日 1 次;④ 药物治疗:早期给予注射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中药以祛风化痰,舒经通络煎剂为主;⑤护理干预:雷火灸疗时火头不能接触皮肤,防止烫伤;点穴配合按摩手法;灸疗中随时注意观察,询问患者感受;灸疗后,头面部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告知患者面部皮肤发红,有痒感是正常现象,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外避风寒,禁生冷厚腻,忌烟酒辛辣,并教授其自我训练操.比较两组疗效积分、临床疗效和患者依从率及满意度的差异,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和护理 2 个疗程后临床疗效积分均较治疗和护理 1 个疗程明显降低,且治疗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分:1.12±0.88比1.79±0.76,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25/25)比 96.0%(24/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依从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00.0%(25/25)比 20.0%(5/25),P<0.05];两组满意度均较高,均为 100.0%.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雷火灸药力足、药效强、渗透作用明显,操作简便,配合中西医疗法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疗程短,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较高,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盆底肌训练联合电针治疗不完全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盆底肌训练联合电针治疗不完全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 90 例不完全SCI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30例)、盆底肌训练组(30例,脱落1例)和联合组(30例,脱落 1 例).3 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措施.电针组予电针治疗,穴取中极、关元、命门、腰阳关及双侧肾俞、次髎、膀胱俞,选择连续波,频率100 Hz,留针30 min,每天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6周;盆底肌训练组采用盆底肌训练,每天2次,共治疗6周;联合组予电针、盆底肌训练联合治疗.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尿动力学指标(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最大尿流率)及综合生活质量评定量表(GQOLI-74)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减少(P<0.05),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降低(P<0.05),最大尿流率及 GQOLI-74 评分升高(P<0.05).联合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最大尿流率及 GQOLI-74 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大于电针组和盆底肌训练组(P<0.05);电针组与盆底肌训练组以上指标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训练联合电针干预能够有效缓解不完全 SCI 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排尿情况,改善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火龙罐综合灸联合Kegal运动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火龙罐综合灸联合Kegal运动治疗轻中度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门诊收治的9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n=45)和观察组( n=45)。对照组进行Kegal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火龙罐综合灸。比较两组国际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24 h漏尿次数、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 结果:治疗4、8周后,两组PSUI患者ICIQ-SF评分、24 h漏尿次数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PSUI患者I-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火龙罐综合灸联合Kegal运动治疗轻中度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可有效减少漏尿次数,减轻尿失禁不良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电针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后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SCI)后尿失禁(UI)的疗效。方法:选取UI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则采用电针治疗。针刺和电针疗法均为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通过尿流动力学分析仪、排尿日志记录、国际尿失禁咨询问卷简表(ICIQ-SF)和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表(OABSS)分别对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排尿情况、生活质量和膀胱活动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和平均单次排尿量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和平均单次排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ICIQ-SF和OABSS评分均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 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ICIQ-SF和OABSS评分分别为(4.86±1.55)和(3.67±1.2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 结论:电针八髎穴可显著改善UI患者的尿流动力学、排尿日志、生活质量和膀胱过度活动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电针八髎穴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混合痔术后疼痛及创面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电针八髎穴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混合痔患者手术后疼痛及创面恢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2月-2020年6月南通市中医院80例混合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电针八髎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2组均治疗3 d,出院后每周换药2次至创面愈合。采用VAS量表评价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观察并记录疼痛持续时间、止痛起效时间、镇痛药物使用量、创面愈合时间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后12 h及1、2、3 d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3.18、13.71、23.53、26.10, P值均<0.001);观察组术后1、2、3 d疼痛持续时间及止痛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4.79、7.54、5.66、15.60, P值均<0.001);观察组术后第2、3天镇痛药物使用量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37、4.50, P<0.05或 P<0.01);观察组术后止痛起效时间[(7.10±0.55)d比(11.32±1.62)d, t=15.60]、创面愈合时间[(26.58±1.47)d比(35.75±1.46)d, t=27.99]均早于对照组( P<0.01)。 结论:电针八髎穴可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减少镇痛药物使用量,加快术后创面的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丛慧芳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丛慧芳教授认为,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多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病机为伏寒伤肾、致瘀损络。寒冷地区多发本病,在先天之寒、胎传之寒、自感之寒的作用下易形成伏寒,待女性内在生理及外部条件变化之时伺机而发。临床中,丛教授常治以温肾散寒、祛瘀止痛,兼顾温心阳、通心脉、安心神,多采用中药内服外治相结合,内服选少腹逐瘀汤加减,外治取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中药保留灌肠,还于经期针刺地机、十七椎、三阴交、次髎、内关等穴,可即时止痛,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浅析《针灸资生经》治疗鼻部疾病的规律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针灸资生经》治疗鼻部疾病的规律特点.[方法]通过梳理《针灸资生经》鼻部疾病的相关条文,系统整理归纳治疗鼻部疾病的腧穴数量、归经、特定穴属性及分布规律,并剖析鼻部疾病的病因病机、治法特点及作者经验.[结果]《针灸资生经》中治疗鼻部疾病共涉及66个腧穴,穴位总频次为153次.腧穴使用频率前3名分别是风门、口禾髎、龈交,应用最多的前3条经脉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手阳明大肠经,特定穴以交会穴和五腧穴占比最多,且集中分布在头部和四肢部.鼻部疾病基本病机归结为正气亏虚、邪恋标实,强调治疗应以通为用,即通阳气以养心神、畅气机以通鼻窍、温经穴以调气血3个方面,并善用验方和医案增加真实性.[结论]《针灸资生经》反映了王执中治疗鼻部疾病的诊疗特色,体现出以通为用的学术思想.总结该书治疗鼻部疾病的规律特点,可为临床治疗鼻部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针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选穴及配伍规律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针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SP)的选穴及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SP选穴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国内关于针刺治疗SP的现代文献,根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针刺治疗SP的处方,运用Mircrosoft Excel 2021、IBM SPSS Modeler 18.0、Cytoscape 3.10.0软件分析腧穴各使用频次、归经、关联规则、腧穴核心复杂网络构建.结果 经筛选后共纳入文献124篇,腧穴114个,总频次1192次.腧穴使用频次较高的为肩髃、肩贞、肩髎等;腧穴归经以大肠经、小肠经、经外奇穴等为主;腧穴中特定穴使用频次较高的为五输穴、交会穴、八脉交会穴等;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穴对10条,3穴穴组32条,4穴穴组15条.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探索了针刺治疗SP的选穴规律,为临床中针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灸治疗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的取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针灸治疗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2003年4月20日至2020年9月24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所有文献,共419篇.运用SPSS 26.0、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针灸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取穴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腧穴使用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承山、长强、二白、次髎、白环俞、下髎、中髎、足三里、上髎等;经脉以膀胱经、任脉、脾经、督脉为主;部位以腰骶部及下肢取穴最多;特定穴以络穴、经外奇穴最常用.结论: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系统分析了针灸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取穴规律,穴位以腰骶部和四肢为主,符合临床治疗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