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时机拔除尿管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老年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拔除尿管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老年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159例TURP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术后48 h内拔除尿管组( n=47)、术后48~72 h拔除尿管组( n=55)和术后>72 h拔除尿管组( n=57)。比较三组尿管拔除后的排尿困难程度、尿路感染发生率、二次尿管置管率和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术后48~72 h拔除尿管组中度及以上排尿困难患者比例低于术后48 h内拔除尿管组和术后>72 h拔除尿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48 h内拔除尿管组和术后48~72 h拔除尿管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术后>72 h拔除尿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48~72 h拔除尿管组和术后>72 h拔除尿管组的二次尿管置管率低于术后48 h内拔除尿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48~72 h拔除尿管组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术后48 h内拔除尿管组和术后>72 h拔除尿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后48~72 h拔除尿管可以有效减轻TURP老年患者尿管拔除后的排尿困难程度,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和二次置管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尿路结石治疗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治疗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4例在上尿路结石治疗过程中出现真菌感染的患者。例1男性,55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多次体外碎石史。因发热性尿路感染收入肾内科,抗菌治疗期间发现右输尿管结石,转泌尿外科行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出现发热及真菌性败血症。例2女性,48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外院右肾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症状消失,尿细菌培养转阴。停用氟康唑后2~4周症状复发并尿细菌培养结果转阳,病情反复迁延1年。我院CT检查示双肾多发小结石,右肾结石为残石或复发无法明确。例3男性,74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后。左侧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白色假丝酵母菌,依据药敏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后症状略有缓解但尿细菌培养不转阴,停用氟康唑后症状加重,病情迁延1.5年,CT检查示左肾下盏结石。例4男性,47岁,既往体健。左肾结石术后反复尿频、尿急、尿痛0.5年,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合并左肾铸型结石。结果:例1患者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出现真菌血流感染,予静脉滴注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抗真菌治疗后体温正常,出院后1周出现真菌性眼内炎于眼科继续治疗。例2患者一期行双侧输尿管支架管置入引流,同时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后行双侧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术后尿路真菌感染治愈。例3患者行左侧输尿管支架管置入引流,同时采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抗真菌治疗,体温正常后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但术后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抗真菌治疗仅至术后1周,导致左肾盂内真菌球形成并二次行输尿管软镜手术清除肾盂内真菌球,术后予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配合氟康唑300 mg肾盂内持续滴注1周,最终治愈。例4患者行经皮肾造瘘引流配合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2周后行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术后持续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至支架管拔除、尿细菌培养转阴,患者治愈。结论:糖尿病是上尿路结石合并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如不彻底清除结石,真菌感染难以控制,术后易复发。应在抗真菌治疗的基础上清除结石,术后应持续抗真菌治疗直至尿路支架管拔除后至少2周。真菌血流感染诊断后的1周内应行眼科检查筛查眼内炎,明确有无组织播散,以决定疗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时机提肛肌训练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后尿失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提肛肌训练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后尿失禁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前列腺增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114例,随机分为预防性训练组、全程训练组及术后训练组各38例。预防性训练组患者于术前3 d开始接受提肛肌训练,全程训练组患者在整个住院全程均接受提肛肌训练,术后训练组患者在拔除导尿管时进行提肛肌训练。比较三组患者术后、拔除尿管时及拔除尿管3 d时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尿失禁调查问卷(ICI-Q-SF)评分及尿失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拔除尿管时及拔除尿管3 d时,三组患者IPSS及ICI-Q-SF评分均较前一个时间段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预防性训练组患者IPSS及ICI-Q-SF评分均低于术后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全程训练组患者IPSS及ICI-Q-SF评分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全程训练组患者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预防性训练组和术后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全程训练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预防性训练组和术后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开始时间越早、持续时间越长的提肛肌训练,能够明显减少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的下尿路症状及尿失禁的发生率,但同时增加尿路损伤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腹腔镜胃癌患者术后拔除尿管时机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胃癌患者术后不同时期拔除导尿管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219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各73例,每组脱落1例,最终每组72例完成研究。A组术后12 h拔除尿管,B组术后24 h拔除尿管,C组术后48 h拔除尿管。比较3组患者排尿相关指标和康复指标。结果:首次拔除尿管后自行排尿例数、尿潴留重新置管例数、尿路刺激症例数、尿常规异常例数、排尿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首次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住院治疗总费用分别为(10.26 ± 4.51)h、(28.74 ± 8.04)h、(4.94 ± 1.73)d、(6.68 ± 1.93)d、(7.19 ± 0.31)万元,B组分别为(16.37 ± 5.13)h、(39.16 ± 11.52)h、(5.27 ± 1.97)d、(7.83 ± 1.88)d、(7.51 ± 0.36)万元,C组分别为(24.19 ± 5.77)h、(54.37 ± 17.49)h、(6.48 ± 1.73)d、(8.16 ± 1.81)d、(7.98 ± 0.42)万元,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为12.376~131.721,均 P<0.01)。 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腹腔镜胃癌患者术后早期拔除导尿管是安全可行的,能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总体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时机提肛肌训练对前列腺术后尿失禁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时机提肛肌训练对前列腺术后尿失禁患者的影响。方法:以泰兴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22年4~11月收治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于术后导尿管拔除时进行提肛训练,观察组于术前2 d开始进行提肛肌训,术后导尿管拔除时持续训练。通过留院观察及跟踪回访,于患者术后1 d与术后30 d时,使用国际前列腺炎症状评分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NIH-CPSI)、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评价两组炎性反应,并对比30 d内的尿失禁发生率。使用国际尿失禁咨询问卷简表(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Short Form,ICI-Q-SF)评价两组患者的尿失禁控制情况。结果:术后1 d,两组NIH-CPSI量表、IPS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0 d,观察组NIH-CPSI量表、IPS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30 d内,观察组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 d,两组ICI-Q-SF简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0 d时,观察组ICI-Q-SF简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于术前开始的提肛训练对减少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的前列腺炎性反应、控制尿失禁效果较为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探讨不同时机开始肠内营养对SAP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48 h内开始肠内营养的SAP患者经口进食、腹痛缓解、鼻空肠管拔除时间,血尿素氮、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胰腺坏死物积聚、胰周液体积聚、全身性炎症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或穿刺引流率等指标均优于48~72 h开始肠内营养患者。表明SAP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患者症状缓解和康复加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管癌手术加速康复策略麻醉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食管癌根治术涉及多个手术野的外科切除及消化道重建,其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高,对患者的术后康复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RAS)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理念,已逐渐被医务人员接受并广泛应用,其在食管癌外科治疗中也取得了显著疗效。本文总结了围手术期食管癌ERAS治疗中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措施,并形成了一套贯穿围手术期的食管癌ERAS治疗临床路径,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帮助。术前阶段倡导术前宣教、术前营养和风险评估与准备,个体化禁食禁水,选择最佳的新辅助治疗后的手术时机,建立多学科团队(MDT)联合诊疗模式;术中优化麻醉策略,维持最佳液体平衡,行保护性肺通气策略,避免术中低体温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后应充分镇痛,预防血栓形成,尽早恢复活动,早期拔除鼻胃管、引流管和尿管,预防术后并发症,积极行肠内营养。当然,ERAS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仍在持续改进中并逐步进行系统培训和推广,以期在更多医疗中心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拔管时机对全麻术后留置尿管患者下尿路症状和尿控恢复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拔管时机对全麻术后留置尿管患者尿管相关下尿路症状和拔管后尿控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分层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全麻手术患者术后留置尿管患者198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01例和对照组9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经过循证护理论证,及院内尿管材质、型号进行的水囊测定试验结果制订的拔管方法。对照组拔管时机为膀胱空虚、患者没有尿意情况下拔除尿管,等尿意出现时,再协助排尿;观察组拔管时机为膀胱处于充盈状态且患者有尿意时,借助腹压使尿管随尿液自然排出。比较两组患者尿管相关下尿路症状和拔管后尿控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排尿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核心下尿路症状评分、尿频、尿急及急性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最大膀胱测压容量和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拔管后72 h控尿率和最大尿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待全麻术后留置尿管患者膀胱充盈且有尿意时拔管可以降低尿管相关下尿路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有助于患者恢复膀胱功能,提高尿控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孔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尿管拔除时机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分析单孔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尿管拔除的最佳时机,为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提供新的思路或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医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患者资料,患者均行单孔腹腔镜根治术治疗,遵循相关标准从中筛选出手术结束后2 d拔除导尿管的45例患者为2 d组,将手术结束后5 d拔除导尿管的45例患者为5 d组。采用SPSS 25.0软件处理数据,两组患者急性尿潴留、尿管相关性感染、拔管后72 h控尿率等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尿动力学指标等计量资料以()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拔管后12 h内,5 d组患者急性尿潴留发生率6.7%低于2 d组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6,P=0.036);拔除导尿管48 h内,5 d组患者尿管相关性感染率17.8%高于2 d组2.2%(χ2=4.444,P=0.035);两组患者拔管后72 h控尿率及最大膀胱测压容量(MCC)、膀胱残余尿量(RUV)、最大尿流率(Q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术后2 d拔管相比,单孔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5 d的拔管尿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较高,但急性尿潴留发生率较低,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拔管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决策树构建脊柱术后病人发生尿潴留的早期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构建全身麻醉脊柱术后病人拔除尿管后发生尿潴留的早期预警决策树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3月—2021年12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脊柱外科手术治疗498例病人的相关因素、手术因素及术后因素.基于决策树建立全身麻醉脊柱术后病人拔除尿管后发生尿潴留的早期预测模型.随机抽取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349例病人作为训练集,用于构建模型;剩余的149例病人作为验证集,用于评价模型效能.通过计算混淆矩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决策树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498例病人中,90例(18.07%)术后拔除尿管后发生尿潴留.决策树模型显示,卧床时间、尿管夹闭训练、麻醉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拔除尿管时机是全身麻醉脊柱术后病人拔除尿管后发生尿潴留的影响因素.决策树模型预测脊柱全身麻醉术后病人拔除尿管后发生尿潴留训练集及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909[95%CI(0.865,0.953)]和 0.914[95%CI(0.845,0.982)],敏感度分别为83.3%和81.8%,特异度分别为87.9%和89.0%.两者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卧床时间、尿管夹闭训练、麻醉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拔除尿管时机是全身麻醉脊柱术后病人拔除尿管后发生尿潴留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