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麻意识恢复前拔除气管导管技术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苏醒期拔管常引发血流动力学波动,使心肌耗氧增加,易引发心肌缺氧、缺血及心血管并发症。尤其对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更为明显,麻醉风险性更大。气管导管拔管时机选择是影响心血管反应与相关并发症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报道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芜湖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行全麻手术合并高血压患者35例资料,分析全麻意识恢复前拔除气管导管技术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性粒细胞/白蛋白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拔管时机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白蛋白(neutrophil/albumin, N/A)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CPB术后拔管时机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9年5月行CPB下心脏手术的72例先心病患儿的一般资料及临床参数(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临床诊断、ASA分级,术中心脏停搏时间、CPB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收集患儿术前(术前1 d)及术后(术后1 d)中性粒细胞计数、白蛋白水平,并计算N/A。分析围手术期N/A变化,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分析术后白蛋白水平及术后N/A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术后N/A对术后早期拔管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P<0.05)、白蛋白水平降低( P<0.05)、N/A升高( P<0.05);术后N/A与术后拔管时间相关( P<0.05),与患儿年龄、BMI、ASA分级、CPB时间、心脏停搏时间、手术时间无关( P>0.05);术后白蛋白水平与年龄、CPB时间、心脏停搏时间、拔管时间相关( P<0.05),与BMI、ASA分级、手术时间无关( P>0.05)。术后N/A预测早期拔管失败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7,敏感度为78.3%,特异性为79.6%。 结论:术后N/A对先心病患儿CPB术后早期拔管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80岁以上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相关因素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80岁以上老年患者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合并血流感染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8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行保留导尿并发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年龄大于80岁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方法分析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138例患者合并血流感染,感染率为9.28%。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拔管时机(感染后延期拔管或未拔管)、泌尿道手术、使用糖皮质激素、肿瘤化疗、人血白蛋白浓度降低、血糖、多重耐药菌感染是80岁以上老年患者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合并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拔管,控制血糖,纠正低蛋白血症,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与肿瘤化疗和关注泌尿道手术等可减少80岁以上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老年患者合并血流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麻下行腹部手术不同导尿时机与老年男性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分析全麻下行腹部手术不同导尿时机与老年男性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宣城市中心医院接受全麻下腹部手术的195例老年男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入手术室后麻醉诱导前实施导尿)、B组(麻醉后5 min实施导尿)、C组(麻醉后10 min实施导尿),每组各65例。观察三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不同时间点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并分析三组患者术后留置导尿管的舒适度、苏醒期躁动、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CRBD)及尿道黏膜损伤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导尿时、导尿后三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A组患者的各指标明显高于C组( P<0.05)。导尿时,A、B组患者的心率较导尿前明显加快,A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较导尿前均明显升高;C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较平稳。C组患者的术后留置导尿管舒适度明显高于A组和B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CRBD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均 P<0.05)。C组患者导尿后的1次尿液非肾小球性红细胞阳性率明显低于A组,B组和C组患者导尿后的2次尿液非肾小球性红细胞阳性率均明显低于A组(均 P<0.05)。 结论:麻醉后10 min导尿时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较平稳,术后留置导尿管舒适度较高,且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尿道黏膜损伤程度较低,但CRBD发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预防成年人外周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检索、评价、总结预防成年人外周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的最佳证据。方法:按照"6S"证据模型进行计算机检索,检索国内外指南网及数据库中关于预防成年人外周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的所有证据,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等。检索时间从建库开始到2021年9月。由2名研究人员进行独立的文献检索、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及汇总,若出现意见分歧则请第三方进行裁决。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1篇临床决策、1篇指南、2篇证据总结、3篇RCT和1篇专家共识,从教育与培训、置管部位选择、敷料选择、导管固定、导管维护及拔管时机6个方面汇总35条最佳证据。结论:本证据总结为临床预防留置针意外拔管的标准化管理提供循证依据,但现有部分证据欠缺且质量较差,未来应根据临床情境和患者情况审慎使用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ei指数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右心功能并预测脱机拔管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心脏Tei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右心功能的评估价值,并通过检测血浆脑钠肽(BNP)含量,探寻合适的脱机拔管时机。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选择宁波市第九医院2018年1-6月住院治疗的COPD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伴严重呼吸困难需要气管插管患者43例),按有无合并右心衰竭分为有右心衰组(A组)48例和非右心衰组(B组)44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45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三组心脏Tei指数,比较治疗前后COPD患者心脏Tei指数的变化;观察COPD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机械通气时血浆BNP浓度(BNP1)、机械通气第三天的血浆BNP浓度(BNP2),并计算两者差值(BNP3),根据COPD急性加重患者的机械通气指南区分脱机成功和脱机失败组,绘制ROC曲线,分析拔管时机。结果:治疗后,两组COPD心脏Tei指数[(0.62±0.13)、(0.47±0.08)]均较治疗前[(0.91±0.06)、(0.75±0.16)]下降(非右心衰组: t=9.26,右心衰组: t=8.33,均 P<0.01)。拔管成功组与失败组血浆BNP1显著高于BNP2[拔管成功组:(532.5±21.4)ng/L比(254.3±19.6)ng/L, t=5.37, P<0.05;拔管失败组:(721.2±26.2)ng/L比(458.2±41.4)ng/L, t=6.32, P<0.05];BNP为327 ng/L时,预测拔管成功的灵敏度为97%(46/47),特异度为51%(12/23)。 结论:检测心脏Tei指数可早期评估COPD患者右心功能情况,实时掌控疗效及预测预后;机械通气时BNP与插管第3天BNP水平及其差值可有效预测COPD患者脱机拔管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症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拔管时机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重症脑损伤患者是气管切开患者拔管失败的高危人群。本文就重症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拔管失败的常见危险因素、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拔管指征、拔管前相关检查及检测等方面进行综述,对重症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拔管前的评估进行综合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呼吸危重症年度进展2022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回顾国内外呼吸危重症领域在2022年度(2021年10月1日到2022年9月30日)的临床进展。研究发现发病前虚弱体质和有创机械通气中呼吸困难主诉是危重症患者预后不利因素,冷冻肺活检或可有效提高危重症患者疾病诊断准确率,床旁微生物形态学快速诊断技术(M-ROSE)能够在床旁快速明确是否感染和感染致病原;电阻抗成像技术(EIT)、跨肺驱动压(DP L)、气道驱动压(DP aw)在动态评估、指导个体化呼吸支持和预后评价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巴瑞克替尼可能对合并有高炎症反应的重症感染患者具有积极的疗效,而延迟应用抗菌素会明显增加重症感染发生率及休克患者的病死率,抗菌素应用时机和感染源控制至关重要;无创正压通气会降低拔管后高风险肥胖或超体重患者再插管风险和ICU病死率,跨肺压滴定呼气末正压(PEEP)能对病情更为危重的ARDS患者(APACHE Ⅱ>27.5)带来获益,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能够进一步改善重症ARDS患者预后,因此对危重症患者在动态监测和评估的基础上采取个体化呼吸支持策略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术后引流管拔除时机对临床路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术后拔除引流管时机对并发症和临床路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2019年12月—2020年5月出院的64例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50例;年龄(45.8±11.7)岁,年龄范围为23~73岁。根据术后引流液的量决定是否拔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7例,对照组27例。观察组拔管指征是24 h引流液量<20 mL;对照组为24 h引流液量<10 mL。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数、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临床路径完成率间的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M( P25, 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并发症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临床路径完成率分别为2.9(2.5,3.5) d、3.0(3.0,3.5)d、7.0(7.0,8.5) d和70.3%(26/37),对照组分别为4.5(3.8,5.5) d、5.0(4.0,6.0) d、11.0(10.0,13.0) d和11.1%(3/27),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术后,将24 h引流液量<20 mL作为拔管时机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缩短患者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提高临床路径完成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气管导管拔除评分法的对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并验证气管导管拔除评分法(tracheal extubation score, TES),探讨更合适、更精准的拔管时机。方法:根据气管拔管的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提取气管拔管中3个关键因素(意识、肌力、呼吸),请麻醉科专家分别就这3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分赋分,建立TES。纳入2020年1月—2020年5月行气管插管的患者183例。患者TES评分≥2分时可拔除气管导管,并按拔管时患者的情况将183例患者分为深麻醉拔管组(A组,潮气量≥6 ml/kg、呼吸频率≥10次/min、呼之不应)、清醒拔管组(B组,潮气量≥6 ml/kg、呼吸频率≥10次/min、肌力≥3级、完全清醒并能遵指令)和实验组(C组,TES评分≥2分的其余患者),每组61例。比较3组患者一般情况、拔管后呼吸不良事件(① SpO 2<90%;②拔除气管导管时咬住导管或牙垫;③需抬下颌或插入口咽通气道处理的部分上气道阻塞;④完全性喉痉挛;⑤支气管痉挛;⑥持续10 s以上的严重咳嗽)发生情况、拔管时患者舒适度及躁动发生率(Riker镇静躁动评分≥5分)。对患者入组情况与患者性别、年龄、麻醉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3组患者ASA分级、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少( P<0.05)、麻醉时间短( P<0.05)、女性占比高( P<0.05),C组患者年龄大( P<0.05)。与B组比较,C组患者年龄大( P<0.05)、麻醉时间长( P<0.05)。C组患者拔管后呼吸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A组( P<0.05),3组患者拔管时舒适度和躁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不良事件③的发生率高于B组和C组( P<0.05),3组患者不良事件①、②、④、⑤、⑥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入组情况与患者性别、年龄呈正相关,与麻醉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呈负相关。 结论:TES可以安全应用于临床,并将气管导管拔除时机进行了细化、分值化,可为气管导管拔除时机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