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院痛风患者合并肝肾功能受损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住院痛风并肝肾功能受损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痛风患者494例的临床资料,据肝肾功能分为对照组(Con组)、肝功能受损组(ILF组)、肾功能受损组(IRF组)及肝肾功能均受损组(ILRF组),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痛风患者肝肾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 结果:ILF组年龄、痛风病程小于Con组(均 P<0.05),体重指数、腰围、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三酰甘油、C反应蛋白及血脂异常、肥胖、脂肪肝、尿酸盐结晶(MSU)沉积比例高于Con组(均 P<0.05);IRF组年龄、血尿酸、血肌酐、C反应蛋白及高血压、MSU沉积比例高于Con组(均 P<0.05),脂肪肝比例低于Con组( P<0.05)。IRF组年龄、痛风病程大于ILF组(均 P<0.05),体重指数、腰围、HOMA-IR、LDL-C、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肥胖、脂肪肝比例低于IRF组(均 P<0.05),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比例高于IRF组(均 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OR=0.941,95% CI 0.906~0.977, P<0.001)、血尿酸( OR=1.002,95% CI 1.000~1.005, P=0.043)、HOMA-IR( OR=1.147,95% CI 1.024~1.285, P=0.018)、MSU沉积( OR=1.959,95% CI 1.154~3.326, P=0.013)是肝功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 OR=1.104,95% CI 1.048~1.162, P<0.001)、血尿酸( OR=1.007,95% CI 1.004~1.010, P<0.001)、MSU沉积( OR=2.393, 95% CI 1.191~4.805, P=0.014)是肾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血尿酸和MSU沉积是痛风患者发生肝肾功能受损的共同危险因素。年轻、伴胰岛素抵抗者发生肝功能受损的风险大,高龄伴高血压、糖尿病者容易发生肾功能受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紫花草总黄酮对大鼠尿路结石的改善及对尿路炎症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紫花草总黄酮对大鼠尿路结石的改善及对尿路炎症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50只SD大鼠,将40只大鼠建立尿路结石模型,并按照体质量排序法分为模型组及紫花草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9只;另取10只大鼠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大鼠的24 h尿量、24 h尿草酸排泄量、24 h尿钙排泄量、尿酸、尿素氮、肌酐、白细胞介素-8(IL-8)、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肾脏组织病理变化、钙盐沉积的情况;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锌指结构转录因子(Osx)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24 h尿量减少,24 h尿草酸排泄量、24 h尿钙排泄量增多,尿酸、尿素氮、肌酐、IL-8、IL-1β、TNF-α及BMP2、Cbfα1、Osx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均 P<0.05);与模型组比较,紫花草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的24 h尿量依次增多,24 h尿草酸排泄量、24 h尿钙排泄量依次减少,尿酸、尿素氮、肌酐、IL-8、IL-1β、TNF-α及BMP2、Cbfα1、Osx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降低(均 P<0.05);与模型组比较,紫花草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减轻,红染物质、炎性细胞浸润减少,钙盐沉积减少,其中高剂量组的改善更明显。 结论:紫花草总黄酮可减轻尿路结石大鼠的症状,改善肾功能,控制尿路炎症损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BMP2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痛风诊疗规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属代谢性风湿病。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予以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痛风性肩关节炎伴痛风石误诊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结晶沉积于关节腔或关节周围组织引起的炎症反应,累及肩关节少见。本文报告1例患者,男,49岁,主诉右肩疼痛9个月,加重伴活动受限2周。右肩外旋10°,背手达S 5水平,MRI示右肩积液及关节内游离体。以右肩关节游离体、滑膜软骨瘤病可能收入院。关节镜探查见大量尿酸结晶沉积于滑膜、软骨及肩袖组织,行游离体取出及关节清理术。术后病理学检查提示滑膜炎性增生伴尿酸结晶沉积。通过文献回顾分析痛风性肩关节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痛风性肩关节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含钙盐沉积的痛风结石可以在X线和CT上显影;MRI可显示痛风结石,并能够评估关节内其他病变。痛风性肩关节炎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上无特异性征象,病理诊断是"金标准"。肩关节镜手术既能明确疾病诊断,又能完成治疗,是痛风性肩关节炎可靠的诊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痛风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痛风是嘌呤生成和代谢异常导致单钠尿酸盐(MSU)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引发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作为机体受到刺激时对抗细胞外病原体的免疫策略之一,MSU晶体诱导的NETs可激发促炎反应,而聚集的NETs(aggNETs)可以通过降解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进而缓解急性痛风性炎症,并且NETs可以与MSU晶体结合共同参与痛风石的形成。本文概述了痛风中NETs形成的机制及在痛风不同阶段NETs发挥的作用,以期为痛风的诊治找到新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首次发作患者双能CT尿酸盐沉积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痛风双能CT(DECT)成像技术研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首次发作(痛风首发)患者尿酸盐沉积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确诊急性痛风首发患者70例为病例组,男69例,女1例,年龄17~65(39±14)岁。收集同期因运动损伤来诊,明确排除痛风患者15例为对照组,均为男性,年龄19~56(33±12)岁。回顾性分析病例组痛风首发受累/最痛关节、对照组足踝关节的DECT数据,评估并记录受试关节尿酸盐结晶形态、体积及沉积位置情况,总结痛风首发患者尿酸盐沉积关节及与临床症状吻合程度。采用χ 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非参数Kruskal-Walls H检验比较尿酸盐体积差异。 结果:病例组DECT尿酸盐检出率为97.1%(68/70),对照组尿酸盐检出率为0。痛风首发入组关节有足踝52例(74.3%)、膝13例(18.6%)、手腕5例(7.1%),三关节均以散在的亚毫米尿酸盐沉积最多,体积较小,形态及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关节尿酸盐沉积最多位置分别为小腿后群肌腱(含跟腱)78.8%(41/52)、膝关节软骨76.9%(10/15)和掌侧肌腱60.0%(3/5),而第一跖趾关节分布较少13.5%(7/52)。DECT检出尿酸盐沉积关节数量多于症状关节者共37例,占比最多(52.8%)。 结论:痛风DECT检查对急性痛风首发患者尿酸盐检出敏感度高,有助于提高早期痛风诊断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噬在痛风免疫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导致尿酸盐晶体沉积于组织或器官,引起组织损伤的临床综合征。痛风急性炎症反复发作且可自发缓解是其区别于其他炎性疾病的特征之一。自噬是一种高度保守的分解代谢机制,通过诱导受损细胞成分与溶酶体融合来介导其降解。自噬在免疫中的关键贡献之一是细胞自主控制炎症,并在各种疾病环境中促进或抑制病理进程。研究发现自噬可参与痛风炎症调节,本文就自噬在痛风免疫调节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痛风为首发表现的Gitelman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因痛风性关节炎而诊断出Gitelman综合征的病例。患者系27岁青年女性,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3年余,期间多次查血尿酸偏高,血钾偏低,均未进一步诊治。入院后查血钾、血镁偏低,左膝关节双能CT扫描提示尿酸盐结晶沉积,血气分析示代谢性碱中毒,肾素醛固酮(卧立位)均明显升高,Gitelman综合征基因检测示检测到2个杂合变异,根据以上结果诊断其为Gitelman综合征、痛风性关节炎,予补钾、消炎止痛、降尿酸治疗后,痛风性关节炎及电解质逐步趋于稳定。本报道认为,对于青年女性,以痛风性关节炎为首发症状,同时伴有反复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的患者,要考虑Gitelman综合征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与双能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痛风性膝关节炎的一致性及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超声与双能计算机断层扫描(DECT)对痛风性关节炎(GA)诊断的一致性并分析差异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痛风专病门诊确诊的147例痛风患者150个膝关节的超声与DECT图像,根据膝关节解剖分为关节腔内及关节前方、后方、内侧和外侧共五个区域,对尿酸盐晶体(MSU)沉积部位进行细致定位。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估膝关节不同区域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并进一步采用McNemar卡方检验进行DECT与超声结果的差异性分析。结果:双轨征(82.1%,92/112)是GA患者最常见的膝关节腔内超声征象,腘肌腱及周围是关节腔外MSU较常见沉积部位(超声:51.6%,66/128;DECT:54.7%,70/128)。超声测及92个显示"双轨征"的膝关节及49个显示聚集体的膝关节中,均仅9个膝关节在DECT图像中发现对应位置的MSU沉积。在评估MSU沉积上,综合考虑聚集体、痛风石、双轨征三种阳性征象,超声总体阳性率高于DECT(87.3%比72.3%, P=0.001),且两种检查一致性较差(Kappa=0.153)。在不同区域:超声与DECT在内侧(Kappa=0.697)及外侧(Kappa=0.718)表现为高度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关节腔内(Kappa=0.289)及关节前侧(Kappa=0.303)一致性一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仅评估痛风石征象时,在关节内侧、外侧,超声与DECT表现为高度一致性(Kappa=0.685、0.7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种检查在关节腔内一致性较低(Kappa=0.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超声与DECT对GA均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但在不同解剖部位一致性不同,临床需要根据解剖位置具体评估。DECT对评估关节腔内MSU沉积有优势,超声对于早期、散在的MSU沉积更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tellar光子双源CT检查在痛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Stellar光子双源CT检查在痛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的诊断指南,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在揭阳市人民医院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痛风患者40例为观察组,以同期在该院诊治的骨关节炎患者40例为对照组,患者均予以Stellar光子双源CT及相应生化指标检测,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的尿酸、血肌酐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尿酸、血肌酐、尿素氮、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显著升高[对照组:尿酸为(310.45±61.40)μmol/L,血肌酐为(86.22±13.12)μmol/L,尿素氮为(6.82±1.75)mmol/L,总胆固醇为(4.75±0.56)mmol/L,甘油三酯为(1.98±0.85)mmol/L;观察组:尿酸为(519.38±97.91)μmol/L,血肌酐为(110.21±18.29)μmol/L,尿素氮为(12.21±3.29)mmol/L,总胆固醇为(6.49±1.22)mmol/L,甘油三酯为(3.45±1.89)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1.43、6.741、9.148、8.198、4.486,均 P<0.05)。经Stellar光子双源CT检查,对照组及观察组各有3例、36例检测到尿酸盐结晶(影像显示绿色),检出率分别为7.5%(3/40)、90.0%(36/40),两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4.993, P<0.05)。对照组均无明显骨质、肌腱、韧带破坏,少部分患者有尿酸盐沉积,总体积为(1.023±0.83)cm 3,主要沉积于足、膝关节。而观察组中有30例患者伴有尿酸结晶和不同部位的骨质破坏,其中第一跖趾关节6例,胫骨、腓骨远端分别为7例、3例,距骨、跟骨近端分别为4例、6例,腕关节4例;20例患者伴有韧带或肌腱的破坏,其中三角韧带2例,跟腱及伸、屈肌腱分别为10例、53例。尿酸盐结晶总体积(32.22±5.83)cm 3;手、肘、足、膝关节尿酸盐结晶体积分别为(8.00±4.92)cm 3、(5.32±2.75)cm 3、(36.00±15.54)cm 3、(13.31±9.14)cm 3。 结论:Stellar光子双源CT诊断痛风的敏感性较高,且能对尿酸盐沉积部位和体积的准确定位、定量,对痛风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