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痉挛性发声障碍的分型和诊疗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痉挛性发声障碍(spasmodic dysphonia,SD)是一种由局灶性喉肌张力障碍引起的发声困难,以不规则和非控制性的发声中断为特征性表现,伴有发声费力。有报道其患病率约为1/100 000,中年女性多见,我国男女性发病性别比为1∶10.3,高发年龄段为30~49岁。根据受累肌群和临床特点,SD可分为3个类型,其中内收型(adductor spasmodic dysphonia,AdSD)最常见,约占SD患者的80%,外展型(abductor spasmodic dysphonia,AbSD)和混合型(mixed spasmodic dysphonia,MSD)较少见。目前,对S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上,而对病理生理学的探索相对有限,临床诊断也因缺乏标准而具有挑战性,通常需要喉科医师、言语病理师及神经科医师的多学科合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SMC1A基因截短变异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85型患儿4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SMC1A基因截短变异导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85型患儿的临床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的4例携带SMC1A基因截短变异所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85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分别以“SMC1A”“癫痫”“发育性癫痫性脑病”“developmental and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85”“SMC1A,epilepsy”或“SMC1A,truncating”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10月相关文献,筛选存在SMC1A截短变异病例的文献。结合本组病例进行临床表型特点包括起病年龄、性别、癫痫发作类型、发作特点、发育情况、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以及对治疗的反应等的总结分析。结果:4例SMC1A基因截短变异患儿均诊断为发育性癫痫性脑病85型,均为女性,均为婴幼儿期起病,就诊年龄分别为3、2、11、18月龄,均有局灶性发作,其中1例合并痉挛发作。癫痫发作均具有丛集性发作特点,1例有癫痫持续状态,发作周期为14 d至5.0个月不等。口服多种抗癫痫发作药物效果均不佳。4例均有重度发育迟缓,均合并小头(头围均<-2 s)。脑电图突出特点为发作间期均见广泛性或弥漫性慢波阵发。4例患儿SMC1A基因变异分别为p.Gly655fs、p.Glu811fs、p.Arg412fs和p.Ile143fs,均为新发移码变异。文献检索相关病例报道共7篇,其中英文6篇、中文1篇,结合本组4例共21例SMC1A基因截短变异导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85型患儿,均为女性,起病年龄0.5~18.0月龄,其中17例(81%)具有丛集性发作特点,发作周期间隔时间不等。可有多种发作形式,包括全面强直-阵挛发作[12例(57%)]、局灶性发作[11例(52%)],肌阵挛[4例(19%)],痉挛[4例(19%)],不典型失神[3例(14%)],强直[2例(10%)],失张力[1例(5%)]。癫痫持续状态4例(19%)。所有患儿均有中至重度的智力障碍及语言缺失,均合并小头畸形。18例有脑电图资料,其中8例结果提示广泛性或弥漫性慢波背景。颅脑磁共振成像正常13例(62%)。其他改变包括小脑萎缩、胼胝体各3例,侧脑室扩大2例。20例患儿对抗癫痫发作药物治疗反应均不佳。 结论:SMC1A基因截短变异导致癫痫均为女性发病,具有起病年龄早、丛集性发作特点,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及局灶发作常见,伴有严重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显著,均合并小头畸形,脑电图可见广泛或弥漫性慢波特征,对治疗反应差,预后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FRRS1L基因突变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伴运动发育障碍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对2022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 FRRS1L基因突变导致的发育性癫痫性脑病(DEE)伴运动发育障碍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1岁9个月,自幼发育迟缓,6月龄出现肌张力减低,1岁7月龄出现癫痫发作(局灶阵挛发作),多种抗癫痫发作药物治疗不能控制,随着癫痫发作开始出现发育倒退和手足异常运动。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患儿 FRRS1L基因存在2个杂合变异(错义突变和缺失突变),其中错义突变系母源性c.754C>T(p.R252C),位于第4号外显子;缺失突变系父源性c.438 _c.459del(p.I146fs*4),位于第2号外显子,构成复合杂合突变。共检索到国外文献6篇(31例患儿),临床表现与本例患儿相似,但基因型不同,均为纯合突变。 FRRS1L基因突变可导致DEE,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婴幼儿期起病的难治性癫痫发作,伴随发育倒退和明显的过度运动是其典型特征,远期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SZT2基因变异所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18型患儿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 SZT2基因变异所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18型(DEE18)患儿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 方法:收集2020年3月、2023年7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小儿神经内科就诊的2例 SZT2基因相关DEE18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全外显子测序(WES)及Sanger测序法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检测,使用SWISS-MODEL软件对筛选出的 SZT2基因变异进行蛋白质3D建模。 结果:2例患儿均存在重度全面发育迟缓、癫痫发作及孤独症表现,伴有大头畸形、特殊面容、全身肌张力低下,影像学检查提示胼胝体畸形、透明膈腔持续存在,视频脑电图示背景活动慢、局灶性放电。其中患儿1自幼易惊且身材瘦小;患儿2免疫缺陷且癫痫成簇发作。WES结果显示患儿1携带 SZT2基因c.5811G>A(p.W1937X)(父源)和c.9269delG(p.S3090Ifs *94)(母源)复合杂合变异,患儿2携带c.6302A>C(p.H2101P)(父源)和c.7584dupA(p.E2529Rfs *20)(母源)复合杂合变异,2例患儿的父母临床表型均正常。上述4种变异为目前国内外尚未报道的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评估:p.S3090Ifs *94为致病性变异,p.W1937X为致病性变异,p.E2529Rfs *20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H2101P为意义未明确变异。3D建模发现p.H2101P变异可导致编码的第2 101位氨基酸周围氢键发生明显改变,蛋白质稳定性降低;其余3种变异可导致肽链提前截断,蛋白质结构发生明显改变。 结论:SZT2基因变异引起的DEE18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临床表现为全面发育迟缓、癫痫发作、孤独症、颅面部畸形、全身肌张力低下、脑电图异常放电、胼胝体畸形、透明膈腔持续存在、易惊、身材瘦小和免疫缺陷。4种 SZT2基因相关的新变异可能为本组DEE18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IRF2BPL基因变异相关的癫痫患儿临床表型特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干扰素调节因子2结合蛋白样(IRF2BPL)基因变异相关的癫痫患儿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6例IRF2BPL基因变异癫痫患儿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表型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儿中男1例、女5例,均以癫痫发作起病,起病年龄为3.5~7.0月龄;均有痉挛发作,1例兼有强直发作和强直-痉挛发作,1例有局灶性发作;均有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5例,吞咽困难2例,小头、眼球震颤、手足舞动见于同1例。脑电图背景活动慢2例,6例均有高峰失律,2例有局灶性痫样放电;6例均监测到痉挛发作,1例监测到局灶性发作,1例监测到强直痉挛发作。头颅磁共振成像1例显示脑萎缩和胼胝体发育不良,2例髓鞘化延迟,3例正常。6例患儿IRF2BPL基因错义变异2例(c.1280C>T/p.L474F、c.1420C>T/p.S427L),移码变异3例(c.232delG/p.V78Sfs*7、c.244del/p.A82Pfs*70、c.283-308del/p.Ala95Thrfs*29),框内缺失变异1例(c.1453-c.1455delTTC/p.F485del),6例均为新生变异。6例均诊断为婴儿痉挛症。末次随访年龄1岁至3岁10个月,经抗癫痫药物治疗4例发作缓解,分别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托吡酯、氨己烯酸,2例尝试多种抗癫痫药仍有发作。结论:IRF2BPL基因变异以新生变异为主,多在婴儿期起病,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和发育迟缓,以婴儿痉挛症表型最常见,部分可出现肌张力低下和吞咽困难,少数患儿可有脑萎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典型16p11.2缺失综合征的表型及基因型特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典型16p11.2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拷贝数变异、治疗及随访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诊治的10例典型16p11.2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型、拷贝数变异、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10例患儿中女性4例,男性6例,均伴有癫痫。9例癫痫发病于婴儿期,发病年龄为6.0(4.0,8.5)月龄。4例为局灶性发作(1例首发伴发热),4例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2例为局灶性发作合并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8例为丛集性发作(24 h内发作2至10余次),1例曾发生1次癫痫持续状态。9例患儿在癫痫发病时未提示明显发育迟缓,1例在14月龄癫痫发病时伴有发育迟缓。1例患儿合并左足并趾,1例合并大头畸形且四肢肌张力低。基因检测发现,10例患儿携带典型16p11.2杂合缺失,缺失片段的起始位置为Chr16:29478119-29675016,结束位置为Chr16:30125670-30206112,缺失长度525~ 712 kb,均考虑为致病性变异。在抗癫痫药物治疗中,4例患儿应用奥卡西平,2例应用丙戊酸钠,2例左乙拉西坦无效后换用奥卡西平,1例应用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1例应用左乙拉西坦先后联合丙戊酸钠、生酮饮食,现10例患儿均无癫痫发作。1例在学龄期出现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应用奥卡西平治疗后发作减少。对10例患儿进行随访发现,有9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语言受累显著),其中3例合并孤独症样表现,1例入常规小学后家长发现患儿理解能力差,学习困难,多次留级。结论:典型16p11.2缺失综合征存在16p11.2近端区域上的基因片段缺失,表现为婴儿期起病的药物反应性丛集性癫痫发作,可伴有语言发育迟缓、孤独症谱系障碍及非特异性畸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生殖系 PIGA基因突变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生殖系 PIGA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征。 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10例 PIGA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现、血液生化、脑电图(EEG)、神经影像学及基因检测结果等进行分析。 结果:10例均为男童。10例均出现癫痫发作及重度发育迟缓,5/8例表现出肌张力减低,4/9例有特殊面容或多器官异常。癫痫发作起病年龄为1个月28 d~10个月,平均年龄为4.8个月。癫痫发作类型多样,且均有局灶性发作,6/10例有热敏感性。9/10例起病时发作间期EEG为弥散性慢波混合局灶或多灶性放电。44.4%(4/9例)的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结果为蛛网膜下腔增宽,2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轻度升高。10例经基因分析证实均携带 PIGA杂合变异,共发现8种突变位点,其中7种国际上尚未见报道。4例表型诊断为多发先天性畸形-肌张力低下-癫痫综合征2(MCAHS2),5例表型为无畸形的智力障碍和癫痫、其中1例癫痫符合West综合征,1例表型未能归类。 结论:本研究中携带 PIGA基因突变患儿的癫痫发作以局灶性发作为主,并常有热敏感性,发作间期EEG以弥散性慢波混合局灶或多灶性放电为特征。头颅MRI异常以蛛网膜下腔增宽最为常见。临床表型仅部分病例符合典型的MCAHS2,较多为无畸形的智力障碍和癫痫表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BRWD3基因变异相关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临床表型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 BRWD3基因变异所致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患儿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 方法:收集2019年8月2日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小儿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 BRWD3基因变异相关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观察,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及Sanger测序法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检测,并对突变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以“ BRWD3”为检索词查阅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6月相关文献,总结 BRWD3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 结果:患儿为男性,4岁4个月,临床表型包括重度全面发育迟缓、局灶性发作(4月龄首发)、痉挛发作(6月龄首发)、孤独症、大头畸形、前额凸出和视频脑电图高度失律。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患儿存在 BRWD3基因新发移码变异c.4318_4319del(p.Q1441Efs *20)(NM_153252),此位点目前国内外尚未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判读c.4318_4319del变异为致病性突变(PVS1+PS2+PM2)。父母均未携带该变异且临床表型正常。共检索到7篇英文文献报道 BRWD3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16例(其中仅1例 BRWD3基因变异相关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患儿),国内未见报道。加上本例共17例。皆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中15例为微小变异,包括7例错义变异、3例框移变异、3例剪切变异、2例无义变异,其余2例为大片段缺失;共发现15种变异。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癫痫发作(17/17)、智力障碍(10/17)、运动发育障碍(7/17)、言语障碍(9/17)、大头畸形(8/17)、面部畸形(8/17)、孤独症(4/17)和肌张力低下(4/17)等。癫痫发作形式以局灶性发作为主,偶有痉挛发作和强直发作。 结论:BRWD3基因变异相关癫痫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临床表型谱广泛。 BRWD3基因c.4318_4319del(p.Q1441Efs *20)变异可致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表现为重度全面发育落后、痉挛发作、局灶性发作、孤独症、颅面部畸形和视频脑电图高度失律,丰富了 BRWD3基因突变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生儿孤立性亚硫酸盐氧化酶缺乏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孤立性亚硫酸盐氧化酶缺乏症(isolated sulfite oxidase deficiency,ISOD)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对西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ISO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孤立性亚硫酸盐氧化酶缺乏症”、“婴儿,新生”、“isolated sulfite oxidase deficiency”、“SUOX gene”、“infant,newborn”等为检索词,分别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1月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总结新生儿ISOD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本例为足月男婴,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顽固性抽搐,伴喂养困难、肌张力增高、发育落后和小头畸形,尿亚硫酸盐试纸试验阳性、尿酸正常,SUOX基因c.475G>T和c.1201A>G复合杂合变异,5月龄头颅MRI见多发软化灶及脑萎缩,8月龄死亡。文献检索共收集29篇32例ISOD患儿,28例(87.5%)于生后1周内发病,32例均有抽搐发作,可伴喂养困难、肌张力改变、发育落后、小头畸形及晶状体异位,实验室检查尿亚硫酸盐、S磺酰半胱氨酸升高,尿酸、黄嘌呤/次黄嘌呤正常,血同型半胱氨酸降低。头颅影像学特征为脑白质囊性变、脑萎缩。23例基因检测存在SUOX基因变异。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最终死亡15例,13例存活患儿均有药物难治性癫痫和发育落后,4例临床结局未知。结论:新生儿ISOD特征表现为顽固性抽搐、喂养困难、发育落后、脑白质囊性变、脑萎缩,尿亚硫酸盐升高、血同型半胱氨酸降低、尿酸正常可作为诊断的重要线索,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ATP6V0A1基因变异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104型1例患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1例癫痫性脑病(DEE)患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2021年2月就诊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的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对其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以" ATP6V0A1基因""发育性及癫痫性脑病104型"" ATP6V0A1 variant""developmental and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104""DEE 104""epileptic encephalopathy"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以及PubMed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2月。 结果:患儿为5月龄男性,婴儿期起病,表现为频繁的局灶性发作,伴严重发育落后,体型消瘦、小头畸形、外眦上斜,精灵耳,四肢肌张力低下。患儿脑电图提示多灶性尖波、慢波、棘慢波发放,头颅MRI发现双侧侧脑室、第三脑室扩大,脑沟、脑裂、脑池增宽。测序结果提示患儿 ATP6V0A1基因存在c.2401C>T(p.His801Tyr)新发错义变异,判读为可能致病性(PS2+PM2_Supporting+PP3)。结合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检测结果,确诊其为DEE104型。共检索到 ATP6V0A1基因变异所致DEE104型文献2篇,共14例。DEE104型患者变异以杂合变异为主,热点变异为c.2219G>A(10/14, 71.4%),最常见的临床特征为难治性癫痫发作及发育迟缓(14/14, 100.0%)。 结论:患儿考虑为 ATP6V0A1基因c.2401C>T的杂合变异所致的癫痫型脑病104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