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腹腔镜与开腹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后近远期疗效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LPE)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64例)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09例)收治,经术前影像学或术中发现的原发直肠肿瘤侵犯全直肠系膜切除层面以外、及侵犯邻近组织脏器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cT4b)并接受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PE)治疗的共计173例LAR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2例行LPE的患者为LPE组,91例行开放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OPE)的患者为OPE组,对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生存情况(1、3、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以及1、3年累计局部复发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除新辅助治疗外,LPE和OPE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LPE组手术时间(319.3±129.3)min,短于OPE组的(417.3±155.0)min( t=4.531, P<0.001),术中出血175(20~2 000)ml,少于OPE组的500(20~4 500)ml( U=2 206.500,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PE组与OPE组患者肿瘤R 0切除率分别为98.8%和94.5%(χ 2=2.355, P=0.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E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8.3%(15/82),低于OPE组的37.4%(34/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727, P=0.005);术后手术部位感染LPE组和OPE组分别为7.3%(6/82)和23.1%(21/91)(χ 2=8.134, P=0.004),腹部伤口感染分别为0和12.1%(11/91)(χ 2=10.585, P=0.001),泌尿系感染分别为0和6.6%(6/91)(χ 2=5.601, P=0.030);LPE组住院时间12(4~60)d,短于OPE组的15(7~87)d( U=2 498.000, P<0.001)。中位随访时间,LPE组40(2~88)个月,OPE组59(1~130)个月。LPE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3%、76.0%和62.5%,OPE组则分别为91.2%、68.9%和57.6%;LPE组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2.8%、64.9%和59.7%,OPE组则分别为76.9%、57.8%和52.7%;LPE组1年、3年累计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1%和14.1%;OPE组则分别为8.0%及15.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于LARC患者,与开腹手术相比,LPE并未降低手术根治性和远期肿瘤学疗效,且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围手术期发并症发生率及缩短住院时间,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新辅助化疗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临床上初始诊断为cT3-4N0-2M0分期的直肠癌患者180例,分为新辅助化疗组、新辅助放化疗组、对照组各60例,新辅助化疗采用一线化疗方案CAPEOX,对不敏感的患者术后采用二线化疗方案FOLFIRI,对照组辅助化疗方案采用CAPEOX,放疗采用长程方案,总剂量45~50Gy,观察3组患者对方案的依从性、吻合口瘘、感染、肛门功能不良发生率以及新辅助治疗的有效率和降期率。结果:患者对新辅助治疗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90%比85%比73%,χ 2=6.16, P<0.05),新辅助放化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新辅助化疗组、对照组(28%比6%比12%,χ 2=10.57, P<0.05)。新辅助放化疗的吻合口瘘(17%比6%比5%,χ 2=6.95, P<0.05)、感染(16%比5%比3%,χ 2=6.89, P<0.05)、肛门功能不良发生率(21%比9%比7%,χ 2=6.42, P<0.05)均高于新辅助化疗组、对照组,而新辅助化疗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新辅助化疗有效率为40%,新辅助放化疗有效率为66%。 结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对新辅助化疗有更好的依从性,更低的不良反应,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初步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2018年间入组的46例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下缘距肛缘6 cm内。术前放疗采用SIB-IMRT技术,直肠肿瘤及阳性淋巴结照射58.75 Gy分25次(2.35 Gy/次),盆腔淋巴引流区照射50 Gy分25次(2.0 Gy/次),同步口服卡培他滨进行化疗。放化疗结束后间隔6~12周行直肠癌根治术。 Kaplan- 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无瘤生存(DFS)、无进展生存(PFS),无局部复发生存(LRFS)、无转移生存(MFS)。单因素分析用 log- rank法检验,多因素分析用 Cox回归模型。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47个月,局部复发3例,远处转移6例,ypCR率为26%(12/46),保肛手术率为74%(34/46),R 0切除率为100%(44/44),TN总降期率为87%(40/4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46)。3年OS、DFS、PFS分别为93%、91%、87%。单因素分析显示ypN分期是影响OS、DFS、PFS、LRFS、MFS的重要因素(均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ypN分期与DFS、PFS、LRFS、MFS均显著相关(均 P<0.05)。 结论: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行术前SIB-IMRT 58.75 Gy分25次联合卡培他滨化疗方案安全可行,提高了ypCR率及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可耐受,长期生存是否获益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影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临床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影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患者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的疗效及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肿瘤医院335例接受nCRT后并进行根治性手术的LARC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找出可能影响LARC患者nCRT的疗效及预后的临床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LARC患者nCRT疗效的独立临床因素有nCRT前肿瘤侵犯肠管周径( OR=2.350,95% CI:1.438~3.842, P=0.01)、cT分期( OR=2.101,95% CI:1.024~4.314, P=0.043)及cN分期( OR=5.836,95% CI:3.305~10.306, P<0.01)。竞争风险模型分析表明,影响LAR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有肿瘤退缩分级(tumor regression grading,TRG)的评级( HR=3.236,95% CI:1.714~6.110, P<0.01)、cT分期( HR=1.852,95% CI:1.061~3.230, P=0.030)、cN分期( HR=2.008,95% CI:1.083~0.372, P=0.027)、nCRT前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 HR=7.038,95% CI:3.894~12.720, P<0.01)及血清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水平( HR=3.849,95% CI:2.016~7.350, P<0.01)。 结论:nCRT前肿瘤侵犯肠管周径、cT分期及cN分期是影响LARC患者nCRT疗效的独立临床因素,nCRT之前肿瘤侵犯肠管周径越大,cT分期及cN分期越高,LARC患者的nCRT疗效越差。TRG分级、cT分期、cN分期、nCRT前CEA和CA199水平是影响LAR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接受nCRT的LARC患者TRG分级越高,cT分期及cN分期越高,nCRT前CEA及CA199水平越高,其预后可能越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化疗中盆腔骨髓剂量体积参数与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索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化疗患者骨盆骨髓剂量体积参数( Vx)与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HT)的相关性,为降低放疗相关的血液不良反应风险,优化放疗计划提供临床数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CCRT)的41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患者。所有患者均行5野调强放疗(IMRT),计划靶区(PTV)的处方剂量为45~50.4 Gy/25~28次。放疗期间同步卡培他滨或5-氟尿嘧啶(5-FU)化疗。根据通用不良反应标准5.0 (NCI-CTC.V 5.0)评估放疗期间的急性HT。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骨盆(髋骨、骶骨、股骨)骨髓低剂量受照体积 Vx与急性HT的关系,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和分段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和阈值效应。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盆骨髓低剂量( V5、 V10)受照总体积( TV)、髋骨骨髓受照体积( CV)与≥2度白细胞降低存在显著相关性( P<0.05)。骶骨骨髓低剂量( V5、 V10)受照体积( SV)与≥2度白细胞降低存在显著负相关( P<0.05)。阈值效应分析显示, CV10与≥2度白细胞降低存在阈值效应,阈值为575 ml, OR(95% CI)为1.85(1.08, 3.16)。 结论:在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疗中,与 TV相比, CV是预测急性HT的更优指标。与急性HT相关的 CV主要集中在低剂量水平( CV5、 CV10)。本研究中的阈值( CV10=575 ml)可作为盆腔放疗中降低急性HT风险优化放疗计划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膜解剖理念在直肠侧方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在日本,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侧方淋巴结清扫(late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LLND)已成为腹膜反折以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标准术式。但LLND手术风险大,术后泌尿生殖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近年来,腹腔镜下精准、精细、微观解剖学的重新认识及膜解剖在结直肠外科领域的开展,国内外许多中心开始探索基于膜解剖理念的LLND,以期提高LLND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同期新辅助放化疗效果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评价全身炎症反应标志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肿瘤病理反应的预测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9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并接受同期放化疗(CRT)和根治性手术2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最终148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CRT前后全身炎症反应相关血液学指标与肿瘤病理反应的关系。结果:肿瘤反应良好组CRT前NLR低于肿瘤反应不良组(2.2±1.0比2.4±1.2, Z=-2.465, 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最佳阈值为3.88(AUC=0.618,95% CI:0.528~0.708)。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RT前NLR≥3.88与肿瘤反应不良有关( OR=5.826, 95% CI:1.299~26.132, P<0.05)。 结论:在接受CRT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患者中,CRT前NLR值可以作为一种血液学预测因子,高NLR值预示着较差的肿瘤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碳离子治疗结直肠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放射治疗作为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对肿瘤进展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近年来,碳离子因其良好的物理学及生物学优势,在对结直肠癌局部复发或者远处转移的治疗中,表现出比传统放疗更好的临床效果。本文主要回顾了近年来碳离子治疗结直肠癌复发的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以期为预防和减少结直肠癌患者放疗后不良反应及延长患者生存期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射频消融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索射频消融术(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CRLM)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0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接受经皮RFA治疗的281例患者(477个肝内转移肿瘤灶)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记录可能影响RFA疗效的因素,包括癌胚抗原(CEA)、分化、肝外转移情况、肿瘤位置和大小、并发症等信息。通过入院复查、电话等方式随访患者,主要终点为总生存期(OS)和局部肿瘤无进展生存期(LTPFS)。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肿瘤残余的预测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确定LTPFS和OS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曲线评估LTPFS和OS的中位时间,并使用对数秩检验进行比较。结果:RFA后,观察到68个(14.3%)肿瘤残余。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肿瘤残余的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20 mm、高危位置、血管周围位置和<5 mm的最小消融边缘。随访期间,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4.3%(12/281),病死率为31.3%(88/281),同时发现167个(35.0%)病灶术后局部肿瘤进展。Kaplan-Meier法估计的LTPFS和OS中位时间分别为35.0(95%CI 26.53~43.48)个月和44.0(95%CI 29.70~58.30)个月,第5年累计LTPFS和OS比例分别为37.2%和40.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CEA≥30 ng/ml、肿瘤直径≥20 mm和最小消融边缘<5 mm为LTPFS的危险因素;肝外转移、肿瘤负荷>30 mm和含最小消融边缘<5 mm的肿瘤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再次介入治疗是OS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足够的消融边缘和较少的肿瘤负荷有利于RFA后局部肿瘤的控制和患者长期生存;存在肝外转移是OS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再次介入治疗有利于提高O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新辅助治疗模式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对新辅助治疗模式下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进行调查,探讨新辅助治疗前至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完整新辅助长程放化疗并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LAR)联合保护性造口的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1)新辅助治疗前行直肠MRI评估为mT 3~4b或mN 1~2而无远处转移(M 0)的患者,同时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2)新辅助治疗前活检病理确诊直肠腺癌;(3)行完整周期的新辅助治疗;(4)接受根治性保肛手术治疗,术式均为LAR联合保护性造口,已经完成造口还纳,同时随访12个月以上。排除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Ⅳ~Ⅴ级、合并多原发结直肠癌者、过去5年内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有严重精神疾病史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放化疗或手术治疗禁忌者后,共纳入83例患者,男性51例(61.4%),中位年龄59岁,体质指数(24.4±3.1)kg/m 2。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机构生活质量问卷的结直肠癌模块(EORTC QLQ-CR29)、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Wexner便秘评分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分别调查了解患者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包括直肠肛门功能、性功能等方面。量表的各项分值采用 M( P25, P75)表示。 结果:(1)EORTC QLQ-CR29评分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焦虑[分别为64.4(52.0,82.5)分、75.3(66.0,89.5)分、82.6(78.0,90.0)分、83.6(78.0,91.0)分]和担心身体形象[分别为76.8(66.0,92.0)分、81.1(76.5,91.5)分、85.5(82.5,94.0)分、86.1(82.0,92.0)分]均有所改善(均 P<0.01);盆腔痛[分别为5.4(2.0,8.0)分、5.0(2.0,7.8)分、3.9(1.0,5.0)分、3.0(1.0,5.0)分]、尿失禁[分别为15.7(7.0,22.0)分、11.1(0,17.5)分、10.0(0,17.0)分、9.9(0,16.0)分]、阳痿[分别为14.3(4.2,19.0)分、12.2(0,16.8)分、5.6(0,10.0)分、5.2(0.2,8.0)分]、尿频[分别为26.4(13.0,38.5)分、13.9(0,20.0)分、13.4(2.5,21.5)分、13.2(2.0,20.0)分]和黏液血便[分别为4.7(3.0,6.0)分、2.6(0,5.0)分、2.2(0,5.0)分、1.9(0,4.0)分]等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1)。在改善男性性功能、腹痛、口干、担心体质量改变、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评分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5)。在女性性功能、排尿困难、味觉障碍和排粪失禁方面,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均 P>0.05)。(2)IIEF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模式前后,各项评分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直肠肛门功能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排气失禁[分别为3.1(0,4.0)分、2.3(0,4.0)分、1.8(0,4.0)分、1.2(0,3.0)分]和急迫排粪[分别为7.2(0,11.0)分、5.2(0,11.0)分、2.9(0,9.0)分、1.7(0,0)分]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1);在改善不完全排空感方面,患者症状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有改善(均 P<0.05);在需要协助排粪[分别为0(0,0)分、0.7(0,1.0)分、0.6(0,1.0)分、0.7(0,1.0)分]和排粪失败[分别为0.2(0,0)分、1(0,2.0)分、0.8(0,1.5)分、0.8(0,1.0)分]方面,患者症状呈现恶化趋势(均 P<0.01)。对新辅助治疗效果不同的患者进行分层分析,比较术前与新辅助治疗前的生活质量改变情况。新辅助治疗较不敏感与较敏感的患者在功能、症状方面改变大致相同,区别在于,较不敏感的患者在排尿困难、尿失禁、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症状显著改善(均 P<0.05),而较敏感患者在便频方面症状改善( P<0.05)。 结论: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治疗模式可以从许多方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需注意患者在需要协助排粪及排粪失败方面,呈现恶化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