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策辅助工具在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系统评价决策辅助工具在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Scopus、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决策辅助工具在前列腺癌患者中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23年1月.依据Cochrane手册5.1.0版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用RevMan 5.4进行软件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研究,包括2 695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决策辅助工具可改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决策冲突(MD=-0.85,95%CI:-0.56~-0.14,P=0.02),但对提高决策知识(SMD=0.56,95%CI:-0.06~1.18,P=0.08)、决策准备(SMD=0.08,95%CI:-0.24~0.40,P=0.61)、决策满意度(SMD=2.17,95%CI:-0.66~5.00,P=0.13)和降低决策后悔(SMD=0.33,95%CI:-1.09~1.75,P=0.65)无显著作用.结论 决策辅助工具对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决策具有一定干预效果,但仍需更多高质量试验进一步验证.今后可借鉴国外相关理论框架及开发经验,研发符合我国患者需求的决策辅助工具,以提高患者的决策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20版EAU前列腺癌指南更新解读之一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0版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指南在前列腺癌主动监测部分的更新主要参考2019年《European Urology》发表的延迟治愈性治疗用于局限性前列腺癌的国际合作研究(DETECTIVE)共识制定。2020版EAU指南在主动监测部分主要更新的内容有:①病理上,符合条件的ISUP1、2级患者均可入选主动监测,同时指南也明确了需要排除的病理类型;②指南强调了MRI在主动监测的确认穿刺、监测过程及退出3个环节中的重要作用;③强调了PSA速率、PSA倍增时间在监测过程和退出时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立体定向放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体外放疗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是常规分割放疗,但有研究表明前列腺癌对超低分割放疗即立体定向放疗(SBRT)也具有高度敏感性,增加放疗剂量可以明显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在局限性前列腺癌放疗效果方面,SBRT的治疗效果不亚于常规分割放疗;在放射毒性方面,SBRT在治疗后较传统分割放疗近期毒性更明显,但远期毒性并无明显差异。SBRT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方便,且医疗成本更低,有较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膀胱途径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对性功能和尿控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2例低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膀胱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术后控尿和勃起功能恢复情况满意,并发症少,控瘤效果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肛微创手术治疗直肠尿道瘘的操作技术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直肠尿道瘘(RUF)是一种解剖部位特殊,病情复杂,甚至可引起患者严重感染的棘手疾病,常见病因是泌尿科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医源性创伤、盆底外伤和局部放疗后损伤等。目前对于RUF的手术治疗进路方式包括经会阴进路、经括约肌进路、经腹进路及经肛进路等。传统的手术治疗存在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恢复慢等局限性,经肛微创手术(TAMIS)治疗RUF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本文将就利用TAMIS治疗RUF的方法和经验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辅助膀胱后入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前入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前入路RARP)和机器人辅助膀胱后入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入路RARP)的术后结果和尿控恢复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的92例进行RARP的低、中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20 μg/L,临床TNM分期≤cT2bN0M0,Gleason评分≤7]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施行前入路RARP(前入路组),40例施行膀胱后入路筋膜内RARP(后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感染、术后漏尿、术后病理分期、术后Gleason评分)及手术效果(切缘阳性率和术后尿控恢复时间)。结果:9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前入路组手术时间(103±23) min,后入路组(130±2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前入路组术中出血(100±54) ml,术后感染率为5.8%(3/52),术后漏尿率为3.8%(2/52);后入路组则分别为(103±64) ml、5.0%(2/40)、2.5%(1/40),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前入路组切缘阳性率为7.7%(4/52),后入路组切缘阳性率为12.5%(5/4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即刻、1周、1个月、3个月尿控恢复率比较,后入路组均优于前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6个月尿控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膀胱后入路RARP术后可获得较为满意的肿瘤控制,术后早期尿控恢复较传统前入路RARP具有明显优势,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可选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列腺癌主动监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主动监测指患者接受严密监测随访而无需立即进行积极治疗。多项研究结果显示,主动监测作为一种相对安全的前列腺癌治疗方式,能减少过度治疗,是预期寿命大于10年的极低危、低危和少部分中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主动监测的随访过程包括定期的重复穿刺活检、PSA检查、直肠指检、多参数磁共振(mpMRI)检查等,但监测标准和频率仍未统一。中国仅有少部分患者选择主动监测,需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视影像人工智能在前列腺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前列腺癌诊疗全过程中的应用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人工智能在前列腺癌MRI病灶自动检出和分割、疾病精准诊断、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和潜在价值,但不可忽视的是人工智能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笔者认为未来可以通过标准化数据参数、优化人工智能算法、提升模型可解释性、扩大多中心数据量以及构建循证医学证据更高的前瞻性数据库等方法来构建更加可靠、稳定的前列腺癌诊疗一体化的评估模型,进而全面最大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前列腺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联合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ePLND)对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电子数据库(CBM),英文检索词包括prostate neoplasms、prostate neoplasm、prostatic neoplasm、prostate cancer、prostate cancers、cancer of the prostate、prostatic cancer、prostatic cancers、cancer of prostate、lymph node excisions、lymphadenectomy、lymphadenectomies、lymph node dissections、radical prostatectomy、extent、extented、standard、standardized、limit、limited,中文检索词包括前列腺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月所有对比应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联合ePLND与标准(sPLND)或限制盆腔淋巴结清扫(lPLND)治疗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提取相关数据及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和Stata 12.0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用R3.6.0软件进行总生存曲线的合并。将lPLND归入sPLND组,以便对比。结果:纳入14篇文献,共12 148例前列腺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ePLND组的清扫淋巴结数量和淋巴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sPLND组(清扫淋巴结数量: WMD=9.7,95% CI 6.81~12.63, P<0.05;淋巴结阳性率: RR=2.89,95% CI 2.16~3.86, P<0.05)。与sPLND组相比,ePLND组的总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R=1.39,95% CI 0.95~2.05, P=0.09);ePLND组的生化复发率更低( RR=0.69,95% CI 0.52~0.91, P=0.01),无生化复发生存率更高( HR=0.59,95% CI 0.56~0.63, P<0.05)。总生存曲线显示,随时间的推移,ePLND组和sPLND组生存曲线差异越来越大( HR=0.59,95% CI 0.56~0.63, P<0.05)。 结论:与sPLND相比,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联合ePLND对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更有效,并且能提供更好的预后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经腹膜外腹腔镜全筋膜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经腹膜外腹腔镜全筋膜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0年1月宁波市泌尿肾病医院收治的107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改良全筋膜内切除组(改良组)59例和常规筋膜间保留血管神经束组(常规组)48例。改良组和常规组的年龄[(61.8±8.9)岁与(62.2±8.1)岁, P=0.71]、体质指数(BMI)[(24.8±1.3) kg/m 2与(24.3±1.4)kg/m 2, P=0.89]、术前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 [(6.8±0.9)ng/ml与(7.2±1.1)ng/ml, P=0.44]、前列腺体积[(47.9±18.4)ml与(48.3±17.9)ml, P=0.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临床分期均为cT 1~T 2aN 0M 0期,术前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均≤7分( P=0.76)。两组术前国际勃起功能评分(IIEF5)均≥22分。改良组术中不打开双侧盆底筋膜、不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DVC),保持Denonvillier筋膜完整,采用筋膜内技术游离前列腺,完整保留双侧血管神经束,并且在吻合尿道和膀胱颈后,将两侧前列腺筋膜、耻骨膀胱/前列腺韧带以及DVC与膀胱颈前壁用3-0倒刺线连续缝合,以解剖性重建前悬吊系统。比较两组的术中情况、术后病理分期、切缘阳性率以及术后6个月内控尿、勃起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术后均无输血。改良组和常规组手术时间[(121.8±41.3)min与(106.7±33.8)min, P>0.05]、术中出血量[(105.34±34.1)ml与(90.6±26.4)ml, 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分期pT 2a、pT 2b、pT 2c、pT 3a期分别为14例(23.7%)和11例(22.9%)、25例(42.4%)和18例(37.5%)、17例(28.8%)和5例(31.3%)、3例(5.1%)和4例(8.3%),切缘阳性分别为7例(11.9%)和6例(1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和常规组术后6周tPSA分别为(0.09±0.07)ng/ml和(0.08±0.06)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组术后出现1例吻合口漏尿,留置尿管2周后顺利拔管,其余患者均于术后12 d拔除尿管。改良组和常规组拔管后1周、1个月、3个月尿控率分别为52.5%(31/59)和16.7%(8/48)、64.4%(38/59)和29.2%(14/48)、52.1%(25/48)和77.9%(4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3个月勃起功能恢复率分别为23.7%(14/59)和8.3%(4/48),49.2%(29/59)和27.1%(1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的尿控率和勃起功能恢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全筋膜内切除在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完全重建了尿道周围解剖结构,减少了对盆底肌肉、筋膜及血管神经束的损伤,术后早期尿失禁和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相对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