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中终板损伤的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中终板损伤的特点,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五个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采用Stand-alone OLIF或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病变术中出现终板损伤的35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28例;年龄(62.8±8.13)岁(范围:51~78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例、腰椎管狭窄症10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症17例、腰椎峡部裂伴或不伴椎体滑脱症2例、腰椎退行性侧凸4例。L 3,4 2例、L 4,5 21例、L 2~4 3例、L 3~5 4例、L 2~5 3例、L 1~5 2例。术前骨密度:T值>-1 SD 7例、T值-1~ -2.5 SD 24例、T值<-2.5 SD 4例。其中高髂嵴5例。融合节段:单节段25例、双节段5例、三节段3例、四节段2例。术中均发生终板损伤,共发生于39个椎间隙40个终板,1个椎间隙上、下终板均有损伤,余为单终板损伤;上终板损伤35个、下终板损伤5个;合并椎体骨折3例。发生终板损伤节段融合器位于Ⅰ~Ⅱ区3枚、Ⅱ~Ⅲ区31枚、Ⅲ~Ⅳ区5枚。主要观察指标为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椎间隙高度及融合器位置等。 结果:术中损伤终板的原因包括患者合并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28例、术者操作不当9例、髂嵴过高5例、终板解剖形态变异5例、椎间隙明显狭窄4例、使用的融合器偏大3例及混合因素12例。所有患者获得(18.5±8.1)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发生融合器横向移位3例,Stand-alone OLIF 1例、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35例均出现融合器不同程度的沉降,其中7例行Stand-alone OLIF者二期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隙高度术后均获得良好地恢复,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末次随访时出现较大的丢失,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6±2.2)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3±0.74)分,ODI由术前36.3%±7.4%恢复至末次随访时9.6%±3.5%。末次随访时除3例不能明确外,余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为91.4%。结论:OLIF术中终板损伤的发生率较高,终板损伤既有患者自身的因素,也有手术操作的原因。终板损伤与随访期间椎间隙高度下降、融合器沉降或移位密切相关,部分病例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故需加强终板损伤的预防,一旦出现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并严密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重度腰椎滑脱复位术后发生神经根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的弓弦比值(lumbar bowstring ratio,LBR)及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对成人重度腰椎峡部裂型滑脱复位术后神经根性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23年1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成人重度腰椎峡部裂型滑脱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的95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持续性根性疼痛≥8周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分进行分组,即疼痛组和非疼痛组。疼痛组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55.47±6.42)岁(范围46~71岁);非疼痛组80例,男20例、女60例,年龄(60.98±11.50)岁(范围40~85岁)。临床疗效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VAS评分。腰椎LBR定义为L 1~L 5前纵韧带为弓线,L 1椎体后上缘与S 1椎体后缘连线距离为弦线,弓线前凸顶点至弦线的垂直距离与弦线的比值。测量脊柱-骨盆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PT/SS和手术前后LBR变化值(ΔLBR)。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测量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成人重度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术后神经根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所有95例患者滑脱均获得完全解剖复位,切口一期愈合,无发生切口感染病例,术后随访时间为(7.68±2.98)个月(范围6~12)个月。术后95例患者出现15例医源性神经根性疼痛。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4例(疼痛组1例、非疼痛组3例),脑脊液漏8例(疼痛组2例、非疼痛组6例),谵妄5例(疼痛组2例、非疼痛组3例)。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ODI(疼痛组 Z=-3.413, P=0.001;非疼痛组 Z=-7.772, P<0.001)和VAS评分(疼痛组 Z=-3.426, P=0.001;非疼痛组 Z=-7.838, P<0.001)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疼痛组和非疼痛组患者术前PI( t=3.315,P=0.004)、术前PT( t=5.087, P<0.001)、术前SS( t=7.431, P<0.001)、术前LL( t=3.764, P<0.001)、术前PT/SS( t=7.267, P<0.001)、术前LBR( t=6.455, P<0.001)、术后PI( t=5.087, P<0.001)、术后PT( t=5.562, P<0.001)、术后SS( t=7.962, P<0.001)、术后LL( t=2.389, P=0.025)、术后PT/SS( t=5.812, P<0.001)、术后LBR( t=4.330, P=0.005)和ΔLBR( Z=5.362, 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PT/SS越小[ OR=0.760,95% CI(0.601,0.961), P=0.022]、术前LBR越大[ OR=5.721,95% CI(1.068,30.634), P=0.042]是重度腰椎峡部裂型滑脱术后发生神经根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高LBR、低PT/SS是成人重度峡部裂型滑脱手术复位后产生神经根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对于具备上述特征的成年腰椎重度滑脱患者手术时需慎重考虑追求解剖学上的完全复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退变性及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手术前后矢状位参数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S)及峡部裂性腰椎滑脱(IS)患者手术前后脊柱矢状位影像参数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采用腰椎融合手术治疗的63例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47例,年龄(59±8)岁。依据疾病类型(DS及IS)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评分差异进行分组,评估术后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操作相关因素及手术前后HRQOL评分差异与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关系。对比分析DS组和IS组患者HRQOL评分改善情况和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DS组与IS组患者术后3次随访HRQOL评分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末次HRQOL评分与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依据患者术后末次HRQOL评分对两组疾病患者行组内分析,DS组术后末次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患者和≤3分患者之间骨盆倾斜角(PT)及骨盆入射角(PI)与腰椎前凸角(LL)匹配度(PI-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3.7°±6.4°比26.6°±7.4°、5.1°±8.2°比18.2°±13.1°,均 P<0.05);同样,IS组术后末次VAS评分两组间PT和PI-LL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4.1°±6.9°比16.4°±8.7°、2.9°±9.7°比6.8°±9.8°,均 P<0.05)。DS及IS两组中术后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20分与≤20分患者的PT和PI-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DS及IS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改善情况与PT值呈正相关( r=0.76、0.78,均 P<0.05)。DS组的PT、LL及PI-LL与ODI指数呈正相关( r=0.60、0.62、0.50,均 P<0.05);IS组的ODI指数改善与PT、LL及PI-LL亦存在相关性( r=0.22、0.41、0.76,均 P<0.05)。 结论:DS及IS患者手术前后矢状位参数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相关性,重建LL与PI的匹配程度,并使骨盆前倾,将PT值降低至正常范围是治疗腰椎滑脱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稳定构型"椎弓及椎板钉固定法与改良Scott法治疗青少年症状性峡部裂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双稳定构型"椎弓及椎板钉固定法与改良Scott法治疗青少年症状性腰椎峡部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骨二科因症状性腰椎峡部裂就诊并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资料。男59例,女5例;年龄(24.9±5.2)岁;责任椎体:L 3 2例,L 4 10例,L 5 47例,L 4~L 5 5例;伴滑脱9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双稳定构型"椎弓及椎板钉固定法(观察组,31例)与改良Scott法(对照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峡部愈合率、内固定失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JOA评分优良率等,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获随访,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94.7±14.9)min]显著长于对照组[(84.4±16.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但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双侧峡部愈合率93.5%(29/31)显著高于对照组60.6%(20/33)、内固定失效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12.1%,4/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1、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患者VAS评分[0(0,1.0)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0,2)分],JOA评分[(27.1±1.2)分]、JOA评分优良率93.5%(29/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7±2.1)分、75.8%(25/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有4例患者随访中发现线缆切割出棘突导致内固定失效,失效率为12.1%,观察组未见内固定失效。 结论:"双稳定构型"椎弓及椎板钉固定法与改良Scott法均能不同程度缓解青少年症状性峡部裂的临床症状,但相比而言,"双稳定构型"椎弓及椎板钉固定法峡部愈合率更高,疗效更为确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锚式前路腰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L 5峡部裂性滑脱症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自锚式前路腰椎间盘切除融合术(self-anchored anterior lumbar discectomy and fusion,SA-ALDF)治疗L 5峡部裂性滑脱症的疗效。 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采用SA-ALDF治疗L 5峡部裂性滑脱症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43.2±12.6)岁(范围29~63岁)。均有顽固性腰痛,站立及活动时加重,休息时减轻,无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影像学检查示L 5双侧峡部裂,滑脱Meyerding分级1度10例、2度1例。采用全麻仰卧法式体位,经6 cm横切口腹膜外入路,在腹主动脉和腔静脉分叉间显露L 5S 1椎间盘,切除椎间盘,撑开椎间隙,椎管腹侧减压,试模测试;取自体髂骨松质骨植入自锚式融合器,恢复椎间高度、前凸角度,同时使滑脱复位;先插入远侧嵌片锚定,再直接复位并插入近侧嵌片锚定。术后随访(12.1±4.7)个月(范围6~18个月)。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评估复位和融合情况,测量滑脱率、椎间高度及椎间前凸角度。 结果:1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8)min(范围70~120 min);术中出血(30±16)ml(范围10~60 ml),未发生重要神经或大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症状均明显减轻,X线片示脊柱序列恢复,随访时融合器无明显移位或下沉,滑脱和椎间高度、前凸角度均较术前恢复,但2度滑脱患者复位丢失率达63.2%。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6.1±2.1)分降至(0.9±0.5)分,ODI由术前43.6%±14.2%降至6.0%±3.4%,滑脱率由术前17.7%±10.3%降至8.0%±7.2%(复位率54.8%±21.6%),椎间隙高度由术前(6.4±2.1)mm恢复至(9.8±3.9)mm,椎间隙前凸角度由术前4.8°±2.9°恢复至9.6°±4.7°。结论:采用SA-ALDF治疗无神经症状的1度L 5峡部裂性滑脱症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但用于2度及以上的滑脱稳定性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椎旁肌退变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患者和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椎旁肌退变参数之间的差异,并分析椎体滑移率(SP)与椎旁肌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峡部裂组(83例)和退变组(118例)。用ImageJ软件测量L3椎弓根水平MRI图像L3椎体、竖脊肌(ES)、多裂肌(MF)以及腰大肌(P)的横截面积(CSA)及各肌肉脂肪浸润面积(FCSA),计算各椎旁肌的脂肪浸润率(FIR)。椎旁肌横截面积与L3椎体横截面积之比定义为相对面积(RCSA)。腰椎侧位数字化X光片上测量滑移距离,计算相应SP。用SPSS软件行数据录入及分析。分析两组间椎旁肌RCSA和FIR差异,以及SP与椎旁RCSA和FIR的相关性。结果:退变组MF-RCSA、ES-RCSA及P-RCSA均显著低于峡部裂组(0.61±0.19比0.71±0.23、2.12±0.54比2.32±0.71、0.81±0.29比0.93±0.34, t=3.173、2.525、2.681, P<0.05)。退变组ES-FIR和P-FIR均显著高于峡部裂组(0.21±0.02比0.18±0.08、0.06±0.05比0.04±0.04, t=-2.298、-2.609, P<0.05)。峡部裂组MF-MIR、ES-FIR与SP显著正相关( r=0.320、0.397, P<0.05),P-RCSA与SP显著负相关( r=-0.304, P<0.05)。退变组MF-FIR与SP显著正相关( r=0.259, P<0.05)。 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椎旁肌退变程度显著高于峡部裂性患者,两组患者各椎旁肌退变参数与SP相关性间存在不同,两组患者椎旁肌退变存在不同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腰椎滑脱症的遗传因素与发病机理探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的病因学进展,并分析不同类型腰椎滑脱与遗传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检索知网、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关于腰椎滑脱的最新文献,并对相关的遗传学研究进行系统性分析.利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技术,建立基因库以探索腰椎滑脱与特定遗传标记的关联.结果 退行性、峡部裂性和先天性腰椎滑脱是常见类型,并可能与某些特定的基因变异相关.当前的遗传学证据有限,但初步结果支持腰椎滑脱与遗传因素存在关联.结论 本研究强调了深入研究腰椎滑脱的遗传机制的重要性.未来研究需要继续采用GWAS方法,并在符合伦理标准的条件下收集更多样本,以确立与腰椎滑脱相关的遗传因素.这将为阐明其病因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并有助于开发针对性更强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充分减压后撑开椎间隙提拉复位并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中重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充分减压后撑开椎间隙、提拉复位、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中重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21-06诊治的27例中重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采用充分减压后撑开椎间隙、提拉复位、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术前与术后2周腰背痛VAS评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ODI指数.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80~245 min,平均223.2 min;术中出血量100~250 mL,平均110.0 mL.2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9~16个月,平均11.2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切口深部感染、内固定松动、椎体再滑脱等并发症.椎间融合时间为8~14个月,平均9.9个月.术后2周腰背痛VAS评分为(1.70±0.46)分,较术前(5.00±1.03)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0,P<0.001).术后6个月ODI指数为(19.90±3.41)%,较术前(53.93±5.89)%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50,P<0.001).结论 充分减压后撑开椎间隙、提拉复位、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中重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可以取得满意疗效,在获得解剖复位融合的同时确保了手术安全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腰椎后路融合术中不同术前诊断发生上位关节突关节侵扰的相关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比较腰椎后路融合术中不同术前诊断患者上位关节突关节侵扰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3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诊断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退行性腰椎滑脱、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在术后腰椎CT对上位关节突关节侵扰进行分级,比较不同术前诊断患者上位关节突关节侵扰的发生率,并分析相关因素(固定节段顶椎、关节突关节角、椎板深度、螺钉内倾角、关节突关节轴径、椎体滑移距离等)与上位关节突关节侵扰及术前诊断的相关性.结果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上位关节突关节侵扰的发生率(57.4%)高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患者(41.2%)和退行性腰椎滑脱组(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节段顶椎、关节突关节角、关节突关节轴径、螺钉内倾角与上位关节突关节侵扰的发生有关(P<0.05).不同术前诊断患者的关节突关节角、关节突关节轴径、固定节段顶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相比,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螺钉更容易发生上位关节突关节侵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青年腰椎峡部裂手术直接修复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直接修复(direct repair,DR)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对青年腰椎峡部裂患者的早期效果.方法 选择2015 年 1 月~2019 年 12 月在该院就诊的 151 例青年腰椎峡部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组(79 例,传统非手术治疗)和手术组(72 例,螺钉固定直接修复),观察两组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12 项简式健康调查量表(the 12-items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12)得分、缺损间隙距离和缺损愈合率.结果 治疗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时,两组患者VAS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各时间段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两组患者ODI指数呈降低趋势,SF-12 评分呈升高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段的ODI指数和SF-12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12 个月,非手术组腰椎滑脱发生率高于手术组(P<0.05);手术组患者峡部愈合率(75.00%)明显高于非手术组(P<0.05).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 DR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对患者腰部、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的短期影响无显著差异,DR手术的并发症高于非手术治疗,但DR手术对抑制病变节段的前移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