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介入手术中患者峰值皮肤剂量水平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获得神经介入手术中患者峰值皮肤剂量数据(PSD),评估患者确定性效应发生风险。方法:使用Gafchromic XR RV3胶片采集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介入手术患者的峰值皮肤剂量,主要研究血管栓塞术、血管成形术、血管造影术等3种常见的神经介入手术。使用Epson Expression 10000XL扫描仪扫描胶片,利用ImageJ和Film QA Pro?2014软件测量和分析胶片。结果:共采集49例神经介入手术患者的峰值皮肤剂量数据,包括血管栓塞术23例、血管成形术14例、血管造影术12例。PSD≥2 Gy患者20例,其中血管栓塞术15例,血管成形术5例。血管造影术患者的PSD均<2 Gy。部分神经介入手术患者的峰值皮肤剂量超过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118号报告中的确定性效应剂量阈值。结论:神经介入手术存在发生确定性效应的风险,建议针对风险较高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及时了解其辐射损伤情况和后续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肿胀麻醉联合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先天性巨痣4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肿胀麻醉联合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先天性巨痣的效果。方法: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收集41例先天性巨痣患者,男24例,女17例,年龄7~45岁,皮损面积5 cm × 12 cm~12 cm × 18 cm;皮损位于头皮13例,面部18例,躯干10例。术前依据体重、手术时间、皮损面积等调整肿胀液配方组成,利多卡因总剂量< 35 mg/kg,血浆峰值< 4 mg/L。所有病例均在肿胀麻醉下完成扩张器置入及二期皮瓣转移。结果:41例患者术中肿胀麻醉效果理想,数字分级评分法疼痛评分(1.82 ± 0.54)分,手术视野及剥离层次清晰,出血少,无相应并发症。随访3~36个月,修复皮瓣与周围皮肤组织匹配良好,切口线相对隐蔽,瘢痕平软。结论:肿胀麻醉技术安全、有效,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联合应用治疗先天性巨痣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首次皮下注射度普利尤单抗短期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度普利尤单抗皮下注射治疗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2021年3 - 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诊断为中重度AD且同时接受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评估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液首次皮下注射治疗前、治疗后4周患儿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峰值瘙痒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AD积分指数(SCORAD)、皮肤病家庭生活质量指数(DFI)变化情况,同时收集首次注射至4周后首次访视时的不良事件。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指标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指标则采用符号秩检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病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gE、自身过敏性疾病史、家族成员过敏性疾病史这5种因素对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后EASI50的影响。 结果:39例患儿纳入分析,其中男21例,女18例,2 ~ < 6岁21例,6 ~ < 18岁18例,年龄 M( Q1, Q3)为65.0(53.0,111.0)个月。度普利尤单抗单次皮下注射后4周,18例(84.85%)EASI评分下降≥ 50%,13例(60.61%)下降≥ 75%,18例(75.76%)峰值NRS下降≥ 4分,20例(81.82%)下降≥ 3分;15例(68.75%)SCORAD评分下降≥ 50%,7例(18.75%)下降≥ 75%。所有患儿注射度普利尤单抗后至4周访视时,均未出现结膜炎、皮肤感染、注射部位反应等常见不良事件,亦无严重不良事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gE水平、自身合并过敏性疾病史、家族成员过敏性疾病史对EASI50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单次度普利尤单抗皮下注射可明显改善中重度AD患儿瘙痒症状、皮损严重程度,提高患儿家庭生活质量,短期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血管介入诊疗患者峰值皮肤剂量水平测量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获得心血管介入诊疗患者峰值皮肤剂量(PSD)数据,评估患者确定性效应发生风险.方法 使用Gaf-chromic XR RV3胶片剂量计采集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心血管介入诊疗患者的峰值皮肤剂量,主要研究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射频消融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等常见的手术类型.使用EPSON EX-PRESSION 10000XL扫描仪扫描胶片,FILM QA ProTM 2014软件测量和分析胶片.结果 共采集 59例心血管介入诊疗患者的峰值皮肤剂量数据,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 23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21例、射频消融术 9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6例.PSD≥2 Gy患者 7例,均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其中 1例PSD超过 3 Gy,其余均小于 2 Gy.结论 部分心血管介入诊疗患者的PSD超过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 118号报告中的确定性效应剂量阈值,提示心血管介入诊疗存在确定性效应发生风险,其中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患者风险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电磁脉冲引起人体血脑屏障开放的生物电磁剂量学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对电磁脉冲引起人体血脑屏障开放的生物电磁剂量学进行研究.方法:基于典型暴露平台建立人体脑部剂量学研究环境,利用三维数字化人体模型并结合电磁仿真方法对生物电磁剂量进行仿真评估.结果:头部中心的电场峰值为1.49 kV/m,与激励电场相比衰减41.6 dB;鼻尖皮肤表面处空气中最大电场幅值为1795 kV/m;一次脉冲下头部空间的平均吸收率为4.16×10-8 J/kg;重复频率1000 s-1的极端条件下的头部平均比吸收率为4.16×10-5 W/kg.结论:局部高强度电场是临床应用中重要的安全隐患,需要结合血脑屏障开放的量效关系研究抑制局部高强度电场的手段,本研究的人体脑部生物电磁剂量数据可用于临床效应的可行性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金雀异黄酮对口腔癌体外放射治疗的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X射线照射后,金雀异黄酮干预治疗对人永生化皮肤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aCaT)、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人舌癌细胞(Tca-8113)、人口腔鳞状细胞(HCS-4)的抑制率和凋亡情况,探讨金雀异黄酮联合X射线照射对口腔癌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取人HaCaT、Beas-2B、Tca-8113、HCS-4细胞进行常规体外培养,将细胞分为 4组:对照组(未加金雀异黄酮且不进行X射线照射)、金雀异黄酮组、X射线组和金雀异黄酮+X射线组.其中,金雀异黄酮组将金雀异黄酮(浓度分别为 1.25、2.50、5.00、10.00、20.00 μmol/L)加入 4种细胞中处理 12 h;X射线组用X射线(剂量分别为 1、3、7 Gry)对 4种细胞照射 24 h;金雀异黄酮+X射线组根据X射线剂量不同,得到 4种细胞的金雀异黄酮最佳处理值,用流式细胞仪和噻唑蓝法测定 4种细胞的凋亡水平和细胞抑制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4种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金雀异黄酮后,HaCaT和Tca-8113两种细胞抑制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与加入的金雀异黄酮浓度呈正相关,在 20.00 μmol//L浓度下细胞抑制率达到峰值.4种细胞进行不同能量值X射线照射后,仅有HSC-4细胞抑制率高于其他 3种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与X射线剂量呈正相关,当剂量为 7 Gry时达到最高.仅有HaCaT细胞经金雀异黄酮和射线照射后细胞凋亡水平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金雀异黄酮组HaCaT、Tca-8113细胞的凋亡水平高于其他两种细胞(P<0.001),但经射线照射后,HaCaT、Beas-2B、HSC-4细胞的凋亡水平有所提高(P<0.001).与其他 3组比较,金雀异黄酮+X射线组对HSC-4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且细胞凋亡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金雀异黄酮与X射线联合作用能有效抑制HCS-4和Tca-8113细胞的增殖,促进癌细胞凋亡,二者联用对口腔癌治疗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双氢青蒿素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及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acat增殖凋亡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双氢青蒿素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及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acat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人皮肤鳞状细胞A431细胞及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acat,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组(20、40、60、80 μmol/L).各组细胞药物干预24、48、72 h后进行检测,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观察各组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FCM)实验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DHA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A431和HaCaT细胞增殖.不同浓度的DHA刺激细胞后24、48、72h,与对照组相比,A431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降低,并在80μmol/L DHA刺激72 h时达到峰值.HaCaT细胞中得到了相似的结果,但生长抑制率降低的没有A431细胞那么明显.A431细胞和HaCaT细胞预处理后用60 μmol/L DHA刺激48 h,与对照组比较,测定细胞中,A431细胞凋亡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HaCaT细胞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A可抑制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的增殖及促进凋亡,而且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移动DR辐射剂量的计算、验证及改进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移动DR提供一种便捷、客观和准确计算相关辐射剂量的计算方法,以用于病人的剂量报告.本研究以某移动DR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相关技术手册中给出的辐射剂量计算方法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再针对原计算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适当改进,以使其能更加便捷、直观和客观的计算相关辐射剂量.该辐射剂量计算方法所提供的剂量数据是准确的;改进后的计算方法能更加便捷、直观和客观的计算出相关辐射剂量,可以用于病人的剂量报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妇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妇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产妇160例,孕38~41周,单胎头位,年龄18~35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n=80):对照组(C组)和心理护理干预组(Ⅰ组).当产妇宫口开至3 cm时,于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置入导管,注射0.1%罗哌卡因12 ml后,行PCEA:采用0.1%罗哌卡因+盐酸氢吗啡酮2.5 μg/ml,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60 ml,PCA剂量6 ml,锁定时间12 min,背景输注速率0.1 ml/h,极限量30 ml/h.首次给予罗哌卡因后,C组产妇告知PCEA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Ⅰ组产妇在C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着重讲解药物峰值效应和PCEA泵原理等.分别于分娩镇痛前和分娩镇痛后15、30、60、120、180、240 min时采用VAS评价疼痛程度.记录分娩镇痛后下肢麻木、运动神经阻滞、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娩结束后24 h对产妇镇痛满意度进行评价,计算镇痛满意率.结果 与C组比较,Ⅰ组分娩镇痛后60、120、180和240 min时VAS评分降低,镇痛满意率升高(P<0.05).C组有1例产妇分娩镇痛后30 min时出现运动神经阻滞,Ⅰ组未见运动神经阻滞的发生.2组均未见下肢麻木、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可提高产妇分娩镇痛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受检者皮肤剂量峰值监测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患者所受皮肤剂量峰值(PSD)进行测量.方法 选取上海市一家三级医院进行病例监测,采用热释光剂量元件和Gaf Chromic XR-RV3胶片两种方法进行患者术中皮肤剂量峰值监测.术中将热释光剂量元件或胶片固定布放在患者身下的诊视床上.记录手术过程kV、mA、曝光时间、介入参考点累积剂量(CD)、剂量面积乘积(DAP)等信息.术后收集样本分别使用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和胶片分析软件进行结果测量和分析.对相关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共监测51例CA手术患者剂量,曝光时间最长23.5 min,介入参考点累积剂量1059 mGy,剂量面积乘积22.9 Gy·cm2,胶片法监测PSD 1.23 Gy,TLD法监测PSD 0.51 Gy.两种方法PSD均与DAP相关(R2分别为0.861,0.777,P均<0.01),胶片法和热释光测量法剂量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存在一定程度的皮肤损伤,热释光剂量测量会低估实际受照剂量,应结合其他辅助方法监测术中患者皮肤剂量,促进临床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恰当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