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癌患者术后吞咽障碍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梳理口腔癌患者术后吞咽障碍的相关文献,客观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路径及进展,为口腔癌患者术后护理及吞咽障碍的管理提供指导。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纳入1991—2019年发表的与口腔癌术后吞咽障碍相关的文献,采用Excel和Citespace 5.5.R2版软件对年份、国家和关键词进行计量分析。结果:以所有年份搜索,并经过Citespace去重,最终得到1991—2019年的659篇文献。口腔癌患者术后吞咽障碍研究始于1991年,1999年的年发文量突破10篇;1999—2006年发文量略有增长;自2007年起,研究总体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美国在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根据关键词聚类分析并浏览对应文献,可以将该领域的研究分为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吞咽障碍的评估方法、吞咽障碍的并发症和吞咽障碍的管理4个方面。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包括肿瘤的发病部位、分期和治疗方式;吞咽障碍的评估方法包括仪器评估、临床评估、床旁初筛工具和主观评估量表。吞咽障碍可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误吸或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及脱水。吞咽障碍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病因疗法和补偿技术,治疗开始的时间为术后第9天~9年。结论:口腔癌术后吞咽障碍相关研究受到各国学者持续关注,但早期吞咽功能的研究尚缺乏,尤其是护理相关研究,今后应注重开发适合护理人员使用的吞咽障碍评估工具,以早期识别患者吞咽障碍风险并给予预防性功能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JMJD5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JMJD5属于JMJD蛋白家族,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JMJD5在一些肿瘤中发挥致癌作用,如口腔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结肠癌和非典型脑膜瘤,促进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然而JMJD5在一些肿瘤中不仅发挥致癌作用也发挥抑癌作用,如在膀胱癌中可抑制膀胱癌的转移;在肝癌中,一方面促进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另一方面却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在肺癌中,一方面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另一方面却促进微管的稳定从而抑制癌细胞转移。文章阐述JMJD5在肿瘤中的相关机制,以期为肿瘤防治提供新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D-1单抗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可切除口腔鳞癌的Ⅱ期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新辅助治疗在局部晚期可切除口腔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Ⅱ期研究,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21年7月至2023年2月招募入组的病例,按1∶1随机分为试验组(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和顺铂)和对照组(白蛋白紫杉醇和顺铂),2组患者均进行3周期新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并行后续手术治疗。根据治疗完成情况按全分析集和符合方案集进行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编程计算。结果:入组口腔癌41例,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龄34~74岁。试验组23例,对照组18例,共23例依照方案完成新辅助治疗及手术。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完全缓解率(1/19比0/17)、部分缓解率(13/19比8/17)、降期率(4/19比3/17)、完全病理缓解率(8/14比2/9)数值均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达到主要病理缓解者明显增高(13/14比2/9, P=0.001)。治疗相关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3比3/18,χ 2=0.13, P=0.72),试验组最常见严重不良反应为粒细胞缺乏与电解质紊乱,未出现影响后续手术治疗及导致死亡的不良反应。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试验组1年无病生存率提高(92.86%比77.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62, P=0.42);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相对下降87%( P=0.029)。对于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蛋白表达联合阳性评分≥20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达主要病理缓解者更多(5/5比0/4, P=0.03)。 结论:免疫联合化疗方案的新辅助治疗,可提高口腔鳞癌病理缓解率,有望提高口腔鳞癌的长期生存获益,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股前内侧穿支皮瓣修复口腔癌缺损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股前内侧皮瓣修复口腔癌缺损、供区采用股前区接力皮瓣修复的优势和经验。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13例口腔肿瘤患者,男11例,女2例;年龄28~74岁,平均49.5岁;其中舌癌8例、口颊癌5例。全部采用游离股前内侧皮瓣移植修复口腔缺损。结果:13例患者游离股前内侧穿支皮瓣都顺利切取成功,皮瓣面积7.0 cm×4.0 cm~14.0 cm×7.5 cm,皮瓣供区采用股前外侧接力穿支皮瓣(10例)或股前内侧接力穿支皮瓣(3例)转移修复,接力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面积为8.5 cm×5.0 cm~18.0 cm×7.0 cm,接力股前内侧穿支皮瓣面积为7.5 cm×4.0 cm~15.0 cm×7.0 cm。术后所有皮瓣全部顺利成活,愈合良好,未发生血管危象和伤口裂开感染等情况。术后随访12~28个月,皮瓣全部成活良好,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颜色及外观轮廓自然,大腿功能未见明显影响。结论:当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切取困难时,用游离股前内侧皮瓣修复口腔肿瘤缺损,皮瓣供区直接闭合张力较大时以股前区接力皮瓣修复,可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手术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温差刺激式口腔护理在口腔癌术后轻中度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温差刺激式口腔护理在口腔癌术后轻中度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收治的口腔癌术后轻中度吞咽障碍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冰水刺激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温差刺激式口腔护理。对2组吞咽障碍程度、营养状况、术后并发症及生命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吞咽障碍程度(洼田饮水试验)Ⅰ~Ⅳ级分别为2、11、13和6例,对照组为9、17、4和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41, P<0.05)。干预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38.74 ± 4.87) 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81 ± 5.14) 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4, P<0.05)。观察组干预后中文版华盛顿大学生命质量量表评分中的咀嚼、吞咽、焦虑、情绪及生命质量自评分分别为(70.28 ± 10.39)、(68.20 ± 9.43)、(72.39 ± 12.28)、(65.30 ± 15.33)和(78.05 ± 9.4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29 ± 9.26)、(61.42 ± 12.38)、(64.50 ± 10.43)、(58.08 ± 11.62)和(72.92 ± 10.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06~2.77,均 P<0.05)。 结论:温差刺激式口腔护理能有效改善口腔癌术后患者的吞咽障碍,减少误吸及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口腔菌群影响因素及其与上消化道肿瘤关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人体口腔微生物种类复杂且数目庞大,其构成及分布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口腔菌群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对口腔菌群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口腔癌、食管癌、胃癌关联的研究现况进行了总结,发现口腔菌群可受到性别、年龄、种族和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特定口腔菌群与上消化道肿瘤的发病风险相关,具有作为上消化道肿瘤初筛标志物的潜能。本文通过综述口腔菌群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上消化道肿瘤关联性研究进展,旨在为探索上消化道肿瘤病因提供微生物组学的新方向,为优化、完善上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家庭参与式护理对口腔癌患者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家庭参与式护理在口腔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口腔癌患者10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同时进行家庭参与式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情绪、自护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情绪、自护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各评分均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躯体、角色、认知和社会功能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躯体、角色、认知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家庭参与式护理应用于口腔癌患者能有效增强口腔癌患者术后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男性对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的认知及接受情况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在性活跃男女群体中很常见,男性感染HPV可引起尖锐湿疣、阴茎癌、肛门癌和口腔癌等,且大部分男性都可能成为HPV的隐形携带者,对男性感染HPV的防治可以有效减少其伴侣感染HPV的风险。接种HPV疫苗是控制HPV感染并最终控制HPV相关疾病最有效的长期一级预防干预措施,男性也可从中受益。绝大多数国家女性HPV疫苗接种率远低于目标期望,还无法达到有效的群体免疫效果,因此,可考虑为男性接种HPV疫苗。文章综述了男性HPV疫苗接种情况及疫苗认知和接受情况,旨在为在男性群体中推广HPV疫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臂外侧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应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46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0例,女性6例,年龄23~64岁。总结皮瓣大小、血管蒂的长度、血管直径、穿支数量、皮瓣存活率、供区并发症以及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疗效。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皮瓣大小5.0 cm×3.5 cm~15.0 cm×7.0 cm,血管蒂长度(8.15±1.42)cm,动脉直径(1.20±0.41)mm,静脉直径(2.15±0.52)mm,穿支数量1~4支(平均2.6支),供区切口均一期拉拢缝合。2例患者术后出现皮瓣动脉吻合口血栓,予以清除血栓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抢救成功。3例皮瓣坏死,皮瓣成活率为93.5%(43/46)。46例患者均未行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9.4 d。随访时间6~24个月,患者术侧肘关节及腕关节活动正常,上肢肌力无影响。结论:上臂外侧皮瓣制备简单、切口隐蔽、皮瓣成活率较高,是修复口腔癌术后中小型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舌黏膜鳞状细胞癌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口腔癌在世界范围内的年发病人数超过300 000例,5年生存率为50%~60%,其中舌癌占比近40%。肿瘤存在肿瘤异质性,个体预后存在差异,但手术仍是治疗舌癌的第一选择。舌癌手术效果可直接决定患者的生存时间,其造成的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语言、咀嚼、吞咽等生理功能,舌癌的外科治疗必须兼顾功能重建,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对舌癌基因组学的认识不断深入,认识到临床研究前模型可以保存有肿瘤异质性,其在发现肿瘤标志物和药物临床转化中有巨大应用前景,舌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临床上对其诊疗仍存在诸多争论。因此,本专家共识总结了舌癌外科诊疗的进展和有争议的热点,主要涵盖了术前诊断评估、外科处理要点和术后功能康复等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