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巴喷丁致高泌乳素血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15岁女性患者因自身免疫性脑炎出现抽搐、精神行为异常和面部及肢体不自主运动,给予甲泼尼龙联合血浆置换和对症治疗,包括左乙拉西坦0.5 g口服、1次/12 h,苯巴比妥注射液0.1 g肌内注射、1次/6 h,氯硝西泮2 mg口服、1次/8 h,加巴喷丁胶囊0.3 g口服、1次/8 h。4 d后加巴喷丁剂量加倍;7 d后,患者月经来潮,但月经量极少;10 d后,患者出现泌乳,血清泌乳素36.69 μg/L。诊断为高泌乳素血症,考虑可能与加巴喷丁有关。停用加巴喷丁,继续使用其他药物,6 d后泌乳现象消失,泌乳素15.65 μg/L。次月,患者月经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左乙拉西坦与醒脑静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癫痫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左乙拉西坦与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癫痫的疗效及对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 A M-1)、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09—2017-10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癫痫患者114例,以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采取左乙拉西坦与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取左乙拉西坦与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均治疗4周.统计2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比2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认知功能评分(MoCA)、脑电图情况(尖波时程、尖波数量)以及血清ICAM-1、TNF-α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MoC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4周后MoCA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4周后脑电图尖波时程及尖波数量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4周后血清ICAM-1、TNF-α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甲硫氨酸维B1注射液治疗癫痫的效果及对抗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甲硫氨酸维B1注射液治疗癫痫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抗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114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甲硫氨酸维B1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浆总抗氧化力(T-Aoc)、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 治疗24w后,观察组的临床控制率26.32%、显效45.61%均高于对照组的15.79%、35.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脑电图(EEG)检查控制率43.89%高于对照组的24.56%(均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浆T-Aoc、SOD、MDA、GSH-PX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4w后,观察组的T-Aoc、SOD、GSH-PX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甲硫氨酸维B1注射液治疗癫痫患者能加强患者的抗氧化能力,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醒脑静联合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对老年脑卒中后癫痫患者脑电图表现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对老年脑卒中后癫痫(PSE)患者脑电图表现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72例老年PSE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两组均连用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脑电图结果、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因子水平,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痫样放电数与累及的导联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痫样放电数与累及的导联数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血NSE、MMP-9、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NSE、MMP-9、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失眠等一般副作用经过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未影响治疗进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能显著改善PSE患者的脑电图放电情况,降低血NSE、MMP-9、TNF-α水平,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的治疗方案,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损伤后顽固阵发性强直性痉挛发作之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病例介绍患者,男,52岁.于2017年8月16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能,伴言语不灵,渐出现意识不清,当地医院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入院第4天患者出现左侧瞳孔散大,急查头颅CT示“左侧大面积脑梗死,脑疝形成”,立即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术后予以脱水、降颅压、对症支持等治疗.患者术后持续昏迷,发病1个月后翻身时突然出现持续性四肢及躯干强直,右侧重于左侧,呈“角弓反张”样发作,发作时体温快速升高,最高达40℃,予以地西泮注射液等对症治疗,约2h后症状缓解,体温降至正常.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约3~5次/d,多于翻身、排痰、排便时发作,当地医院考虑为“癫痫”,予以“丙戊酸钠、奥卡西平及左乙拉西坦”抗癫痫治疗,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较前无明显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注射液和口服片剂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的药动学、安全性和生物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左乙拉西坦(LEV)的静脉注射制剂在世界范围内的临床应用已有多年,但在中国还没有上市.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评估静脉和口服的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的生物等效性.两个随机、单剂量(1500毫克)、开放、双周期、交叉试验按照如下方式进行:A试验:入选健康男性受试者22例,静脉滴注15分钟,于口服给药和静脉滴注结束后进行血样的采集;B试验:入选健康男性和女性受试者24例,静脉滴注45分钟,于口服给药和静脉滴注开始后进行血样的采集.最后对左乙拉西坦静脉注射和口服两种制剂的AUC0-t(从0到最后可测血浆浓度的曲线下面积)、Cmax(最大血浆浓度)的几何均值比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左乙拉西坦(1500mg)静脉滴注15分钟与口服片剂相比,AUC0-t和Cmax的90%置信区间未在80.00%~125.00%的接受范围之内,而静脉滴注45分钟的AUC0-t和Cmax与口服片剂相比显示等效.两次试验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嗜睡,在试验A中共有8例受试者发生了9次轻度不良反应,在试验B中共有19例受试者发生29次轻度不良反应.由于45分钟的静脉滴注试验证实了片剂和注射液的生物等效性,所以左乙拉西坦1500 mg的静脉注射制剂(45分钟滴注)和口服制剂具有可替换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临床药师对1例中枢神经系统人类疱疹病毒7型感染患儿的用药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临床罕见中枢神经系统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感染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例15岁患儿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入院后,临床药师参与其治疗过程.医师初始给予左乙拉西坦片(500 mg,bid,口服)控制癫痫症状+注射用阿昔洛韦(500 mg,q8 h,静脉滴注)进行抗病毒治疗.针对患者四肢及背部出现大片散在红色风团样皮疹,临床药师建议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g,qd,静脉注射)和氯雷他定片(10 mg,qd,口服)抗过敏治疗;针对患儿出现肢体不自主抖动等症状,临床药师建议继续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控制炎症,并给予醒脑静注射液(20 mL,qd,静脉滴注)改善抽搐;针对HHV-7感染,临床药师通过查阅相关指南及已有治疗经验,建议停用阿昔洛韦,在地塞米松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人免疫球蛋白(pH 4)(17.5 g,qd,静脉滴注)进行冲击治疗;并同时全程监测患儿的药品不良反应和药物治疗效果.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儿病情好转,于治疗18 d后带药出院.结论:在该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临床罕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无效病例的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完善了患儿的治疗方案,保障了其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丙戊酸钠诱发Stevens-Johnson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1临床资料患者女,23岁,既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无明显诱因出现肢体频繁抽搐,头颅影像学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脑脊液检查无异常,入院后予咪达唑仑注射液(力月西)镇静并应用丙戊酸钠口服液(德巴金)10 mL每8h1次控制癫痫发作;起初患者皮肤完好无损,用药第17天开始出现少量皮疹,几天内患者身上皮疹加重,水疱较前增多,局部破溃,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出疹后第11天,患者躯干皮肤局部糜烂伴有脓性分泌物渗出,体温升高,颈部、背部表皮大片剥脱,基底发红(图1).药师建议停用丙戊酸钠口服液,应用左乙拉西坦口服液加托吡醋片控制癫痫发作,万古霉素抗感染,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等对症处理;停用丙戊酸钠并经治疗1周后,患者躯体无抽搐,颈部、背部、双手皮疹较前吸收,数量减少.诊断:1.癫痫持续状态;2.系统性红斑狼疮.后经继续治疗好转办理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左乙拉西坦注射液治疗儿童癫痫持续状态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左乙拉西坦注射液治疗儿童癫痫持续状态(SE)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对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 2018年12月—2020年4月收治的107例SE患儿分为观察组(54例)与对照组(53例).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戊酸钠口服液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左乙拉西坦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癫痫持续状态严重程度评分(STESS)及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β蛋白、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的变化情况,并对药物治疗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30%,高于对照组(83.02%,P<0.05);观察组患儿药物起效时间、发作控制时间以及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P均<0.01);2组治疗后48 h的STE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2组治疗后48 h的血清GFAP、S100-β蛋白以及GAB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26%,对照组为7.5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乙拉西坦注射液辅助治疗儿童SE效果显著,更有利于癫痫的有效控制,缩短患儿苏醒时间,可能与其下调血清GFAP、S100-β蛋白、GABA表达有关,且该方案安全性有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PCDH19基因相关癫痫的临床表型及抗癫痫治疗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PCD H19基因突变癫痫患儿的临床表型及抗癫痫治疗效果分析.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13例PCDH19基因相关癫痫患儿及其家属的临床资料、基因测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 13例患儿全为女性,起病年龄7~19月龄,9例患儿起病年龄<1岁.癫痫发作形式以局灶性发作、强直阵挛发作为主,具有热敏感性及丛集性发作的特点.13例患儿来自11个家系,11例先证者的基因分析中,错义突变4例,无义突变4例,移码突变3例,均位于第1外显子区域.丙戊酸钠、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是最主要的抗癫痫治疗药物,在对半年以上无发作的癫痫患儿的治疗中,左乙拉西坦及丙戊酸钠的维持治疗仍起到主要作用,其中2例使用左乙拉西坦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有效改善了急性期的丛集性发作,4例使用氯巴占的患儿中有1例癫痫得到有效控制,其余3例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患儿多数伴有社交障碍及语言障碍.结论 PCD H19基因嵌合突变导致的癫痫具有丛集性和热敏感特点,以局灶性发作最常见,多伴不同程度语言社交障碍.抗癫痫药物的治疗首选丙戊酸、氯硝西泮、氯巴占,左乙拉西坦可作为添加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