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ADHF)住院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院内起始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ARN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入选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因ADHF住院的患者199例,根据血流动力学稳定后早期用药情况分为ARNI组( n=92)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组( n=107)。纳入的患者中入院新诊断心力衰竭(心衰)患者61例,亦根据用药情况分为ARNI组( n=30)和ACEI组( n=31)。通过电子病历库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和随访结果。有效性观察指标,主要指标为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次要指标为心衰再入院和全因死亡。安全性指标包括症状性低血压、高钾血症、肾功能恶化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组间患者的生存时间。 结果:ARNI组与ACEI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入选患者随访时间为(15.2±6.5)个月,其中ARNI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2.3±5.0)个月,ACEI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8.2±6.5)个月。随访结束时,ARNI组LVEF提高≥5%患者的比例为48.9%(45/92),明显高于ACEI组的25.2%(27/107)( P=0.001);LVEF恢复正常患者的比例为17.4%(16/92),明显高于ACEI组的3.7%(4/107)( P=0.001);LVEDD缩小≥10 mm患者的比例为14.1%(13/92),明显高于ACEI组的3.7%(4/107)( P=0.009)。ARNI组患者心衰再入院的比例为50.0%(46/92),明显低于ACEI组的71.0%(76/107)( P=0.002);全因死亡的比例为5.7%(5/88),亦明显低于ACEI组的15.3%(13/85)( P=0.038)。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ARNI组患者生存时间长于ACEI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29)。两组患者发生症状性低血压、高钾血症、肾功能恶化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在入院时新诊断心衰的患者中,ANRI组患者LVEF恢复正常的比例为30%(9/30)明显高于ACEI组的6.5%(2/31)( P=0.017),LVEDD缩小≥10 mm的比例为26.7%(8/30)明显高于ACEI组的3.2%(1/31)( P=0.012),LVEF提高≥5%的比例为53.3%(16/30)明显高于ACEI组的51.6%(16/31)( P=0.893);ARNI组心衰再入院发生率明显低于ACEI组[23.3%(7/30)比73.3%(11/31), P<0.01],全因死亡率亦明显低于ACEI组[3.4%(1/29)比13.0%(3/23), P=0.197)];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新诊断心衰的ARNI组患者生存时间长于ACE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94)。 结论:ADHF入院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早期应用ARNI可明显改善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且安全性良好。对于入院时新诊断心衰患者起始应用ARNI治疗亦可明显改善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比较及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锌指蛋白A20和核因子-κB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锌指蛋白A20和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9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对照组加用缬沙坦胶囊,观察组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心功能指标的变化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并提取PBMCs,检测锌指蛋白A20、NF-κB水平;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锌指蛋白A20、NF-κB与心肌损伤标志物NT-proBNP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hs-CRP、TNF-α、MMP-9、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1.96 ± 0.57) mg/L比(2.87 ± 0.79) mg/L、(7.11 ± 1.46) μg/L比(8.24 ± 1.57) μg/L、(110.14 ± 10.63) μg/L比(129.52 ± 17.96) μg/L、(716.91 ± 105.78) ng/L比(965.25 ± 97.41)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锌指蛋白A20、NF-κB水平低于对照组[(3.57 ± 1.13) %比(4.41 ± 1.32) %、(29.87 ± 6.58) ng/L比(35.71 ± 10.02)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A20、NF-κB与心肌损伤标志物NT-proBNP均呈正相关( r = 0.487、0.738, P<0.01)。 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较缬沙坦更能提高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减轻机体炎性反应,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NT-proBNP表达,抑制PBMCs NF-κB活化,降低锌指蛋白A20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心室肌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心室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选取40只周龄为6~8周的雄性SD大鼠,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对照组、糖尿病(DM)组、缬沙坦(DM+Val)组(30 mg·kg -1·d -1)及沙库巴曲缬沙坦(DM+Sac/Val)组(60 mg·kg -1·d -1)。8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HE染色观察心室肌结构及细胞形态,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三磷酸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观察大鼠心室肌细胞凋亡情况,PCR及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心室肌组织B淋巴细胞瘤因子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C/EBP同源蛋白(CHOP)及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 78)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RP 78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0.164±0.048)%]相比,DM组[(2.116±0.305)%]大鼠心室肌细胞凋亡增多;与DM组相比,DM+Val组[(1.121±0.097)%]和DM+Sac/Val组[(0.513±0.031)%]大鼠心室肌细胞凋亡均降低;DM+Sac/Val组较DM+Val组大鼠心室肌细胞凋亡率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与对照组相比,DM组大鼠心室肌组织促凋亡蛋白Bax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增加,抑凋亡蛋白Bcl-2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减少,且Bcl-2/Bax降低;与DM组相比,DM+Sac/Val组Bax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降低,蛋白Bcl-2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相比,DM组大鼠心室肌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 78及CHOP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增加;与DM组相比,DM+Val组大鼠心室肌组织中CHOP蛋白表达量、 GRP 78及 CHOP mRNA的表达量均降低,DM+Sac/Val组GRP 78及CHOP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能够减少糖尿病大鼠心室肌细胞凋亡,改善心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且这一效应优于缬沙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说明书用药致静脉血栓事件触发的蛇毒血凝酶类药物警戒制度建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自2017年启动药物警戒体系的构建。同年8月,1个月内连续发生3例蛇毒血凝酶类药物超说明书用药相关静脉血栓事件,引起医院药物警戒部门的警惕,将该类事件定为药物警戒风险信号。随即对全院蛇毒血凝酶类药物应用情况展开调查,针对用药风险环节制订干预措施,包括制订蛇毒血凝酶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加强处方/医嘱管理和加强医务人员蛇毒血凝酶类药物合理应用知识培训等,建立了蛇毒血凝酶类药物警戒制度。干预措施实施后的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与干预前的2017年6至8月比较,蛇毒血凝酶类药物使用量下降90.8%(由6 767支降至624支),用药指征不合理、疗程不合理和日剂量不合理发生率均明显下降。截至2019年底,未再发生蛇毒血凝酶类药物相关静脉血栓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年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力衰竭(心衰)发病率、病死率高,是21世纪备受关注的心血管疾病。关于心衰的药物和器械治疗近年来推陈出新。新型口服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不仅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预后,而且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其均可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关于急性失代偿心衰患者的研究显示,在院内开始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可较使用依那普利更早、更显著的降低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心肌病,特别是野生型,可能是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合并左心室肥厚的老年患者的病因之一。氯苯唑酸能够降低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心肌病合并心衰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激活一氧化氮-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通路的药物维利西呱也能够减少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经皮二尖瓣修复装置(Mitra Clip)有望改善左心室内径<70 mm伴重度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的预后。心肌收缩调节器有助于改善射血分数轻中度减低、不适合安装心脏同步化治疗装置的进展期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沙库巴曲缬沙坦(sacubitril/valsartan,LCZ696)作为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应用的新策略,许多证据表明其改善了CKD患者的预后。该综述通过检索万方、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中LCZ696上市以来其在CKD患者中应用的相关文章,总结其在生理、病理、药理、临床应用等方面的作用。虽然沙库巴曲的活性产物LBQ657在中度、重度肾损伤和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中的药物累积量较高,在血液透析中不被清除,在腹膜透析中清除极少,但并不影响其安全性。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相比,LCZ696可以提高血压达标率,改善心功能,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减慢,使心血管结局得到改善,且无更多不良事件发生。LCZ696可在各级CKD合并高血压和/或心力衰竭的患者中应用,安全性及耐受性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介入治疗后早期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早期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2年10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早期PCI治疗,术后对照组口服盐酸贝那普利,观察组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连续治疗8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和治疗8周时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血清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红蛋白(Myo)],比较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28例)高于对照组(71.43%,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49, P<0.05);两组患者的LVEF升高,且观察组(48.52±3.28)%高于对照组(43.86±2.52)%( t=13.434, P<0.05),LVEDD与NT-proBNP均降低,观察组分别为(46.70±2.88)mm和(680.44±87.04)pg/L低于对照组的(50.46±3.47)mm和(1 715.94±115.41)pg/L( t值分别为5.287、5.330,均 P<0.05);两组患者CK-MB、Myo较治疗前均降低,观察组分别为(31.42±5.76)U/L、(34.42±5.36)mg/L,低于对照组(38.44±4.94)U/L、(43.15±7.4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287、5.330,均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5例)低于对照组(28.57%,1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90, P>0.05);观察组再入院率(10.00%,3例)低于对照组(14.29%,5例),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χ2=0.021, P>0.05)。 结论:PCI后早期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促进心肌细胞的修复,提高术后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合并低血压的HFrEF患者中沙库巴曲缬沙坦的滴定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已经成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一线用药,同时,沙库巴曲缬沙坦也具有降压作用,所以,目前对于合并低血压的HFrEF(HFrEF-LSBP)患者能否从沙库巴曲缬沙坦中获益存在争议。该文对低血压对沙库巴曲缬沙坦滴定的影响进行综述,并提出了HFrEF-LSBP患者中滴定沙库巴曲缬沙坦的策略,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沙库巴曲/缬沙坦通过PI3K/AKT通路抑制CVB3诱导的病毒性心肌炎小鼠中病毒复制及心肌细胞凋亡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LCZ696)对柯萨奇病毒B3(CVB3)诱导的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中病毒复制及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并探究其具体机制。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 n=10):Sham组、Sham+LCZ696组、VMC组和VMC+LCZ696组。向BALB/c小鼠腹腔注射10 6 TCID 50/ml浓度CVB3 0.1 ml建立VMC模型,Sham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病毒注射当天被定义为第0天。每天60 mg/kg沙库巴曲/缬沙坦进行灌胃治疗,连续7 d。统计小鼠生存率;小动物超声检测小鼠心功能;ELISA法检测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心脏促炎因子(IL-6、TNF-α),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leaved-caspase-3、Bax、Bcl-2),CVB3病毒表面蛋白(VP-1)及相关通路蛋白(p-PI3K/PI3K、p-AKT/AKT)水平;PCR检测小鼠心脏中CVB3 mRNA水平;HE染色检测小鼠心脏炎性细胞浸润水平;TUNEL检测小鼠心脏组织中细胞凋亡水平。 结果:与Sham组相比,VMC组生存率下降,心功能指标(LVEDd、LVEDs、LVEF)减退( P<0.05)。VMC组小鼠血清CK-MB及心脏中IL-6、TNF-α、cleaved-caspase-3/caspase-3、Bax/Bcl-2、VP-1、CVB3 mRNA显著上升( P<0.05),同时AKT表达增多,而其磷酸化水平下降( P<0.05),细胞凋亡增多。LCZ696逆转了以上变化,表现为生存率上升,心功能改善( P<0.05),心脏炎症、凋亡与复制水平下调( P<0.05),p-AKT的水平上升( P<0.05)。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正常小鼠生存率、心功能、心肌损伤、心脏炎症、凋亡、病毒复制水平以及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均无明显影响。 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显著抑制VMC小鼠的心肌细胞凋亡水平,并降低CVB3在小鼠心脏中的病毒复制水平,抑制心肌炎症,从而改善小鼠心功能及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20年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住院率高、预后不良,是心血管病领域备受关注的严重临床综合征。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新型的治疗心衰的药物,改变着心衰药物治疗的模式。沙库巴曲缬沙坦已成为心衰治疗的基石,院内早期应用可减少心衰患者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长期应用可维持甚至逆转心室重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亦具有潜在获益。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具有降低心衰患者糖尿病发病率、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等多重获益。在心衰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新型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维利西呱可进一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心衰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马瓦卡坦可通过降低心肌收缩力改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有望改写其治疗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