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RP间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鉴别方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及房性心动过速等多种类型。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鉴别方法包括心动过速时应用心室起搏拖带、希氏束不应期/非不应期的心室期前刺激及心房不同部位起搏的方法,窦性心律下应用希氏束旁起搏、心室不同部位/频率刺激等方法。心室起搏拖带可观察多个指标,为临床最常用的鉴别方法之一,但可能造成拖带后"假V-A-A-V"顺序,希氏束不应期的心室期前刺激可能出现假阴性或者导致心动过速终止,不利于鉴别诊断。窦性心律下行希氏束旁起搏和心室不同部位/频率刺激时,结果可能受起搏位置、旁路位置和不应期影响,易造成假阴性结果等。因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临床上需综合多种鉴别方法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提高手术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R Ⅲ/S Ⅲ比值预测邻近希氏束旁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成功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邻近希氏束旁室性心律失常(PH-VA)的心电图特征及Ⅲ导联R/S比值(R Ⅲ/S Ⅲ)在预测消融成功和起源点距希氏束距离的价值。 方法:纳入2008年10月31日至2021年1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电生理检查与消融治疗符合PH-VA的患者根据胸部X线片及三维标测定位分为右侧PH-VA组和左侧PH-VA组:比较不同部位PH-VA的心电图特征及R Ⅲ/S Ⅲ比值在预测消融成功和起源点距希氏束距离的价值。 结果:22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年龄(61.0±16.4)岁,男133例。消融成功199例(88.8%,199/224)。①右侧PH-VA组179例,年龄(61.5±15.8)岁,其中男106例;②左侧PH-VA组45例,年龄(59.4±15.2)岁,其中男27例。①若以V 1导联呈R、QR、qR、qr、Qr、Qrs、qrS型及胸前导联移行
1.1作为PH-VA起源点距希氏束距离<5 mm的预测指标,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 结论:不同部位PH-VA的心电图特征不同,心电图指标对鉴别诊断有价值;R Ⅲ/S Ⅲ比值是PH-VA消融成功和起源点距希氏束距离<5 mm的有效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希氏束不应期左心室刺激鉴别窄QRS波心动过速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道1例隐匿性左外侧游离壁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在心室起搏下消融过程中,冠状静脉窦A波激动顺序由冠状静脉窦远端最早突然变为近端最早,并可诱发以心房激动顺序存在的心动过速。于右心室反复行希氏束不应期心室刺激(RS 2)均未提前下一A波,似乎不支持旁路参与,左心室RS 2证实为经第2条左侧房室旁路逆传的O-AVRT;消融成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射频消融左后间隔旁道1例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患者女性,54岁,主因阵发性心悸2年,再发10天入院.心动过速发作时为窄QRS波心动过速150次/分(图1A),窦性心律时心电图如图1B所示.1.电生理检查常规穿刺两侧股静脉,分别放置冠状窦电极(CS)、右室电极(RV)及希氏束电极(HIS)后行电生理检查.①给予心室刺激,S,S,500ms刺激时室房逆传呈偏心现象,逆传A波以冠状窦近端(CS7-8)领先;心室 S1S1500ms、S1S2330~320ms 刺激显示室房逆传无明显递减(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心脏希氏束或希氏束旁起搏的集束化围手术期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心脏希氏束或希氏束旁起搏患者最佳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方法 26例患者采用希氏束或希氏束旁起搏,通过强化对专科小组成员的培训,完善术前干预、术中配合及术后病情、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和健康指导等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26例该束式起搏患者在特制的集束化护理干预下能良好配合,术后顺利康复,无并发症发生,达到预期效果.结论 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科学、合理,能提升护士专业护理能力,确保专科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束室旁路作为前传支参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束室旁路是极其少见的一种预激类型,位于前间隔处,连接希氏束及心室肌,不参与任何折返性心动过速[1].本文报道1例束室旁路,电生理检查发现该束室旁路作为前传支参与了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发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三尖瓣瓣上与瓣下消融治疗右侧希氏束旁室性早搏的对比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右侧希氏束旁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在三尖瓣瓣上与瓣下行导管射频消融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于2010年5月至2017年12月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右侧希氏束旁室早患者.回顾分析病历资料,将在三尖瓣下进行射频消融的患者纳入瓣下组,在三尖瓣上进行射频消融的患者纳入瓣上组,收集患者临床基线、电生理资料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 共50例纳入本研究,男性30例,女性20例.其中瓣下组21例,瓣上组29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后,两组即时成功率无显著差别(90.5% vs 79.3%,P = 0.276).在随访中位时间为32个月后,瓣下组的远期成功率显著高于瓣上组(81.0% vs48.3%,P = 0.016).结论 射频消融是治疗右侧希氏束旁室早的有效手段;三尖瓣下消融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远期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希氏束旁的局灶性房速3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临床资料 患者一,女,64岁.因阵发性心悸、胸闷3年收治.查体未见明显异常体征.心电图(ECG)见图1.心脏彩超未见异常,左室射血分数(LVEF)56%.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心室及冠状窦程序刺激未见旁道及房室结双径路证据,予异丙肾上腺素激发后冠状窦近端S1S2刺激诱发心动过速,腔内心电图(EGMs)示AA间期350 ms,AV1∶1下传,心室起搏见室房分离,心室拖带后停止为V-A-A-V表现,支持房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左束支区起搏治疗宽QRS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对宽QRS波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AF)合并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 对10例慢AF宽QRS波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行希氏束旁左束支区起搏及右室心尖部永久起搏器(DDD)起搏治疗.记录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QRS波宽度.于术中、术后7d、30 d、3月及6月测定起搏电极的参数、检测脑钠肽水平以及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左房直径及左室直径、心脏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 左束支区起搏电极植入X线曝光时间长于右室心尖部电极植入时间.与术前相比,左束支区起搏患者术后QRS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术后脑钠肽显著下降,左房直径及左室直径明显缩小,心脏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左束支区起搏参数与心尖部位起搏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起搏电极阻抗、感知与起搏阈值较术中明显下降.经过随访,未发现左束支起搏电极有老化及电极脱位现象.结论 慢AF宽QRS波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可行希氏束旁左束支区起搏,并能明显改善心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酷似室早二联律的间歇性心室预激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病例资料 患者为一名58岁男性,因“反复发作性心悸4年余,加重1月”入院.门诊心电图见图1A.患者入院后心肌损伤标记物正常,经胸心脏超声也未见心功能及心脏结构异常.但在静息状态下记录到另一幅心电图(图1B).因此,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考虑该患者为间歇性的预激综合征.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心室起搏逆传无递减,台上患者可自发心动过速,起搏右室(频率为182bpm)也能诱发同样的心动过速(图1C),室房1∶1逆传,A波在希氏束(His)最早,明确为右侧隐匿性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