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位性交界性早搏致假性1∶2心室双重反应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性,68岁.因摔伤后髋部活动受限1 h就诊,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片段均可见一个波带2个QRS波,考虑诊断为1∶2心室双反应.后经再次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交界性早搏伴不同形式的反复心搏,动态心电图片段分析可见交界性早搏,其后可见逆行P波.证实原先诊断的1∶2心室双反应实为间位性交界性早搏二联律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初诊淋巴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淋巴瘤患者动态心电图和静息心电图的心电异常事件检出率,同时探讨初诊淋巴瘤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将2022年9月至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初次就诊的淋巴瘤患者作为淋巴瘤组,同一时期与淋巴瘤患者匹配的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特征及淋巴瘤患者动态心电图及静息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间心率变异性特征是否存在差异,对比淋巴瘤患者动态心电图和静息心电图心律失常事件的检出率。结果:最终入选淋巴瘤组患者67例,年龄(57.7±12.4)岁,其中男39例(58.2%,39/67);对照组67例,年龄(57.2±12.4)岁,其中男38例(56.7%,38/67)。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个人史、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及心血管用药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淋巴瘤组中有3例(4.5%,3/67)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非霍奇金淋巴瘤64例(95.5%,64/67),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4例(65.7%,44/67)所占比例最大。Ⅳ期及Ⅱ期淋巴瘤患者居多,分别为25例(37.3%,25/67)、24例(35.8%,24/67)。频域分析中,淋巴瘤组患者极低频功率(VLF)低于对照组[628.90(318.30,1 240.71) ms 2对1 124.30(731.10,1?966.00) ms 2, P<0.001];标准化低频功率(LFnorm)低于对照组[(52.52±14.64) nu对(58.99±13.06) nu, P=0.008];标准化高频功率(HFnorm)高于对照组[(47.48±14.64) nu对(41.01±13.06) nu , P=0.008];低频与高频功率之比(LF/HF)低于对照组[1.27(0.76,1.62)对1.54(1.00,2.20), P=0.010];时域分析中,淋巴瘤组患者24 h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低于对照组[102.00(78.00,128.00) ms对128.00(107.00,151.00) ms, P<0.001];24 h内每个5 min时段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低于对照组[(95.90±39.49) ms对(121.51±32.39) ms, P<0.001];三角指数低于对照组[25.93(19.53,31.78)对33.17(29.46,41.25), P<0.001];24 h内相邻RR间期相差>50 ms的心搏次数占所有总心搏次数的百分比(pNN50)高于对照组[1.99%(0.54%,6.02%)对3.96%(1.53%,10.57%), P=0.007];24 h内每个5 min时段的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DX)低于对照组[(40.09±23.78)ms对(50.46±13.76) ms, P=0.002];窦性RR间期直方图的底宽(TINN)低于对照组[422.00(289.00,508.00) ms对531.00(469.00,648.00) ms, P<0.001]。动态心电图早搏检出率高于静息心电图(32.8%对4.5%, P<0.001),动态心电图检出14例(20.9%,14/67)房性早搏(房早),静息心电图检出3例(4.5%,3/67)房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3);动态心电图检出10例(14.9%,10/67)室性早搏(室早),静息心电图未检出室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2);动态心电图对ST-T改变的检出率高于静息心电图(37.3%对13.4%, P=0.001),动态心电图检出ST段改变11例(16.4%,11/67),静息心电图检出ST段改变2例(3.0%,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4);动态心电图检出T波改变20例(29.9%,20/67),静息心电图检出T波改变9例(13.4%,9/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3)。 结论:淋巴瘤患者较非淋巴瘤患者心率变异性显著下降,淋巴瘤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动态心电图对房早、室早、ST段改变及T波改变检出率明显高于静息心电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民航飞行员心肌桥对心室复极影响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民航飞行员心肌桥的检出情况及心肌桥飞行员心室复极是否存在异常,探讨心肌桥对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19年≥40岁的民航飞行员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资料。排除患有影响心室复极的心血管疾病者。测定飞行员运动前静息心电图及运动结束后1 min QT间期,计算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 d)。根据是否检出心肌桥分为心肌桥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心肌桥组与对照组飞行员的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及室性早搏发生率。对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者,统计分析QT/RR斜率。 结果:共有243例飞行员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42例,女性1例。243例民航飞行员中检出心肌桥27例,主要见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5/27,92.6%);17例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其中心肌桥组6例,对照组11例。心肌桥组飞行员总飞行时间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29, P=0.022);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的阳性率或可疑阳性率及室性早搏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74、5.78, P<0.001、=0.016);平板运动试验恢复1 min后QT d延长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20, P=0.028);24 h室性早搏的平均发生次数、QT e/RR斜率和QT a/RR斜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7、4.26、2.51, P=0.034、<0.001、=0.024)。 结论:飞行员心肌桥可能导致心室复极时间延长,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平时航空卫生保障工作中应重视心肌桥飞行员的体检和飞行适应性评定,尤其要加强对心室复极异常飞行员的日常健康管理,以确保飞行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7例新生儿红斑狼疮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新生儿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2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7例新生儿红斑狼疮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7例患儿中,男9例,女8例。出现皮肤损害13例,心脏损害8例,其中房室传导阻滞4例,QT间期延长合并房性早搏1例,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1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心包积液1例,肺动脉高压1例,心功能不全2例。1例患儿同时出现皮肤损害及心脏传导阻滞。血液系统损害15例,肝胆系统损害11例。血清学指标中,抗ANA抗体阳性17例,抗SSA-60阳性12例,抗SSA-52阳性13例,抗SSB阳性7例,抗Sm阳性1例,抗RNP阳性3例。其中4例房室传导阻滞患儿抗SSA-60、抗SSA-52均为阳性。皮肤损害患儿多预后良好,仅1例遗留褐色瘢痕,1例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患儿及1例QT间期延长合并房性早搏患儿复查心电图正常,2例仍存在Ⅲ°房室传导阻滞,另1例于1岁2个月安装起搏器,且遗留痉挛性脑瘫。患儿母亲共16例行血清学检测,产前发现结缔组织抗体异常10例,产后发现结缔组织抗体异常6例。结论:新生儿红斑狼疮无显著性别差异,Ⅲ°房室传导阻滞难以逆转,心外损害患儿多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动态心电图联合血清脑钠肽、肌酸激酶同工酶评估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病情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联合血清脑钠肽(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在评估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125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依据是否并发病毒性心肌炎分为并发组(71例)、未并发组(54例),对比动态与常规心电图的特征,分析并发组与未并发组入院时血清BNP、CK-MB水平,对比不同心肌炎病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血清BNP及CK-MB,分析其联合诊断价值。结果:动态心电图中房性早搏及窦性心动过速等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38.03%(27/71)比22.54%(16/71)、28.17%(20/71)比14.08%(10/71)]( P<0.05);并发组入院时血清BNP、CK-MB水平均高于未并发组[(104.26 ± 10.75) ng/L比(54.11 ± 5.69) ng/L、(17.89 ± 1.86) U/L比(13.46 ± 1.42)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呼吸道感染并发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37例)动态心电图中房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一度房室传导阻滞、ST段改变、QRS低电压检出率及入院时血清BNP、CK-MB水平均高于并发轻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34例)[51.35%(19/37)比23.53%(8/34)、43.24%(16/37)比11.76%(4/34)、32.43%(12/37)比11.76%(4/34)、29.73%(11/37)比8.82%(3/34)、43.24%(16/37)比14.71%(5/34)、24.32%(9/37)比5.88%(2/34)、(107.19 ± 10.56) ng/L比(101.08 ± 10.18)ng/L、(18.33 ± 1.85) U/L比(17.41 ± 1.76)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临床病理诊断为准,动态心电图、入院时BNP、入院时CK-MB、三者联合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的 Kappa值分别是0.784、0.765、0.733、0.879,且联合检测灵敏度、准确度更高。 结论:动态心电图联合血清BNP、CK-MB能较好评估呼吸道感染并发心肌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可加以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搏基层合理用药指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搏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丹红注射液联合比索洛尔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比索洛尔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比索洛尔配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心律失常改善情况、血糖指标、胰岛功能指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88.0%比70.0%,χ 2=4.883,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室性早搏[(1 412.52±587.85)次/24 h比(2 247.96±761.52)次/24 h]、短阵性室速[(46.58±10.12)阵/24 h比(79.45±12.01)阵/24 h]、ST段压低[(1.24±0.19)mm比(1.41±0.24)mm]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141、-14.799、-3.927,均 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6.58±1.61)mmol/L]、餐后2 h血糖[(8.35±1.72)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4±1.58)%]均低于对照组[(8.24±1.87)mmol/L、(9.69±1.91)mmol/L、(7.68±1.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757、-3.686、-4.379,均 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为(56.52±10.28)%,高于对照组的(47.96±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78, P<0.001),胰岛素抵抗指数为(2.06±0.32),低于对照组的(2.54±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157, P<0.001)。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0%比8.00%,χ 2=0.444, P>0.05)。 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比索洛尔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效果较单一比索洛尔治疗效果好,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改善血糖和胰岛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RDN基因变异致Triadin敲除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 女,2岁6月龄,因“呼吸、心搏骤停后5 h”转入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搏骤停、晕厥、无自主呼吸、抽搐。心电图可见单发、成对室性早搏以及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予持续机械通气、抗感染、脑保护、美托洛尔等治疗,遗留有言语和语言障碍、肌无力。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患儿TRDN基因存在c.326delT(p.Leu109CysfsTer25)纯合变异,确诊为Triadin敲除综合征,后继续予美托洛尔治疗,随访7个月未发生心脏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全导联可穿戴式动态心电监护设备观察高强度体能训练的心率变异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新型可穿戴式全导联动态心电监护设备观察高强度体能训练前后的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变化。方法:入选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石家庄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保障系统内部某训练基地受试者144例,其中男105例,女39例,年龄(35.1±3.5)岁,连续穿戴动态心电监护衣48 h并在此期间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训练前后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包括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 min 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SDANN指数和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值(RMSSD)、低频、高频及超低频等。结果:共计131例受试者完成全程动态心电图监护分析,平均总监护记录时间(43.87±?.09) h。训练前总的心律失常发生率20.6%(27/131),室性早搏发生率4.6%(6/131),房性早搏发生率9.9%(13/131),训练后有19.1%(25/131)仍存在心律失常,仍有室性早搏3.8%(5/131),房性早搏8.4%(11/131),未见ST-T改变,无新发心律失常。体能训练阶段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非高强度训练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40)。训练后平均心率、最大心率均高于训练前[(74.66±9.91)次/min对(71.45±7.42)次/min, P=0.003][(144.86±23.55)次/min对(131.75±15.14)次/min, P<0.001]。SDNN、SDANN、SDANN指数和RMSSD均高于训练前日常工作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可穿戴式全导联动态心电监护观察到高强度体能训练对心律失常影响不大,但可增加心率变异性,改善心脏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