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脱髓鞘病与水通道蛋白4抗体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磁共振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脱髓鞘病与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的病变分布、形态学特征及其在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经临床及血清抗体检测确诊的MOG抗体相关脱髓鞘病患者35例[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31(25,43)岁]和AQP4抗体阳性NMOSD患者36例[男性3例,女性33例,年龄42(29,54)岁],分别纳入MOG组和AQP4阳性组。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行常规头颅MRI扫描,并记录颅内病变的部位、形态及数量。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不同类型的病灶数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不同病灶对于两种疾病的提示意义。结果:在22种不同类型的病灶中,共有7种类型的病灶数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质及皮髓质交界病变( OR=21.91,95% CI 3.09~61.69, P<0.05)和幕下周围型白质病变( OR=10.48,95% CI 2.00~18.89, P<0.05)是鉴别MOG组和NMOSD组患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皮质及皮髓质交界病变在MOG组中的发生率为51.4%(18/35),显著高于AQP4阳性组(2.8%,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02, P<0.01)。幕下周围型白质病变在MOG组中的发生率为31.4%(11/35),显著高于AQP4阳性组(5.6%,2/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1, 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周围型病变(包括幕上软脑膜炎、皮质脑炎、皮质及皮髓质交界病变、幕下软脑膜炎、幕下软脑膜下脱髓鞘、幕下周围型病变6类病灶)对于提示MOG抗体相关脱髓鞘病颅内病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93]较仅依据皮质及皮髓质交界病变(AUC=0.75)或中央型病变(幕上脑室旁白质病变、间脑、幕下脑室旁等3类病变,AUC=0.64)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结论:MOG抗体相关脱髓鞘病较AQP4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颅内病灶的发生率更高,且两组疾病的颅内MRI病灶在分布及形态上有特征性表现。识别周围型病灶(沿软脑膜分布)和中央型病灶(沿室管膜分布)分布模式对于鉴别两组疾病有一定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藏族正常成人头颅正中矢状面幕上和幕下面积的磁共振成像测量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讨藏族正常成人幕上面积、幕下面积和颅腔面积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 以生活在拉萨市自愿参加的世居藏族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有效调查对象158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36.60±10.75)岁,其中男性64例,女性94例.利用西门子MAGNETOM ESSENZA 1.5T磁共振扫描仪,使用3D-fSPGR序列扫描,将扫描获取的图像以DICOM格式存储,导入到3D Medical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利用软件自带的工具包,对感兴趣区域进行勾画.在T1WI正中矢状位成像上,测量幕上面积、幕下面积和颅腔面积,并计算幕下面积/幕上面积比值,幕上面积/颅腔面积比值,幕下面积/颅腔面积比值.为消除头颅大小的个体差异对脑结构的影响,本研究用同层面颅腔面积,对幕上面积和幕下面积进行校正.结果 藏族男性幕上面积为(127.91±9.84)cm2,幕下面积为(33.96±3.27)cm2,颅腔面积为(161.86±10.83)cm2;藏族女性幕上面积为(118.75±8.04)cm2,幕下面积为(32.19± 3.00)cm2,颅腔面积为(150.94±8.90)cm2,不同性别间幕上面积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t=6.408,P<0.01),幕下面积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t=3.508,P<0.01),颅腔面积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t=6.679,P<0.01).校正后,藏族男性幕上面积为(122.75±2.96)cm2,幕下面积为(32.66±2.96)cm2;藏族女性幕上面积为(122.23±2.85)cm2,幕下面积为(33.18±2.85)cm2,校正后不同性别幕上面积和幕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藏族男性除幕下面积、颅腔面积、校正后幕上面积/颅腔面积比3个指标不同年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其余各指标不同年龄组比较显著均存在差异性(P<0.05).藏族女性各测量指标不同年龄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藏族男性与年龄成正相关的指标为实测幕上面积、幕上面积/颅腔面积比、校正后幕上面积(r=0.258、0.363、0.363,P<0.05或P<0.01),与年龄成负相关的指标为幕下面积/幕上面积比、幕下面积/颅腔面积比、校正后幕下面积/幕上面积比、校正后幕下面积/颅腔面积比(r=-0.363、-0.363、-0.363、-0.312,P<0.05或P<0.01);藏族女性各测量值与年龄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 藏族正常成年人群平均颅腔面积男性比女性大10.7%,幕上面积男性略大于女性,幕下面积男性略小于女性,校正后无性别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现状,分析其危险因素,构建手术部位感染风险预警模型,为筛查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人群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择2018-2021年神经外科2364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数据按6:4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预警模型,以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2364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67例,感染率为2.83%.纳入风险预警模型的变量有低蛋白血症、幕下手术入路、术中放置植入物、术中留置引流管、使用激素、二次手术、术前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预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AUC=0.938,灵敏度为93.94%,特异度为84.99%.结论 建立的预警模型判别能力较好,对控制手术部位感染、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脑梗死后卒中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卒中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283例,根据是否感染分为非感染组(n=198)和感染组(n=85).收集一般临床资料,于入院第1天和第7天测定血清皮质醇、血浆IL-4水平,分析卒中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感染组相比,吸烟、机械通气、糖尿病、吞咽困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意识水平、第1天皮质醇及IL-4升高、入院时平均美国国立卒中量表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中面积及大面积脑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心源性脑梗死、左侧大脑半球、双侧大脑半球及幕下脑梗死脑梗死后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两组统计学具有差异(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大面积脑梗死(OR=2.67)、COPD(OR=2.77)、入院第1天皮质醇升高(OR=3.26)、IL-4升高(OR=2.83)、左侧大脑半球脑梗死(OR=3.78)及幕下脑梗死(OR=3.12,)与卒中后感染显著相关(P<0.01),是脑卒中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免疫相关因子及不同区域脑梗死可能对卒中后感染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经内镜经小脑幕上下入路第三脑室后部的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模拟神经内镜经小脑幕上下人路对第三脑室后部解剖结构及显露范围进行解剖学研究,进而为神经内镜下治疗该区域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头颅标本5具(10侧),模拟神经内镜经幕下小脑上正中入路、旁正中入路、经枕下幕上入路对第三脑室后部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比较不同入路下的显露情况.结果 (1)解剖结构的测量:小脑桥静脉为(3.6±0.6)根;Galen静脉直径为(5.6 ±0.6)mm,根部距窦汇(50.8±3.7) mm;缰联合距窦汇(74.4 ±6.7)mm;前联合至窦汇的平均距离为(107.2±7.3) mm.(2)不同入路的对比:神经内镜经幕下小脑上正中入路、旁正中入路、经枕下幕上人路下松果体的显露范围大致相等,平均为(19.6 ±2.8)mm2;胼胝体压部的平均显露面积分别为(55.2 ±7.9)mm2、(34.7±7.9)mm2、(44.9±5.9) mm2;侧丘的平均显露面积分别为(153.8±13.4) mm2、(177.5±24.0)mm2、(197.6±19.8)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神经内镜经小脑幕上下入路治疗第三脑室后部病变安全、可行.术前应根据病变的类型、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眶外侧锁孔入路与常规锁孔入路对于鞍区手术显露的量化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量化对比眶外侧锁孔与常规锁孔入路包括翼点锁孔、眶上锁孔入路对于鞍区各部区域显露面积和操作能力的研究,为临床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 从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15例(3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头颅标本,随机分3组,分别模拟眶上锁孔、眶外侧锁孔、翼点锁孔开颅.应用无框神经导航系统,以视交叉和终板前方相交处作为中心基点,选取6个不同参照点以辐射状方式向颅底鞍区外方延伸,相邻2个参照点方向与基点连接成一个三角形,所构成的6个三角形为鞍区显露总面积.通过组合叠加三角形计算幕上区、同侧区、幕下区、对侧区的显露面积并进行组间比较.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引入Salma手术显露操作评分表,模拟鞍区常见部位的操作并进行量化评分.结果 眶上锁孔入路、眶外侧锁孔入路、翼点锁孔入路对鞍旁区显露的总面积分别为(1641.6±295.6)mm2、(1782.3±294.6)mm2、(1552.5±307.4)mm2,彼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比幕上区显露面积时,眶外侧锁孔入路和眶上锁孔入路都大于翼点锁孔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同侧区和幕下区的显露面积,翼点锁孔入路和眶外侧锁孔入路都大于眶上锁孔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对侧区显露面积时,眶上锁孔入路大于眶外侧锁孔入路大于翼点锁孔入路,且彼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Salma手术显露操作评分表所得评分:眶上锁孔入路评分29.7分(39.08%)、眶外侧锁孔入路37.0分(48.68%)、翼点锁孔入路36.1分(47.50%).结论 3种锁孔入路对于鞍旁区各部的显露程度不尽相同,眶外侧锁孔入路对鞍旁区的显露程度较好,可操作性较高.但临床应用时应综合分析,注重具体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QSM序列在原发性高血压脑内微出血灶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应用QSM序列测量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病人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磁化率值,探讨QSM序列在EH病人CMB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3.0T Discovery750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对33例合并有CMBs的EH病人脑部进行QSM序列扫描;根据CMBs分组标准,将脑空间部位分为皮层-皮层下、基底节-丘脑区、幕下三个区域,分析在各部位CMBs磁化率值分布有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各个部位CMBs病灶磁化率值与QSM幅度图像上面积的关系.结果:共33例合并CMBs的EH病人中,QSM序列观察到明显可数的CMBs病灶178个.CMBs病灶磁化率值取值范围为0.112~0.494,均值为0.267.CMBs病灶磁化率值在各部位的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各部位的病灶在QSM幅度图上的面积与其磁化率值均有正相关关系.结论:EH病人不同部位CMBs病灶磁化率值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EH病人各分部区域CMBs病灶面积与磁化率值间有变化规律,对了解高血压病对脑血管的影响以及对CMBs病灶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提供影像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肾小球滤过率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微出血(CMBs)的预警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68例,根据颅脑磁敏感成像分为CMBs组和非CMBs组,CMBs组患者根据分布位置分为脑叶组和深部/幕下组.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计算依据MDRD公式,比较不同程度CMBs患者肾功能损害指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CMBs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CMBs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eGFR升高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CMBs组[(4.29 ± 3.86)mg/L比(2.58 ± 2.74)mg/L、40.7% (33/81)比11.4%(10/88)](P<0.01).高血压病史所占比例在深部/幕下亚组高于脑叶亚组[83.3% (50/60)比52.4%(11/21),χ2=6.947,P=0.008],两亚组血清肌酐(SCr)值[(113.75 ± 71.23)μmol/L比(75.38 ± 38.36)μmol/L,t=-2.346,P=0.021]及eGFR值[(91.58 ± 31.87)ml/(min·1.73 m2)比(109.95 ± 29.47)ml/(min·1.73 m2),t=2.316,P=0.023]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5.408;95% CI 1.518~19.267,P=0.008)是深部/幕下亚组CMBs的危险因素.随着CMBs程度加重尿素氮(BUN)值(χ2=28.150,P<0.01)和SCr值(χ2=47.610, P<0.01)升高,eGFR值(χ2=39.067,P<0.01)随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GFR下降组患者CMBs所占比例明显高于eGFR正常组[76.7%(33/43)比38.1%(48/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88,P<0.01);高血压病史(OR=3.135;95% CI 1.343~7.321,P=0.008)、血hs-CRP升高(OR=1.233;95% CI 1.098~1.385,P<0.01)和eGFR下降(OR=1.025;95% CI 1.002~1.048,P=0.033)是CMBs发生的危险因素,eGFR下降发生CMBs的危险性是eGFR正常的1.025倍;eGF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694(P=0.042).结论 高血压病史是深部/幕下CMBs的危险因素;eGFR下降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个体化预测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分析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个体化预测颅内感染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纳入2014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治疗患者386例,收集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预测颅内感染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1)386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有25例发生颅内感染,发生率为6.5%.(2)2型糖尿病(OR=1.353,95%CI:1.141~1.603)、幕下手术(OR=2.452,95%CI:1.107~5.435)、手术持续时间≥4 h(OR=1.125,95%CI:1.076~1.177)、脑室外引流(OR=1.125,95%CI:1.076~1.177)及脑脊液漏(OR=2.022,95%CI:1.28~3.193)均是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对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ROC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849(95%CI:0.740~0.958);校准曲线为斜率接近于1的直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9.068,P=0.106)均显示该模型预测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风险具有良好准确度.结论 本研究基于2型糖尿病、幕下手术、手术持续时间、引流方式及脑脊液漏这5项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可指导临床个体化防控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临床应用价值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 选取某院神经外科2019年1月—2021年6月行开颅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其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共纳入778例开颅手术患者,121例发生术后颅内感染,发病率为15.5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幕下手术、脑室引流时间≥3 d、使用明胶海绵≥3片、出血量≥300 mL、切口脑脊液漏是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t(P)=5.408+0.833×(幕下手术)+0.083×(脑室引流时间)+1.059×(使用明胶海绵)+0.456×(出血量)+2.821×(切口脑脊液漏);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颅内感染的预测概率和实际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8);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验证准确率为86.00%,ROC曲线下面积为0.847,95%CI为0.814~0.878.结论 幕下手术、脑室引流时间≥3 d、使用明胶海绵≥3片、出血量≥300 mL、切口脑脊液漏是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术后颅内感染的预测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