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北平原正向"暖干化"演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降水(P)、气温(T)、土壤含水量(SWC)和土壤温度(ST)是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准确刻画其时空变化特征是认识和理解水热交互作用、制定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基础.然而,相关研究却严重受限于原位观测站点稀少、监测数据时序短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表征这些因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研究基于ERA5-Land再分析数据,采用Sen斜率、Mann-Kendall 检验法对华北平原1953-2022年P、T、SWC和ST的变化趋势、突变时间及时空格局进行制图与分析;进而用Spearman相关系数探讨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70年来,华北平原年降水总量在509.80-1393.05 mm之间波动,降水变化率为-38.31 mm/10a,突变年份在1988年前后;夏季降水减少速率最快.年均气温在12.11-15.35℃之间波动,气温变化率为0.27℃/l0a,突变年份在1996年左右;冬季气温升高速率最快.P和T均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华北平原西南部降水减少速率较快而升温速率较慢,西北部则表现相反.SWC均呈减少趋势,100-289 cm层含水量变率最大且随时间减少的幅度逐渐增大;四个土层SWC季节变化幅度不同.ST均呈升高趋势且升温速度随时间变快,0-7 cm层升温速率最快.土壤升温幅度春季最大,秋季最小.SWC减少幅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ST升高幅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土壤深度对SWC和ST的影响相反,且SWC突变时间比ST突变时间早近20年.ST和SWC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且西北部变率大,东南部变率小.T与P、ST与SWC之间的变化趋势相反,P和SWC、T和ST之间的变化趋势相同,SWC与T和P、ST与T和P的相关性随土壤深度而减小.综上,华北平原水热条件向"暖干化"演变.研究可增进对华北平原水热变化过程的认识,进而为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典型草地土壤反硝化过程同位素分馏效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反硝化过程是生态系统气态氮损失的主要途径,然而其速率一直难以量化.15N同位素自然丰度法是量化陆地生态系统尺度反硝化速率的有效方法,但是该方法需要考虑反硝化过程中的氮氧同位素分馏效应.目前关于陆地土壤反硝化作用分馏系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和农田,对于草地土壤的研究十分有限.基于此,本研究以我国不同地区的4种典型草地土壤(大兴安岭、多伦、额尔古纳和刚察)为对象,通过室内厌氧培养实验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反硝化作用的硝酸盐消耗速率,并借助瑞利分馏模型拟合出N和O同位素分馏效应(ε)及其比值(△δ180∶△δ15N).结果显示,草地土壤15ε为21.6‰~32.0‰(27.1‰±2.1‰),18ε为10.4‰~15.7‰(12.9‰±1.1‰).研究发现,不同环境之间15e存在一定差异,可能归因于不同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差异.此外,不同研究所用计算方法的差异、底物硝酸盐浓度、硝酸盐异化还原反应以及开放环境中可能发生的硝化作用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15ε的计算.对于18ε来说,年均温和年均降水是影响18ε的重要因素.草地土壤△δ18O∶△δ15N比值为0.38~0.49(0.46±0.03),低于以往陆地和水体生态系统以及微生物纯培养的研究.亚硝酸盐的再氧化和与水之间的氧同位素交换可能是造成△δ18O∶△δ15N差异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不同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反硝化分馏效应存在一定差异,在定量评估陆地生态系统反硝化作用速率时需综合考虑气候类型和生态系统等变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北京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日均气温对其流行的滞后效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北京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探讨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短期滞后效应。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以及昌平区手足口病的病例资料以及同期气象数据,利用分布滞后模型探索北京市气温与手足口病发病的累计相对危险度与短期滞后效应。结果:2009至2018年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以及昌平区累计确诊手足口病97 210例。手足口病年发病率在各区存在差异,西城区的年均发病率最低,为71.83/10万;三区合计年均发病率为146.89/10万,病例集中于每年5~7月,并在10~11月出现小高峰。男女发病比例为1.49∶1,患者年龄为3.08(1.89,4.39)岁,6岁以下患儿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Z=-30.11, P<0.01)。分布滞后模型显示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累计相对危险度曲线呈双峰分布,峰值出现在4 ℃和26 ℃,累计 RR值分别为1.36(95 %CI:1.05~1.76)和1.35(95 %CI:1.10~1.66)。 结论:北京市手足口病年发病率在各区存在差异,西城区的年均发病率最低;此外,手足口病发病存在季节性,春夏季发病高于秋冬季;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的发病存在滞后效应,且高温和低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甘肃省肃北、肃南县鼠疫疫源地气象因素对鼠疫流行影响的非线性效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甘肃省肃北、肃南县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内气象因素对鼠疫流行的影响。方法:收集1973 - 2016年肃北、肃南2个县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鼠疫监测资料(来源于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当年及领先1、2、3年(相对于当年作为参照的前1、2、3个年份)的气象因素(年均降雨量、气温、相对湿度)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网)。采用R2.3.2软件,以年鼠疫检菌阳性率为因变量,气象因素为自变量建立时间序列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采用非线性效应关系定量研究气象因素对鼠疫的影响。结果:2006 - 2016年与1974 - 1983年相比,年均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的平均值肃北县分别上升了0.99 ℃、3.55%RH、12.16 mm;肃南县分别上升了1.00 ℃、2.01%RH、14.60 mm。1973 - 2016年共发生11起人间鼠疫,发病12例,死亡7例。肃北县鼠疫疫源地内领先3年年均降雨量在一定范围内每升高1.00 mm,动物鼠疫发生增加0.40%;领先2年年均相对湿度在一定范围内每升高1.00%RH,动物鼠疫发生增加11.66%。肃南县鼠疫疫源地内领先1年年均降雨量在一定范围内每升高1.00 mm,动物鼠疫发生增加1.32%;领先3年年均相对湿度在一定范围内每升高1.00%RH,动物鼠疫发生增加11.96%。另外,肃北、肃南县领先2年年均气温在一定范围内每升高1.00 ℃,动物鼠疫发生分别增加73.17%、70.18%。结论:甘肃省肃北、肃南县鼠疫的发生流行与气象因素关系密切,一定范围内的年均气温上升对鼠疫的流行不仅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存在滞后效应。另外,同一疫源地内不同类型气候对动物鼠疫流行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浙江省2011—2020年生殖器疱疹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浙江省生殖器疱疹的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导出浙江省2011—2020年网络直报的生殖器疱疹病例数据,对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1—2020年,浙江省生殖器疱疹报告发病率为4.92/10万 ~ 6.19/10万,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 χ2趋势 = 0.03, P = 0.959);女性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χ2趋势 = 5.13, P = 0.034),由4.50/10万上升至6.02/10万,年均上升3.27%;高发年龄段为20 ~ 39岁性活跃人群,但15 ~ 19岁及50岁以上各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幅分别为8.10%(15 ~ 19岁)、9.24%(50 ~ 54岁)、7.81%(55 ~ 59岁)、4.27%(≥ 60岁)。病例职业构成以农民为主(28.38%,8 779/30 931),医务人员、离退人员、学生、家务及待业、干部职员职业构成比年均增幅居前,分别为13.71%、13.14%、10.74%、9.36%、7.00%。报告发病率较高的是宁波、温州、台州等东部沿海地区及浙江中部工业经济较发达的金华市,年报告发病率均在5/10万以上;杭州市年报告发病率明显上升,年均增幅5.39%。 结论:2011—2020年浙江省生殖器疱疹疫情无明显下降趋势,今后需关注女性、青少年和老年人群的防治工作,加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状况监测及感染途径、接触史调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7—2020年我国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例中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感染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住院病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感染状况。方法:于2017年6月至2020年3月,在我国华北地区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东北地区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西北地区的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华南地区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东南地区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和西南地区的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开展前瞻性儿童ALRTI病例感染RSV的多中心研究,最终共纳入2 839例病例。采集儿童ALRTI住院病例的呼吸道样本,使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筛检样本中的16种呼吸道病毒,分析儿童ALRTI住院病例中RSV感染状况。结果:RSV总检出率为18.6%(528/2 839);各地区RSV检出率5.5%~44.3%。男童的RSV检出率高于女童检出率(20.2% 比16.3%)( P=0.009)。<5岁年龄组的RSV检出率(22.3%,501/2245)高于5~18岁组(4.5%,27/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7.98, P<0.001);<6 月龄组患儿的RSV检出率(37.0%)高于其他年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RSV全年均有检出(除2019年6月和7月),冬春季是流行高峰。270例重症肺炎病例中,RSV核酸阳性病例占比为17.0%(46/270),其中36例为单纯RSV感染。 结论:RSV是引起我国5岁以下儿童ALRTI的常见病毒病原体;全年均可检出,并呈现出冬春季流行高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西藏自治区亚东县自然疫源地特点及蚊虫和蜱虫空间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西藏自治区(简称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特点及蚊虫、蜱虫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生态地理特征、人口学信息、农牧业资料收集自亚东县2020年统计年鉴,媒介生物资料收集自亚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2021年亚东气象站数据收集自世界天气网站。2021年7月,根据亚东县植被、畜牧分布情况选择蚊虫、蜱虫采样点共20个进行现场调查。采用灯诱法诱集蚊虫,人工检查和布旗法捕捉蜱虫,分析蚊虫和蜱虫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地势北高南低,海拔落差约5 000 m;水资源丰富,亚东河平均径流量为20.1 m 3/s;北部气候高寒干燥、南部温和湿润。2010-2021年亚东县年均站点气压为452.8 mmHg(1 mmHg = 0.133 kPa),月均最高气温、降水量及空气相对湿度分别为8.7 ℃、134.5 mm、81.3%,均在7月份。灯诱法共诱集双翅目昆虫6 897只,均为非吸血蚊虫;蚊虫总密度为163.77只/(灯·小时),优势种群为眼蕈蚊科,占89.69%(6 186/6 897)。不同采样地区中,以下亚东乡诱集蚊虫数最多,占67.17%(4 633/6 897);其他依次为亚东县县城和上亚东乡,分别占27.36%(1 887/6 897)、5.47%(377/6 897)。共对2 014只宿主动物进行体表检查,梳检出寄生蜱23只,包括硬蜱属20只、血蜱属3只;各蜱虫采样点均未捕捉到游离蜱。 结论: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垂直梯度;蚊虫和蜱虫有活动但密度不高,蚊虫密度整体呈南高北低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分子诊断技术应用对提升结核病病原学诊断率的作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浙江省肺结核病例病原学诊断率相关因素,为结核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结核病专报信息系统中获取2015年至2020年浙江省各地级市的肺结核病原学检测信息,分析肺结核病例病原学阳性检出情况,构建Joinpoint回归模型评估年度病原学阳性率变化趋势,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新诊断技术对涂阴肺结核病例中病原学阳性检出率的影响。结果:2015年至2020年浙江省肺结核病原学阳性率从38.66%(10 588/27 385)上升至64.12%(14 275/22 262),年均增长率达到8.80%。浙江省11个地级市肺结核病原学阳性率均呈增长趋势,其中温州市和丽水市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0.27%和11.21%,2020年金华市和丽水市病原学阳性率达到70.13%(2 007/2 862)和73.34%(707/964)。2015年至2020年浙江省涂阴肺结核病例占比为61.66%(92 935/150 733),进一步开展培养或分子检测率从0.13%(22/16 650)上升至84.74%(11 384/13 434),涂阴肺结核患者病原学确诊阳性率从0.04%(6/16 650)上升至41.28%(5 546/13 434)。如果将培养和分子检测率提高至100.00%,线性回归模型预测病原学阳性率可提高至44.20%,据此估算浙江省肺结核病原学阳性率将达到66.00%。截至2020年,浙江省95.56%(86/90)和92.22%(83/90)的结核病定点医院分别配置了分子诊断设备和液体诊断设备,分子诊断和培养诊断检测阳性的病例在病原学阳性肺结核病例中的占比分别为71.24%(10 169/14 275)和53.44%(7 629/14 275)。结论:实施和推广结核病新诊断技术,特别是分子诊断技术,可显著提升肺结核病原学阳性率,结核病防控应更加重视结核病病原学诊断的方法和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人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人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96例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48例采取经皮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并作为对照组,另48例采取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并作为观察组。观察对比两组疗效。比较两组在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3年和5年的疼痛和手术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评分。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疼痛缓解评分、手术并发症严重程度评分及总体疗效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年、3年和5年,观察组和对照组疼痛严重程度分别是[(0.55±0.39)分和(0.94±0.61)分, t=7.572, P=0.011],[(0.81±0.61)分和(1.19±0.83)分, t=7.513, P=0.012]和[(1.13±0.65)分和(1.55±0.91)分, t=7.837, P=0.010]分;手术并发症严重程度分别是[(0.39±0.28)分和(0.67±0.49)分, t=7.290, P=0.014],[(0.65±0.37)分和(0.94±0.55)分, t=7.353, P=0.013]和[(0.80±0.35)分和(1.13±0.64)分, t=7.475, P=0.012]分;总体疗效为两类疼痛和手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评分,分别是[(0.72±0.35)分和(1.33±0.56)分, t=7.701, P=0.009]分,[(1.21±0.49)分和(1.78±0.70)分, t=7.580, P=0.011]分和[(1.46±0.55)分和(2.24±1.03)分, t=8.026, P=0.007]分;观察组上述三项评分在1年,3年和5年均低于对照组。 结论:对于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确切、疼痛缓解持续时间长、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浙江台州肺结核流行特征分析(2011—2021年)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台州市肺结核发病和死亡流行特征,为制定肺结核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台州市2011—2021年结核病网络登记报告的结核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1—2021年台州市共报告结核病患者31 683例,报告发病率为47.11/10万,呈下降趋势( χ2趋势=739.49, P<0.001),集中发病高峰期在3—8月份,占56.06%(17 760/31 683)。温岭市和临海市2个县级市病例数较多,占发病总数的41.69%(13 210/31 683),年均发病率以天台县、仙居县和温岭市为高,分别为56.61/10万、53.49/10万和52.85/10万。发病人群男女性别比为2.43∶1,20~59岁年龄段肺结核患者占全部肺结核患者的77.37%(24 513/31 683)。60岁以上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各职业类型中,农民占报告患者数最多,为53.39%(16 917/31 683)。 结论:台州市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高疫情地区仍需进一步加大肺结核防控力度。应重点关注60岁以上人群、农民,开展肺结核主动筛查和健康教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