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症状监测系统的杭州市学校因病缺课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杭州市学校因病缺课的情况及常见特征,为学校疾病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整理基于智能手机的"杭州市学校症状监测系统"监测信息2 823 145条,采用生态学研究方法,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对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地区因病缺课及发热、咳嗽、皮疹、红眼、腹泻、腮腺肿大、呕吐等7个常见症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杭州市全市学生请假中因病占比为65.78%(1 868 293/2 840 421),其中以咳嗽占比最大,为49.51%(924 947/1 868 293),其次为发热28.78%(537 630/1 868 293),红眼占比最低,仅0.41%(7 591/1 868 293)。发热、红眼在冬春季高发,分别占比全年同类症状的48.03%(258 961/539 170)和64.48%(3 193/4 952),随气温升高呈下降趋势( Z发热=-94.04, Z红眼=-18.10,均 P<0.001),呕吐以冬季为主,占比全年报告的61.94%(77 925/125 813)。学校类型( F=181.15, P<0.001)、地区类型( F=8.56, P<0.001)以及二者的交互项( F=4.47,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因病缺课和7个常见症状均存在学校类型差异,发热、皮疹、腹泻、腮腺肿大和呕吐存在地区差异。一般线性模型边际估计结果显示,农村幼儿园因病缺课比例高于城市(64.89% vs. 61.50%, F=8.24, P<0.001),农村中小学发热比例明显低于城市(小学:33.78% vs.43.09%,中学:25.68% vs.28.49%, F=17.58, P<0.001),农村中学皮疹比例显著高于城市(6.80% vs.4.68%, F=4.41, P=0.012),农村中小学腹泻比例显著高于城市(小学:4.06% vs.3.12%,中学:6.93% vs.4.94%, F=4.58, P=0.010)。 结论:小学生及农村地区学生应成为杭州市疾病监测与控制的重点人群,冬春季应重点做好流行性感冒、流行性结膜炎、诺如病毒感染等传染病监测预防工作,夏秋季农村地区应加强室内外防蚊灭虫等预防控制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杭州市淡色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和击倒抗性基因突变检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杭州市淡色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探究淡色库蚊的击倒抗性(knock down resistance,kdr)基因突变情况,为该地区淡色库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2年9月,在杭州市上城区、拱墅区国家监测点不同方位采集淡色库蚊幼虫和蛹,在实验室饲养繁殖,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成蚊接触筒法和幼虫浸渍法测定其对3种常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氯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提取单只淡色库蚊成蚊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和Sanger测序,检测kdr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杭州市淡色库蚊成蚊接触0.25%氯菊酯、0.025%溴氰菊酯和0.025%高效氯氰菊酯的24 h死亡率分别为20.00%(15/75)、17.33%(13/75)和18.67%(14/75),均表现为抗性。淡色库蚊幼虫对氯菊酯、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7.08、341.00和15.88倍。共检测183只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诊断剂量下存活成蚊的kdr基因,其中180只成蚊检测出kdr基因第1014位点(L1014)的基因突变,突变率为98.36%;共检测42只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诊断剂量下死亡成蚊的kdr基因,其中5只成蚊检测出kdr基因L1014的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1.90%。结论:杭州市淡色库蚊对氯菊酯、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且抗性蚊虫kdr基因也存在较高频率的突变。应加强对杭州市淡色库蚊抗药性监测,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广东省2020-2022年入境人员健康管理措施对境外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广东省2020-2022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入境人员健康管理措施(入境管理措施)对境外输入性登革热(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的影响。方法:收集并整理广东省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资料、2016-2021年蚊媒密度监测数据、2011-2021年国际航班旅客年运输量及登革热年报告病例数,分析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20日)与实施后(2020年3月21日至2022年8月31日)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变化。结果:2020年3月21日至2022年8月31日累计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52例,其输入传播风险强度为0.12,低于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1 828例,5.29)。与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相比较,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在季节、性别、年龄、职业和来源国分布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隔离点发现病例占59.62%(31/52),在口岸发现占38.46%(20/52),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以医院发现为主(95.08%,1 738/1 828)。在提供入境日期的51例病例中,82.35%(42/51)和98.04%(50/51)的病例在入境后7 d内和14 d内被发现,略高于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72.69%(362/498)和97.59%(486/498)]。2020-2021年广东省伊蚊幼虫密度的布雷图指数月均值与2016-2019年月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83, P=0.005)。2011-2021年广东省国际航班旅客年运输量与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及本地病例年报告数均存在正相关性( r=0.94, P<0.001; r=0.72, P=0.013)。 结论:广东省实施境外人员入境后集中隔离14 d,绝大多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在入境后14 d内被发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导致续发本地传播风险大幅度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厦门市白纹伊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白纹伊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选择和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9月在厦门市思明、集美、海沧区和2019年8月在厦门市思明、集美、翔安区,采用勺舀法采集野外白纹伊蚊幼虫和卵块,在实验室饲养至成蚊。采用接触筒法测定白纹伊蚊成蚊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计算1 h击倒率和恢复24 h死亡率。根据死亡率判断抗药性水平:≥98%为敏感群体(S);80%~< 98%为可能抗性群体(M);< 80%为抗性群体(R)。结果:2018和2019年白纹伊蚊成蚊暴露于0.1%溴氰菊酯、0.4%高效氯氰菊酯、0.5%高效氯氟氰菊酯、1.4%顺式氯氰菊酯、3%氯菊酯、0.5%马拉硫磷、0.05%残杀威7种常用杀虫剂,1 h击倒率分别为95.1%(117/123)、98.3%(115/117)、100.0%(116/116)、99.2%(120/121)、98.4%(123/125)、97.5%(119/122)、100.0%(127/127)和96.7%(118/122)、98.6%(143/145)、100.0%(139/139)、100.0%(149/149)、98.0%(146/149)、96.8%(121/125)、100.0%(126/126)。2018年恢复24 h死亡率分别为91.1%(112/123)、78.6%(92/117)、75.0%(87/116)、88.4%(107/121)、96.0%(120/125)、99.2%(121/122)、100.0%(127/127),2019年恢复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4.9%、76.9%、79.5%、91.4%、92.3%、100.0%、100.0%。结论:厦门市白纹伊蚊成蚊对马拉硫磷和残杀威敏感,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高。要加强抗药性监测,交替使用不同类型杀虫剂,以减少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紫苏精油纳米乳液对非成虫期淡色库蚊杀灭活性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紫苏精油及紫苏精油纳米乳液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幼虫、蛹的毒性活性,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植物源杀蚊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测定紫苏精油和纳米乳液对淡色库蚊幼虫和蛹的杀灭活性、持效性以及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结果 紫苏精油对一龄、二龄、三龄幼虫LC50分别为25.4、43.0、46.6 mg/L;紫苏精油纳米乳液对一龄、二龄、三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5.0、35.1、38.1 mg/L.在幼虫的各阶段中,同等浓度下,纳米乳液的杀灭活性明显强于纯精油;在蛹期,同一浓度下,24、48 h精油组死亡率分别为1.3%、2.0%,而精油纳米乳组分别为34.7%、40%.在高浓度下,精油杀蚊幼活性仅维持1~2d,而纳米乳液的杀灭活性可延长至5 d;精油和纳米乳对于常见水生植物是无毒的;对于水中的鱼类,纳米乳包裹精油后毒性大幅度降低.结论 与紫苏精油纯液相比,纳米乳液制剂更加稳定,对淡色库蚊幼虫、蛹的杀灭活性增高,对非靶标生物毒性减弱.紫苏精油纳米乳液有望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有效的杀蚊剂,应用于现场非成虫期蚊媒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厦门市思明区2019-2023年登革热传播媒介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分析2019-2023年思明区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季节消长规律,为预防控制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布雷图指数法(BI)、容器指数法(CI),对辖区10个街道每月开展登革热媒介伊蚊蚊幼监测;利用Execl进行数据整理分析,SPSS 19.0软件分析容器阳性率的差异性.结果 2019-2023年监测到的登革热媒介伊蚊均为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年均BI为8.34,不同街道BI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滨海、筼筜、梧村街道的BI在5年间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鼓浪屿、开元、嘉莲、中华、鹭江、莲前街道BI先升后降,厦港街道BI在6~7间波动;6-8月(夏季)是BI的高峰期;5年年均CI为48.67%,监测显示孳生地种类中闲置容器(碗、瓶等)积水最多(占比61.00%),竹头、树洞、石穴阳性率最高(70.97%).5年间容器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5.916,P<0.05),不同容器(水体)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083,P<0.05).结论 思明区全年均监测到白纹伊蚊幼蚊孳生活动,存在登革热传播风险,应加强环境整治,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及宣传,降低登革热传播及流行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2023年德阳市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掌握德阳市登革热媒介伊蚊的种类构成、密度季节消长、区域及生境分布等本底信息,为制定媒介伊蚊控制措施并开展登革热预警预测及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及《四川省登革热防控技术方案(2023 版)》等,分别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和双层叠帐法对2023 年德阳市蚊幼孳生情况和成蚊密度开展监测.采用 WPS 2016 软件录入并整理数据,SPSS 25.0 软件进行 t 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卡方检验相关分析.结果 蚊幼孳生:共调查3 600 户,积水数8 507个,其中阳性数为 697 个;BI值为 19.36,室外高于室内(Z=3.61,P<0.01);CI为 8.19%,室内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7,P=0.28);蚊幼孳生高峰在 7-9月且布雷图指数到达高值≥20,废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等生境更易出现伊蚊孳生(均P<0.05).成蚊密度:5-10 月共捕获 407 只白纹伊蚊,平均密度为 3.77只/(人·h);8 月为密度峰值,达 6.61 只/(人·h).结论 2023 年德阳市部分季节和生境的白纹伊蚊蚊幼孳生和成蚊密度较高,且在 7-9月,有登革热疫情暴发风险,应针对性采取控制措施,防控登革热疫情发生与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不同温度条件下3种卫生杀虫剂杀灭蚊幼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了解不同温度条件对 3 种卫生杀虫剂杀灭蚊幼虫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浸渍法,将幼虫置于一定浓度杀虫剂药液中,观察不同温度下蚊幼虫的死亡情况,分析温度对杀虫时间的影响规律.结果 温度对 3 种杀虫剂杀灭蚊幼虫效果影响不同.高效氯氰菊酯在 25、30℃时杀灭蚊幼虫所需时间相对较长,约6.5 h,其他温度条件下杀灭蚊幼虫时间缩短,40℃时仅需0.5 h.倍硫磷和残杀威均随着温度的升高,杀灭蚊幼虫所需时间缩短,最短仅需 0.5 h.结论 不同温度条件对不同杀虫剂杀灭蚊幼虫时间的影响规律不同.这一研究结论可用于蚊媒传染病疫情防控时选择有效杀虫剂的快速筛选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海南省埃及伊蚊抗药性测定及击倒抗性基因V1016G和F1534C突变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了解海南省埃及伊蚊抗性水平,为制定当地登革热媒介埃及伊蚊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在海南省儋州和昌江2地采集埃及伊蚊的幼虫和蛹,繁殖至子一代(F1).采用成蚊接触筒法测定埃及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然后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llele-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S-PCR)法测定埃及伊蚊击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kdr)基因V1016G和F1534C突变情况.结果 海南昌江与儋州埃及伊蚊接触溴氰菊酯(0.03%)、氯菊酯(0.40%)、高效氯氰菊酯(0.04%)和高效氯氟氰菊酯(0.02%)4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1h的击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 h后的死亡率分别为95.56%、85.56%、81.11%、48.89%与94.44%、68.60%、61.11%、30.00%,除溴氰菊酯(0.03%)外,其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昌江埃及伊蚊接触残杀威(0.03%)和噁虫威(0.20%)2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死亡率均为100.00%,儋州埃及伊蚊分别为100.00%和98.89%;昌江与儋州埃及伊蚊接触马拉硫磷(1.50%)、毒死蜱(0.80%)2种有机磷类死亡率均为100.00%,接触杀螟硫磷(0.25%)死亡率分别为100.00%和98.89%.海南儋州和昌江埃及伊蚊检测到V1016G和F1534C 2种突变,其突变频率分别为12.50%(20/160)和97.50%(156/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54,P<0.001),其中昌江埃及伊蚊同时存在V1016G和F1534C突变,其突变频率分别为20.00%和100.00%,而儋州埃及伊蚊仅F1534C发生突变,突变频率为98.75%.结论 海南省埃及伊蚊对溴氰菊酯、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4种杀虫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但对残杀威、噁虫威、马拉硫磷、毒死蜱和螟硫磷均为敏感,其击倒抗性基因以F1534C突变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胡椒碱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性作用及发育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胡椒碱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性作用,为绿色杀虫剂的研发提供科学基础.方法 采用幼虫浸渍法,观察不同浓度(5、10、20、30 mg/L)胡椒碱处理对白纹伊蚊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记录发育异常的幼虫形态、幼虫的化蛹数、羽化数和死亡数,计算化蛹率、羽化率和死亡率.利用不同浓度梯度(5、10、20、25、30mg/L)的胡椒碱处理48 h后观察白纹伊蚊幼虫对应的死亡率,进行回归分析,并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95%CI.结果 胡椒碱作用初期,白纹伊蚊幼虫活动正常,1h后发现幼虫活动频率降低,高浓度(20、30 mg/L)胡椒碱处理组的幼虫活跃度较低浓度(5、10mg/L)明显减弱;12h后各浓度组均有幼虫发生死亡,部分幼虫反应迟钝,但用细玻璃棒轻触刺激后可做出逃避反应,并浮出水面;死亡幼虫多数沉于水底,表现为躯干局部发黑,虫体萎缩僵直;部分死亡幼虫浮在水面上,触动后下沉.经胡椒碱处理的存活幼虫化蛹后进入蛹期,部分在蛹期发生死亡,死蛹主要表现出两种形态,蜕皮后尚未形成新表皮的裸蛹和已发生色素沉着的蛹.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经不同浓度(5、10、20、30 mg/L)胡椒碱处理的白纹伊蚊幼虫化蛹率(x2=25.185、63.602、241.359、322.105)和羽化率(x2=5.046、14.203、68.629)均依次显著降低,死亡率依次显著升高(x2=37.600、84.050、272.046、291.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胡椒碱对白纹伊蚊4龄幼虫的LC50为10.068 mg/L,95%CI为6.108~13.930 mg/L,毒力回归曲线方程y=3.301x-3.310.结论 胡椒碱对白纹伊蚊幼虫具有毒性作用,通过影响化蛹和羽化这两个发育关键环节达到杀灭效果,可作为潜在的白纹伊蚊绿色杀虫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