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响应型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肿瘤免疫疗法是激活宿主自身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的治疗方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存在响应率低、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等缺陷.有别于传统的化学治疗,免疫治疗的靶标表现出更为广泛的空间异质性,分布在不同细胞类型及二级细胞器中,药物分子易产生脱靶与在靶毒性,极大地影响了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由于代谢水平的改变,肿瘤微环境较正常组织显微酸性,而细胞内吞途径伴随着质子的进一步泵入,因此pH可以作为理想的选择性刺激条件,以实现"门控"式的药物精准递释.近年来,pH响应型材料在肿瘤免疫治疗中被广泛研究,如高分子聚合物、生物大分子、脂质纳米粒、生物膜、无机纳米粒、金属-有机框架等.本文从不同的载体类型出发,综述了pH响应型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策略,为新一代靶向制剂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肿瘤示踪动力学分析原理(第1部分):原理和方法概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PET可以实现局部体内肿瘤生物学的无创显像。通过设计放射性示踪剂来靶向与肿瘤相关的特定生物过程(例如肿瘤代谢、血流、增殖和肿瘤受体表达或配体结合),PET可以检测肿瘤扩散,表征肿瘤表型,并评估其对治疗的反应。例如,放射性标记的葡萄糖类似物 18F-FDG糖代谢显像已被广泛用于完成上述3种任务,并在癌症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的临床实践通常是在示踪剂注射后的单个时间点进行显像(即静态显像),并没有使用PET肿瘤显像可提供的所有信息,尤其是在解决肿瘤检测以外的问题时,仅依赖从静态显像获得的示踪剂测量信息可能出现误导性结果。该篇论文由2部分组成,描述了肿瘤PET显像动力学分析的原理(第1部分),然后举例说明了肿瘤PET显像动力学分析的具体实现(第2部分)。该综述旨在介绍肿瘤显像中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概念,阐明动力学分析如何增强对体内肿瘤生物学的理解,改进临床决策方法,并指导对静态图像定量测量的解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代谢组学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一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严重威胁和损害视神经及其视觉通路。因POAG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多样化,探讨其发病机制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尚缺乏对POAG病因、疗效及预后进行精准判定和可量化的生物学标志物。近些年,代谢组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检测方法,在眼科主要用于疾病的预测、诊断和预后评估过程,为临床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特征性代谢物。POAG是代谢组学技术应用较早的眼科疾病之一,研究者们利用非靶向、靶向和广泛靶向等代谢组学方法,依靠核磁共振谱和质谱技术平台,筛选出众多具有高度选择性、灵敏性、特异性的生物代谢物产物和生物标志物,并建立起代谢组学在POAG应用研究中用于追踪生物体各水平发生变化的系统和技术平台,为今后代谢组学在POAG临床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本文就代谢组学及其临床研究意义、基于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和POAG患者临床代谢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模态纳米分子探针在动物模型易损斑块中靶向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易损斑块的破裂常常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造成严重的心血管事件。早期监测易损斑块对于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分子影像技术能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疾病进行早期检测,其中,用于监测易损斑块的分子影像技术有核医学分子显像、超声分子成像、MRI和光学成像等。近年来,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由于结合了多种分子影像技术的优势,能够提供更多解剖与生物代谢信息,因此在监测易损斑块中具有更高的价值。多模态分子探针的制备与构建对疾病的分子影像诊断至关重要,寻找合适的靶点、增强分子探针的靶向性有利于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为更敏感地检出早期易损斑块提供可能。纳米颗粒因其特殊的性能与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多模态分子探针的研究中,然而,此类探针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主要应用于动物模型中。笔者针对易损斑块在组织学以及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变化中出现的各种生物标志物,综述多模态纳米分子探针在动物模型易损斑块中靶向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膦酸盐在骨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双膦酸盐是目前治疗骨代谢性疾病中重要的一类抗骨吸收药物,主要运用于Paget's病、骨质疏松症和肿瘤相关性骨病。双膦酸盐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骨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双膦酸盐类功能化显像剂在核医学骨显像中也被广泛应用。放射性示踪剂可通过螯合作用与双膦酸盐偶联,偶联后的探针作为骨靶向的示踪剂应用于骨显像。双膦酸盐的分子结构中含有P-C-P键,在人体内不易被酶水解。因其与骨组织中的无机物羟基磷灰石晶体有较高的亲和力,故在骨组织中有较高的选择性沉积。基于双膦酸盐的一般特征和作用机制,笔者概述了双膦酸盐功能显像剂、骨质疏松的治疗和双膦酸盐应用于骨转移治疗的临床前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际新生儿疾病筛查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公共卫生政策,是减少出生缺陷、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Robert Guthrie医师成功对干血滤纸血片中的苯丙氨酸进行半定量测定筛查苯丙酮尿症,开创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串联质谱开始应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实现了"一种实验检测一种疾病,到一种实验检测多种疾病"的转变,增加了检测疾病的种类。近10余年来得益于筛查技术的进步,新治疗药物的不断问世,治疗方法的持续更新。特别是新一代测序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既可从分子水平明确突变来源,又可将新生儿筛查的范围扩大到那些不适合进行串联质谱的患者,很多基因相关疾病被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有效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是提高筛查质量和保证筛查准确性的前提。二级和多级检测策略,结合不同的生化以及生化联合基因检测的方法,多组学数据的整合,无论靶向还是非靶向,都具有巨大且广泛的临床效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在抗结核分枝杆菌免疫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MAIT细胞)是一类固有免疫样T细胞,在人体内分布广泛。感染过程中,微生物合成的维生素B代谢物等抗原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样分子1(MR1)提呈给MAIT细胞,MAIT细胞活化后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分子而发挥抗菌、抗病毒、抗癌和组织修复作用。动物和体外研究发现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外周血中MAIT 细胞数量减少,而且呈现功能耗竭表型,MAIT细胞被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激活后通过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和细胞毒性分子如颗粒酶B(granzyme B)来发挥抗结核作用,这一作用依赖于MR1,同时依赖于细胞因子的调控。此外,MAIT细胞还可以作为天然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之间的桥梁,启动常规T细胞应答。目前对靶向MAIT细胞的疫苗和治疗药物也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在结核病预防和控制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本文对MAIT细胞的发现及分群、发育和激活、在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作用以及在结核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结核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免疫学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成骨诱导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是临床难题,骨组织工程学的出现为其带来了一种具有前景的治疗策略,是当下的研究热点。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作为骨组织工程学重要的种子细胞来源之一,是一种容易取材、来源广泛、增殖率高的多能干细胞。BMSCs可被多种方法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从而达到修复骨缺损的目的。目前常见的诱导BMSCs成骨分化的方法包括活性因子、激素、生物材料、中药、物理刺激以及非编码RNA等。BMSCs的成骨分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以维持平衡的骨代谢水平,主要有BMPs/Smad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开发和研究不同的可诱导BMSCs成骨分化的活性因子和支架材料是骨组织工程学发展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探究其中的信号通路,可揭示具体的分子调控机制,有利于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研发靶向治疗药物。但BMSCs的定向成骨诱导分化、信号通路相互交错干扰、临床转化及个体化应用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8F-FDG PET/CT预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肺癌是全球第2大常见癌症,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为主要类型。在NSCLC的发展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起重要作用,并成为NSCLC治疗中的重要靶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被广泛用于NSCLC的靶向治疗中,并被证明可以有效延长EGFR基因突变患者的生存期,其疗效和预后与EGFR基因突变状态密切相关,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可以非侵入性地对NSCLC进行评估,在预测NSCLC的EGFR基因突变状态方面有重要意义。笔者就近期与EGFR基因突变状态相关的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影像组学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RNA m6A修饰影响血液系统肿瘤发生发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N6-甲基腺苷(m6A)是哺乳动物最常见的RNA修饰之一。m6A修饰由m6A甲基化酶或去甲基化酶催化,经m6A阅读蛋白识别参与RNA代谢的各种过程。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m6A修饰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影响细胞应激和细胞稳态,参与细胞程序性死亡、营养物质和能量代谢、免疫调控等多种生物学过程,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之一。在血液肿瘤中,m6A水平异常及相关酶表达失调广泛参与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与化疗耐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m6A修饰机制复杂,在不同类型肿瘤或亚型中可能发挥不同功能。筛选合适的患者人群应用m6A靶向抑制剂可能是未来实现血液肿瘤精准治疗的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