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海水淹溺大鼠脑水肿的时程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检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合并海水淹溺(seawater drowning, SWD)大鼠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脑组织含水量、Na +、K +离子含量及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探讨此类复合伤后脑水肿的时程变化。 方法:2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n=6)、假手术(Sham)组( n=14)、TBI组( n=98)、TBI+SWD组( n=98)。采用Marmarou颅脑致伤法及气管内泵入海水法建立TBI+SWD大鼠模型。采用干湿质量法、火焰分光光度法、伊文思蓝(Evans blue, EB)染色法分别检测脑组织含水量、Na +、K +离子含量及BBB通透性。 结果:TBI组脑组织含水量、Na +含量在伤后12 h开始明显增高,伤后2~3 d达到峰值,伤后14 d恢复正常;K +含量伤后12 h开始降低,2~3 d达到最低点,7 d仍低于正常水平;EB含量增高且呈双高峰,分别出现在伤后3 h及伤后2 d,后者峰值更高。TBI+SWD组伤后脑组织含水量、Na +及EB含量较TBI组明显增高,而K +含量较TBI组明显降低。TBI+SWD组伤后脑组织含水量、Na +含量在伤后3 h开始增高,12 h达到峰值且持续到伤后7 d、14 d仍高于正常水平;脑组织K +含量在伤后3 h明显下降,12 h达到低谷,持续到3 d,伤后7 d仍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脑组织EB含量伤后3 h明显增高,伤后12 h达到峰值,持续到伤后3 d,伤后14 d仍高于正常水平。 结论:SWD加重TBI大鼠的脑水肿反应。TBI+SWD大鼠伤后早期即出现严重的脑水肿反应且持续时间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东洞庭湖秋冬季节钉螺生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秋冬季节钉螺种群的动态变化及水位和气象因素与钉螺消长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7-2014年10-12月,以东洞庭湖区的草滩为现场,系统抽样查螺,同时测量调查点的高程以及收集水位和气象资料,计算各年水淹天数和开始水淹时间.描述钉螺及可能影响因素的分布情况,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水位和气象因素与钉螺密度的关系.结果 钉螺密度呈波动变化,最高值在2012年10月,为41.88只/0.1 m2;最低值在2008年11月,为1.23只/0.1 m2.死亡率最高出现在2008年11月,为73.72 %;最低出现在2012年10月,为1.09%.多元回归模型拟合发现1月平均最低温度和开始水淹时间与ln(钉螺密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ln(钉螺密度)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为0.927(P=0.001).结论 在东洞庭湖,1月份平均最低温度和开始水淹时间对当年秋冬季的钉螺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鄱阳湖洲滩湿地植物生长和营养繁殖对水淹时长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水淹时长是影响湿地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在水情不断变化的背景下,鄱阳湖洲滩湿地植物种群和群落的变化规律还不清楚.为了探究淹水时长对鄱阳湖洲滩3种优势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并预测在水文发生剧烈变化后,3种优势植物分布的趋势,采用控制实验模拟了不同水淹时长(0、60、90、120、150 d和180 d)下鄱阳湖湿地3种优势植物(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的生长和繁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南荻在水淹超过120 d后,存活率开始降低,水淹到达180 d完全死亡.而灰化薹草和虉草在淹水180 d后仍全部存活.表明南荻耐淹水的能力弱于其他两种植物.2)水淹显著降低灰化薹草的总生物量,并且总生物量随水淹时长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短时间(小于150 d)的水淹没有对虉草总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3)退水初期,灰化薹草的恢复生长趋向于地上部分,而虉草表现为地下和地下部分同步生长.该研究结果可以为预测水文情势变化下鄱阳湖湿地植物种群和群落的动态变化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东洞庭湖区钉螺密度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索东洞庭湖水体污染物、水位和气象因素等对钉螺密度的影响,为血吸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07-2014年东洞庭湖区有螺洲滩,以系统抽样法查螺,同时收集水体污染、水位和气象等因素资料,计算水淹天数和开始水淹时间.首先对钉螺密度及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建立钉螺密度与各因素间的线性混合模型,以探索钉螺密度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拟合钉螺密度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平滑曲线.结果 2007-2014年东洞庭湖钉螺密度呈波动变化,密度最高值出现在2010年10月(52.79只/0.1 m2),最低值出现在2009年1月(2.15只/0.1 m2).拟合线性混合模型发现钉螺密度主要影响因素有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开始水淹时间(t=6.386、-2.920和-3.892,.P均<0.01).拟合平滑曲线发现钉螺密度与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的关系呈近似二次曲线,且在4月底后开始水淹时间越早、钉螺密度越高.结论 东洞庭湖区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开始水淹时间对钉螺密度有一定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水位变化及退水恢复对藜蒿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植物在周期性变化的水位中存活和退水后的恢复状况体现了其对水淹的适应能力.为深入了解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藜蒿(Artemisia selengensis)对水淹胁迫的耐受能力,研究了藜蒿植株对3种水环境处理下及退水恢复后形态特征、生理指标的响应.实验采用双套盆法,共设置上升、下降和稳定3种处理.上升水位组:设置6个水位,水位均从0 cm开始每日增加高度,处理强度分别为0.1、0.2、0.3、0.4、0.5、0.6 cm·d-1,即50 d后水位分别为5、10、15、20、25、30 cm;下降水位组:设置6个水位,水位分别从5、10、15、20、25、30 cm开始每日降低高度,处理强度同上升水位组,即50 d后水位均为0 cm;稳定水位组:设置6个水位,分别为5、10、15、20、25、30cm,试验期间水位保持恒定.另外,设置水位0 cm(即培养盆中水刚好没过土壤表面)的对照组.水位波动处理时间50 d和退水恢复时间10 d,共60 d.结果表明:(1)3种水位环境类型中,当水位低于15 cm时,株高增幅、叶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当水位高于15 cm时,株高增幅呈降低趋势、叶片数有所减少,其中上升水位中处理强度为0.1~0.3 cm·d-1的株高、叶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2)上升水位中,处理强度0.3 cm·d-4为藜蒿水淹耐受范围,当处理强度小于0.3 cm·d-1时,抗氧化酶活性变化与大于0.3 cm·d-1存在明显差异;下降水位由于受到初始水位影响,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10~20 d时活性达到最大;稳定水位中,淹水深度为10、15 cm,抗氧化酶活性均不断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水淹时长推移和胁迫强度的增加不断下降,而过氧化物酶活性不断增大.(3)3种水位环境类型中,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丙二醛含量在低强度胁迫中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试验前期与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显著相关;高强度处理组的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丙二醛含量随着淹水深度与试验时间增加而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4)退水后,低强度处理组各项指标均能迅速恢复,且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高强度处理组各项指标恢复缓慢或不能完全恢复.因此,藜蒿适合在短时间内、低强度水位变化的环境下作为生态修复和重建的主要植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水淹胁迫对饲料桑苗(Morus alba)生长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桑树具有较强的耐水淹特性,为揭示水淹胁迫下桑树生长特征和生理响应,选择4年生饲料桑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方法,设置对照(CK)、浅淹(QY)、半淹(BY)和深淹(SY)等4个不同水分条件处理,定期观测并记录桑苗的株高变化量和不定根数目,同时分析不同水淹时间内桑苗的叶绿素含量(SPAD)、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丙二醛(MDA)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4个处理桑苗株高在水淹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且在水淹20~60 d,CK和QY的株高增长量显著高于BY和SY.水淹10 d,水淹各组桑苗在茎基部开始产生少量不定根,水淹结束时,BY产生的不定根数量显著高于SY.水淹组桑苗叶片的SPAD值在遭受水淹后显著下降,水淹60 d后,QY、BY和SY的SPAD值均达到了最小值,与CK相比分别显著下降了 59.65%、62.37%和64.91%.水淹胁迫初期,水淹组桑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均显著增加,随着水淹时间的增加,水淹各组可溶性糖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CK.水淹60 d,QY与CK相比无明显差异,BY和SY与CK相比分别显著上升了 34.61%和13.65%.水淹处理能显著提高桑苗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脯氨酸与MDA含量,水淹60 d,BY和SY的3种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CK.研究表明,桑苗能通过生成不定根和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适应水淹环境,具有较强的耐淹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