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自然疫源性病区小型兽类空间分布及分子鉴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青海省自然疫源性病区小型兽类空间分布,并以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捕获的小型兽类进行分子水平的物种鉴定。方法:2009 - 2016年,在青海省6个州的16个市(县),采集小型兽类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小型兽类地区分布、不同海拔分布、生态环境类型分布;采用PCR扩增小型兽类的COI基因部分片段序列(长度约650 bp),并进行同源性比较、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共捕获小型兽类1 631只,分别隶属于3目7科21属30种;其中啮齿动物926只,分别隶属于5科19属25种,占56.78%。格尔木市采集的小型兽类数量最多(313只),2 800 ~ < 3 000 m的海拔段为小型兽类分布最高峰(532只),沙地草原捕获数量最多(612只)。共成功扩增292只小型兽类COI基因,同源性比对与目标序列一致。种内遗传距离为0.01% ~ 2.90%,种间遗传距离为4.00% ~ 12.00%,种间遗传距离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属间遗传距离为13.00% ~ 21.00%,科间遗传距离为22.00% ~ 25.00%。邻接法(NJ)系统发育树显示,同种个体聚为有很高支持度的单一分支共形成20个,置信度为98% ~ 100%。结论:青海省小型兽类空间分布受地区、海拔、生态环境等自然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且分子鉴定法可弥补形态学鉴定中的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械治疗同期口服抗生素对侵袭性牙周炎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牙周致病菌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机械治疗同期全身辅助应用抗生素对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eneralized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GAgP)患者第一磨牙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口内牙周致病微生物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的23例GAg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未用药组[12例,年龄(24.5±3.3)岁]和用药组[11例,(26.5±4.0)岁],未用药组进行洁治、刮治和根面平整术,用药组洁治后口服阿莫西林和甲硝唑1周,再行刮治和根面平整术。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和6个月分别进行牙周临床指标检查和唾液、集合龈下菌斑(来源于4颗第一磨牙近中颊侧位点)采集,治疗后2周仅采集唾液。应用PCR方法检测样本中8种牙周致病微生物并对红色复合体微生物[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福赛坦菌( Tannerella forsythia,Tf)和齿垢密螺旋体( Treponema denticola,Td)]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第一磨牙近中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和出血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改善,用药组治疗后2、4和6个月探诊深度[分别为(4.21±1.50)、(4.00±1.54)、(3.84±1.89) mm]均显著低于未用药组[分别为(5.29±1.27)、(5.30±1.34)、(4.98±1.36) mm]( P<0.05)。用药组治疗后不同时间龈下菌斑(治疗后2、4和6个月Pg、Tf和Td的中位数均降为0.0 ng)和唾液中Pg、Td和Tf含量(治疗后2、4和6个月Tf和Td的中位数均降为0.0 ng,Pg分别为16.3、59.6和22.4 ng)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未用药组唾液中Td和Tf含量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龈下菌斑中Td和Tf含量仅在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 P<0.05)。 结论:机械治疗同时辅助全身应用抗生素能更好地降低第一磨牙的探诊深度,控制GAgP患者唾液和龈下菌斑中红色复合体微生物的含量,疗效可以维持到治疗后6个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深度学习的恒牙牙菌斑智能判读系统的建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牙菌斑智能判读系统,分析影响其判读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用家用口腔内镜(1 280×960像素,东莞立港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拍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25名研究生志愿者[男性12名,女性13名,年龄(23±3)岁]口内牙齿唇颊侧照片,使用菌斑染色剂(Cimedical,日本)进行菌斑染色后,用同样拍摄方法再次拍摄照片,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549组恒牙牙菌斑染色前后的牙齿照片。将549组图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40组训练数据集和109组测试数据集。设计并实现基于DeepLab的深度学习模型,采用LabelMe软件(Windows版3.2.1,MIT,美国)进行标注,对标注后的440组训练数据集进行训练,并据此建立恒牙牙菌斑智能判读系统,使用平均交并比(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MIoU)作为评估该算法识别准确性的量化指标,用建立的恒牙牙菌斑智能判读系统对109组测试照片进行判读。使用Matlab软件(Windows版R2017a,MathWorks,美国)提取109组照片的牙菌斑边缘线,计算菌斑边缘线像素点个数,以此衡量牙菌斑边缘的复杂性,并计算牙菌斑面积百分比。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牙位、牙菌斑面积百分比、牙菌斑边缘线像素点个数、镜头光源光斑是否位于菌斑区域对于恒牙牙菌斑判读准确性的影响,通过方差检验比较模型调整后的决定系数 R2选择拟合效果更优的模型。 结果:恒牙牙菌斑智能判读系统对测试组判读的MIoU值为0.700±0.191。当牙菌斑面积百分比、牙菌斑边缘线像素点个数进入回归模型时, R2值为0.491,高于只有牙菌斑百分比进入模型时的 R2,牙菌斑面积百分比、牙菌斑边缘线像素点个数对恒牙牙菌斑判读准确性有显著影响( P<0.05)。牙菌斑边缘线像素点个数的标准化系数为-0.289,菌斑面积百分比的标准化系数为-0.551。 结论:本研究通过家用口腔内镜采集的恒牙牙面图像构建了恒牙牙菌斑智能判读系统,该系统可以较准确地判断牙菌斑的附着情况;牙菌斑边缘线越复杂,牙菌斑面积百分比越高,菌斑识别的准确性越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09 - 2020年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监测结果,掌握该疫源地鼠疫疫情的发展和变化特点。方法:2009 - 2020年,每年5 - 9月在满洲里市、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开展监测,采用一日弓形夹法调查达乌尔黄鼠密度,5 m夹线法调查其他小型啮齿类动物;对达乌尔黄鼠体外寄生蚤,于低倍光镜下进行分类鉴定,对获取的鼠、蚤可检材料,按照《鼠疫诊断标准》(WS 279-2008),进行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分离培养;采集捕获的活鼠血清,采用间接血凝试验进行鼠疫抗体检测。结果:2009 - 2020年,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达乌尔黄鼠平均密度为0.45只/hm 2;其他小型啮齿类动物捕获率为1.25%(787/63 091),共获鼠类4科8属9种;达乌尔黄鼠总染蚤率为28.37%(1 945/6 856),蚤指数为1.04,共获蚤类2科3属3种;共剖检达乌尔黄鼠6 674只,培养各种蚤类2 537组6 787只,鼠疫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共检测达乌尔黄鼠血清6 795份,检出阳性血清11份,阳性检出率为0.16%,阳性血清最高滴度为1∶1 280。2010 - 2014年连续5年均发现间接血凝试验阳性血清,且均分布在满洲里市、新巴尔虎右旗。 结论: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多个年度检出达乌尔黄鼠鼠疫菌抗体阳性血清,值得高度警惕,今后应持续开展监测工作,加强检菌工作,以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鼠疫疫情,做好各项鼠疫防控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丹东地区鼠类及其体外寄生蚤类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调查丹东地区鼠类及其体外寄生蚤类的种类组成.方法 笼夜法捕鼠,采集鼠体外寄生蚤,分类鉴定鼠类及其体外寄生蚤种类.结果 在丹东地区捕鼠 449 只,经鉴定计 3 科 7 属 8 种,优势种为褐家鼠(36.53%)和黑线姬鼠(28.29%),不同生境鼠类组成不同.采获蚤类 485 只,分属 4 科 9 属 10 种,优势种为二齿新蚤(31.34%)和同源栉眼蚤指名亚种(25.77%),不同鼠体外寄生蚤的种类组成不同.结论 该调查为丹东地区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进一步研究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雅鲁藏布江中游异齿裂腹鱼耳石日轮特征及繁殖期推算
编辑人员丨2024/7/6
研究以人工孵化的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仔稚鱼为材料,验证了异齿裂腹鱼耳石轮纹沉积规律和第一日轮形成时间,建立了耳石轮纹数与日龄的关系,基于此对采集自雅鲁藏布江干流中游桑日县-加查县段的野生异齿裂腹鱼仔稚鱼的出膜时间进行了推算,并结合胚胎发育积温推算了亲鱼产卵时间.结果表明:人工养殖实验确定了异齿裂腹鱼孵化有效积温为2062.67℃·h,生物学零度为6.31℃;在水温6.8-8.8℃条件下,50%样本耳石第一轮纹在出膜后第1天形成(理论值为出膜后8.94h,n=439);微耳石和矢耳石轮纹数均与日龄呈线性相关,方程斜率均与1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两对耳石的轮纹沉积均为日周期性,即仔稚鱼的日轮数为日龄.对野生异齿裂腹鱼仔稚鱼生长过程中耳石形态发育观察发现,微耳石的形态稳定,轮纹清晰,更适宜作为日轮计数材料.依据野生仔稚鱼样本微耳石日轮数,结合采样时间及耳石轮纹沉积规律等,推算出2022年野生仔稚鱼样本的孵化时间为3月11日至5月2日,结合孵化积温与实测平均水温,推算出其产卵时间为2月8日至4月23日.文章为研究异齿裂腹鱼自然种群资源保护与流域水电站生态调度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黑蚱蝉胚胎发育和幼期形态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胚胎期的发育过程和共生菌在胚胎中的分布,确定若虫龄期数,明晰相关器官的形态发生过程以及若虫的形态变化(分化)与生境和寄主植物营养条件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野外采集和实验室人工饲养获得黑蚱蝉各发育阶段样本,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胚胎的发育,测量、分析不同龄期若虫的形态变化.[结果]黑蚱蝉的卵为长条形,表面具网状纹饰,卵孔位于距后极约1/4处.在胚胎发育初期,共生细菌Candidatus Sulcia muelleri(Sulcia)和类酵母共生真菌(yeast-like fungal symbionts,YLS)在卵的后极呈球状聚集;胚胎发育至约72 h后,新形成的胚带逐渐陷入卵黄中发育,共生菌球逐渐移动至前极,并进入附近宿主细胞;腹部分节后,共生菌球定殖于第6-8腹节背侧.发育至约第55天时进入滞育状态越冬,滞育期约为130 d.在胚胎发育早期,上唇节附肢从基部逐渐愈合,并与前唇基愈合形成复合结构.上颚节附肢不断延伸,形成上颚口针;下颚节附肢在胚胎发育早期即分化为外侧和内侧两个凸起,随后分别发育为近端的下颚板(后来又逐渐消失)和远端的口针.下唇节附肢在胚胎发育早期成对存在,之后愈合为一体,发育为喙管.发育至约第200天时,在第1腹节两侧出现胚足带,但发育至约第210天时随着胚胎翻转而逐渐退化.前若虫头部无齿突,胸、腹部具大量齿突,有助虫体破壳孵化;发育至约第245天时,一些胚胎开始孵化.若虫有5个龄期,各龄期除虫体不断增长外,复眼、触角、翅芽、胸足、生殖节等发生一系列形态变化,尤其是3对胸足的形态和功能分化最为显著.中足和后足细长,适于支撑和平衡身体;前足粗壮,腿节宽扁并逐渐形成齿梳,胫节镰刀状,具端齿、副齿和中叶,适于挖掘隧洞和固定于植物根系上取食.此外,1-4龄若虫均出现腹部膨大(Ⅰ型)和不膨大(Ⅱ型)两种类型个体,但5龄若虫无明显形态分化;以长势旺盛寄主植物柳树Salix babylonica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食的1龄若虫腹部形态分化早,以长势较差寄主为食的1龄若虫形态分化较迟,腹部不膨大个体比膨大个体进入2龄更早,且进入2龄后最初均为不膨大型个体.[结论]在黑蚱蝉胚胎发育过程中,由Sulcia和YLS组成的共生菌球从卵的后极移动至前极,最后定殖于第6-8腹节;上颚口针为基颚突起源,下颚口针为端颚突起源;黑蚱蝉若虫具5个龄期,幼期阶段的形态(功能)特化与其长期在地下隐蔽生活及羽化后的生态位转变密切相关,并与寄主植物的营养供给条件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1962-2022年会宁县黄土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分析 1962-2022 年会宁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结果,为鼠疫防控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并建立 1962-2022 年鼠疫疫源地调查信息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该疫源地调查共发现啮齿类动物14 种,阿拉善黄鼠为优势种.共调查小型啮齿类动物1 673 只,隶属3 科6 属8 种,主要为子午沙鼠.共采集鉴定蚤类 5 种183 290 匹,隶属 7 科 23 属,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为该地区绝对优势种.1962、1963 年 2 年次发生动物间鼠疫流行,共分离出鼠疫菌 8 株;被动血凝试验有 5 年次检出阿拉善黄鼠阳性血清92 份.结论 近年来动物间鼠疫处于静息状态,未来应密切关注景观变化对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和鼠传疾病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河南省商城县2种动物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情况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通过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自然疫源地动物宿主感染新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的调查研究,明确SFTS自然疫源地SFTSV的传播风险与影响因素,为SFTS的针对性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卫星定位技术连续跟踪商城县邱湾村、平塘村和龙头桥村3个村庄部分村民家养狗日常活动轨迹2周并采集血清样本,使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法检测家养狗血清 SFTSV-IgG 抗体,使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家养狗感染SFTSV的潜在环境影响因素;采用夹(笼)夜法和粘鼠板法对家养狗活动区域内的啮齿动物及小型哺乳动物种群进行密度调查,针对保守基因进行PCR种类鉴定,并采用荧光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啮齿动物及小型哺乳动物SFTSV感染情况.结果 通过卫星定位共追踪26条家养狗的日常活动范围信息,采集37条家养狗52份血清,SFTSV-IgG抗体总阳性率为59.46%;共捕获啮齿动物及小型哺乳动物419只,优势种为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未有SFTSV阳性标本检出;家养狗活动中心离主干道路距离远和到过林地的频次多是感染SFTSV的危险因素,家养狗活动中心离林地距离远是感染SFTSV的保护因素.结论 商城县家养狗SFTSV抗体阳性率较高,感染SFTSV与生态环境相关,建议进一步扩大家养动物的种类,开展SFTSV感染情况的研究;啮齿动物的SFTSV感染率低,在SFTSV自然循环过程中的作用需进一步调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太行山木生大型真菌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对北京、河北、河南和山西等地太行山区域的木生大型真菌资源和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和采集,共获得标本约 1 400 份,根据形态学研究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木生大型真菌 306 种,分属于2门,4纲,12目,49科和147属.其中多孔菌目和锈革孔菌目是多样性最丰富的目,超过总种类的74%,多孔菌科、锈革孔菌科、耙齿菌科、原毛平革菌科和齿耳菌科是种类最丰富的科.本研究对太行山木生大型真菌按照属名进行排序,并详细列举了每个种的生长基质和寄主种类,其中倒木和落枝是最主要的生长基质,栎属是最主要的寄主,其次是桦木属、杨属、松属和柳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