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导致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MPS)导致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于上海新华医院脊柱中心采用后路寰枢椎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8例Ⅳa型MPS导致寰枢椎脱位患儿的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6.2±3.1)岁(范围2~10岁)。8例患儿均存在下肢乏力、步态不稳,3例患儿无法站立及行走;影像学均表现为齿突发育不全、寰枢椎脱位及全身骨骼发育异常。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ASIA impairment scale,AIS)、校正寰齿前间距(modified atlanto-dental interval,mADI)及复位指数、螺钉植入质量(CT评估)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44.0±43.1) min(范围90~220 min),术中出血量(89.1±55.1) ml(范围15~180 ml),随访时间(17.8±7.4)个月(范围8~27个月)。术前AIS分级C级3例、D级4例、E级1例;末次随访时C级1例、D级1例、E级6例。术前mADI为(7.38±2.62) mm,术后6个月降低至(2.50±1.6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71, P=0.001);末次随访时复位指数为65.0%±26.3%。共植入椎弓根螺钉31枚,其中Ⅰ型26枚(83.9%)、Ⅱ型4枚(12.9%)、Ⅲ类1枚(3.2%),Ⅲ型螺钉未发生脊髓及血管损伤;另有1例一侧植入棘突椎板钉。5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显示融合(均为自体骨),2例术后1年获得融合(异体骨),1例术后2年出现植骨块吸收(异体骨)。1例患儿手术当晚出现Ⅱ型呼吸衰竭,经抢救后康复。其余患者无血管神经损伤、螺钉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Ⅳa型MPS患儿绝大多数有齿突缺如,如合并寰枢椎脱位和颈椎管狭窄导致颈脊髓受压,应及时进行手术干预;采用后路寰枢椎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安全、有效。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患儿常合并多系统受累,需要多学科协作来保证围手术期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D打印技术辅助反肩置换在肱骨近段肿瘤切除后肢体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反肩关节置换术在肱骨近段肿瘤切除后肢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反肩关节置换进行肱骨近段肿瘤切除后肢体重建的8例患者资料,男4例、女4例;年龄(55.1±13.0)岁(范围31~73岁);均为单侧发病,左侧2例、右侧6例;平滑肌肉瘤(EnnekingⅡB期)1例、软骨肉瘤2例(EnnekingⅠA期1例、ⅠB期1例)、骨巨细胞瘤4例(Campanacci 3级)、肺腺癌骨转移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使用计算机设计个性化假体和植入方案,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肩胛盂基座;术中行MalawerⅠ型肿瘤切除术和半限制型反肩关节置换,其中6例同时使用同种异体骨复合重建。术后行肩关节X线检查,测量肩关节活动度,采用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及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73.8±46.7)min(范围130~260 min),术中出血量(487.5±334.6)ml(范围200~1 200 ml),肱骨近段切除长度(9.9±4.6)cm(范围4.5~19.0 cm)。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5.6±12.5)个月(范围24~60个月)。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肩关节主动外展由术前27.5°±14.4°(范围10°~45°)提高至106.3°±21.8°(范围60°~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37, P<0.001);前屈由术前28.1°±12.8°(范围15°~50°)提高至115.6°± 24.0°(范围70°~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49, P<0.001);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0.5±14.3)分(范围19~63分)提高至(79.3 ±11.2)分(范围61~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58, P<0.001);MSTS评分为(25.6±2.2)分(范围23~28分),其中优6例、良2例。1例于术后2周发生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成功。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均存活,无一例发生局部肿瘤复发、转移、假体感染和松动。 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反肩关节置换有助于肱骨近段肿瘤切除后有效地肢体重建和肩关节功能恢复,早中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软组织复合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软组织复合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0月-2020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骨科对12例13侧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取保留内固定的两阶段治疗。Ⅰ期彻底清除感染病灶,拆除失效螺钉,尽可能保留内植物,将可吸收硫酸钙抗生素链珠植入骨折远、近端髓腔,载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并包裹内植物,同期采用组织瓣覆盖创面,创面缺损面积3.5 cm×5.0 cm~7.5 cm×14.5 cm,组织瓣切取面积为4.0 cm×5.5 cm~8.0 cm×15.0 cm。供区8侧直接拉拢缝合,5侧因无法完全闭合,拉拢缝合之后剩余创面行植皮覆盖。在感染指标和临床体征控制良好的前提下,于Ⅰ期术后6~9周Ⅱ期取出骨水泥,在利用Masquelet技术形成的诱导膜周围充分植入自体松质骨粒或复合同种异体骨,对于骨折不稳定者植入辅助钢板。出院后定期来院门诊复诊,之后采用门诊或微信方式随访,观察皮瓣的质地、颜色和骨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患肢功能参照Johner-Wruhs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Ⅰ期术后12例13侧皮瓣均顺利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伤口Ⅰ期愈合,仅2例2侧感染复发,经再次清创、取出内固定改换为外固定。Ⅱ期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12~26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13侧肢体骨折愈合良好,骨缺损愈合时间16~25(平均19.5)周,患肢功能参照Johner-Wruhs评定标准,优6侧、良5侧、中2侧。结论:采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技术,将可吸收硫酸钙抗生素缓释剂链珠作为载体,在保留内植物的前提下,分阶段治疗胫骨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缺损、骨外露具有可行性和较高的优良率,初步探索出程序化治疗创伤性骨感染复合缺损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D打印人工椎体在胸腰椎肿瘤整块切除后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人工椎体在胸腰椎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016年12月至2019年9月对33例胸腰椎体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男25例,女8例;年龄15~76岁,平均58.0岁。病变部位:胸椎29例,腰椎4例。累及节段:单节段30例,双节段2例,三节段1例。肿瘤类型:原发恶性肿瘤6例,转移性肿瘤27例。27例转移性肿瘤患者术前Tomita评分2~5分,平均3.9分;修正的Tokuhashi评分9~15分,平均11.1分。依据全脊椎切除术中重建方式不同,将33例胸腰椎体恶性肿瘤患者分为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组(21例,采用3D打印人工椎体进行前柱重建)和钛网重建组(12例,采用钛网植入同种异体骨进行重建)。主要观察指标为脊髓神经损害和疼痛恢复程度,肿瘤局部控制率及假体下沉发生率等。术后24 h、术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术前比较采用配对设计 t检验。 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31个月,平均10.9个月。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组术中出血量(3 255.6±1 981.9)ml( t=2.042, P>0.05)、手术时间(5.6±1.4)h( t=0.591, P>0.05)、术后引流量(655.6±223.6)ml( t=0.118, P>0.05)与钛网重建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和3个月VAS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和3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3例患者中31例(97.0%)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有至少1个等级的改善。随访期间钛网重建组12例患者中5例(41.7%)影像学显示不同程度的下沉,而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组21例患者未出现假体下沉表现,两组下沉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313, P=0.013)。 结论:3D打印技术制造的多孔钛人工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稳定性,可以用于椎体切除后的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胫骨下段肿瘤切除后融合型三维打印金属骨小梁假体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胫骨下段出现原发恶性或侵袭性良性肿瘤相对罕见,70%~95%的胫骨下段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可获得抢救性保肢治疗机会 [1, 2]。但由于胫骨下段软组织覆盖量有限且生物力学因素复杂,行保肢手术难度极大。既往有学者报告的胫骨下段肿瘤切除术后的生物重建方法包括同种异体骨重建、瘤段灭活再植入、腓骨重建等;相关并发症包括植入物骨折、感染、骨不连、肿瘤复发等,且恶性骨肿瘤术后大剂量化疗增加了并发症发生风险 [3, 4]。机械重建可为完全负重提供足够的机械强度,但切口愈合不良,假体感染及踝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 [5]。我们在三维打印多孔假体设计的基础上 [6, 7],对6例胫骨中下段原发恶性或侵袭性良性肿瘤患者行肿瘤完整切除后,使用三维打印金属骨小梁的融合型踝关节假体进行重建,假体与距骨关节面固定融合。现对患者术后中短期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分享假体设计及手术初步经验,为融合型踝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异体骨复合假体重建股骨远端恶性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的中长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异体骨复合假体重建股骨远端恶性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肿瘤科就诊的股骨远端恶性肿瘤并接受同种异体骨复合假体重建的患者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22.3±11)岁(范围11~42岁),体质指数(19.3±3.4)kg/m 2(范围14~27 kg/m 2)。病理类型:骨肉瘤18例,Ewing肉瘤1例。骨肿瘤Ennecking分期:ⅡB期17例,Ⅲ期2例。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观察假体和患者生存情况和术后并发症。采用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93功能评分评价肢体功能。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87.3±39.8)min(范围110~260 min),术中出血量为(284.9±87.0)ml(范围200~500 ml),输血量为(327±213)ml(范围100~800 ml)。股骨近端剩余长度为(153.7±26.6)mm(范围93~190 mm),异体骨长度为(84.1±24.6)mm(范围39~134 mm)。19例患者中9例(47%)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6.7±4.8)个月(范围10~25个月),其中7例延迟愈合,愈合时间为(18.4±4.0)个月(范围15~25个月);剩余10例为异体骨与宿主骨不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0.7±20.2)个月(范围56~121个月)。随访过程中3例因骨肿瘤肺部转移而死亡,死亡时间分别为术后57个月、63个月和59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生存率为84%(16/19),16例患者MSTS 93功能评分为(24.3±2.4)分(范围21~28分),优良率为100%(16/16)。7例患者接受翻修手术,3例为无菌性松动、3例为异体骨与宿主骨交界处假体柄断裂、1例为假体周围感染,其中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因术前放疗导致局部软组织条件较差,经两次翻修手术感染得到控制。5例采用同种异体骨复合假体翻修,2例采用带皮质钢板或锁定钉的短柄巨型假体翻修。翻修术后股骨近端剩余长度为(143.4±31)mm(范围91~175 mm),异体骨长度为(92.6±26.6)mm(范围61~123 mm),7例翻修患者仍在持续随访中。术后无一例出现肺感染、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异体骨复合假体重建股骨远端恶性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术后患者生存期满意,肢体功能良好,但假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可通过翻修进行二次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压氧综合治疗对良性骨肿瘤患者植骨重建术后恢复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高压氧综合治疗对良性骨肿瘤患者植骨重建术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洛阳正骨医院行植骨重建修复术的良性骨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2组均经手术刮除骨质病灶并植入异体骨,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植骨重建后相关情况、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3个月良性骨肿瘤X线最大横径及骨密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经高压氧治疗后优良率为8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骨折线消失时间、软组织肿胀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切口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良性骨肿瘤X线最大横径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个月2组患者骨密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患者骨密度仍低于治疗前及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病灶MRI水肿最大横径均明显小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良性骨肿瘤患者植骨重建术后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减少出血及感染,促进骨愈合,使病灶水肿范围缩小,提高骨密度,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成人多发性骨纤维结构不良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女,34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肩部活动时疼痛伴活动受限。患者曾于2007年在外院因"右肱骨干骨纤维结构不良"行病灶切除+植骨术。临床检查:右肩部轻度肿胀,压痛(+),皮肤无红肿破溃,皮温不高,肩关节上举130°、外展156°、后伸30°,末梢血液循环及感觉未见明显异常。X线示:右肩胛骨、肱骨全长及桡骨近端多处呈膨胀性改变伴畸形,皮质菲薄,内见磨砂玻璃样改变,边界尚清晰(图1)。CT示:右肩胛骨、右肱骨全长及桡骨近端局部骨皮质膨大、菲薄。髓腔内见磨砂玻璃样稍高密度影,并有大小不等囊状透亮区,并累及肩胛盂关节面(图2,图3)。辅助检查:血、尿常规,生化,腹盆部彩超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先用活检针取右肩胛骨及肱骨近端骨组织活检。病检结果:大量胶原纤维形成,增生的梭形细胞散在,梭形细胞较短,无定型生长,偶见束状或车辐状结构。病理诊断:骨纤维结构不良(图4)。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右肩胛盂颈部病灶清除、植骨术。取右肩后侧倒"L"形切口,显露病灶,见肩胛骨呈膨胀性隆起,皮质菲薄,在肩胛骨颈部凿开4 cm×4 cm骨窗,掀开骨皮质,可见髓腔内大量黄白色鱼肉样组织,捻搓柔韧有沙粒感。刮除病灶组织,可探及肩胛盂关节软骨。对清创后髓腔用95%乙醇灭活后以生理盐水冲洗,缺损区以同种异体松质骨植入(图5,图6)。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术后1.5年复查:切口愈合良好,局部无压痛及叩击痛(-),肩关节活动较术前明显改善,复查X线片及CT检查,原病灶区无异常变化(图7,图8,图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遗传安全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创伤性脑损伤(TBI)的遗传安全性。方法:(1)体内实验:分离提取并传代培养雄性SD大鼠的BMSCs。将微量药物注射套管植入并固定于12只雌性SD大鼠左侧侧脑室3 d后,用气压精密打击器对大鼠右侧大脑皮层进行打击以制备成中度TBI模型。分别于造模后4 h、3 d、6 d、9 d、12 d时经套管对TBI大鼠进行单次/多次BMSCs输注(2.5×10 5个/次,总体积10 μL),并分别取造模后48 h、72 h、10 d和14 d时TBI大鼠(每时间点3只)的脑组织制备成石蜡标本,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胶质细胞激活情况,应用RNAscope ?技术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小胶质细胞与移植的BMSCs的共定位情况,以观察同种异体BMSCs移植至TBI宿主体内后是否与宿主脑内细胞发生整合现象。(2)体外实验:先将冻存复苏的小胶质细胞株BV2用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慢病毒颗粒转染,再将pHrodo RED探针预标记的BMSCs与经脂多糖预处理的BV2细胞分别按一定比例(BV2∶BMSCs=1∶1、1∶2、2∶1)进行共培养,36 h、72 h后于共聚焦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2种细胞间是否发生吞噬现象,以观察小胶质细胞对BMSCs的具体作用形式。 结果:(1)体内实验:造模后48 h、72 h、10 d和14 d时,TBI大鼠的脑组织石蜡切片中均未发现移植的BMSCs与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存在共定位现象,但在造模后10、14 d时,TBI大鼠的小胶质细胞明显被激活并迁移至左侧侧脑室及脉络丛附近,且与移植的BMSCs发生共定位现象。(2)体外实验:不同比例的BV2细胞与BMSCs共培养36 h、72 h后均发生吞噬现象。结论:同种异体BMSCs移植后并未与TBI宿主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发生整合现象,但其可被小胶质细胞吞噬,表明同种异体BMSCs移植治疗TBI具有遗传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股骨干原发恶性肿瘤保肢手术中的重建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股骨干原发恶性肿瘤保肢手术治疗及重建的方法,并分析其并发症及功能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7例股骨干原发恶性肿瘤患者资料,男22例,女15例;年龄(20.56±4.72)岁(范围:8~46岁)。37例Enneking恶性肿瘤分期均为ⅡB期,肿瘤病灶累及股骨长度范围10~24 cm,均未发生病理性骨折;术前行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骨肉瘤22例,软骨肉瘤8例,尤文肉瘤5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骨肉瘤与尤文肉瘤均行新辅助化疗。8例行人工全股骨假体置换术(置换组),14例行大段异体骨移植髓内钉内固定术(异体骨组),同种异体骨-假体复合物(allograft-prosthetic composite,APC)术8例(APC组),3D打印假体7例(3D打印组)。肢体功能按照世界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93系统评分,对比分析各组之间肢体功能及优良率。结果:37例随访时间(23.15±16.74)个月(范围:6~62个月)。至末次随访,9例(30.76%)出现肺转移,其中6例患者死于肿瘤多发转移,余28例无瘤存活。37例术后MSTS93评分(22.55±2.57)分(范围:18~28分),3D打印组为(27±1.74)分,异体骨组为(22.85±2.59)分,置换组(20.25±2.25)分,APC组(20.5±2.07)分,3D打印组功能评分与其他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5)。总体下肢功能优良率为79.41%,其中3D打印组优良率为100%,异体骨组优良率为78.5%,APC组为87.5%,置换组优良率为62.5%,各组之间肢体功能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置换组术后患者髋关节均未发生脱位,3例异体骨组及2例APC组异体骨段发生骨折不愈合;置换组1例术后血肿压迫坐骨神经,行急诊清创后神经功能恢复;1例术后伤口愈合不良经换药清创后愈合。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4.32%(9/37)。 结论:股骨干原发恶性肿瘤的患者通过肿瘤范围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能够有效地恢复下肢功能,从而达到保肢的目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D打印假体在股骨干肿瘤的治疗中提供了新的选择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