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匮要略》魏迺杰英译本的认知识解操作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中医典籍翻译是中医国际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英译本众多,但其英译研究却相对薄弱.本文基于认知识解理论,聚焦魏迺杰英译本的翻译过程,探讨译者对原文理解和译文产出的识解操作,以考查其背后的认知理据.研究表明,中医典籍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解码-再编码"的过程,更是译者认知识解的结果,如在译文整体详略度上魏译本注重文本外译写、在涉文化意象术语的聚焦上将源概念域范畴移植到西方文化中、在语言表达的视角上侧重英语句法逻辑、在中医独有概念内涵的突显上不遗余力推崇异化翻译等,体现了译者翻译时因识解机制不同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也为认识中医典籍翻译中的应然与实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助力中医话语权构建的《伤寒论》英译策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中医翻译是中医对外传播的桥梁,也是构建中医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中医话语权和中医翻译的研究现状,选取罗希文、许鸿源、魏迺杰的《伤寒论》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话语权的作用机制对译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研究发现:中医译文多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并对原文进行深度翻译,中医术语采用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行文注重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助于正确传播中医文化,同时可以有效地发挥话语权的作用机制,助力中医话语体系的构建,提升中医国际话语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黄帝内经》核心文化术语“神”的词性分类与语境差异化英译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渊薮,蕴含丰富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这些核心术语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神”是《内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之一,而且涵义深奥丰富.根据“神”所在的具体语境和搭配词语,分析《内经》中“神”的涵义并将“神”进行词性分类,如名词类、动宾类和形容词类.基于《内经》李照国英译本和Ilza Veith英译本,对“神”的语境差异化翻译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分析两个英译本对“神”的翻译策略,总结“神”的语境差异化英译方法,使用既有的“普通语言对应词”、借用汉语拼音音译加注释和词性转换法翻译,以期对中医文化术语的英译提供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生态翻译理论看《黄帝内经》英译本的归化与异化趋势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术语、文本、文体3个方面简要探讨了《黄帝内经》英译本的归化与异化趋势;随着中医在西方的大力传播和中医地位的提高,《黄帝内经》英译正在从过去的全面归化向部分异化转变,近代《黄帝内经》译本正试图摆脱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向原著靠拢.《黄帝内经》翻译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翻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而翻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也从侧面展现了中医在西方地位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帝内经》核心文化术语“邪”的语境差异化英译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蕴含着丰富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这些核心术语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邪”是《内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之一.根据“邪”所在的具体语境,分析《内经》中“邪”的含义,并对“邪”进行词性分类,即名词类、动词类、副词类和助词类.基于《内经》李照国英译本、Ilza Veith英译本和罗希文英译本,对“邪”的语境差异化翻译进行实证研究,比较3个英译本对“邪”的英译策略,总结“邪”的语境差异化英译方法:使用“自然对应词”、使用“等化性对应词”和借用汉语拼音音译加注释,以期对中医文化术语的英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金匮要略》病证名英译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中医药走向世界浪潮下,中医典籍英译问题显得尤其突出.《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受到的英译研究却并不多.本文从蕴含“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探讨《金匮要略》两译本病证名英译差异的可能原因,提出《金匮要略》病证名英译应针对不同类型病证名选择归化或异化的策略,建议附上音译与注释.并对中医典籍的英译展开展望,认为作为中心的译者需加深对典籍的理解与双语水平,深入了解读者群体的需求,为中医国际化发展略施绵薄之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黄帝内经》的译文对比谈中医典籍的词汇衔接机制及其翻译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词汇衔接是语篇重要的构建手段之一,词汇衔接的识别与重构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从词汇衔接视角,对《黄帝内经》中文原文、李照国译本(简称:李译本)及威斯译本进行语篇分析,探讨不同译本在词汇衔接层面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分析发现两译本均有较强的语篇意识,将隐含信息明晰化.其中,李译本采用异化策略,较多选择重复和同义/近义衔接,译法以直译、直译加括号注释为主,但言语单一,流畅度欠缺;而威译本则倾向于归化策略,多采用同义/近义衔接,以直译、增译为主,词汇丰富,句式多样,但存在误译.汉英两种语言的词汇衔接模式不同,因此在翻译中要加强语篇意识,重构源语词汇衔接,实现译文连贯,完成语篇意义的等效传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红楼梦》中的"粥""汤"看中医食养文化英译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霍克斯、杨宪益的《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对小说中"粥""汤"的翻译,探讨二位译者在中医食养文化翻译方面的归化与异化、浅化策略,以及文化误读现象,以期对中医食养文化英译及中医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文树德《素问》翻译策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研究旨在探讨文树德英译《素问》时所体现的翻译策略.采用实证研究法,首先基于文树德《素问》序言内容,参与过的访谈及共事学者自述等文献资料分析得出其偏向异化翻译策略的假设;其次通过发掘译本中词和句的翻译规律给予实证,研究发现文树德英译本有音译中医文化负载词、最大程度保留对仗句式以及脚注字符量远超译文字符量的主要特点,进一步验证了文树德及其团队在翻译过程中秉承的是原作至上的原则,译本更靠近原文作者和源语文化,体现的是异化翻译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医文化传播战略构建中翻译与出版策略再审视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前中医翻译往往以中文母语译者的逆向翻译方式为主,中医术语翻译中套用生物学术语、简化翻译的情况较多,笔者认为中文母语译者的翻译成果对于国外目标读者所需要、易理解、能接受、能认同的方面评估不够准确,而基于以国外医学人士为读者的目标导向,过多地套用生物学术语限制了中医文化传播范围,过度简化翻译也使得中医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展现,这些翻译策略都没有起到准确传播中医的作用,也没有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此外由于中国出版者对中医译作在国外的市场分析不够全面,也影响了中医译作的市场流通.因此,笔者认为若要如中国学术界所期,将中医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主力之一,需要对目前的翻译策略做出调整,同时在出版方面也要探求更加有效的中医药图书翻译出版及市场推广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