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文化国际化传播中的中医话语权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中医话语权逐渐弱化。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中医药发展相关战略规划纲要,使中医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府支持,逐步构建起中医话语权。目前,在中医文化国际化传播中构建中医话语权面临着中医语言深奥难懂、中医合法地位未被普遍认可、传播方式不够系统和跨文化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困境,而在传播过程中,文化自信是内在动力,知识产权是实力展现,品牌效应是战略措施,传播途径现代化是重要环节,人才国际化是智力支撑,应紧抓国家宏观政策为中医行业带来的战略机遇,提升中医文化在全球医学体系中的话语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美国主流报媒针刺新闻话语(去)合法化策略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以范利文(去)合法化理论框架为指导分析美国主流报媒针刺新闻报道(去)合法化策略的使用情况,发现美国报媒对针刺持有相对积极的态度,多使用权威化策略,将实验研究结果作为(去)合法化针刺的重要依据,较少诉诸中医药理论来解读针刺实践.建议新闻媒体重视科学研究结果,使用以权威化策略为主的多种合法化话语策略对外报道中医药,同时中医药学界应加强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医药翻译人员应推进中医药理论的科普化译介,不断提高中医药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医药国际传播事业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守中医之正,创中医之细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昔黄帝之书,尽言大道,以阴阳五行立论,透彻天人之理,后世皆以此为纲,莫敢越矩.然中医阴阳之理甚是精简奥妙,应用于实践则需细化延申其理以对应具体之万千事物,方能与时俱进,使之论述更详实有说服力,具有时代话语权.中医本是中华之瑰宝,定当在当下及未来大放异彩,为世人身体精神健康做出其应有之贡献,且其哲思妙理也将为人类探索真知提供巨大参考价值,前提是我们要继承其灵魂的同时有所创新发展,使其转化为现代语言,来适应于越来越细化的时代特征.而细化要建立在正根之上,莫失中医医道之本,方能有效创新正确细化.中医之正根在于上古之道,《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略示上古之道而未过多讲解,今之中医人应当勇于挖掘,广求博取.如仲景之言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而不当固守狭隘,偏颇一隅之中不能自拔,自掘中医之坟墓.自伏羲创八卦以类万物,再到三坟五典,及至周易之囊括世间万千变化,都是化繁为简,俯察万千,以明大道.而今中医之救人于病苦,是医理对大道的具体应用,却是应该由大道出发,逐渐细化,由简入繁.故笔者不才,抛砖引玉,于此文从生理、病理、药理等方面论述为何需要细化,如何细化,如何守中医之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助力中医话语权构建的《伤寒论》英译策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中医翻译是中医对外传播的桥梁,也是构建中医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中医话语权和中医翻译的研究现状,选取罗希文、许鸿源、魏迺杰的《伤寒论》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话语权的作用机制对译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研究发现:中医译文多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并对原文进行深度翻译,中医术语采用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行文注重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助于正确传播中医文化,同时可以有效地发挥话语权的作用机制,助力中医话语体系的构建,提升中医国际话语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论中医医疗过错鉴定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逐渐丧失了话语权,医疗过错司法鉴定意见已成为影响司法判决的最主要证据.当前中医药行业在司法鉴定体系中少有话语权,一旦发生纠纷或技术争议,只能依靠现代医学的司法鉴定体系判断医疗过错,制约了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并影响到中医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中医医疗过错鉴定体系.本文从中医医疗过错鉴定理论、标准、机构、人员(法医)4方面提出体系构建的思路,同时就一些重要的问题和困难展开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的原因及激励对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取调查及访谈的研究方式,以湖南高校学中医的外国本科留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留学生来华学中医的原因及激励对策.结果表明,对中医的文化兴趣、入学机会多、家庭的积极影响、今后发展机会好、教育质量高是促使留学生来华学中医的重要原因.综合现有情况分析,提出亟需从加强中医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建立中医教育的国际话语权、提高中医药文化在来源国的认同度、中医对外教育招生实施产业化和市场化四个方面努力,吸引和激励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留学生来华学中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近5年SCI收录针灸文献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充分了解2012-2016年SCI收录针灸文献的特征.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统计源,检索词设定为"acupuncture"和"moxibustion",检索范围为"主题",时间跨度为"2012-2016",分析对象为检索出的文献,通过结果分析工具从出版年文献数量、国家/地区、文献类型、文献语种、来源出版物、研究方向、学科类别分布、研究机构和基金资助机构分布等方面对检索出的文献分别进行分析.结果 近5年SCI收录针灸文献共5146篇,中国大陆和美国发表最多,文献类型以期刊论文为主,英语为主要撰写语言,美国的《Evidence 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收录文献最多,中国期刊亦有一定数量;综合补充医学、神经科学和神经病学、普通内科学等3类学科是近5年针灸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所在;研究机构中以韩国庆熙大学发表数量最多,中国有7个研究机构位于前10名,且主要为中医科研机构和中医院校;基金资助机构中以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最多.结论 近5年发表的SCI收录的针灸文献数量逐年增加,且以中国发表最多,但多在欧美期刊发表,为增强话语权,我国针灸研究工作者应重视追求针灸研究的质量,增强我国针灸研究的国际水平,扭转并掌握针灸的国际话语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灸发展方向访谈(一)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全美中医药学会特邀11位专家展开海外针灸发展方向的讨论.刘保延教授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探索,小样本RCT和全样本大数据两法并举;田小明教授阐述针灸在美国医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贡献,推动医改,从常见病到疑难病扩大针灸适应证是针灸在美国的出路;吴滨江教授号召学习、发展中医理论,阐述循经感传存在的八大规律,传承经典手法;马寿椿教授提出针灸或者靠拢西医,或者走进中医,没有第三条道路,专病专方,回归经典是出路,一旦针灸在美国全面沦陷,中医将是针灸的最后保障;金观源教授指出系统医学是针灸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继往圣,开来学,用经典针灸的合理内核来发展现代针灸;焦望义博士认为针灸和中医不可分,中医针灸是我们的闪亮名片;郝吉顺教授提出扩大适应证,增加病种,针灸急需创新,争取话语权;陆飚教授提出传承经典,在真假难辨面前,我们应反思我们的"真"水平;何崇博士反思中医针灸的度量模糊性、不精确性、兼容性、逻辑性,评判和发展中医更需大智慧者;潘晓川教授认为中医由道及术,中医有独特的方法论,需要纠正理念偏差、实践偏差、疗效偏差;冷三华博士认为整合与创新是针灸发展的出路,循证医学是推动针灸发展的强大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灸发展方向访谈(二)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全美中医药学会特邀11位专家展开海外针灸发展方向的讨论.刘保延教授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探索, 小样本RCT和全样本大数据两法并举;田小明教授阐述针灸在美国医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贡献, 推动医改, 从常见病到疑难病扩大针灸适应证是针灸在美国的出路;吴滨江教授号召学习、发展中医理论, 阐述循经感传存在的八大规律, 传承经典手法;马寿椿教授提出针灸或者靠拢西医, 或者走进中医, 没有第三条道路, 专病专方, 回归经典是出路, 一旦针灸在美国全面沦陷, 中医将是针灸的最后保障;金观源教授指出系统医学是针灸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继往圣, 开来学, 用经典针灸的合理内核来发展现代针灸;焦望义博士认为针灸和中医不可分, 中医针灸是我们的闪亮名片;郝吉顺教授提出扩大适应证, 增加病种, 针灸急需创新, 争取话语权;陆飚教授提出传承经典, 在真假难辨面前, 我们应反思我们的"真"水平;何崇博士反思中医针灸的度量模糊性、不精确性、兼容性、逻辑性, 评判和发展中医更需大智慧者;潘晓川教授认为中医由道及术, 中医有独特的方法论, 需要纠正理念偏差、实践偏差、疗效偏差;冷三华博士认为整合与创新是针灸发展的出路, 循证医学是推动针灸发展的强大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医患的圆融——基于骨科保守治疗个案的叙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广东省某地级市三甲医院骨科为研究场所,用参与式观察法研究真实情境下骨科门诊及病房的医患交际,通过个案叙事揭示保守治疗中医患沟通存在的问题,提出好的医患沟通应具备的要素:医方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并予以充分告知,提出首选治疗方案;患方听取并理解医方的解释,提出疑惑和想法;医惠双方互换观点,患方明确医方的医疗原则,医方把握患方的需求和目的;在满足患方合理需求的基础上,双方达成共识,作出最合理的临床决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