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Ⅰ期肺腺癌中病理学亚型判断预后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2021年WHO肺腺癌分类判断Ⅰ期肺腺癌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手术,且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Ⅰ期肺腺癌的829例患者资料。男性389例,女性440例,年龄(60±11)岁(范围:32~90岁)。术前CT表现为实性结节570例,磨玻璃结节259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进行组间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总体生存和无复发生存的因素。结果:829例患者中腺泡型为主型470例,乳头型为主型165例,贴壁型为主型90例,实体型为主型62例,微乳头型为主型42例。与实性结节组相比,磨玻璃结节组患者中贴壁型为主型比例更高[20.5%(53/259)比6.5%(37/570),χ2=35.922, P<0.01],而微乳头型[1.2%(3/259)比6.8%(39/570),χ2=11.961, P<0.01]和实体型[1.5%(4/259)比10.2%(58/570),χ2=19.172, P<0.01]为主型比例更低。贴壁型为主型的患者预后最好,腺泡型和乳头型为主型较差,实体型和微乳头型为主型的预后最差( P值均<0.01)。T2期( HR=1.631,95% CI:1.030~2.583, P=0.037)、病理主型( P=0.036)、存在微乳头型成分( HR=1.764,95% CI:1.143~2.722, P=0.010)及CT表现为实性结节( HR=18.690,95% CI:7.587~46.043, P<0.01)为术后复发的预后因素。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实性结节和磨玻璃结节中,存在实体型成分均是总体生存的预后因素,存在微乳头型成分则均是无复发生存的预后因素。 结论:除病理学亚型外,存在微乳头型成分和实体型成分也是Ⅰ期肺腺癌患者的预后因素。病理学亚型与T分期相结合对Ⅰ期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判断更有价值、更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皮成分为主型成人肾母细胞瘤3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上皮成分为主型成人肾母细胞瘤(adult Wilms tumor with predominant epithelial component,AWT-PE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3例AWT-PEC,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及分子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44.6岁,中位年龄47岁;1例肿瘤位于右肾,2例肿瘤位于左肾,肿瘤最大径5~15 cm.组织学特征主要表现为3例肿瘤边缘均可见纤维假性包膜与周围正常组织间隔,肿瘤细胞主要以上皮成分为主,肿瘤细胞上皮样、高柱状,中度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呈腺管状、乳头状浸润性生长,混杂比例不等胚芽、间质成分,其中例2可见部分区域组织形态学表现呈后肾腺瘤样,瘤细胞相对一致,卵圆形,聚集呈原始小管状、条索状.免疫表型:瘤细胞CKpan、PAX-8、WT-1、CD56均弥漫阳性,1例BRAF弥漫阳性,CD57、EMA、p53不同程度阳性,Syn、CgA、CK7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热点区10%~35%不等.1例行二代测序检测,显示 BRAF V600E、HNF1B、SPEN、TERT、AM-ER1、ASXL1等基因突变,微卫星稳定,低肿瘤突变负荷,未检测出胚系突变基因.3例患者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发现DOCK2、KMT2D作为驱动基因均存在突变;体细胞突变基因中,突变类型以错义突变为主;突变频谱类型主要表现为C>T/G>A.结论 AWT-PEC罕见,其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点,在临床诊断工作中需与类似形态和免疫表型的肾肿瘤相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是否存在实体型或微乳头型成分与ⅠA期肺腺癌患者预后关系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ⅠA期肺腺癌各病理学亚型成分比例对预后的影响,以及实体型或微乳头型成分(S/M成分)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完整手术切除的321例ⅠA期肺腺癌患者的资料。男性130例,女性191例,年龄59(11)岁[ M(IQR)](范围:55~66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病理学亚型成分比例对无复发生存和总体生存的判断价值。根据有无S/M成分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无成分组又根据主型不同分为2组:含S/M成分组(S/M +组)120例、无S/M成分且贴壁型为主型组(S/M -LPA组)129例、无S/M成分且腺管型或乳头型为主型组(S/M -P/A组)72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3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验证有无S/M成分是否为预后因素。 结果:S/M成分对于复发(实体型成分:曲线下面积=0.588, P=0.095;微乳头型成分:曲线下面积=0.566, P=0.106)和死亡(曲线下面积=0.589, P=0.104;曲线下面积=0.607, P=0.056)无诊断价值。S/M -LPA组、S/M -P/A组、S/M +组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2.4%、82.3%、77.3%(两两比较: P值均<0.05),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4%、94.5%、83.2%(两两比较: 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分组(S/M -P/A组比S/M -LPA组: HR=2.691,95% CI:1.249~5.799, P=0.011;S/M +组比S/M -LPA组: HR=6.763,95% CI:3.050~14.996, P<0.01)是复发的预后因素。 结论:对于完整切除的、存在S/M成分的ⅠA期肺腺癌患者,S/M成分比例并不影响预后。基于S/M成分有无的新分组是患者复发的预后因素,S/M +组患者预后最差,S/M -LPA组患者的预后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卵巢浆黏性肿瘤ARID1A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卵巢浆黏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2006年6月至2018年12月确诊的卵巢浆黏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细胞角蛋白(CK)7、PAX8、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WT1、p16、p53以及ARID1A编码蛋白Baf250a的表达。结果:本组卵巢浆黏性肿瘤共75例,其中良性浆黏性囊腺瘤30例,年龄12~83岁,平均年龄36岁,镜下由宫颈内膜型黏液上皮和浆液性上皮混合组成,每种成分占10%以上。交界性浆黏性肿瘤34例,患者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39岁,7例伴发子宫内膜异位症;镜下见宽大的乳头状结构,分支复杂,衬覆上皮层次增加,细胞成分复杂,主要为宫颈内膜样黏液细胞(非肠型,无杯状细胞),其次为嗜酸性细胞,其他可见透明细胞、鞋钉样细胞、纤毛细胞、子宫内膜样细胞等。间质疏松水肿,常伴大量急性炎性细胞浸润。浆黏性癌11例,患者年龄26~61岁,平均年龄40岁,2例伴发子宫内膜异位症;镜下呈乳头状、融合腺样、微腺或实性结构,多呈扩张性浸润生长方式,局部呈破坏性浸润;细胞成分复杂,与交界性肿瘤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RID1A编码蛋白Baf250a阳性表达于肿瘤细胞核,交界性浆黏性肿瘤表达缺失率30%(6/20;其中1例完全缺失,5例部分缺失),浆黏性癌表达缺失比例2/11(均为部分缺失);CK7、PAX8、p16在肿瘤细胞表达阳性;ER、PR均为阳性(10%~80%),WT1阴性,p53野生型表达,Ki-67阳性指数20%~60%。浆黏性癌10例行全子宫、双侧/单侧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术,1例行患侧附件及阑尾切除术,术后均行化疗。根据2014版卵巢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A期4例,ⅡA期3例,ⅢC期4例。浆黏性癌8例存活(其中2例复发),1例死于疾病,2例失访。交界性肿瘤34例均行患侧附件切除术,均存活,1例复发。结论:浆黏性肿瘤具有较为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交界性浆黏性肿瘤与浆黏性癌均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细胞成分。ARID1A作为肿瘤抑制基因,在致瘤转化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在浆黏性肿瘤中具有表达缺失的特点,以及p53野生型表达,均支持浆黏液性肿瘤是Ⅰ型肿瘤而非Ⅱ型肿瘤,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膀胱微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收集2013—2019年间21例膀胱微乳头尿路上皮癌(MPUC)及同期117例膀胱非特殊型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MPUC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比较两组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MPUC患者男女比17∶4,中位年龄67岁,微乳头成分占5%~70%,12例(12/21,57.1%)有脉管侵犯。10例(47.6%,10/21)MPUC HER2阳性。MPUC脉管侵犯率、T分期、HER2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特殊型浸润性尿路上皮癌。MPUC、年龄大于69岁、T2-4期与预后差显著相关。膀胱MPUC是尿路上皮癌的一种侵袭性亚型,易侵犯脉管,预后差。MPUC的高HER2阳性率提示HER2靶向治疗可能是潜在的治疗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伴有卵黄囊瘤成分的子宫中肾样腺癌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子宫中肾样腺癌是一类新近报道的子宫恶性肿瘤,伴有卵黄囊瘤成分的病例较少报道。本文报道1例59岁女性患者,因“绝经后阴道流血7个月”就诊,盆腔磁共振成像(MRI)提示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可能,2022年9月23日行宫腔诊刮术。镜下肿瘤细胞由2种成分构成,一部分肿瘤呈腺管状、乳头状及实体状生长,腺腔内见嗜伊红分泌物,免疫组织化学细胞角蛋白(CK)7、GATA3、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CD10阳性;另一部分肿瘤呈网状、微囊状,间质呈黏液样,免疫组织化学CK7、甲胎蛋白、Glypican-3、SALL4阳性,突变扩增阻滞系统PCR(ARMS-PCR)检测显示KRAS基因第2号外显子G12D点突变,诊断为子宫中肾样腺癌合并卵黄囊瘤成分。2022年10月8日行根治性手术,术后病理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左右盆腔淋巴结和膀胱腹膜反折处肿瘤转移。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结果为非特异性分子谱。术后行BEP(地塞米松5 mg+博来霉素15 mg+依托泊苷100 mg+顺铂56 mg)方案化疗。该肿瘤生物学行为高度恶性,治疗以手术+化疗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ⅠA期肺腺癌经肺泡腔内气道播散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ⅠA期肺腺癌经肺泡腔内气道播散(STA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完成解剖性肺切除术且病理诊断为ⅠA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STAS阳性组和STAS阴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ⅠA期肺腺癌发生STAS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肺腺癌患者254例,年龄(58.02±10.11)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TAS阳性组患者CT肿瘤直径>STAS阴性组[(19.47±4.65) mm比(16.64±6.21) mm, t=-2.620, P<0.05]、肿瘤实性成分比例(CTR)(0.66比0.27, Z=-6.692, P<0.01),STAS阳性组与STAS阴性组之间分叶征( χ2=22.899)、空泡征( χ2=5.798)、胸膜牵拉( χ2=5.670)、血管集束征( χ2=23.534)、病理低分化( χ2=20.601)、微乳头( χ2=70.179)、乳头( χ2=17.875)、实性亚型( χ2=10.378)、癌胚抗原(CEA)阳性( χ2=20.601)、C-ros原癌基因1-受体酪氨酸激酶(ROS1)基因重排( χ2=49.953)、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重排( χ2=6.009)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TR[比值比( OR)=20.582, P<0.05]、血管集束征( OR=29.464, P<0.01)、微乳头腺癌( OR=41.432, P<0.01)、ROS1基因重排( OR=524.075, P<0.01)、ALK基因重排( OR=143.104, P<0.01)及CEA阳性( OR=15.154, P<0.05)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CTR、血管集束征、微乳头型腺癌、ROS1基因重排、ALK基因重排及CEA阳性是STAS发生的危险因素。当CTR>0.49时临床医师警惕STAS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结节性病变-肺腺癌病理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肺结节性病变包括良性和恶性肺结节。肺腺癌是恶性肺结节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肺腺癌包括前驱腺体病变、微浸润性腺癌、浸润性黏液腺癌和非黏液腺癌,病理学亚型不同,其手术方式及预后也不尽相同。目前认为肿瘤肺泡腔内播散及亚型中微乳头成分和实性成分的占比直接影响外科手术方式及预后。故本研究提出对于前驱腺体病变可以楔形肺切除;微浸润性腺癌可以亚肺叶切除;浸润性腺癌需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即使是Ia期的肺腺癌患者,如果含有肺泡腔内播散、微乳头、胸膜侵犯成分亦推荐术后辅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危型HPV感染状态下阴道微环境因子联合检测对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的优化模式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危型HPV(HR-HPV)感染状态下阴道微环境因子联合检测对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的诊断价值,并确定最优检测组合模式。方法:从课题组前期建立的社区队列中选取正常宫颈(NC)女性623人和CINⅠ患者303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需氧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检测方法检测阴道微环境因子,采用导流杂交法进行HPV分型检测。采用SAS 9.2及SPSS 23.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在经主成分分析获得阴道清洁度、pH值、唾液酸苷酶和白细胞酯酶为阴道微环境主要代表性因子的基础上,对以上4种因子基于logistic回归原理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单项检测灵敏度以pH值最高(76.2%),特异度以唾液酸苷酶最高(90.9%),联合检测以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pH值+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阴道清洁度+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和pH值+阴道清洁度+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4种组合的ROC曲线下的面积较高,分别为0.714、0.719、0.713和0.709。进一步结合HR-HPV感染状况,通过逼近理想排序法对4种组合模式的诊断效果进行优化分析后显示,HR-HPV阳性组以pH值+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的联合检测最佳( C i=0.585),而HR-HPV阴性组则为阴道清洁度+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 C i=0.641)。 结论:阴道微环境因子的联合检测可用于CIN Ⅰ的辅助诊断,pH值、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联合检测对HR-HPV阳性女性CIN Ⅰ的诊断价值较大,而阴道清洁度、唾液酸苷酶和白细胞酯酶的联合检测对HR-HPV阴性的CIN Ⅰ诊断意义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肺涎腺型导管癌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涎腺型导管癌(primary salivary gland-type duct carcinoma of lung,LSD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并分析2020—2021年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的2例LSDC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特点并文献复习。结果:本组2例LSDC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9岁(例1)和64岁(例2),均有吸烟史。CT表现及大体检查显示2例均为中央型肿块,最大直径分别为16 mm和35 mm;LSDC组织形态上与乳腺导管癌相似,肿瘤细胞具有在导管内生长的特征,形成实性巢状、乳头状、微乳头状或筛孔状,可见原位癌成分伴有粉刺样坏死;细胞显著异型,核大、不规则,圆形、卵圆形,核仁显著,胞质丰富,嗜酸性或胞质透亮,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和细胞角蛋白(CK)7阳性,部分表达雄激素受体,HER2呈中等强度表达(2+),甲状腺转录因子1、Napsin A、p40、GATA3、mammaglobin、GCDFP15、SOX10、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504S、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波形蛋白、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CK5/6、p63阴性,部分基底细胞/肌上皮细胞表达p40和CK5/6,显示出导管的双层细胞结构;二代测序检测本组LSDC发现例1未见基因异常,例2伴有TP53和KMT2A基因突变。结论:LSDC是一种十分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涎腺型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赖于术后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应注意鉴别诊断以防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