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口机器人辅助舌根部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临床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口机器人手术(transoral robotic surgery,TORS)治疗舌根部甲状舌管囊肿(lingual thyroglossal duct cyst,LTGDC)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0例行TORS治疗的LTGD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5~44岁。手术中充分暴露病变,从囊肿头侧开始切除,切除范围以距病变外侧3~5 mm为宜,必要时可切除部分舌骨。分析术中机器人设置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有无局部出血、呼吸困难,以及经口进食时间等指标。应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10例LTGDC患者,均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经口入路顺利完成囊肿切除术,机器人设置时间(15.5±7.1)min,手术时间(17.6±7.4)min,术中出血量(8.9±6.4)ml,术后恢复经口进食时间为(2.3±2.2)d。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行气管切开术,术后均未出现气道梗阻、出血、咽瘘、声嘶、神经功能受损症状。术后随访5~4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经口入路LTGDC切除术安全可行,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手术失败及并发症五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气管切开术是一种紧急解除上气道阻塞的方法,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ation tracheotomy,PDT)具有快捷、微创、安全的特点,在临床得到应用,尤其在重症医学科。天津市环湖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引入PDT技术已经十余年,手术例数逾千例,并且成功应用到困难气道中,对比传统气管切开术,PDT安全、并发症少。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我们积累了数例PDT手术失败及并发症的病例资料,本文主要介绍PDT手术失败及严重并发症的5例患者资料,并探讨其发生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深部感染61例临床治疗经验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颈深部感染(deep neck infection,DNI)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分析影响外科治疗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4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61例DN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6个月~81岁,中位年龄49岁。DNI患者根据感染局限还是弥漫性表现分为2组,局限性感染即颈部脓肿组31例(A组),弥漫性感染即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组30例(B组)。对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行气管切开术、引流方式、是否合并纵隔感染、脓液是否培养出致病菌这些因素上进行比较,并分析A组内患者采取不同的引流方式对住院时间的影响。以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行切开引流者45例次(A组21例次,B组24例次),行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者23例次(A组10例次,B组13例次),2种方法均使用者7例次(A组0例次,B组7例次)。50.82%(31/61)患者脓液或引流液培养出致病菌。2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引流方式及是否伴纵隔感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26.890、8.687和6.035, P值均<0.05)。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行气管切开术、脓液是否培养出致病菌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0.157、3.685、2.434、3.631和0.807, P值均>0.05)。A组患者采取不同的引流方式,对住院时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560, P>0.05)。 结论:颈深部感染中局限性感染与弥漫性感染者的住院时间、引流方式、是否伴纵隔感染是不同的,考虑弥漫性感染往往合并严重的并发症。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是治疗局限性感染的可选方式,具有微创的优点,且不会影响患者的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继发性喉气管闭锁的内镜微创喉重建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继发性喉气管闭锁的51岁女性患者。患者因“渐进性呼吸不畅、说话费力6个月”入院,入院前因呼吸困难在外院急诊行气管切开术。既往4年前曾因“鼻咽未分化非角化型癌”行放射治疗,定期随访未见复发。入院电子喉镜及颈部CT检查发现喉气管双层面闭锁。患者经反复多次病理活检及全身检查排除恶性肿瘤、特殊感染(结核杆菌、梅毒、真菌)、风湿免疫性疾病后,行喉气管瘢痕松解+喉黏膜瓣显微缝合成型+喉功能重建术。术后5个月,颈段气管二次狭窄处行短T管置入,3个月后拔除T管。随访8个月,患者呼吸顺畅,气道塑形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主研制的快速气管切开手术器械在急诊气管切开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主研制的快速气管切开手术器械行急诊气管切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取解放军第九七〇医院威海院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需行急诊气管切开术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快速气管切开组60例(快速组)和传统气管切开组60例(传统组)。快速组采用自主研制的快速气管切开手术器械实施气管切开术,传统组按照传统开放性气管切开标准步骤进行操作。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快速组手术时间为(4.5±0.9)min,显著短于传统组的(19.3±4.7)min( t=23.86, P < 0.001);切口长度为(2.8±0.3)cm,显著短于传统组的(4.2±1.3)cm( t=8.68, P < 0.001);术中出血量(4.4±1.6)mL,显著少于传统组的(11.8±4.1)mL( t=12.99, P < 0.001)。快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χ 2=4.66, P=0.031)。 结论:自主研制的快速气管切开手术器械能快速、微创地建立人工气道,简化了操作步骤,明视下操作大大提高了安全性,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而且可反复消毒、重复使用,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创胸腔镜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患者术后重症监护的优化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法分析微创胸腔镜手术(MIs)方式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AVR)对患者术后的重症监护的优化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6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行AVR手术的患者265例.其中117例患者接受微创胸腔镜手术(MIs),为MIs组;148例患者接受胸骨切开术(MS),为MS组.患者术后均进ICU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法匹配两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主要结局指标重症监护时长及次要结局指标重症监护期间伤口愈合不良、心律失常、肺炎、胸腔积液、卒中、低心排综合征、死亡、主动脉球囊反搏、体外膜肺氧合、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时长、术区引流总量、血浆用量、血小板用量、红细胞用量、血制品总用量、手术费用、总计费用以及住院总时间等.结果 两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身高、性别、年龄、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病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MS组比较,MIs组患者BMI较小、体重较轻、纽约心脏协会分级存在差异、冠心病较多、体外循环时间较短、阻断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法匹配后,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s组患者重症监护时长短于MS组(26 h比70 h,x2=174.763,P<0.01);两组患者伤口愈合不良、心律失常、肺炎、胸腔积液、低心排综合征、死亡、主动脉球囊反搏、体外膜肺氧合、气管切开、血浆用量、血小板用量、红细胞用量、血制品用量、手术费用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s组患者卒中发生较少、机械通气时间较短、术区引流总量较少、住院总计费用降低、住院总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患者在同等基线水平下,MIs下行AVR手术相比MS可优化术后监护,不仅可缩短重症监护时长、机械通气支持的时间和住院总时间,同时可减少术后引流量、降低术后卒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住院总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体外膜肺氧合下重症肺炎患者微创气管切开4例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总结4例重症肺炎患者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ECMO)下床边微创气管切开救治经验,为重症肺炎患者气道管理提供可借鉴的实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 2022 年 11 月至 2023 年3 月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 4 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入住ICU前后的影像学检查、ECMO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床边微创气管切开等临床资料.根据病情变化对患者进行床旁气管切开术辅助通气治疗.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结果 本院 4 例重症肺炎患者持续VV-ECMO状态下进行床旁气管切开术辅助通气治疗,术后血氧饱和度均维持在 0.98~1.00,气道清理排痰通畅,生命体征平稳,后续逐步撤机.结论 在重症肺炎的救治过程中,安全快速完成持续ECMO状态下重症肺炎患者床边微创气管切开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ICU医护共同面临的新挑战.本研究报告的 4 例VV-ECMO治疗后床旁气管切开术的成功案例,提示床边微创气管切开技术可以安全快速地辅助气道管理,为目前重症肺炎和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的救治提供了更多有益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直视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对比分析直视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与标准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治疗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共纳入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气管切开术的420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分别采用标准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257例)和直视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163例).记录手术时间,以及术中严重出血、低氧、心跳骤停和术后皮下气肿、气胸、纵隔气肿、气管切开套管误入气管外间隙、气管后壁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直视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手术时间长于标准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21.74±2.90)min对(12.74±1.96)min;t=38.050,P=0.000].标准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78%(20/257),分别为术中严重出血5例(1.95%)以及术后皮下气肿4例(1.56%)、气胸1例(0.39%)、纵隔气肿2例(0.78%)、气管切开套管误入气管外间隙2例(0.78%)、气管后壁损伤3例(1.17%)、切口感染3例(1.17%);直视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9%(7/163),分别为术中严重出血1例(0.61%)以及术后皮下气肿2例(1.23%)、纵隔气肿2例(1.23%)、气管切开套管误入气管外间隙1例(0.61%)、切口感染1例(0.6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17,P=0.156).结论 直视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可在标准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使用受限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有效展开,操作简便,具备微创优势,且并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等离子射频技术辅助经口微创手术治疗口咽及口腔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等离子射频(RFC)技术辅助的经口微创手术在口咽及口腔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8-2017-08期间就诊并顺利完成RFC技术辅助经口手术治疗的19例口咽及口腔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其中包括经病理证实的4例口腔鳞状细胞癌(SCC)(2例舌癌及2例口底癌),11例口咽SCC(5例扁桃体癌,4例软腭癌,1例舌根癌及1例软腭下咽重复癌),4例口咽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3例扁桃体肿瘤,1例累及扁桃体和舌根).根据AJCC指南,4例口腔癌的分期分别为T1N0M01例、T1 N2 M01例、T2 N1 M01例及T2 N2 M01例;11例口咽癌的临床分期分为T1 N0M05例、T2 N0 M04例、T2N1M01例及T2N2M01例.结果:19例患者中接受同期淋巴结清扫及气管切开术的患者分别为6例及4例,单独RFC经口手术的术中出血量均控制在20 ml以内,手术时间均控制在2h以内,术后13例患者当天即可恢复经口进食流食,4例气管切开的患者均可顺利拔管;4例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患者术后转诊至血液科进一步诊治,余15例SCC患者中除1例术后出院即失访外,其他14例随访时间6~108个月(中位时间24.5个月),至随访结束未发现局部复发病例及肿瘤相关性死亡病例,仅1例软腭下咽重复癌患者术后5个月对侧下咽及食管再发新生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另有1例软腭癌患者术后18个月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另有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5个月及12个月时因脑出血及心脏病死亡,Kaplan-Meier曲线计算的3年无瘤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5.0%及77.9%;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吞咽、发声及呼吸功能障碍.结论:RFC技术辅助经口手术治疗口腔及口咽恶性肿瘤疗效明确,多数病例能避免开放入路手术及气管切开术的实施,其优点主要体现在术中出血控制、手术难度降低及手术时间缩短和较快的恢复速度、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较高的功能保留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喉内镜联合等离子射频消融切除喉肿瘤17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喉内镜联合等离子射频消融在切除早期喉肿瘤手术中的联合作用.方法 在喉内镜显像系统监视下,运用等离子刀头切除喉部肿瘤病变17例,其中3例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加放射治疗.结果 全部喉部肿瘤病变一次性切除,手术过程顺利,所有病例均未行气管切开术,麻醉清醒后即拔管,术后5~7d出院,术后3个月喉部创面愈合良好.本组除1例患者6个月后复发,其余患者随访中均未复发,1例复发患者再次行等离子喉显微手术切除,至末次随访局部未再复发.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喉内镜联合等离子射频消融可以应用于早期喉肿瘤手术中,具有安全、微创、暴露清晰、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