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调查:缓慢接受且操作差异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英国新生儿病房对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LISA)这项技术的接受情况。方法:通过电子邮件向英国所有150个新生儿病房发送电子问卷,包括LISA适应证、实用性和不使用该项技术的原因。结果:电子问卷的总体回复率为96%(144/150)。只有11%的单位正在使用LISA,但大多数(78%)会考虑在自己的单位使用LISA,56%的单位会考虑产时应用LISA。存在的挑战主要在指南的制定和医务人员的培训方面。61%的单位将LISA的目标人群定为≥27周,三级新生儿中心将LISA的目标人群定为≥26周。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LISA的中位FiO 2阈值为0.3(IQR:0.3~0.4),较大胎龄早产儿的LISA中位FiO 2阈值为0.4。LISA实施前最常使用的药物是芬太尼(32%)。 结论: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英国对LISA的接受度较低。尽管许多单位正在考虑实施LISA,但缺乏相应的培训和国家制定的指南,迫切需要对LISA这一操作进行标准化并明确其适应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技术在二种不同无创通气模式下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对比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NCPAP)模式和双水平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therapy,BiPAP)模式下使用微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ess-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技术气管内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患儿的变化,探讨改进LISA技术。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科技城医院新生儿科和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新生儿科收治的60例RDS早产儿,均合并使用无创正压通气和PS替代治疗,PS均使用LISA技术注入气管。根据使用LISA时的不同无创模式,随机分为二组,NCPAP组(30例)采用NCPAP模式,BiPAP组(30例)采用BiPAP模式。对比二组患儿在注入PS后的经皮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变化以及药液反流情况。结果:二组患儿在注入PS后均出现经皮氧饱和度的下降,NCPAP组较BiPAP组更低[(81.87±3.99)%比(87.53±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480, P<0.001);NCPAP组经皮氧饱和度下降持续时间更长[(10.5±3.27)s比(5.37±3.44)s, t=5.920, P<0.001],有部分患儿需要复苏囊正压辅助通气;NCPAP组心率出现降低,BiPAP组心率略有增快,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044, P<0.001);NCPAP组血压略有升高,BiPAP组血压改变不明显,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NCPAP组较BiPAP组注药后出现反流(24/30比7/30)和无创通气治疗失败情况(8/30比2/30)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用药前后同组经皮氧饱和度和心率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压变化不明显。使用专用的呼吸道导管(LISA管)较使用一次性胃管操作时间更短[(9.75±2.64)s比(16.87±6.12)s],插管后经皮氧饱和度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采用LISA技术给予PS联合无创通气治疗RDS时,最好使用BiPAP模式,有助于减少药物灌注时对患儿生理功能的干扰,促进疾病的恢复;使用LISA管在操作难易和对氧饱和度影响方面优于一次性胃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注入技术在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呼吸窘迫综合征常见于早产儿,防治主要依赖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经气管插管注入PS是最经典的给药途径,但给药时会给患儿带来一定创伤;PS微创注入技术能够维持患儿自主呼吸,伤害更小,还能降低机械通气需求、减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和死亡率,已逐渐应用于新生儿临床,本文对此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及无创高频辅助通气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ISA)及无创高频辅助通气(nHFOV)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将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85例胎龄27~32周患NRDS的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按出生胎龄(>27~29周、>29~30周、>30~31周、>31~32周)进行分层,采用信封随机法,分为LISA组(40例)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组(INSURE组)(45例)。LISA组再采用信封随机法分为经鼻持续正压通气(CPAP)组(25例)及nHFOV组(15例)。INSURE组患儿在正压通气下,经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后拔出气管插管,予CPAP辅助通气。LISA组患儿在CPAP下,经胃管注入PS,后拔除胃管,CPAP组患儿继续予CPAP辅助通气;nHFOV组患儿予nHFOV辅助通气。如无创辅助通气失败,给予机械通气。观察LISA技术及nHFOV的可行性,比较各组不良反应、机械通气、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及NRDS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与INSURE组相比,LISA组机械通气率(5.0%比22.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20.0%比42.2%)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率(12.5%比42.2%)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总吸氧时间、住院时间、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LISA组与INSURE组置管操作的不良反应比较,LISA组中CPAP组及nHFOV组无创通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出生胎龄越小,NRDS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同一胎龄LISA组并发症发生率较INSURE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LISA组中CPAP组及nHFOV组机械通气率、BPD、IVH、PVL、ROP及NEC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胎龄27~32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NRDS的治疗中,LISA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PS给药方法,在降低机械通气率、BPD及PVL的发生率方面有优势。nHFOV可作为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NRDS患儿呼吸支持的初始模式。LISA联合nHFOV可用于NRDS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及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LISA)技术与传统的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INSURE)技术治疗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87例NRDS早产儿(胎龄24~31 +6周,且出生体重<1 500 g)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矫正年龄1岁内的随访资料,使用LISA注入PS的纳入LISA组,使用INSURE注入PS的纳入INSURE组,其中LISA组144例,INSURE组43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组间混杂因素进行矫正,获得组间协变量均衡样本(2组各39例)。采用 t检验、 χ2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及体格发育、听力和视力发育、神经系统发育、呼吸系统疾病等预后情况。 结果:1.与INSURE组相比,LISA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12例(33.3%)比23例(63.9%)]和视网膜病变(ROP)[13例(36.1%)比26例(72.2%)]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727, P=0.009; χ2=9.455, P=0.002)。轻度BPD [8例(22.2%)比16例(44.4%)]和Ⅰ~Ⅱ期ROP[11例(30.6%)比22例(61.1%)]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000, P=0.046; χ2=6.769, P=0.009),而中重度BPD和≥Ⅲ期RO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两组患儿住院期间PS重复使用、72 h内机械通气率、气胸/肺出血、Ⅲ~Ⅳ度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白质软化、Ⅱ~Ⅲ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异常振幅整合脑电图、矫正胎龄36周病死率、总吸氧时长、住院时长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出院后矫正年龄1岁内随访:宫外体质量、身长和头围发育、视力发育、听力发育、矫正胎龄40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矫正月龄6个月及矫正年龄1岁时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评分、肺炎、呼吸道疾病再住院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胎龄24~31 +6周且出生体重<1 500 g早产NRDS患儿进行治疗,采用LISA技术PS给药能够降低轻度BPD和Ⅰ~Ⅱ期ROP发生率,无增加其他并发症风险,2种技术远期预后效果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癌微创外科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微创外科发展30年,胃癌外科正发生从传统开腹向微创外科的范式变迁,为把握胃癌外科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笔者评述微创外科最新进展,重点介绍胃癌外科临床研究新证据、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动向。局部进展期远端胃癌微创手术后5年总生存远期结局的非劣效性已被CLASS-01和KLASS-02研究共同证实。而微创技术的升级和创新、保功能手术、新辅助治疗模式以及新科技在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正在持续为胃癌微创外科注入新活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智慧医学时代微创外科的进展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微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肿瘤根治术中,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充分验证。随着相关医疗器械设备的不断更新迭代,手术的便捷性和精准度得到显著提升,微创外科的发展已步入高位平台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者已逐步进入智慧医学时代,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入将为微创外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笔者结合最前沿的研究动态,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在微创手术的术前评估规划、术中监测预警、术后综合管理等关键环节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同时,笔者还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创新技术进一步促进医疗教育改革,并对远程医疗服务的发展进行展望。在智慧医疗时代,微创外科的发展应遵循“大胆创新,小心实践”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通过不断促进医工学科交叉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临床转化,确保微创外科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健康福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胃肠腔镜外科的技术演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肠腔镜外科在我国经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近年来,胃肠微创外科新技术不断涌现,3D腹腔镜系统、4K超高清腹腔镜、近红外线荧光显影技术以及5G远程手术等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为新时代胃肠腔镜外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对胃肠微创手术的进一步推广和规范化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对胃肠腔镜相关新技术在胃肠外科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系统阐述,认为我国胃肠微创外科在临床应用方面已取得巨大进展,在手术技术及设备研发方面,我国已经渡过了机械模仿的时期,进入了寻求创新、注重原创的新时代;提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胃肠腔镜外科同道们应不忘初心,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诊治理念,保持不断创新的思维与态度,将我国胃肠微创外科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内镜技术治疗非急性期创伤性颅内血肿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非急性期创伤性颅内血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采用直切口、小骨窗开颅,神经内镜辅助下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36例非急性期创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1 d、术后3 d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估22例头痛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术前1 d、术后7 d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结果:3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死亡患者),住院时间(6.7±1.1) d。无继发性出血再次开颅患者,术后无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无再注入尿激酶融化血肿患者。与术前[(7.82±1.097)分]比较,22例头疼患者术后NSR评分[(1.05±0.653)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6例患者中术前ADL分级Ⅰ级8例,Ⅱ级14例,Ⅲ级12例,Ⅳ级2例,术后30例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ADL分级Ⅰ级;6例患者有轻度头晕症状,ADL分级Ⅱ级。 结论:采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非急性期创伤性颅内血肿疗效较好手术创伤少,住院时间短,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后极早产儿的发育结局改善:LISA后的发育结局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胎龄23~26周的早产儿应用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后在矫正年龄24个月时的神经认知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德国13个三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LISA试验的存活患儿,评估患儿的神经发育结局、听觉、视觉、生长发育状况、再住院天数及潜在混杂因素如母亲抑郁、母乳喂养率和社会经济因素等。结果:182例存活患儿中有156例纳入研究,其中78例LISA、78例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22%的LISA婴儿和42%的插管婴儿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70( P=0.012)。在胎龄25~26周的较成熟早产儿中,两组智力发育指数(MDI)存在显著差异,4%的LISA婴儿和21%的插管婴儿MDI<70( P=0.008)。 结论:矫正年龄24个月时,LISA婴儿的PDI<70比例较低,MDI得分与插管婴儿相似,胎龄25~26周的早产儿接受LISA治疗后的严重致残率降低。LISA技术安全、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