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流行病学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江苏省新生儿呼吸衰竭(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NRF)的临床流行病学现状及变化,探讨降低患儿病死率、改善临床预后的策略。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江苏省30家协作医院收治的NRF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对原发疾病、临床治疗方法、治疗结局、病死率等流行病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治NRF患儿2 525例,早产儿2 085例(82.6%),男1 506例(59.6%),胎龄(33.1±3.7)周,出生体重(2 039±820) g,中位入院日龄0.5 h(0~1 872 h)。主要原发疾病包括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 237例(49.0%),肺炎/败血症531例(21.0%),湿肺192例(7.6%),原发性呼吸暂停73例(2.9%),羊水吸入71例(2.8%),胎粪吸入33例(1.3%)。治疗包括无创辅助通气1 483例(58.7%),高频振荡通气195例(7.7%),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1 051例(41.6%),一氧化氮吸入78例(3.1%)。好转/治愈率81.3%,病死率0.6%,放弃治疗14.4%,转院3.7%,住院费用(52 327±21 544)元。结论:NRF患儿中早产儿占比较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主要病因,肺表面活性物质、咖啡因、一氧化氮等药物及无创辅助通气技术广泛应用,患儿生存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慢性呼吸道疾病呼吸康复管理指南(2021年)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我国慢性呼吸道疾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s,CRD)患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疾病负担重。呼吸康复是CRD长期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基于全面患者评估、为患者量身定制的综合干预措施,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之一。该指南适用于常见的CRD和其他的一些呼吸相关疾病导致的慢性呼吸道症状或者类似综合征,需排除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不稳定心绞痛等。采用量表分析、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等方式进行呼吸康复评定是呼吸康复的重要环节。呼吸康复技术包括不依赖设备的运动训练、手法排痰和体位引流、主动循环呼吸技术、自主引流,依赖设备的呼气正压/振荡呼气正压治疗、高频胸壁振荡。同时,可通过应用呼吸支持技术如氧疗、高流量氧疗、无创通气,以及辅助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措施,保证上述康复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作为呼吸康复重要组成部分,推荐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或主观整体评价量表进行CRD患者的营养筛查与评估,推荐以增强骨骼肌力量,从而改善呼吸肌力为目标。此外,通过对CRD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自我管理教育和日常生活指导,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合并症,消除不良情绪与行为。目前,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技术的普及为呼吸康复的施展提供了可行性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呼吸支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胎龄28~32周,按无创呼吸支持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即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CPAP组)]和观察组(即NHFOV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联合CPAP辅助通气,观察组予常规治疗联合NHFOV,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儿共78例,NHFOV组38例,CPAP组40例。2组疗效比较: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CPAP组比较,NHFOV组无创通气失败情况(4例比13例)、无创通气时间[(7.60±1.68) d比(10.75±2.38) d]、氧暴露时间[(12.34±2.66) d比(17.20±4.36) d]、呼吸暂停次数[(1.68±1.57)次/d比(4.80±2.60)次/d]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良反应:NHFOV组腹胀发生率较CPAP组降低[13例(34.2%)比25例(62.5%)],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时间明显延迟[(12.65±2.33) d比(7.87±2.70) d],但分泌物黏稠度低[稀薄31例(81.6%)比22例(55.0%);黏稠7例(18.4%)比18例(45.0%)],所致气道梗阻发生少[2例(5.2%)比15例(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鼻损伤发生较少(1例比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HFOV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应用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且有望用于治疗有频繁呼吸暂停、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且易梗阻的患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及无创高频辅助通气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ISA)及无创高频辅助通气(nHFOV)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将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85例胎龄27~32周患NRDS的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按出生胎龄(>27~29周、>29~30周、>30~31周、>31~32周)进行分层,采用信封随机法,分为LISA组(40例)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组(INSURE组)(45例)。LISA组再采用信封随机法分为经鼻持续正压通气(CPAP)组(25例)及nHFOV组(15例)。INSURE组患儿在正压通气下,经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后拔出气管插管,予CPAP辅助通气。LISA组患儿在CPAP下,经胃管注入PS,后拔除胃管,CPAP组患儿继续予CPAP辅助通气;nHFOV组患儿予nHFOV辅助通气。如无创辅助通气失败,给予机械通气。观察LISA技术及nHFOV的可行性,比较各组不良反应、机械通气、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及NRDS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与INSURE组相比,LISA组机械通气率(5.0%比22.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20.0%比42.2%)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率(12.5%比42.2%)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总吸氧时间、住院时间、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LISA组与INSURE组置管操作的不良反应比较,LISA组中CPAP组及nHFOV组无创通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出生胎龄越小,NRDS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同一胎龄LISA组并发症发生率较INSURE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LISA组中CPAP组及nHFOV组机械通气率、BPD、IVH、PVL、ROP及NEC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胎龄27~32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NRDS的治疗中,LISA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PS给药方法,在降低机械通气率、BPD及PVL的发生率方面有优势。nHFOV可作为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NRDS患儿呼吸支持的初始模式。LISA联合nHFOV可用于NRDS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创正压通气临床研究年度进展2023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无创正压通气(NPPV)是临床治疗各类呼吸衰竭患者的常用手段,在急诊、普通病房及ICU等多个治疗场景均有应用。本文通过Medline检索2022年 10月1日至2023年 9月30日期间NPPV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在NPPV治疗新冠肺炎相关急性呼吸衰竭(ARF)方面,有研究指出地区经济对呼吸支持策略的选择存在较大影响;轻中度ARDS比重度ARDS患者更适合应用NPPV;NPPV在减低严重呼吸困难者的自发性肺损伤比高流量鼻导管氧疗(HFNC)和普通氧疗获益更大。在非新冠肺炎相关ARF方面,有研究指出HFNC和NPPV治疗高碳酸性ARF患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更新版的HACOR评分和ROX评分预测低氧性ARF患者NPPV治疗失败的准确性较高。在NPPV辅助撤机方面,提出了早期撤机序贯NPPV比传统撤机方法的患者病死率更低、NPPV联合主动湿化比HFNC显著提高撤机失败非常高危患者的撤机成功率、不同人群在撤机后应该选择不同的无创呼吸支持策略的观点。此外,无创高频振荡通气的应用也在提高CO 2清除率方面显现出一定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70例儿童重症7型腺病毒肺炎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7型腺病毒肺炎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探讨儿童重症7型腺病毒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70例重症7型腺病毒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描述性分析重症7型腺病毒肺炎患儿的临床情况、治疗经过及结局。结果:(1)70例重症7型腺病毒肺炎患儿,男43例(61.4%),女27例(38.6%);0~12个月30例(42.9%),13~36个月28例(40.0%),>36个月12例(17.1%)。(2)入PICU前发病时间(11.87±7.10)d;入PICU 6 h内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为6.80±3.13;Murray肺损伤评分为2.49±1.15;P/F值(150.57±86.25)mmHg(1 mmHg=0.133 kPa)。X线胸片受累程度达2个象限及以上的有64例(91.4%);所有患儿诊断脓毒症。(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7.6±5.5)×10 9/L,血小板计数(238.8±164.2)×10 9/L,C反应蛋白(39.4±37.2)mg/L。(4)治疗方案和结局:65例(92.9%)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45例(64.3%)使用过激素;43例(61.4%)进行了纤维支气管镜探查或冲洗;21例(30.0%)进行了血液净化治疗;63例(90.0%)进行了无创或有创呼吸机治疗,其中20例(28.6%)患儿使用了高频呼吸机辅助通气;6例(8.6%)使用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19例(27.1%)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呼吸机平均治疗时间(13.10±11.58)d;PICU中体温降至正常时间为(4.69±4.01)d;平均入住PICU时间(15.76±12.20)d;平均住院天数(27.04±13.10)d。16例患儿死亡,病死率22.9%。 结论:儿童重症7型腺病毒肺炎病情危重、肺损伤显著,虽经体外膜肺氧合等积极治疗,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咖啡因对无创高频辅助通气治疗早产ARDS患儿脑神经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咖啡因对无创高频辅助通气治疗早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脑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接受无创高频辅助通气治疗的早产ARDS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研究组给予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咖啡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呼吸机使用时间、用氧时长、住院时间,治疗48 h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48 h后的动脉血氧分压差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值、吸入氧浓度差值、智力发展指数差值、精神运动发育指数差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β-内啡肽(β-E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用氧时长、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差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值、吸入氧浓度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智力发展指数差值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血清β-EP差值和GSH-Px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咖啡因用于无创高频辅助通气治疗的早产ARDS患儿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改善神经发育,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经皮二氧化碳测定在高频辅助呼吸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经皮二氧化碳测定在高频辅助呼吸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3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患儿应用抽血测定方法进行监测,观察组则应用经皮二氧化碳分压测定方法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氧分压在治疗后显著上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合指数则明显下降.但在治疗2h后,观察组患儿的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氧合指数情况与对照组患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一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二氧化碳测定辅助高频呼吸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无创、连续等优点,在临床治疗中可以真实有效的反应患儿的二氧化碳分压数情况,减少对患儿的采血次数和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常见辅助通气方式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是早产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常需辅助通气治疗[1-2].目前,辅助通气主要包括无创通气,如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eated humidified high-flow nasal cannular,HHHFNC)、经鼻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等,以及有创机械通气,如常频机械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等.辅助通气方式使用不当是引起早产儿脑损伤的高危因素之一[3-4].本文就不同辅助通气方式与早产儿脑损伤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症监护病房与普通病房新生儿肺炎病原菌与药敏结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与普通病房新生儿肺炎的病原菌及其药敏是否相似?NICU内曾使用或未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新生儿肺炎,其病原菌及其药敏是否相似?研究不同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模式是否影响痰培养结果及药敏?方法 回顾性分析222例诊断为新生儿肺炎且行痰培养检查住院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将入住NICU的152例新生儿纳入NICU组,并按照是否予呼吸机辅助治疗分为上机组90例(其中根据通气方式将仅给予CPAP通气的16例作为无创通气组,给予气管插管采用PC模式或高频通气模式的74例作为有创通气组),未上机组62例;将同期在普通病房住院未上机治疗的70例新生儿作为对照即普通组.运用x2检验,首先比较NICU组与普通组的痰培养及药敏结果;然后比较NICU组内上机组与未上机组痰培养及药敏结果;最后进一步上机组内比较无创通气组与有创通气组痰培养及药敏结果.结果 1.痰培养病原菌比较:(1) NICU组及普通组致病菌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但NICU组革兰阴性杆菌比例显著高于普通组[NICU组92.6%(150/162例);普通组68.7%(44/64例)x2=28.846,P=0.000];30株多重耐药菌均来源于NICU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组[NICU组18.5%(30/162例);普通组0,x2=13.666,P=0.000].(2)NICU组内是否上机革兰阴性杆菌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机组91.6%(108/118例);未上机组95.5%(42/44例),x2=6.805,P=0.224].上机组及未上机组均有多重耐药菌,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机组20.4% (24/118例):未上机组19.0%(8/44例)x2=0.095,P=0.826].(3) NICU内上机组不同通气方式革兰阴性杆菌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创通气组90.2%(92/102例);无创通气组100.0%(16/16例),x2=3.552,P=0.169].2.痰培养药敏结果:(1) NICU组的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绝大多数为多重耐药菌(耐药率66.0%~100.0%),NICU组内有创通气组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环素敏感(敏感率100.0%).肺炎克雷伯菌亚种、阴沟肠杆菌对亚安培南西斯他丁、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有一定敏感性(敏感率60.0% ~ 100.0%).(2)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由于来源不同,同一细菌对同一抗生素的敏感率存在如下特点:来源于NICU组的较普通组敏感率普遍降低;NICU组内来源于上机组的较未上机组敏感率普遍降低;上机组内来源于有创通气组的较无创通气组敏感率普遍降低.(3)普通组的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完全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有一定敏感率(敏感率均介于50.0% ~ 70.0%);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亚安培南西斯他丁、环丙沙星均较敏感(敏感率均>70.0%).结论 NICU住院新生儿肺炎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前5位是肺炎克雷伯菌亚种、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NICU上呼吸机治疗、有创通气的患儿易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用常规头孢、青霉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能疗效不佳,而碳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作为主要考虑使用的药物;若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首选多黏环素治疗.普通组新生儿肺炎治疗时优先选择含有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如果疗效不佳,则可考虑选择碳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